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客观营养评价指标在老年麻风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麻风患者的营养状况,探讨营养评价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主观全面营养评定(SGA)和客观指标对60例长期住院晚期老年麻风患者进行营养状态评估。结果SGA评估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有22例(36.7%)患者存在营养不足,其中5例(8.3%)为严重营养不足。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前白蛋白(PALB)、上臂肌围(MAMC)、血红蛋白(Hb)和血清白蛋白(ALB)与SGA评价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0.619、0.571、0.476、0.454和0.419。除身高和胆固醇外,性别、麻风型别、住院时间和麻风畸残度与所有营养指标无关。年龄和溃疡程度与患者体重指数、TSF、Hb、ALB和PALB明显相关(P〈0.01)。SGA对被筛选客观指标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一,TSF和溃疡对SGA的影响最大。结论麻风患者营养风险性不高。客观指标不适合单独应用于老年晚期麻风患者,应结合SGA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病人的营养状况。方法:选择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人105例,按是否合并CKD分为肝硬化组和肝硬化合并CKD组,记录入院时病人的性别、年龄、肝病病程、肾病基础疾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L)绝对值、肾功能指标,体重指数(B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握力、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主观整体评估(SGA)法对病人进行营养筛查与评估。结果:肝硬化组与肝硬化合并CKD组化验指标ALB、HB明显低于正常,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BMI、握力、TSF测量评价病人营养状况时,肝硬化组与肝硬化合并CKD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与肝硬化合并CKD组应用NRS 2002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32.81%和65.8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尤其在Child-Pugh B级和C级病人;SGA评估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8.12%和58.54%,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只在Child-Pugh B级病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合并CKD的肝硬化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升高,随着肝硬化疾病的进展,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率进一步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微型营养评价精法(MNA-SF)和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PG-SGA)对评估中老年脑卒中病人营养状况的效果. 方法:选取116例中老年脑卒中病人,采用NRS 2002、MNA-SF、PG-SGA和体格检查、生化检查结果评价营养状况以及营养不良的诊断和分级. 结果:NRS 2002、MNA-SF、PG-SGA的营养不良评估结果均与体格检查和生化测定结果显著相关(P<0.05).筛选营养不良病人时,NRS 2002具有较高的灵敏度(95.7%)和特异性(50.0%),约登指数为45.7%,高于MNA-SF和PG-SGA;筛选中、重度营养不良病人时,MNA-SF具有较高的特异性(73.5%),约登指数为55.2%,高于NRS 2002和PG-SGA. 结论:对中老年脑卒中的住院病人,NRS 2002可更有效地筛选营养不良,MNA-SF可更有效地精选中、重度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主观全面评价法(SGA)和微型营养评价法(MNA)对原发性肝癌病人进行营养评估,并与传统营养指标进行比较,筛选较为适宜的营养评价方法。方法:将8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采用SGA、MNA和传统营养指标对病人进行营养评估,并通过分析与单项营养指标间的相关性,筛选适合肝癌病人的营养评价方法。结果:应用SGA评价的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22.5%,MNA评价营养风险为45.0%。SGA与传统单项营养指标的相关性优于MNA。结论:SGA用于肝癌病人的营养评估较MNA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微型营养评价精法(MNA-SF)评价老年住院病人的营养状况,并比较不同营养状况病人间传统营养评价指标的差异。方法:随机抽取753例老年住院病人,采用MNA-SF对其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同时测定传统营养指标进行分析。再根据病人牙齿状况进行分组,并对各组营养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住院病人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分别为19.39%和39.71%,营养正常率仅为40.90%。三组病人的体重指数(BMI)、上臂围(AMC)、小腿围(CC)、握力和体力活动水平(ADL)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营养正常组营养不良风险组营养不良组。义齿组与牙齿正常组病人BMI、CC、AMC、握力、ADL和MNA评分明显高于缺齿组病人(P0.05)。结论:老年住院病人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较高,牙齿状况也将对病人营养状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微型营养评价精法(MNA-SF)评价老年住院病人的营养状况,并比较不同营养状况三组病人间传统营养评价指标的差异. 方法:随机选取234例老年住院病人,采用MNA-SF对其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同时测定传统营养指标,并进行分析. 结果:老年住院病人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12.39%和46.58%,而营养正常的病人仅占40.03%.对三种不同营养状况病人的传统营养指标分析后发现,三组病人的体重指数(BMI)、上臂围(AMC)、小腿围(CC)、握力、体力活动水平(ADL)、总蛋白(TP)、清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b)等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人之间两两比较后,BMI、AMC、CC、握力、ADL、AL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正常组病人TP和Hb明显高于营养不良组(P<0.05),但与营养不良风险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营养不良风险组病人Hb也明显高于营养不良组(P<0.05). 结论:老年住院病人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较高,其类型多为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7.
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价法(SGA)虽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对其用途及评价结果的临床意义,各家报道差异甚大.有些研究将其视为筛选营养风险的工具;有些将其视为预测病人预后的工具,甚至将其视为评价其他营养评价方法或指标的参照值.不同营养状况评价指标所反映出的营养状况改变的侧重点不同.故临床应针对不同病人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或指标,以客观和有所侧重地评价病人的营养状况,为实施营养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微型营养评定法评价胃肠道肿瘤病人营养状况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微型营养评定(MNA)法调查和分析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态,并比较与其他营养评价方法的相关性. 方法:应用MNA法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对496例胃肠道肿瘤拟手术病人,入院24 h内进行营养评价,研究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并比较MNA法与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 结果:①MNA法:胃肠道肿瘤病人中营养不良者84例(16.94%),营养不良危险者211例(42.54%),营养良好者201例(40.52%).②人体测量:体质指数(BMI)、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围(AC)和上臂肌围(AMC)等指标,病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3.5%、21.9%、15.1%和15.5%.③实验室检查:ALB、PA和总淋巴细胞计数,病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4.9%、25.4%和30.8%.④MNA法与BMI、ALB、AC、TSF、AMC、TLC的相关系数在0.18~0.53(P<0.05),有良好的相关性. 结论: ①应用MNA法评价胃肠道肿瘤病人中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高危状态的发生率高.②MNA是一种简单、易行、无创性、适合于外科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营养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主观全面评定法(SGA)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方法:采用SGA结合有关生化指标,人体测量指标和饮食评估,对127例MHD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27例病人中营养良好者75例,轻中度营养不良39例,重度营养不良13例,总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0.9%.各营养状况组之间血清ALB、PA、肌酐、肱三头肌皮皱厚度、饮食蛋白摄入量和蛋白质分解率差异显著,而三组间Kt/V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液透析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与蛋白质摄入不足、炎症、血液透析过程本身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病人营养指标评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对肝硬化病人的某些营养参数进行评估 ,为临床医师及早发现和治疗营养不良提供证据。 方法 :对 4 3例肝硬化病人进行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 (SGA)、直接人体测量和生化参数测定。 结果 :依据SGA ,肝硬化病人分为营养良好、轻~中度及重度营养不良 ,3组间体重指数 (BMI)、三头肌皮皱厚度 (TSF)、上臂肌围 (AMC)、肌酐身高指数 (CHI)及转铁蛋白 (TRF)均有显著差异。其中TRF和CHI对重度营养不良的识别率高达 90 %~1 0 0 %。 结论 :SGA可用于肝硬化营养状况评价 ,CHI及TRF是评估此类病人营养状况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小儿外科住院病人营养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50例小儿外科住院病人进行营养评定。发现21%~55%患者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轻中度为主。少年儿童发病率高于婴幼儿。统计学分析表明:营养评定指标一致性差,独立性强,营养评定宜多指标综合分析。建议在临床小儿病人营养评定采用全面人体测量结合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测定。  相似文献   

12.
13.
脑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使用含食物纤维的全营养型非要素饮食类的营养制剂,对昏迷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选择因脑外伤、脑部肿瘤手术、脑卒中等原因引起昏迷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其它肠内营养剂对照组,试验周期为7天。入院当天经鼻胃管供给营养制剂。每天提供热能6.28MJ(1500kcal),蛋白质按1.0~1.2g/kg。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所有检查项目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营养治疗有效,可以纠正负氮平衡。与不含食物纤维的其它肠内营养制剂相比,这种制剂有可以直接使用的特点;建议每天摄入量为1000ml,可获15克食物纤维。此外,肠内营养方便、经济、安全,有效,符合生理状况。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病人多出现营养不良,其原因主要是恶性肿瘤本身的消耗和手术的影响,营养不良又会增加病人手术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由此对这类病人进行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对结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评定、营养支持的指征、时机、原则和方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营养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30例长期血液透析病人进行了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透析时间6~111个月,平均38±30个月。结果,平均每人每日摄入热量7.51MJ,蛋白质60.5g,分别达推荐供给量的89.8%和88.6%,其中高生物价蛋白质占46.3%。脂肪摄入以植物油为主,P/S=1.35。铁、硫胺素、烟酸、抗坏血酸摄入量均达推荐供给量标准,钙、锌、视黄酸当量和核黄素摄入不足,钙、锌、铁的利用率较低。结果表明,血液透析病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表现在所有病人的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总数降低,83.3%的病人臂肌围低于正常,43.3%的病人肱三头肌皮褶厚度降低。而仅有26.7%的病人存在轻度低蛋白血症,并且由于水潴留,多数病人体重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分析相关的营养不良危险因素,及早预测和发现营养不良的发生。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入院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SGA评分表、膳食调查自评表等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并收集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纳入年龄、吸烟史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年新入院病人2 022例,排除不符合标准后纳入542例。根据SGA评分分组,性别、吸烟、年龄及膳食评分均与病人营养不良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P <0.05)。对比不同疾病病人的营养状况,发现肺癌病人重度营养不良病人比例高于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支气管扩张病人营养良好比例较高(P <0.05)。慢阻肺及肺癌病人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低于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而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支气管扩张病人血红蛋白低于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慢阻肺病人,应足够重视早期筛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病人营养评估的合理方法. 方法:选择微型营养评定法(MNA)联合营养状况主观综合评估(SGA)对IBD病人进行营养状态评估,同时检测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以及钠、钾和钙等指标. 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NA值与Hb、ALB、和Na+呈显著相关性.Kendall's tau-b相关方法分析证明,MNA与SGA两种营养评估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772,P=0.000). 结论:MNA联合SGA对IBD病人进行营养状况评估方法科学和准确.  相似文献   

18.
肾病透析患者营养状况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肾病透析患的营养状况,以制订营养治疗方案。方法:用体检和生化分析对106例肾病透析患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83例血透和23例腹透患,分别有54.2%和47.8%,营养不足,与三头肌皮褶厚度和BMI的结果均一致。血清三酰甘油酯显增高,Apo-a含量升高,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偏高,血清支链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均降低,血磷高于正常。血透组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明显降低,腹透组总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均显降低,结论:肾病透析患营养不足较为严重,并有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和高磷血症。  相似文献   

19.
Mullie P  Godderis L  Clarys P 《Appetite》2012,58(1):34-38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 was to study determinants and nutritional i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low-fat food consumption.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design was used, 5,000 military men were contacted and 1,852 participated. Using mailed questionnaires, the low-fat food consumption frequency was recorded and stratified in number of portions a day. The following low-fat food items were included: mayonnaise, yoghurt, milk, cheese, cottage cheese and meat. Results: the two most daily consumed low-fat foods were meat and yoghurt by, respectively, 21.7% and 17.3% of the participants. Only 3.5% consumed a daily portion of low-fat cheese, and 7.4% consumed one or more daily portions of low-fat milk. After adjustment, Body Mass Index (BMI), physical activity and non-smoking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ing consumption of low-fat foods. Consumption of low-fat foods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daily total and saturated fat intake, from respectively, 37.9 and 14.7 energy-percent for low consumption to 30.5 and 11.6 energy-percent for high consumption. This decrease was compensated by an increased intake in carbohydrates and sugar, respectively, 42.5 and 16.7 energy-percent to 46.5 and 22.6 energy-percent. Conclusions: age, BMI, physical activity and non-smoking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ing consumption of low-fat foods. The fact that low-fat foods consumers had a higher intake of carbohydrates and proteins question the efficacy of these items in energy reduc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