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内注射糖皮质激素诱导咬肌萎缩的效果及其组织改变。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7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正常对照组、术后2周实验组、术后4周实验组、术后8周实验组、术后12周实验组、术后24周实验组。实验组每只动物进行自身对照,以一侧咬肌做实验侧,对侧咬肌为对照。B超测松弛状态下咬肌最大厚度,完整切除双侧咬肌测量咬肌湿重,并取部分肌组织做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三磷酸腺苷酶染色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四氮唑还原酶染色,光镜下观察及图像分析。结果:纳入动物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咬肌厚度和咬肌湿重测量:实验组实验侧咬肌厚度和咬肌湿重明显减小,与自身对照侧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而且从第2周开始逐渐加重,至第8周最明显,第24周时维持与第12周水平相同,未见进一步增加或减少。②组织学检查结果:常规冰冻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实验侧肌肉纤维排列整齐,肌细胞完整,未见变性坏死,细胞核位于肌细胞的边缘,肌节完整。横切面肌细胞直径减小。自身对照侧肌纤维形状、大小在实验过程中无明显改变,与正常对照组肌纤维相似。③酶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兔正常咬肌为混合型肌纤维,Ⅰ型和Ⅱ型肌纤维相间排列,Ⅰ型纤维小于Ⅱ型纤维。三磷酸腺苷酶染色显示实验侧Ⅱ型纤维明显减小,其中以Ⅱb更加明显。自身对照侧肌纤维类型与正常对照组肌纤维无明显差别。Ⅱ型纤维面积减小程度逐渐增加,至第8周最高,第12周时略有增大,第24周维持与第12周时水平相近。结论:曲安奈德有肯定的诱导肌萎缩的作用,主要为Ⅱ型肌纤维萎缩,对Ⅰ型肌纤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既往对损伤骨骼肌的处理主要是修复肌膜及肌外神经.目的:实验拟观察肌内神经对损伤股直肌的修复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组织学观察,于2006-0912007-08在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质量2.0~2.5 kg,右侧股直肌用于制备骨骼肌损伤模型,左侧股直肌作为对照.方法:20只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肌内神经完整组采用不全离断方式,在神经入肌点以远4.0~5.mm处横断股直肌而保留肌内神经完整,肌内神经断裂组采用完全离断方式在神经入肌点以远4.0~5.0mm处横断股直肌及肌内神经.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28周测量股直肌的湿重、股直肌等长收缩力的变化.②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股直肌形态变化,Masson三色染色观察纤维化程度,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染色及还原型辅酶I四唑氮还原酶染色区别肌纤维的类型,并计算肌纤维横断面面积.结果:①与对照侧相比,肌内神经断裂组实验侧股直肌湿重下降,等长收缩力下降(P<0.05).②与对照侧相比,肌内神经完整组Ⅰ型、Ⅱa型肌纤维横断面面积恢复较佳,Ⅱb型肌纤维较差(P<0.05),各型肌纤维构成比例基本恢复;肌内神经断裂组Ⅰ型、Ⅱ a型、Ⅱb型肌纤维横断面面积均恢复较差(P<0.05).结论:肌内神经能够促进损伤骨骼肌的肌纤维再生,减轻肌肉萎缩及纤维变性,恢复肌纤维的正常形态及组成方式,从而促进损伤骨骼肌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肌卫星细胞移植修复钝挫伤致动物骨骼肌损伤的作用。 方法取Sprague-Dawley成年大鼠36只,制作右后肢钝挫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末造模正常后肢作为正常对照。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肌卫星细胞,免疫荧光抗体细胞染色鉴定后进行荧光标记。用微量注射器抽取肌卫星细胞悬液0.2 ml缓慢注射于实验组右侧小腿腓肠肌的内、外侧头,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第5,10和15天分别测定大鼠肌电图(记录振幅、波宽)、肌湿重恢复比值、HE染色肌纤维横切面积灰度值。所得数据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对新生大鼠肌卫星细胞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移植。移植前免疫抗体荧光化学染色鉴定细胞呈鲜红色,荧光标记细胞核为蓝色。术后移植细胞观察发现,随着移植时间延长,荧光细胞荧光度减弱,数目减少,逐渐形成肌管,融入肌组织参与修复;HE染色显示,游离在肌纤维间隙中的细胞核逐渐融入基膜内侧,肌组织轮廓逐渐清晰;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随着移植时间延长,纤颤电位和正锐波逐渐减少,波形趋于正常;肌电图的振幅及波宽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损伤侧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并且接近正常对照侧;HE染色肌纤维横切面积灰度值测定结果显示,移植后第5天,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损伤侧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侧,术后第10天、第15天观察,实验组损伤侧灰度值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接近于正常对照侧;实验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肌湿重恢复比值结果显示,实验组肌湿重恢复比值≈1,而生理盐水对照组远<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新生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异体移植对修复损伤肌肉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肌肉剥离术后嚼肌肌组织及其功能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军  胡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420-6421
目的:通过观察犬的嚼肌剥离术后的变化,探讨肌肉剥离术对嚼肌的影响。方法:杂种成年犬16只,行嚼肌剥离术,术后应用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作酶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嚼肌的酶组织化学变化。酶组织化学切片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对肌纤维个数、直径、透光度等参数进行计算,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肌纤维类型、个数、直径、透光度均值差异。结果:肌肉剥离术可使嚼肌产生暂时性损伤及废用性萎缩,表现为术后1个月组出现moth-eaten纤维,两型肌纤维直径减小,酶活性降低。但这种变化是暂时的,随着肌肉重新附着,肌功能恢复,术后3个月组肌纤维moth-eaten纤维消失,肌纤维直径及酶活性均恢复接近正常。结论:肌肉剥离术不会引起嚼肌肌组织的不可逆性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小剂量超短波对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传导速度、患侧胫前肌湿重比率、患侧L4脊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来观察小剂量超短波对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n=4),对照组(n=16)及实验组(n=16),对照组采用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cm 缺损,实验组于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小剂量超短波治疗,7min/天,1次/天,直至取材,后两组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时检测患侧L4脊髓内BDNF及CGRP蛋白表达,术后第12周时行患侧胫前肌湿重比率及再生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①对照组术后第2周时患侧L4脊髓内BDNF表达已开始增高,第4周时达高峰,第8周后逐渐降低,第12周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只有在第8周时BDN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对照组患侧L4脊髓内CGRP蛋白表达与BDNF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实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脊髓内CGRP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第12周时实验组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波幅升高,潜伏时缩短,胫前肌湿重比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剂量超短波可以促进大鼠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髓鞘及轴索的再生,此作用可能与小剂量超短波上调患侧脊髓内CGRP蛋白的表达,延长BDNF表达的高峰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制动对兔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4周的制动对兔比目鱼肌和腓肠湿重及两种肌纤维截面面积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差异与制动时间的关系。方法:将试验动物一侧后肢制动4周后,分别测量两种肌 肉的湿重;将肌肉作恒冷冻横切片,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染色(pH9.4),测量两 种肌纤维的截面面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制动4周后两种肌肉的湿重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比目鱼肌湿重下降31%,腓肠肌湿重下降29%。比目鱼肌中Ⅰ型纤维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脊神经运动根损伤后所支配的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变化,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2组:一组单纯切断左侧的L4脊神经前根,另一组同时切断左侧的L4和L5脊神经前根;以各大鼠的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自身对照侧,分别于手术后6周和4个月时测定双侧趾长伸肌的肌湿重和肌细胞截面积,并观察骨骼肌运动终板的形态。结果:术后6周:单纯L4神经根切断组和L4,5神经根切断组的实验侧肢体功能较正常对照侧均有明显损伤(P〈0.01).运动终板崩解变性。术后4个月:单纯L4神经根切断组的实验侧肢体功能接近正常(P〉0.05),再生运动终板结构接近正常;L4,5神经根切断组的实验侧肢体功能与对照侧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终板完全消失。结论:单纯L4神经根切断近期可造成肢体功能损伤,但随时间推移,损害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若合并L5神经根损伤将造成肢体功能的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8.
经皮神经电刺激预防失神经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中的作用。方法:18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3组,切断双侧腓神经后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端侧缝合。左后肢为实验侧,给予TENS,持续6周。右后肢为对照侧,不给电刺激。分别于术后3、6、16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肌肉组织学、神经电生理、肌湿重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各组实验侧胫前肌湿重和肌纤维截面积,腓神经有髓纤维数、传导速度和振幅均高于对照侧(P<0.05),A组两侧肌湿重及C组腓神经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黄芪对后肢固定14d大鼠比目鱼肌的湿重体质量比、Ⅰ,Ⅱ型肌纤维的比例以及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9/1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配对原则分为3组,即对照组、固定组、固定+黄芪组,每组10只。后两组大鼠后肢缩短位固定采用改良的Booth方法,固定+黄芪组大鼠在固定14 d内,腹腔注射5 mL/kg的黄芪注射液,1次/d。对照组常规饲养。14 d后,取各组大鼠比目鱼肌称其湿重,所得数据以100 g体质量标化,计算其湿重体质量比。用mATPase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大鼠比目鱼肌Ⅰ,Ⅱ型肌纤维所占比例、肌纤维横截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固定14 d后固定组大鼠比目鱼肌平均湿重体质量比减少了54.10%(P〈0.01);而与固定组相比,固定+黄芪组大鼠比目鱼肌平均湿重体质量比增加了37.68%(P〈0.01)。②固定组大鼠Ⅰ,Ⅱ型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1 321.25&;#177;94.42,1 089.12&;#177;85:12;2 460.52&;#177;112.41,1 723.27&;#177;100.02)μm^2(P〈0.01)];与固定组相比,固定+黄芪组Ⅰ,Ⅱ型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均有所恢复[(1 798.42&;#177;102.45,1 329.14&;#177;103.15)μm^2(P〈0.01)]。③固定组大鼠Ⅰ型肌纤维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Ⅱ型肌纤维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固定组相比,固定+黄芪组Ⅰ型肌纤维所占比例增加了20.23%(P〈0.05)。 结论:黄芪对固定引起的比目鱼肌萎缩具有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犬的嚼肌剥离术后的变化,探讨肌肉剥离术对嚼肌的影响。方法:杂种成年犬16只,行嚼肌剥离术,术后应用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作酶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嚼肌的酶组织化学变化。酶组织化学切片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对肌纤维个数、直径、透光度等参数进行计算,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肌纤维类型、个数、直径、透光度均值差异。结果:肌肉剥离术可使嚼肌产生暂时性损伤及废用性萎缩,表现为术后1个月组出现moth-eaten纤维,两型肌纤维直径减小,酶活性降低。但这种变化是暂时的,随着肌肉重新附着,肌功能恢复,术后个月组肌纤3维moth-eaten纤维消失,肌纤维直径及酶活性均恢复接近正常。结论:肌肉剥离术不会引起嚼肌肌组织的不可逆性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