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方法应用EGG动态频谱分析仪和胃阻抗频谱分析仪对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了足三里针刺前后胃电、胃阻抗总功率(PTP)的检测.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后,能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及胃阻抗总功率明显增高,与针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同时还发现FD病人体表胃电及胃阻抗总功率均显著低于健康人,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运动功能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神经降压素(NT)及酪神经肽(NPY)的含量,旨在探讨胃肠激素在IBS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正常对照组15例(男7例,女8例),无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无近期用药史;IBS组40例(男20例,女20例),近期未服用影响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药物;结肠镜下活检取乙状结肠粘膜,同时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同批测定血浆和粘膜中的VIP、S P、SS、CCK、NT和NPY的含量.结果 1.血浆中,IBS组与对照组相比,IBS组CCK的含量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NPY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VIP、SS、NT、SP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乙状结肠粘膜中,IBS组CCK、SS、NT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VIP、SP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NPY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1. IBS患者CCK-33分泌增加,可促进肠平滑肌痉挛、收缩,引起腹痛、腹泻等.2.乙状结肠粘膜中VIP含量增高,推测与IBS腹泻发生有关.粘膜中SP含量明显增高,可能与IBS腹泻腹痛有关.3. IBS组粘膜和血浆中NPY明显降低,很可能是导致IBS 腹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我们曾报导中频电体表刺激足三里穴增强了健康人胃电活动.本研究进一步观察中频电体表刺激足三里和内关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症状和胃电活动的作用 .方法 20例FD病人进入本研究.FD病人随机分为穴位刺激组(20例)和治疗对照组(10例).在穴位刺激组中,将两个大小1.5cm2硅橡胶电极固定于FD病人双侧足三里穴位表面或内关穴,然后将电极连于CM-512型中频电治疗仪刺激穴位,每次各刺激足三里和内关穴20min,2次/d,共2wk;FD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果胶铋50mg+维生素C 0.2g,2次/d ,疗程2wk.两组在处理前后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和记录餐前后体表胃电(EGG)各30min.胃电记录仪为多道胃肠功能监测仪(PC polygraf HR)(Medtronic Synectis公司).结果 FD病人的EGG主频率(DF)和正常胃慢波百分比(PNSW)(2.4~3.7cpm) 在空腹状态均明显低于健康人组(P<0.05,P<0.01);FD病人空腹EG主功率不稳定系数(DPIC)和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FPR)也显著比健康人低(P<0.01).在FD穴位刺激组疗程结束后,FD病人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刺激前的水平(P<0.01);穴位刺激后DF 和PNSW在餐前和餐后均比刺激前明显增加(P<0.05,P<0.01),接近健康人水平 ;PFPR和空腹时DPIC也有显著升高(P<0.05,P<0.01).而在FD治疗对照组虽然症状有改善,没有FD穴位刺激组症状改善明显,但EGG各项参数改变不明显.结论中频电体表刺激足三里和内关穴能逆转FD病人胃电节律紊乱和增强胃电功率,是临床治疗胃动力障碍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工作通过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测压和血浆胃动素(MTL)及血浆生长抑素(SS)的变化的研究,探讨Hp对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对选自1998~1999年经胃镜确认的消化性溃疡(Pu)85例进行胃十二指肠压力检测,并测定血浆胃动素(MTL)和生长抑素(SS).结果消化性溃疡患者无论是否存在Hp感染,其消化间期胃肠运动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主要表现为MMC Ⅲ期缺失和收缩波幅减低.消化性溃疡患者SS水平失去正常周期性变化,在MMC Ⅰ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在Hp阳性和Hp阴性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血浆MTL水平在Hp阳性溃疡病组呈现明显增高趋势,而Hp阴性溃疡病组呈减低趋势.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存在胃肠动力低下及激素分泌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吗啡戒断大鼠胃肠功能紊乱模型.观察电针对其胃肠电图及血液、脑组织中胃动素(MTL)、一氧化氮(NO)水平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影响.为电针改善阿片类物质致胃肠功能紊乱提供实验依据,探讨电针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模型中枢损毁组和模型中枢损毁电针组.给大鼠连续注射递增量吗啡8天,造成其对吗啡的依赖,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停药后第2天给予强度为2mA、频率为2~100Hz混频刺激双侧足三里,持续30min连续3天.中枢损毁采用电凝法损毁下丘脑中枢(VMH).记录胃肠电图,测定血、脑组织中MTL和NO、NOS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吸毒期和戒断期大鼠胃肠电图频率、幅值、离散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变,节律紊乱,胃肠动力障碍,体重与正常组比明显降低(P<0.01).血清NO含量升高(P<0.05),NOS活力增强(P<0.05),脑组织中NO,NOS水平与正常组比均无显著差异.血浆MTL含量有下降趋势,而脑组织中MTL含量有上升趋势.电针后胃肠电、血浆和脑组织MTL含量有恢复趋势.结论电针可改善吗啡戒断大鼠胃肠功能紊乱,对吗啡戒断大鼠血、脑组织M TL,血清NO,NOS具有良性调整作用.电针的作用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FD患者胃肠运动及胃动素变化的规律对20例胃肠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用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进行胃十二指肠压力测定,并测定空腹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显示FD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存在胃及十二指肠动力异常,表现为胃窦Ⅲ期缺乏或持续时间缩短及十二指肠运动减弱。提示:FD的发生与胃肠动力低下及低胃动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不同喂养方法时血浆胃动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产儿生后早期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和鼻胃管喂养对进奶量、生长情况、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及血浆胃动素的变化.方法将4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鼻十二指肠喂养和鼻胃管喂养组,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记录喂养1用的入液量、体格生长指标、大便性状、喂养相关并发症.测定喂养前及喂养1w后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喂养后1周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平均进奶量显著增加(P<0.001);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缩短(P<0.05);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显著减少(P<0.01).两组喂养1w后身长、头围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血浆胃动素水平均较喂养前显著增加(P<0.001).结论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是早产儿生后早期较适宜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8.
2.112 针刺足三里和内关穴对猫食管动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往曾有报道针刺足三里穴可以改善食管蠕动和降低LES的压力,改善贲门器质性梗阻和机能性梗阻(achalasia)病人所致的吞咽困难.我们意图通过针灸对猫(动物)实验的研究,进一步了解针刺对食管动力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应用6只健康猫(2.5~3.5kg),LES压力和食管体运动经荷兰M MS压力检测系统和7导测压管检测.观察静息状态(10min)针刺中(3min捻转)滞针期(10min) 停针后(10min),并重复3次,比较针刺足三里穴位(双侧)和内关穴(双侧)对食管动力的作用 .结果 18次针刺足三里穴时有67%(12/18)LES压力增加,6只猫针刺反应率为3 3%~100%,增幅为17.5~90.8%,针刺后LES变化率平均为88.8%.针刺内关穴18次中,仅 6次LES有轻微增高,变化率为20.8%,针刺足三里穴与针刺内关穴相比差异显著(P<0 .05).针刺上述2个不同穴位时,食管体蠕动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LES压力有明显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VIP及SS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肠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及生长抑素(SS)有无变化,以及它们在IBS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内VIP及SS的含量,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是便秘型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VI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腹泻型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SS在IBS各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而便秘型又显著高于腹泻型(P<0.05).IBS患者存在VIP及SS含量异常,且这些异常可能在IBS 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不同类型IBS患者VIP及SS含量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类型IBS在发病机制上可能有其不同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胃肠运动是由电驱动的.清醒状态下,狗和人空腹的胃肠电活动是以移行性复合肌电(interdigestive myoelectric complex,IMC)形式,按4个时间的顺序周而复始地进行.IMC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已知延髓是调节胃肠运动的重要中枢,位于延髓背侧、第四脑室后闩部的最后区(area postrema,AP)是调节摄食及呕吐的中枢,该部位血脑屏障薄弱,可以接受外周各种体液信息.AP可能就是调节IMC的重要结构.本研究旨在观察电损毁AP及AP注射胃动素对IMC活动及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在8只清醒狗进行实验.在胃窦和十二指肠植入双极铂丝电极记录IMC .在一侧颈静脉内置慢性静脉插管供注射药物和取血样之用.开颅电损毁AP术按脑立体定位仪坐标,用绝缘不锈钢针插入两侧AP,通以阳极直流电(500~800μv,20s)损毁AP.AP内微量注射胃动素按R.K.S.Lim图谱,于AP埋藏慢性不锈钢套管,将胃动素注入AP内.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浆胃动素含量.观察1.消化间期正常I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浓度变化;2.电损毁延髓AP对IMC锋电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 3.电损毁AP后外源性静脉注射胃动素对IMC的影响; 4. AP注射胃动素对IMC活动的作用.结果 1.正常狗消化间期IMC出现典型的Ⅰ、Ⅱ、Ⅲ、Ⅳ相,Ⅰ相缺少锋电位(spike potentials),Ⅱ相间断不规则锋电位,Ⅲ相密集锋电位,Ⅳ相个别锋电位.IMC Ⅲ相锋电位数目激增与血浆胃动素释放高峰同步发生.2.电损毁AP后,胃窦与十二指肠IMC 的慢波振幅明显抑制.胃窦和十二指肠Ⅲ相单位时间慢波负载锋电数目分别比损毁前下降(7 6.4±12.1)%和(81.7±15.9)%(P均<0.01),并失去了损毁AP前IMC的周期性、时相性和移行性的特点.3只行假损毁手术狗手术前后胃肠IMC无明显变化.3.电损毁AP后, 胃窦和十二指肠IMC各时相血浆胃动素水平急剧下降,较损毁AP前下降分别为Ⅰ相(72.3 ±12.8)%,Ⅱ相(78.8±9.6)%,Ⅲ相(84.6±11.2)%(P均<0.001).4.损毁AP 后,外源性静脉注射胃动素(0.25μg/kg)不能启动IMC Ⅲ相锋电发生.5.在胃窦IMC Ⅰ相时,由导管向AP注入胃动素0.12μg/5μl,使胃窦和十二指肠Ⅲ相锋电数目分别比生理盐水(NS) 对照组增加(142.7±14.2)%和(158.4±13.6)%,Ⅲ相时血中胃动素水平明显增加,比NS 对照组增高(98.2±14.5)%(P<0.01).AP注射生理盐水(5μl)对IMC和胃动素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延髓最后区(AP)对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锋电位的周期发放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作用途径是通过胃动素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进入高原和高空飞行时胃肠动力有何变化尚不清楚.本文在低压舱中模拟不同高空状态观察狗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和血浆胃动素的变化.方法健康狗6只,在无菌条件下埋置胃肠测压管和静脉插管.手术后恢复7 d进行实验.应用低顺应性毛细管水灌注消化道腔内测压系统记录清醒狗胃和十二指肠的收缩活动.先在低压舱海平面记录狗正常MMC,然后分别在MMC Ⅱ相切初期和后期模拟升空300 0m和5000m高度停留1h,记录MMC的变化,并在不同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胃动素浓度. 结果 3000m高度对MMC无明显影响,但在5000m高度发现1.与地面比较, 狗MMC周期时间延长[(112±14)min vs (128±16)min],主要是Ⅱ相时间延长[(54± 9)min vs (69±12)min],Ⅲ相时间缩短[(10.3±1.4)min vs (7.2±1.1)m in](P<0.05,P<0.01); 2.在MMC Ⅱ相初期模拟升高,胃窦和十二指肠MMC Ⅱ相收缩振幅[(96.2±15.8)mmHg和(50.4±9.6)mmHg vs (121.3±22.4)mmHg和 (66.7±13.2)mmHg]和动力指数(25.3±5.2)和14.2±4.3 vs 36.5±8.2和23 .4±5.6)明显低于海平面对照(P<0.05,P<0.01),MMC Ⅲ相被抑制; 3 .在M MC Ⅱ相后期模拟升空至500m高度,MMC Ⅲ相仍能出现,但胃窦和十二指肠的收缩振幅[ (184.5±18.6)mmHg和(58.4±12.3)mmHg vs (231.2±27.6)mmHg和(75.6±13. 4)mmHg]和动力指数(15.3±3.6和6.8±0.7 vs 21.4±4.2和8.7±1.3)明显降低(P<0.05,P<0.01); 4.在海平面,血浆胃动随MMC周期出现周期性波动, 其浓度在MMC Ⅲ相时最高(463.0±25.2)mg.L-1,在MMC Ⅰ相时最低(121.0±17. 0)ng.L-1.在MMC Ⅱ相后期升至5000m高空,虽有血浆胃动素高峰,但胃动素高峰浓度明显低于海平面对照[(343.4±32.5)ng.L-1 vs (463.0±25.2)ng.L -1(P<0.05);而在MMC Ⅱ相初期升至5000m高空,则血浆胃动素浓度无明显高峰出现.结论急性暴露低压低氧干扰了胃肠MMC的活动,血浆胃动素释放减少可能介导了胃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目前认为内脏感觉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发病机制之一,为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胃机械感觉功能的状况,我们用电子恒压器测定了15例录人和52 例FD患者.方法采用瑞典美敦力-塞亚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子恒压器进行检查.受试者空腹,坐位,将气囊经口腔插入近端胃内,选用恒压逐级梯度扩张的端胃,气囊内压力每次增加1mmHg,每次维持30s,计算机分别记录受试者出现感知、不适、疼痛及最大耐受时气囊的容积(mL),同时进行有关分析,得出胃感觉阈值、顺应性、近端胃最大舒张容积等.结果 FD患者与正常人的最小扩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FD患者对胃机械扩张刺激的感知阈值、不适阈值、疼痛阈值均较正常人显著性下降(P<0.05) ,46.2%的FD患者胃感知感觉过敏,28.8%的FD患者胃不适感觉过敏,19.2%的FD患者胃疼痛感觉过敏.FD病人近端胃顺应性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顺应性与胃感觉阈值无相关性(P>0.05).NUD病人将端胃最大舒张容积较正常人显著性下降(P<0 .05),且与胃感觉阈值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FD病人中存在着胃机械感觉过敏,部分FD患者近端胃适应性舒张功能障碍,近端胃适应性舒张功能与胃机械感觉阈值也有相关性,而近端胃顺应性正常.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对8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胃肠测压和血浆胃动素(MTL)及血浆生长抑素(SS)的测定,结果显示消化性溃疡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消化间期胃肠动力明显减低,主要表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Ⅲ期缺失和收缩波振幅减低,血中SS水平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在Hp阳性和Hp阴性的两组之间胃肠动力和SS水平均无显著差异,在血中MTL水平,Hp阳性组明显高于Hp阴性组,也高于正常对照组,结果表明消化性溃疡患者存在胃肠动力障碍和胃肠激素的异常改变。Hp感染对胃肠动力和SS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可促进MTL的分泌或释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三香汤加减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肝郁脾虚证患者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入住我院的84例FD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n=42)患者接受FD常规治疗,试验组(n=42)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三香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胃肠激素(胃动素(MTL)、胃泌素(GAS...  相似文献   

15.
对30例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MMC)的检测及血浆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的放免测定.结果显示:Du患者MMC正常者仅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60%,P<0.001)且胃窦MMCⅢ期持续时间缩短(P<0.05);胃窦、十二指肠近端MMCⅡ期的收缩频率、收缩波幅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01)。Du患者MMCⅡ、Ⅲ期的MT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SS则高于对照组(P<0.05,P<0.55).结果提示:胃肠道运动异常和胃肠激素的释放与Du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小儿胃肠内分泌功能。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和摄入液体实验餐后60m in时外周血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水平。结果健康小儿餐后与餐前比较,Gas及MTL无明显差异(P>0.05),SS水平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Gas、MTL和SS水平的变化反应了健康小儿胃肠激素餐后分泌前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内皮素-1(ET-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62例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DM、ET-1含量,并与35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结果:高血压组血浆ADM、ET-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者均随高血压分级1、2、3级组逐渐递增(P<0.01,<0.05);血压控制不良者明显高于血压控制良好者(P<0.01),病情重组显著高于病情轻组(P<0.01);伴肾功能受损者也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者(P<0.01);血浆ET-1含量平均增幅明显高于血浆ADM(P<0.01);高血压组血浆ADM与ET-1含量呈正相关(r=0.394,P<0.01);正常对照组两者含量不相关(r=0.172,P>0.05).结论: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舒血管活性肽ADM含量显著增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自身调节机制,以此抑制ET-1等缩血管活性肽增高对血压调节产生不良的影响,对机体起到自身代偿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胃动素(MTL)和血清胃泌素(GAS)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水平变化,以阐明胃肠激素与支气管哮喘患儿胃肠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检测98例哮喘患儿MTL和GAS的水平,其中76例患儿通过平卧或抬高床脚进行吞钡X线检查,并对喘息发作的次数、年龄、严重复发性哮喘,结合伴有反胃烧心等食管炎症状的患儿做好详细的统计学处理.结果:哮喘患儿无男女性别差异.哮喘有症状和钡餐阳性者与对照组比较P<0.001,哮喘无症状组与对照组及哮喘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哮喘有症状组血浆MTL和血清GA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哮喘无症状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经观察发现哮喘反复发作可引起血浆MTL和血清GAS水平的严重降低,支气管哮喘伴发胃食管反流(GER)与哮喘反复发作引起血MTL和GAS水平降低有密切的相关性,胃肠激素水平降低是哮喘引发GER的关键所在,而GER又可触发和加剧喘息的发作.  相似文献   

19.
一、胃肠激素和胆系生理 引起胆囊平滑肌收缩的胃肠激素有胆囊收缩素(CCK)、胃泌素、胃动素、蛙皮素、神经降压素(NT)和P物质(SP),以CCK的作用最强;抑制胆囊运动的有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胰多肽(PP)、胰高糖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胰泌素能加强CCK的胆系生理作用,但本身单用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试餐前后体表胃肠电变化规律.方法应用WCDF-4胃肠电分析仪观察91例FD和31名健康志愿者在空腹和进餐后的体表胃肠电频率、振幅改变,所有观察对象均经胃镜及病理学确诊.结果 FD患者空腹及餐后胃电节律紊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餐后的紊乱率增高更明显空腹10.8%,餐后30.5%;对照组空腹4.0%,餐后7.2%(P<0.01). 尽管FD组的平均振幅、最高振幅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FD组中餐后振幅无明显增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胃窦13.4%,胃体16.9%;对照组胃窦3.8%,胃体3 .8%(P<0.05),而且FD组的餐后振幅恢复时间明显延长胃窦147.3min±43.8min ,胃体153.5min±47.4min;对照组胃窦87.6min±25.3min,胃体95.0min±33.0 min,P<0.05,肠电改变,其中28例FD患者空腹及餐后肠电节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 FD患者餐后体表胃电节律紊乱高,餐后胃电振幅无增高的比例较多, 振幅恢复时间延长,可能反映这些FD患者存在胃运动功能低下.FD患者肠电节律无明显变化 ,说明其运动异常主要表现在上消化道,尤以胃为主.检测餐后体表胃电变化可能更有意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