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误诊为食管黏膜下肿瘤的食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内镜超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术前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但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大小、病变部位、超声下病变起源、病变回声、内镜治疗方式以及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年龄(65.5±6.2)岁,9例病变长径≤2 cm,8例病变位于胸中段食管。11例患者中10例术前行内镜超声检查,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6例、固有肌层2例、黏膜肌层2例,病变回声9例为低回声改变,仅1例为等回声病变。11例患者中3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6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2例行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组织病理学类型包括3例中低分化鳞癌,3例基底细胞样鳞癌,2例腺样囊性癌(其中1例为腺样囊性癌碰撞鳞癌),2例腺癌,1例食管肉瘤样癌合并基底细胞样鳞癌。食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极为罕见,内镜超声有助于鉴别诊断,诊断性治疗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胃底腺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病理学特点,收集2018年8月—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并且术后病理提示为胃底腺型胃癌或胃泌酸腺腺瘤的7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评估患者临床特征、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病理资料和随访相关数据。7例患者病变均位于胃底部,均完成ESD治疗,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提示肿瘤细胞均起源于黏膜深层,具有浸润性生长模式,大部分肿瘤表面覆盖有正常的小凹上皮,4例患者肿瘤细胞浸润至黏膜下层,其中1例患者黏膜下浸润深度>500 μm(550 μm)。免疫组化提示MUC‑6均呈弥漫性阳性,提示肿瘤为主细胞来源,所有病例MUC‑2、MUC‑5AC、CDX‑2、CD10、CgA表达均为阴性。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术后溃疡愈合良好,未见病变复发。说明胃底腺型肿瘤有相对独特的生物学特性,ESD是治疗胃底腺型肿瘤首选的治疗方式。另外胃底腺型肿瘤组织学特点明确,可依靠免疫组化指标与其他胃部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背景:常规胃肠镜检查无法判断黏膜下病变的来源、大小和性质,小探头超声检查(MPS)对胃肠道管壁的分层识别能力强,能准确判断病变来源和性质,是拟诊黏膜下肿瘤患者术前检查的有效手段。目的:评价MPS对胃肠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其辅助内镜治疗的意义。方法:69例因拟诊胃肠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行MPS检查并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入组患者根据MPS检查提示的病变来源、大小、性质等选择内镜治疗方式(包括囊肿切开、高频电圈套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69例病变中,MPS检查提示来源于黏膜肌层15例,黏膜下层40例,固有肌层14例;考虑囊肿10例,间质瘤18例,平滑肌瘤8例,异位胰腺6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5例,脂肪瘤12例。MPS与病理诊断的总体符合率为91.3%(63/69)。结论:内镜治疗前的MPS检查判断胃肠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的来源和性质准确性高,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镜超声检查术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方法总结近年来于消化内镜中心经超声内镜诊断为异位胰腺并行病理检查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图像特征及诊断准确率。结果52例内镜超声诊断的异位胰腺者中41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78.85%(41/52),其余6例为间质瘤,4例为平滑肌瘤,1例为神经鞘瘤。超声内镜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均表现为隆起性病变,病变位于胃窦37例,十二指肠2例,胃体1例,胃底1例;表现为高回声1例,中等回声10例,低回声18例,混杂回声12例;累及至黏膜层2例,黏膜肌层8例,黏膜下层30例,固有肌层1例。对其中不超过黏膜下层的15例行内镜下切除,2例出血,余无并发症出现。随访半年以上,1例复发,余无复发且伤口愈合良好。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可根据超声内镜所显示的病变深度决定下一步治疗,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方法 总结近年来于消化内镜中心经超声内镜诊断为异位胰腺并行病理检查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图像特征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52例内镜超声诊断的异位胰腺者中41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78.85%(41/52),其余6例为间质瘤,4例为平滑肌瘤,1例为神经鞘瘤.超声内镜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均表现为隆起性病变,病变位于胃窦37例,十二指肠2例,胃体1例,胃底1例;表现为高回声1例,中等回声10例,低回声18例,混杂回声12例;累及至黏膜层2例,黏膜肌层8例,黏膜下层30例,固有肌层1例.对其中不超过黏膜下层的15例行内镜下切除,2例出血,余无并发症出现.随访半年以上,1例复发,余无复发且伤口愈合良好.结论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可根据超声内镜所显示的病变深度决定下一步治疗,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方法 总结近年来于消化内镜中心经超声内镜诊断为异位胰腺并行病理检查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图像特征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52例内镜超声诊断的异位胰腺者中41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78.85%(41/52),其余6例为间质瘤,4例为平滑肌瘤,1例为神经鞘瘤.超声内镜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均表现为隆起性病变,病变位于胃窦37例,十二指肠2例,胃体1例,胃底1例;表现为高回声1例,中等回声10例,低回声18例,混杂回声12例;累及至黏膜层2例,黏膜肌层8例,黏膜下层30例,固有肌层1例.对其中不超过黏膜下层的15例行内镜下切除,2例出血,余无并发症出现.随访半年以上,1例复发,余无复发且伤口愈合良好.结论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可根据超声内镜所显示的病变深度决定下一步治疗,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内镜中心EUS初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并同时获取病理结果的患者117例,通过EUS与病理结果比对,探讨EUS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应用价值。结果入组研究患者117例,EUS初诊平滑肌瘤37例、间质瘤3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7例、脂肪瘤9例、异位胰腺10例、十二指肠布氏腺(Brunner)腺瘤3例、胃体淋巴瘤1例、十二指肠血管瘤1例,胃壁外病变外压7例。EUS检查结果显示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及间质瘤居多,表现为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变;所有病变均通过活检、内镜微创手术或外科手术获取病理标本。最终EUS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7/117(91.5%),其中10例病例误诊。结论EUS虽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存在一定的误诊,但结合病变声像学特点(回声、起源、大小及有无邻近组织浸润等),仍能很好地评判隆起灶病变性质,规范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节病累及消化系统各脏器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内镜下表现。方法 系统性回顾相关文献并报道1例结节病累及胃、十二指肠、小肠及腮腺病例。 结果 通过文献检索获取英文文献35篇40例患者资料,中文文献6篇10例患者资料。50例患者消化内镜下活检明确病理25例病例,11例病例行剖腹探查,6例行胃大部切除术,4例行全胃切除术,3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行胶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 结论 结节病累及胃肠道少见,诊断需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内镜下表现以及病理结果。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多点活检对明确诊断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和病理表现及预后。方法对29例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并根据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29例中内镜下表现为溃疡17例,肿瘤样病变3例,浅表性胃炎2例,糜烂出血性胃炎1例,萎缩性胃炎6例。病理检查均在黏膜层、黏膜下层或坏死组织中发现有大量血吸虫卵沉积。29例中3例合并胃癌,另在最长11年的随访中发现癌变6例,癌变率达31%。结论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病理学检查,预后分析表明本病易产生癌前病变并易癌变,应定期随访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异位胰腺胃镜及超声胃镜下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经病理结果证实为异位胰腺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内镜及超声内镜下表现。结果 57例异位胰腺患者中,位于胃窦部最多为52例(52/57,91.2%),其余位于胃角4例,十二指肠1例。胃镜下均表现隆起病变,49例可见隆起顶部有脐样开口。超声内镜下,隆起边界不清50例,48例为不均匀混合回声病灶,低回声或等回声6例,3例为高回声病灶。6例病变位于黏膜层,47例病变为黏膜下层,2例病变累及肌层,2例病变突破肌层。结论异位胰腺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胃镜联合超声内镜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疗效。[方法]选择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患者113例,并行超声胃镜检查进一步确诊,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定期随访追踪术后1、3、6、12个月,复查胃镜观察术后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结果]113例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年龄主要分布在40~60岁,贲门隆起7例(6.19%),胃窦14例(12.38%),胃底29例(25.66%),胃体28例(24.77%),食管19例(16.81%),直肠及结肠14例(12.38%),胃角1例(0.88%),十二指肠降部1例(0.88%)。病理结果与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相比较,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诊断隆起病变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吻合系数κ=0.676,P0.01)。[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准确率高,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胃底腺型胃癌是一种泌酸腺分化而来的胃肿瘤,目前国内相关病例十分少见。本文报道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1例胃底腺型胃癌病例,并对其内镜、病理和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诊断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直肠类癌以腹痛(10/32)、大便习惯改变(15/32)、便血(5/32)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为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直肠黏膜下肿物(5/32)。29例直肠类癌位于肛门8cm以内,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半球状隆起,表面黏膜正常。其中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肿块多位于黏膜下层,为均匀或不均匀稍低回声,边界清晰。内镜下行EMR治疗32例,1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22例随访5月~5年,1例因伴肝、肺转移死亡,余21例无复发。结论直肠类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靠内镜及组织学检查,内镜下EMR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探头内镜超声扫查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在管壁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武汉协和医院行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消化道隆起性病变316例,患者均行内镜下治疗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通过超声检查结果结合病理诊断明确病变的层次和性质。结果316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黏膜下病变198例,其中平滑肌瘤118例,间质瘤27例,脂肪瘤、囊肿各15例,乳头状瘤4例,神经内分泌瘤7例,异位胰腺9例,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和布氏腺瘤各1例。病变分布在整个消化道管壁,以起源于黏膜肌层最常见,有7例病变在小探头内镜超声下未明确层次。结论小探头内镜超声可以明确黏膜下病变在消化道中的分布,并对病变大小、层次起源提供高准确率的判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亦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随访分析40例非特异性小肠炎患者,探讨其预后。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9月-2012年10月行内镜检出非特异性小肠炎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特点、诊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40例小肠病变患者,11例患者在内镜检出病变前很长一段时间(平均3.7年)被诊断为功能性肠病,2例是无症状患者,其余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肠道症状。病变位于回肠末端25例、空肠8例、回肠(不包括回肠末端)6例、十二指肠1例;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糜烂20例、黏膜充血19例、黏膜结节隆起1例;病理表现为慢性炎25例、慢性炎伴肉芽组织增生9例、慢性炎伴淋巴组织增生6例。治疗后内镜下治愈40例,无复发病例;症状治愈29例,缓解11例。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穿孔等。结论本组报道的非特异性小肠炎预后良好。同时,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胶囊内镜(CE)、小肠镜检查并重视结肠镜回肠末端检查有助于推动对非特异性小肠炎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病理及内镜下治疗。 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2月至2017年2月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部患者行内镜检查,内镜下均表现为表面光滑的直肠黏膜下隆起,色泽黄或者微黄。16例患者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1例未探测到,余15例均起源于黏膜下层,14例表现为低回声改变。全部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钳除5例,电凝电切1例,内镜下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12例,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3例,1例行外科手术切除。全部病例均行病理检查,21例行免疫组化,G1级11例,G2级10例,G3级0例。 结论常规内镜、超声内镜对诊断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有重要价值,包含EMR、ESD的内镜下治疗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不同频率探头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不同频率超声探头对180例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总结内镜超声特点,并与最终EMR、ESD或外科手术得出的病理诊断相比较。结果发现慢性炎症71例,上消化道早癌10例,表现为黏膜层等回声或稍低回声改变,病变均未突破黏膜下层。间质瘤或平滑肌瘤46例,多位于食管或胃,表现为黏膜肌层及以下各层次的均匀或不均匀低回声为主,外覆强回声包膜,两者在超声下很难区别。脂肪瘤10例,多位于胃体及胃窦,表现为黏膜下层边界清楚的强回声。囊肿14例,多位于十二指肠,表现为位于黏膜下层的单房或多房性的无回声区,包膜完整。恶性淋巴瘤1例,位于胃体,表现为局部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增厚,呈中低回声,不均匀,较少侵及固有肌层。血管性病变(血管瘤、静脉曲张)12例,多位于食管及胃底,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无回声,部分中高回声,圆形或不规则形,散在或成簇状分布,部分互相沟通。另外还有食管结核2例,异位胰腺6例,壁外压迫10例。超声与最终诊断结果均相符。结论内镜不同频率探头超声检查可以明确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大小,消化管壁起源和边界,根据超声特征对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的价值,同时能与腔外压迫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经普通内镜检查发现LST 119例,染色后观察病灶大小及部位并进行形态分型,再结合放大内镜确定腺管开口类型。有治疗适应证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灶黏膜送病理检查。结果 28个月中共发现119例LST 124个病变。内镜下分型:颗粒均一型44个,结节混合型48个,平坦隆起型23个,假凹陷型9个。病变直径:10~20 mm 65个,21~30 mm 23个,31 mm以上36个,最大病变110 mm×100 mm。病变部位:直肠50个,乙状结肠25个,降结肠11个,横结肠10个,升结肠+盲肠28个。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型30个,其中17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12个为管状腺瘤;Ⅳ型56个,其中30个为绒毛状腺瘤,4个为黏膜内癌;Ⅴ型5个,其中2个为黏膜内癌,2个累及黏膜下层下1/3以下;Ⅱ型7个,其中5个为炎性增生性息肉,2个为锯齿状腺瘤(腺瘤性增生性息肉):其余为ⅢL+V型,其中23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符合适应证95例98个病变择期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发生出血11例,均在操作过程中,无肠穿孔发生。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在大肠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诊断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患者548例,行EUS检查并与病理检查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息肉321例;胃间质瘤或平滑肌瘤134例,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26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08例;胃脂肪瘤38例;胃外压性隆起25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囊肿4例;胃底静脉曲张3例。结论 EUS能准确判断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并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对明确该类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