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探讨从未经高血压相关治疗的中青年人群动态脉压(APP)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的特征及其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未经高血压相关治疗而临床拟诊高血压的118例中青年门诊患者根据24h血压平均水平分成动态血压正常组(A组)和高血压组(B组);组内再根据诊所血压水平各分成2亚组(A1组、A2组及B1组、B2组),对组间及亚组间APP、APPI的特征及其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白昼APP水平B组明显高于A组(P〈0.01),而24 h、白昼、夜间的APPI水平B组明显低于A组(均P〈0.01)。白昼APP水平A2、B1、B2组明显高于A1组(均P〈0.01),24h、夜间的APPI水平B2组明显低于A2组(均P〈0.05)。B组24 h、白昼、夜间APP及APPI与对应时的段MSBP成正相关(=0.812、0.836、0.747,0.604,0.651,0.436;均P〈0.01),APPI与对应时段的MDBP成负相关(r=-0.447、-0.398、-0.446;均P〈0.01)。结论 APPI在评价大动脉硬化方面较APP更稳定、可靠。联合应用(A)BP、(A)PP及(A)PPI三个指标综合评价血压变动及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可能更全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脉压、脉压指数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EH组)82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EH+DM组)78例;根据24h动态脉压(24hPP)水平将EH+DM患者分为:24hPP<60mmHg组(40例)和24hPP≥60mmHg组(38例);根据24h脉压指数(PPI)将EH+DM患者分为PPI<0.5组(36例)和PPI≥0.5组(42例)。测量所有研究对象24h动态血压、尿微量白蛋白。比较各组指标,分析PP、PPI与MAU,尿β2-MG之间的关系。结果 EH+DM组24hPP、PPI、MAU,尿β2-MG明显高于EH组(P<0.05);24hPP≥60mmHg组MAU、β2-MG水平明显高于24hPP<60mmHg组(P<0.05);PPI≥0.5组MAU,尿β2-MG水平明显高于PPI<0.5组(P<0.05);PP、PPI与MAU、尿β2-MG成正相关。结论 PP、PPI是预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动态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认知功能损害(VCI)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60名重度、中度、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 重度VCI组的PP、PPI显著高于中度、轻度VCI组及对照组[PP(mmHg):(59.10±11.82、54.94±10.86、50.28±8.33、45.54±9.22,P<0.05),PPI:(0.61±0.08、0.53±0.06、0.44±0.05、0.37±0.03,P<0.05)],其MMSE评分显著低于中度、轻度及对照组[(15.56±2.64)分、(19.32±3.32)分、(22.62±3.11)分、(26.45±2.94)分,P<0.05];中度VCI组PP、PP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显著低于轻度VCI及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P,PPI与MMSE评分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动态脉压、脉压指数的增加与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PI)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9~2011年该院收治的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33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h的动态血压监测。记录脉压(P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采用常规Judkins法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定量系统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PPI、PP、SBP、DBP、平均血压(MB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发现有冠心病者220例(66.3%),而非冠心病者112例(33.7%)。0.40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APP)、动态脉压指数(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APPI)对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对274例E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APP、APP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关系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所有病人分为两组:APP(24 hAPP)<60 mmHg组157例和APP≥60 mmHg组117例。结果 274例患者中APP≥60 mmHg组颈动脉IMT明显大于APP<60 mmHg组(P<0.05)。颈动脉IMT斑块阳性和阴性组比较,24 hSBP、24 hMAP、24 hP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24 hAPP(OR=1.033,95%CI:1.018-1.048,P=0.000 1)、男性患者(OR=2.07,95%CI:1.183-3.613,P=0.011)及吸烟(OR=1.808,95%CI:1.073-3.046,P=0.026)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随着APP的逐渐增大,颈动脉IMT明显增加,24 hAPP、男性及吸烟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血浆Hs-CRP、cTnI与不稳定心绞痛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cTnI)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2004年住院的uA患者46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其Hs-CRP、cTnI,观察各组冠心病(CHD)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UA组Hs—CRP、cTnl均高于SA组。差异有显著性,U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UA和SA组Hs—CRP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s—CRP、cTnl增高者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属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脉压指数(PPI)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86人,计算其初诊PPI,并与84名单纯性高血压患者的PPI对比分析.结果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PPI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PI可作为预测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和左心室肥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按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男〉120g/m^2,女〉115g/m^2,将24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64例)和非左心室肥厚组(178例),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左心室肥厚组的24h平均脉压(PP)、白天脉压(dPP)、夜间脉压(nPP)和非左心室肥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VMI与年龄、SBP、PP显著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是LVMI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PP增大与高血压患者LVH密切相关,是LVMI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外周动脉PP水平分为高脉压组(PP≥60mmHg)和低脉压组(PP〈60mmHg),并选取同期我院正常体检者135例作为对照组。调查各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计算PPI,并行肢体动脉测量检查,以baPWV作为动脉硬化的评价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PP和PPI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高血压高脉压组患者的PPI(0.48±0.05)显著高于低脉压组(0.39±0.05)和对照组(0.38±0.03)(均P〈0.05);高脉压组和低脉压组的baPW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脉压组的baPWV(1883.62±326.51cm/s)显著高于低脉压组(1584.43±267.91cm/s)(均P〈0.05)。调整年龄后,PP、PPI和收缩压与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447,0.209,0.484;P〈0.01,P〈0.05)。结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及PPI与baPWV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KLOTHO基因C-1818T多态性与中国苏皖地区汉族人群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可能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因芯片(gene microarray)方法,检测146例UAP患者和235例非冠心病者的KLOTHO基因C-1818T多态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UAP患者CC,CT和TT基因型以及T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年龄<60岁的UAP组TT基因型频率和女性UAP组TT基因型,T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7,0.049,0.026)。在调整相关危险因素并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TT基因型与女性UAP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41),而T等位基因与女性UAP的发生无明显关联(P=0.472)。结论:在中国苏皖地区汉族人群中,KLOTHO基因C-1818T多态性TT基因型与女性UAP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左卡尼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L-CN)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每日2.0g静点,疗程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效,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左心功能的变化与BNP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7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者为研究对象,CAG检查正常者12例作为对照组,45例UAP患者按Braunwald分级分为Ⅰ级组(16例)、Ⅱ级组(14例)和Ⅲ级组(15例)。所有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E/A数值。通过左心室压力曲线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用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法测BNP的浓度。结果对照组、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BNP和LVEDP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与LVEDP有明显的相关性(r=0.756,P<0.01)。结论 BNP可反映UAP患者心肌缺血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可反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合贝爽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3例应用常规治疗,43例加用合贝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心电图,率压积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心绞痛的症状,改善心电图变化,降低率压积.讨论用合贝爽能解除冠脉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预防发生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极化液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单盲方法,将6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极化液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两周后测定两组的QTd及QTcd,对两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QTd及QTcd治疗分别为41.61±13.01与48.35±15.56,常规组分别为52.68±20.31与60.59±7.35,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化液治疗能减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QTd及QTcd,从而可能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维持量氯吡格雷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治疗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包括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及血糖,口服硝酸酯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天,连用7天),就诊当天口服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mg,次日起予氯吡格雷150mg/d维持。对照组:治疗次日起予氯吡格雷75mg/d维持治疗,余同治疗组。观察两组对心绞痛控制情况、心电图变化、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观察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分别为(1.4±0.6)次VS(3.8±1.1)次,心绞痛持续时间分别为(6.3±1.4)min VS(13.9±6.5)min,心电图提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3%VS 64.5%),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中,氯吡格雷150mg/d和75mg/d均为有效、安全的剂量,但高维持量的氯吡格雷更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位硬膜外阻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疗效 ,并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5 0例不适宜做介入治疗的UAP病人 ,随机分为硬外阻滞组 (TEA组 )和对照组 ,并观察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次数、时间、心电改变及血管紧张素Ⅱ (AgⅡ )水平。结果 :治疗后TEA组心绞痛缓解率 10 0 % ,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时间均有改善。同时TEA组AgⅡ水平明显下降 ,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TEA治疗UAP能显著止痛 ,改善心肌缺血状态 ,AgⅡ水平显著下降 ,具有有效、简便、安全等特点 ,是治疗UAP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川芎嗪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采用川芎嗪注射液 16 0mg加入 5 %葡萄糖 2 5 0ml静滴 ,每日 1次 ,观察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变化 ,并与对照组传统疗法比较。结果 川芎嗪组有效率 90 % ,有效时间 8.3± 1.4天 ;对照组有效率 89% ,有效时间 10 .4± 1.0天 ,两组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有效时间川芎嗪组明显缩短 (P >0 .0 1)。结论 川芎嗪注射液可做为一种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前列腺素E1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前列腺素E1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方珐将6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即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前列腺素E1;对照组31例给予硝酸甘油,两组疗程均为10d。观察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用药前后心率、血压变化、血液流变仪测定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及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67.86%),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增加了32.7%,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降低了19.3%,变化显著;而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素E1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副作用小,是值得探讨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