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独立性外周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ITP临床表现变化多样,如无症状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致命性颅内出血等,老年患者致命性出血等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该病主要发病机制是血小板丢失其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介导破坏血小板加速和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1]。本文报道1例ITP合并急性脑卒中的治疗过程及药学监护体会,为临床提供参考。1病历摘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讨论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治疗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120例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在经过不同治疗方案后临床疗效及不同出血部位对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影响对比。结果单用激素治疗与激素+IVIG治疗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激素+免疫抑制剂,组件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黏膜出血与非黏膜出血对血小板减少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持续性ITP和慢性ITP患儿施以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可以明显减弱出血症状,降低贫血症发生,值得加大临床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多认为与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减少有关.有一部分患者用激素、脾脏切除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而危及生命.近年来,人们选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D-IVIG)治疗ITP取得较好疗效.现将1997年~1998年接受ID-IVIG治疗的ITP患者的临床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以持续性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没有出现症状。本文对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  相似文献   

5.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致血小板(Pit)减少的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其特征是Pit数降低,患者面临出血高风险,往往导致患者小血管出血,症状为皮肤瘀斑、鼻出血和牙龈出血,严重者可出现致命性胃肠道和脑内出血。目前治疗ITP的主要手段是使用免疫抑制类药物,如皮质类固醇、静注免疫球蛋白、抗D免疫球蛋白和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而对严重衰竭性病人的最后治疗手段则是行脾切除术。其中大多数治疗药物未曾经历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考察,虽对不同患者群均有效,但同时也会产生严重毒副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阻止血小板破坏,而非促进Pit产生。  相似文献   

6.
《药学进展》2008,32(12):567-568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致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其特征是血小板数降低,其患者面临出血高风险,往往导致患者小血管出血,症状为淤青、鼻出血和牙龈出血,严重者可出现致命性胃肠道和脑内出血。据统计,在美国,确诊为慢性ITP的患者达20万之多。目前治疗ITP的主要手段是使用免疫抑制类药物,如皮质类固醇、静注免疫球蛋白、抗D免疫球蛋白和Genentech公司产品利妥昔单抗(Rituxan),而对严重衰竭性病人的最后一着则是行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疾病。众所周知 ,血小板减少是本病出血的常见原因 ,并且就一般情况来说 ,出血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是相平行的 ,但临床上 ,我们常见到一些 ITP患者 ,虽均有血小板数量减少 ,但减少程度与出血症状严重程度不相平行。有些患者 ,血小板计数 (BPC) <4 0 0 0 0 ,却出血症状轻微或罕见出血 ;有些患者 BPC>10 0 0 0 0 ,却有明显出血症状。提示 :BPC减少并非出血的唯一原因 ,为探索其 BPC功能方面的问题 ,我们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ITP的临床特征及常用治疗方法的疗效及预后。方法结合临床实际,回顾性分析134例接受治疗的ITP患者疗效及预后。结果 13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或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出现治疗反应者100例(75%),无反应者34例(25%)。治疗结果显示,发病时血小板计数越低(<20×109/L),其治疗效果越佳(P=0.011)。18~40岁的患者较41岁以上患者疗效好(P=0.000)。30(23%)例患者在治疗时出现了与治疗相关的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血糖升高。1(0.74%)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而导致死亡。结论 ITP患者出血程度与发病时的血小板计数无关,而糖皮质激素仍是ITP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对于需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还应密切观察药物的相关副作用,以便发现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9.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eytopenia,ITP)约占临床出血性疾病的1/3,主要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淤斑,消化道出血,泌尿生殖道出血,重者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1,2])。糖皮质激素是ITP治疗的一线用药,其对ITP近期缓解率可达70%~90%,但减量或停用后病情易发生反复,且重复使用激素的效果不佳,需要采用二线治疗方案,如脾切除或免疫抑制剂~([3])。环孢素A是强效免疫抑制剂,临床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术后抗免疫排斥治疗~([4]),但环孢素A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对ITP  相似文献   

10.
漆平  陈苹  赵丽华  钟敏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7):2679-2680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疾病,在小儿出血性疾病中最常见。常规治疗首选皮质激素,但激素用药时间长,不良反应大,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患儿可能出现再次感染而加重病情或导致病情反复。近年来.我科采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配合激素治疗小儿ITP,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护理而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余钢成 《江西医药》2010,45(8):801-802
目的探讨ITP临床出血风险及治疗对策。方法分析22例临床诊断I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中出现严重出血者共5例,其中3例血尿或黑便者经治疗出血停止;1例血小板数1×109/L,入院时皮肤、牙龈和鼻腔出血,并伴有黑便,给予皮质激素和IVIG治疗,于入院当天发生颅内出血死亡。另1例入院时血小板为2×109/L,经皮质激素和IVIG治疗,4d后,血小板数达21×109/L,因与家人吵架后出现头痛,头颅CT证实为脑干出血,经输注血小板无效于第2d死亡。结论 ITP出血风险高的因素为:(1)初诊时血小板小于1×109/L,临床有出血倾向,经卧床休息、止血、激素治疗效果不好;(2)入院时伴有血尿或黑便或阴道出血者且血小板小于5×109/L,易致重要脏器致命性出血;(3)情绪激动也是发生重要脏器出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既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疾病的30%。目前随着现代医学对ITP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认为其病理机制除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之外,另存在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1],而治疗上采取了单克隆抗体、血小板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加的临床综合征。重症病人可合并颅内出血、内脏出血,甚至危及生命。过去对本病治疗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但对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 13 0例ITP患儿分三组 ,①普通治疗组 ;②冲击治疗组 ;③免疫球蛋白治疗组 (球蛋白组 )。结果 常规剂量的泼尼松与激素冲击疗法治疗ITP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而激素冲击疗法与激素冲法加免疫球蛋白 (IVIg)治疗ITP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全身出血症状不严重的患儿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仅限于治疗出血症状严重、有生命危险的危重患儿。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少见且易被忽略的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药源性疾病。万古霉素是耐甲氧西林葡萄菌感染的主要治疗药物,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用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症状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文通过系统文献检索法,收集国内外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文献,对其发病率、发病机制、临床特征、鉴别诊断、临床转归及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深入研究及万古霉素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0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艳  刘胜 《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5):52-52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30例ITP患儿分三组,①普通治疗组;②冲击治疗组;③免疫球蛋白治疗组(球蛋白组)。结果:常规剂量的泼尼松与激素冲击疗法治疗ITP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而激素冲击疗法与激素冲法加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ITP对比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全身出血症状不严重的患儿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仅限于治疗出血症状严重、有生命危险的危重患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ITP患者,将之分为3组:单用泼尼松组、单用升血小板胶囊组、泼尼松联用升血小板胶囊组。结果泼尼松组有效率为88.23%,升血小板胶囊组有效率为80.00%,泼尼松和升血小板胶囊联用组有效率为94.44%。结论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升血小板胶囊配合激素更能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一般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血小板自身抗体有关,而脾脏恰是产生其自身抗体的主要场所,因此临床上对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者,采用脾切除术,取得一定疗效。本文就近期的8例ITP患者脾切前后的一些免疫学改变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rimary immu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类以血小板减少和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特点、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原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国际工作组于2007年10月就ITP达成新的共识[1],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更名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根据诊断ITP的时间、临床及实验室结果将ITP分为新诊ITP (诊断3个月以内的ITP)、持续性ITP (诊断ITP病程持续3~12个月)和慢性ITP (诊断ITP病程超过12个月);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及出血表现将其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关于ITP病情轻重的判断,提出临床出血程度是最主要的依据。将重症ITP定义为:有需要治疗的出血症状、发生新的出血症状需加用其他药物或需增加现有药物的剂量。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以血小板减少和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要表现。泼尼松常作为治疗ITP的首选药物,对约2/3者有效,减量或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泼尼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