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其命名是相对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而言的,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及其他精神疾患的精神病性症状。目前,我国常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氯氮平、利培酮、9-羟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氨磺必利等,多数药物的剂型在我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方法对237例单一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药物达到临床最大剂量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对心电图QT/QTC间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齐拉西酮治疗前后QT/QTC间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齐拉西酮治疗后QT较治疗前显著延长(t=-4.307,P=0.000)。齐拉西酮治疗后QTC较治疗前相比,虽然有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t=-0.786,P=0.439)。不同组药物治疗后QT/QTC间期平均值长短顺序依次为:齐拉西酮>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氯氮平。不同药物组治疗前后QTC间期无显著性差异(F=1.477,P=0.208),不同药物组间差异无显著性(F=0.179,P=0.673)。不同药物组治疗前后QT间期无显著性差异(F=2.833,P=0.090),不同药物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4.929,P=0.001)。结论不同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QT/QTC间期有不同的影响。其中齐拉西酮组的QT/QTC间期最长,氯氮平组最短,无QTC间期延长达到异常标准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首次就诊患者抗精神药物应用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顺序抽取我院每季度第一个月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①334例门诊精神病患者以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为主,奥氮平使用率最高(29.6%),其次为喹硫平(23.4%)、利培酮(23.1%)、阿立哌唑(14.4%);354例住院患者首选药物多为传统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注射剂(28.8%),其他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依次为利培酮(28.5%)、喹硫平(17.8%)、奥氮平(8.8%)、阿立哌唑(6.5%);②住院患者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药者多于门诊患者,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χ2=144.91,P<0.01),使用最高的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合并使用氟哌啶醇。门诊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以及安坦者多于住院患者,两者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2χ=6.91,P<0.01)、(2χ=19.5,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接受的药物治疗比较规范和合理,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已作为临床医生首选药物;部分医生对抗胆碱能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本身产生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奥氮平、利培酮、氨磺必利、帕利哌酮、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体质量、血糖、总胆固醇)的影响。方法:检索Medline网络数据库(MEDLINE),世界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CNK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全文电子期刊(VIP)。由三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49篇。对各代谢指标的变化值采用连续性变量的合并平均差(defferencs of means,MD)值及其95%CI表示,存在异质性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奥氮平引起的体质量增加大于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喹硫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利培酮引起的体质量增加大于氨磺必利;奥氮平引起的血糖升高水平大于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喹硫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利培酮引起的血糖升高水平大于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引起的胆固醇升高大于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喹硫平引起的胆固醇升高大于利培酮、齐拉西酮,利培酮引起的胆固醇升高大于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结论:某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更显著的导致代谢副反应。在选择某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作为患者的治疗药物时,必须充分评估、权衡患者的个体特征、潜在引起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四种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氯丙嗪、氯氮平和奎硫平影响人体血清垂体泌乳素水平的现象,探讨血清垂体泌乳素水平改变的程度和这四种抗精神病药物的关系.方法:采用微粒子免疫化学发光分析对232例单独使用上述四种抗精神病药物3个月以上的住院男性精神病患者的血清中垂体泌乳素(PRL)进行测定,并与健康男性对照组和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Prolactin,PRL)水平、巨泌乳素(Giant prolactin,MPR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间收治的168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四组(n=42),分别口服喹硫平50-350 mg,Bid;利培酮1-3 mg,Bid;阿立哌唑5-15 mg,Bid;奥氮平5-10 mg,Bid,治疗12 w.治疗前、治疗2、6、12 w后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血清PRL、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MPRL水平;同时采用精神分裂症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估精神分裂症状,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2 w后,利培酮组患者血清PRL、MPRL水平明显高于喹硫平组、阿立哌唑组、奥氮平组(P<0.05);所有患者各维度精神分裂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均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且效果相当;其中利培酮能显著升高血清PRL、MPRL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抗精病药物配伍联用品种与剂量关系的图谱进行分析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350例已出院的精神病患者的用药情况,用图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共涉及的治疗方案有31种。其中,单用1种抗精神病药治疗方案有13种172例(49.15%);联用2种药的方案有19种139例(39.72%);联用3种药的方案有10种38例(10.85%);联用4种药的方案有1种1例(0.28%)。抗精神病药物二联用药例数居前5位的为喹硫平56例(34.26%),氯氮平48例(30.80%),利培酮45例(28.47%),奥氮平41例(26.07%),阿立哌唑36例(22.17%)。结论随着联用品种类增加,平均用药剂量成逐步减少,用量少于单用剂量,符合配伍使用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首次就诊患者抗精神药物应用现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顺序抽取我院每季度第一个月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①334例门诊精神病患者以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为主,奥氮平使用率最高(29.6%),其次为喹硫平(23.4%)、利培酮(23.1%)、阿立哌唑(14.4%);354例住院患者首选药物多为传统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注射剂(28.8%),其他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依次为利培酮(28.5%)、喹硫平(17.8%)、奥氮平(8.8%)、阿立哌唑(6.5%);②住院患者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药者多于门诊患者,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144.91,P<0.01),使用最高的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合并使用氟哌啶醇.门诊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以及安坦者多于住院患者,两者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6.91,P<0.01)、(x2=19.5,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接受的药物治疗比较规范和合理,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已作为临床医生首选药物;部分医生对抗胆碱能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本身产生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利培酮对精神病人的体重影响。方法 将52例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氯氮平和利培酮组,各组26例,进行为期8周的临床观察。结果 氯氮平组体重明显增加,平均增加5.36kg,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氯氮平易导致病人体重增加,利培酮对体重的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686项目)示范市(州)2011年抗精神病药物采购种类和费用的特征。方法:对2011年"686项目"160个示范市(州)采购的抗精神病药品种、购药金额、用药频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686项目"160个示范市(州)采购的抗精神病药品总金额为1659.96万元。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采购金额占总金额的74.46%,其中利培酮占采购总金额的46.74%。用药频度排在前6位的为氯氮平、舒必利、氯丙嗪、利培酮、癸酸氟哌啶醇注射液和奋乃静。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总用药频度占62.45%。结论:本项目主要支持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中,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使用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河北省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的使用现状及三级(省级、市级、县级)医院的处方差异。方法使用自制调查问卷,按一定的抽样比例,选择河北省37家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进行调查,共调查6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结果 1接受单一药物治疗421例(69.8%),联合治疗182例(30.2%);2使用频率前7位的药物分别是:氯氮平、利培酮、氯丙嗪、奋乃静、奎硫平、氟哌啶醇和奥氮平;3氯氮平、氯丙嗪的使用频率市级、县级医院高于省级医院(P0.05,P0.01),奎硫平的使用频率省级医院高于市级、县级医院(P0.01);氯氮平的使用剂量县级医院高于省级、市级医院(P0.01);4合并使用安坦者30.4%,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者22.2%,合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17.1%,合并心境稳定剂者11.8%,合并抗抑郁剂者5.8%;合并心境稳定剂及安坦者市级、县级医院高于省级医院(P0.05,P0.01)。结论河北省精神分裂症精神药物的使用方式合理,多数患者接受单一药物治疗,药物剂量在临床推荐的治疗剂量范围内。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使用逐渐增多。氯氮平的广泛应用仍是我省精神药物使用的一个特点。3个级别的医院在药物选择上有些差异,受医生的用药习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氯氮平与利培酮引起精神分裂症脑电图改变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氯氮平和利培酮均为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已有较多报道认为两药均引起脑电图(EEG)异常,但此两药引起的EEG异常是否存在不同特征,尚不清楚。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1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以我中心2004年6-12月期间的入院病人中服用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者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条件两组必须具备:①符合CCMD-3-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既往无脑器质性损害及癫痫病史;③治疗前3个月未服用过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和未接受过电休克治疗(ECT);④治疗过程中均未并用其它抗精神病药物。结果利培酮组入组62例,其中男4l例,女21例。年龄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4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15例连续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氮平组(29例)、利培酮组(29例)、奥氮平组(28例)、阿立哌唑组(29例),设正常对照组(30例)。均观察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检测各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测量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112周后氯氮平组、利培酮组、奥氮平组的hs-CPR(t=-3.512,-21.272,-3.364)、TG(t=-3.431,-3.442,-3.766)、TC(t=-3.260,-17.395,-17.626)、HDL(t=7.634,10.932,8.627)、LDL(t=-3.910,-4.339,-4.274)、BMI(t=-69.570,-33.204,-60.610)均较前有明显差异(P0.05);奥氮平组还包括ApoB较前有明显差异(t=-3.173,P0.05);阿立哌唑组TC(t=-18.974)、LDL(t=-3.230)、BMI(t=-4.743)较前有明显差异(P0.05);健康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较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12周后各组通过LSD两两比较:氯氮平组、奥氮平组患者hs-CRP明显升高(P0.05);氯氮平组、利培酮组和奥氮平组的TC、HDL明显升高(P0.05);氯氮平组的BMI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5)。结论: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均有导致hs-CPR、血脂及BMI增高的可能性,将来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第2代抗精神分裂症药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睾酮、雌二醇、催乳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5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利培酮组42例和奥氮平组43例,分别给予利培酮和奥氮平治疗8周后,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睾酮、雌二醇、催乳素水平,并与6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血清睾酮、雌二醇、催乳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利培酮所引起的浓度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与奥氮平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性激素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长期使用经典抗精神病药及氯氮平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换用利培酮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 2 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经典抗精神病药组 ( A组 )、氯氮平组 ( B组 )、未用药组 ( C组 ,即对照组 ) ,疗期≥ 3个月 ,以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及自知力改善情况一次性评定。结果  3组疗效有差异 ( P<0 .0 5 ) ,联用氯氮平后疗效 3组相似 ( P>0 .0 5 ) ,并在 3组中进行比较 ,阳性及阴性症状疗效相似 ( P>0 .0 5 )。结论 利培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联用氯氮平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氯丙嗪、利培酮及其联合用药后对肝脏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ⅢNP)、Ⅳ型胶原(Col-Ⅳ)、层黏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的影响。方法:选择211例服用氯氮平(93例)、氯丙嗪(47例)、利培酮(31例)或联合用药(40例)治疗超过三年的精神病患者作为对象,并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75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抽取外周血,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PⅢNP、Col-Ⅳ、LN及HA。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所有服药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ⅢNP及HA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Col-Ⅳ和LN则无差异;②氯氮平组、氯丙嗪组、利培酮组及联合用药组之间比较,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单一用药组(氯氮平组、氯丙嗪组和利培酮组)PⅢNP及HA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联合用药组则PⅢNP、HA及LN均存在差异。结论:氯氮平、氯丙嗪及利培酮均对血清肝脏纤维化指标PⅢNP和HA有影响;各药物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无差异,但其联合用药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精神类疾病,绝大部分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以控制症状,因此药物疗效的评估预测对于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采用功能磁共振的脑连接度中心度(DC)指标,分析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和氯氮平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并尝试建立预测评估两种药物疗效的方法。基于4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0例利培酮治疗组、24例氯氮平治疗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首先采用方差分析得到患者组与正常组间的差异脑区,然后根据这些脑区的DC值,用多变量支持向量回归算法构建回归模型,探讨用DC值评测患者症状的可行性。结果发现,两个患者组的丘脑、脑岛及初级感知运动相关皮层的功能连接特征存在显著的异常(P< 0.05),且可以有效地预测氯氮平组患者的阴性症状(r=0.448, P<0.05),但未能较好地预测利培酮患者的症状。在统计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标识出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的部分重要脑区,因而有助于将来患者治疗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利培酮和奥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利培酮和奥氮平治疗8周。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有效率77.78%,奥氮平有效率8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利培酮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肌强直、震颤及体重增加,奥氮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及血糖升高。结论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均有良好疗效,二者不良反应均较轻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氯氮平、利培酮和阿立哌唑治疗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成本—效果。方法将11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氮平组、利培酮组和阿立哌唑组,每组又分为有药物不良反应为实验组,无药物不良反应为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对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用PANSS减分率评定疗效,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住院天数。结果氯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3个治疗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3个治疗组在心电图、血糖、血脂异常改变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天数长于对照组(P0.05)。3个组不良反应的治疗费用和住院总费用上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3,P0.05),成本-效果的敏感度分析显示对照组成本效果比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选择不良反应小的抗精神病药物更能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十省市第一代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使用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中国十省市第一代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使用现况,并初步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全国第2次精神药物处方方式调查中,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并且接受单一、非长效抗精神病药治疗的42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等数据。结果: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使用比例明显高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70.8%vs.29.2%,P0.01)。使用频率居前6位的药物依次是利培酮(31.1%)、氯氮平(24.0%)、舒必利(10.3%)、氯丙嗪(9.7%)、奋乃静(8.4%)和喹硫平(5.9%)。与使用第二代药物的患者相比,使用第一代药物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比例较高,有家族史的比例较大,病程较长,家庭收入较低,就诊次数较少,发作次数较多(均P0.05);使用第二代药物的患者中妄想幻觉状态、言语行为紊乱、言语活动增多及攻击症状出现的比例高于使用第一代药物的患者(均P0.05),而阴性症状出现的比例较低(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江西(OR=1.29)和四川(OR=1.08)、年龄大(OR=1.02)、发作次数多(OR=1.03)、从事农业劳动(OR=1.21)的患者更倾向于选择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均P0.01)。结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