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河南省鄢陵县人民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并抽取同期非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取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检出率、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总狭窄率81.25%(52/64)高于对照组41.94%(26/62),且其中轻度狭窄率、中度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72.93%(194/266)高于对照组51.85%(56/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颈内动脉、左颈内动脉、右颈动脉、左颈动脉斑块分布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能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做出有效评估,可明显提升颈动脉斑块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71-3672
分析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MSCTA)对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选取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予以彩色多普勒成像及MSCTA诊断。对比两种方法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M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率为84.78%(78/92),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成像的54.35%(50/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5,P0.05)。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能有效、准确评估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情况,对急性脑梗死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么刚  刘影  任秀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478-747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脑梗死的住院患者67例行64排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检查,采用VR、MIP、SSD和VE技术重建三维头颈动脉图像。结果 65例头颈动脉CTA图像达到诊断要求,头颈动脉狭窄者58例,正常9例。单纯颈动脉狭窄24例,单纯脑动脉狭窄18例,头颈动脉狭窄并存16例。结论 64排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头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筛选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DSCTA)的106例临床怀疑为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头颈部血管诊断经验丰富的3名主治以上医师共同评估血管减影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106例经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中,有1例患者检查时制动不良,图像减影质量差,无法诊断;有3例患者未发现血管狭窄;余102例共计发现狭窄118处,有13例患者存在2处或以上血管狭窄:颈动脉(38支),椎-基底动脉(32支),大脑前动脉(15支),大脑中动脉(21支),大脑后动脉(12支)。结论:对106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DSCTA)分析结果表明,128层螺旋CTA成像清晰(可与常规DSA相媲美),操作简便,能够有效的去除骨质,在评价患者的头颈部血管狭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50例疑似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患者,借助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技术进行检查和诊断,设为观察组,以患者后续治疗资料为金标准,分析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检出率为96.67%(145/150),较金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215),观察组混合斑、软斑、硬斑检出42例、49例、52例,正确率为98.62%(143/145),较金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193)。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技术可敏锐完成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检查、诊断,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SCTA及CVUS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观察SCTA与CVUS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狭窄程度及斑块检出率。结果:SCTA与CV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检出率均为72.5%(58/80),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3.3±13.3)%、(32.4±16.7)%,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综合准确率分别为72.5%(58/80)、50%(40/80),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86.7%(150/173)、72.3%(125/173)。SCTA与CV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及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率及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US检测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检测能力不及SCTA。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与3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血管形态、内膜的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的性质;血管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的程度。结果急性脑梗死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75.0%,以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多见;非脑血管病组斑块的检出率为13.8%,斑块多为规则的、等回声或强回声斑块;急性脑梗死病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6.67%,非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为5.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脑梗死的危险性升高,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CTA)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行16排螺旋CT颈动脉成像检查,采用VR、MIP、SSD和VE技术重建三维颈动脉图像。结果正常4例,异常30例,共观察颈动脉68支,其中正常血管25支,狭窄血管43支。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颈部血管,对绝大部分的颈部血管狭窄能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安全,相对颈部血管造影更具有价格低、无创伤的优点。对怀疑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颈部CTA在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脑梗死发生部位将所有患者血管分为梗死侧组和非梗死侧组;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MRI显示单侧梗死灶39例,双侧梗死灶6例。非梗死侧156段血管,梗死侧204段血管;非梗死侧斑块检出率23.72%显著低于梗死侧42.16%(P0.05)。梗死侧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段数显著低于非梗死侧(P0.05)。非梗死侧稳定型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梗死侧,而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显著低于梗死侧(P0.05)。结论:颈动脉的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头颈部CTA在评估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超声及多排CT颈部血管造影在脑梗死中的应用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及多排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脑梗死患者行多排螺旋CT颈动脉成像及超声检查,将CT扫描的原始轴位图像传至ADW工作站处理图像。结果:正常5例,异常30例,共观察颈动脉70支,其中正常血管27支,狭窄血管43支。结论:超声及多排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在脑梗死患者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5例颈动脉CT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中39例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患者(观察组)与另外36例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的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有显著区别(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重度狭窄、闭塞、易损斑块与脑血管症状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双源CT通过分析颈动脉斑块为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特征的相关性,为临床干预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81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91例血脂异常患者纳入研究组,90例血脂正常患者纳入对照组,同时将研究组中血脂水平边缘性升高患者45例设为A组,血脂升高患者46例设为B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A组和B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A组和B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的构成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轻中度狭窄、颈动脉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发生率为2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和B组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软斑块的构成比为17.72%,混合型斑块的构成比为31.1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钙化斑块的构成比为51.12%,显著低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应用头颈部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简称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实施颈动脉狭窄诊断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宁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入组患者均实施头颈部CTA扫描及颈部血管彩超,对比数字减影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应用颈部血管超声(CVUS)及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动脉系统实施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颈动脉血管造影确诊的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施以CVUS、SCT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种检测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保持一致(P0.05),但S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检出率均要高于CVUS,差异显著(P0.05)。结论 CVUS及SCTA对颈动脉狭窄均具有较好的检出率,但SCTA对斑块、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测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采取64排128层螺旋CT的作用.方法:在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期间,回顾性分析63例于我院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采取血管造影成像技术(CTA)诊断,对诊断结果以及成像质量进行对比.结果:经诊断,63例患者共计18例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且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和MR检查,比较诊断结果。结果: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易损性斑块患者41例,稳定性斑块患者39例,MR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正确率86.25%显著高于多排螺旋CT诊断的67.50%(P <0.0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无狭窄患者17例,轻度狭窄患者24例,中度狭窄患者21例,重度狭窄患者15例,完全闭塞患者3例,MR诊断颈动脉狭窄诊断正确率81.25%显著高于CT诊断的65.00%(P <0.05)。结论:MR在诊断粥样硬化斑块以及颈动脉狭窄当中的应用价值高于多排螺旋CT,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未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实施64层螺旋CT平扫方式诊断,观察组实施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方式诊断,评估2组的临床诊断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监测结果异常率更高,且患者对诊断方式的满意度也更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正常脑区相比,观察组患者梗死区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及峰值时间均更低,且ESS评分、MoCA评分及微觉醒指数均更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采取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还可以更好地了解梗死病灶的实际情况,评估患者是否伴随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诊断意义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多排螺旋CT(CT组)与MR(MR组)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结果:CT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检出率高于MR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MR,多排螺旋CT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关于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诊断当中通过多排螺旋CT和MR的对照分析。方法:将我院在2018年1月到2019年11月收治的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均被确诊为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分别为68例和56例,在患者确诊以前分别对患者选择采用多排螺旋CT和MR进行诊断,统计两组诊断的价值。结果:通过MR诊断存在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1例,13例患者漏诊,通过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存在颈动脉狭窄患者66例,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5例,3例患者漏诊,多排螺旋CT诊断明显优于多排螺旋MR诊断,但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诊断时通过多排螺旋CT诊断的效率相对MR而言更好,可以为临床的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两种诊断方式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复发性脑梗死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血管成像(头颈CTA)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8年9月—2019年9月这一时间范围内我院收治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76例、首发性脑梗死患者80例其临床影像资料。两组患者皆经头颈CTA诊断,分析诊断结果,观察两组患者有无头颈部狭窄,并比较头颈部动脉斑块类型。结果: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狭窄率89.5%明显高于首发性患者60.0%(P<0.05);首发性脑梗死患者软斑、溃疡斑发生率高于复发性患者,硬斑发生率低于复发性患者(P<0.05)。结论:头颈CTA在复发性、首发性脑梗死疾病当中的应用,能清晰判别出头颈部动脉狭窄情况和动脉斑块类型,有利于明确诱使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