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 )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 5年存活率 <5 0 % ,药物治疗效果尚难以令人满意。房室顺序双心室同步三腔起搏作为慢性心衰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为临床所逐渐重视。超声心动图具有简便、直观、准确且重复性强等优点 ,为评估三腔起搏器安置术后疗效的首选方法。本文对 11例接受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心肌收缩力、二尖瓣反流情况及左房、左室内径、左室充盈量进行比较 ,旨在评价该治疗方法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 2 0 0 0年 3月— 2 0 0 4年 7月我院心内科住… 相似文献
2.
快速起搏致心衰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快速起搏致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非缺血性、低排血量的全心衰竭模型。本综述了该动物模型的历史发展、特点和应用范围,并对该动物模型的建立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3.
快速右心室起搏诱导心衰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改进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获得稳定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方法以12只太湖梅山猪为实验对象,以230次/min的频率右心室快速起搏4周后,改用190次/min的频率维持右心室起搏4周。结果230次/min快速起搏4周后,所有实验动物均出现明显的充血性心衰的表现;心超显示心室壁变薄。EF、CO明显下降;心导管结果示肺动脉压、右房压、肺动脉楔压升高而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动脉压降低;在以190次/min维持4周后。上述参数仍保持稳定。结论改进的快速右心室起搏诱导的心衰模型是稳定、持久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负荷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室中位间隔起搏(MRVS)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DDD)植入患者103例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2组,分别行右室心尖部起搏(51例)及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52例),于术后12个月通过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右室射血时间差值(LRVPE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超声多普勒Tei指数和脑钠肽(BNP)等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P<0.01)。术后12个月,MRVS组LRV-PEI、Tei指数、BNP水平,均明显低于RVA组(P<0.05,P<0.01),而2组间LVED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RVS对双室同步性及左室功能的影响明显低于RVA。 相似文献
5.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起搏方式及参数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例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评价,结果发现13例在起搏频率为60 ̄80次/min时,心房按需型(AAI)起搏每搏量(SV)和心输出量(CO)最大,其次为房室顺应型(DDD),心室按需型(VVI)最低(P〈0.05)。随起搏频率的提高,3种起搏方式SV、CO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AAI和DDD起搏时,随起搏频率的提高,二尖瓣下叔谱A峰进行性前移,E峰流速积分值(Ei)/A 相似文献
6.
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无创测量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改变,并具有和侵入性检查一样的指导治疗价值。本文对超声心动图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阿霉素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建模效果及其在不同实验阶段的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变。 方法 建立大鼠阿霉素心力衰竭动物模型,采用两种造模方法:(1) 阿霉素模型1组为腹腔内注射阿霉素,每次2.5 mg/(kg·只),2周内注射6次,累积剂量15 mg/kg,造模周期为4周;(2) 阿霉素模型2组6周内注射6次,造模周期为8周,其余相同。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1组、阿霉素模型1组、正常对照2组、阿霉素模型2组,每组6只。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心脏组织结构。 结果 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显示,阿霉素模型1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较正常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32)。HE染色2种阿霉素模型均存在细胞肥大、肌纤维纹理走向不规则,心肌细胞胞浆空泡化。评估心肌细胞间质纤维沉积面积,阿霉素模型1组高于正常对照1组(t=4.455,P=0.002),阿霉素模型2组与正常对照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0,P=0.060)。阿霉素模型1组在实验中期、末期阶段心脏结构和功能呈动态改变。在整个实验周期中,心脏扩张明显,心脏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指标如二尖瓣血流速度、二尖瓣环心肌组织动度持续降低。右室功能指标如肺动脉峰流速及速度时间积分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结论 阿霉素模型1组建模成功。在整个实验周期,阿霉素模型1组心脏结构扩张,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持续降低。右室功能呈现实验中期降低、实验末期上调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快速右心室起搏致心务衰竭犬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快速右心室起搏致心力衰犬模型的旷床、血流动力学及心脏病理变化。方法:采用心室内膜电极及起搏器快速起搏(240min^-1共4 ̄5周(犬右心室建立心力衰竭模型。结果:快速起搏4 ̄5周后,所有犬均出现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平均右房压、右室压、肺动脉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嵌压明显升高,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及每搏输出量明显下降;病理解剖显示心室腔明显扩大,室壁变薄,光镜检查示心肌细胞水肿、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通过双心室起搏来实现心脏机械同步化,可以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1],但仍有20%~30%的心力衰竭病人疗效不佳[2],目前认为起搏参数优化是提高CRT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3].本研究应用超声心动图指标评价起搏参数优化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研究超声心动图指导起搏参数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宏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3):88-88
患者男 ,71岁 ,因间歇性发热一月住我院。患者于一月前着凉后出现寒战 ,发热 ,体温最高达 40℃ ,伴全身肌肉酸痛不适 ,但无盗汗及午后加重和皮肤红斑及结节 ,无腹痛、腹泻及脓血便。在当地医院抗感染 (具体用药不详 )治疗后体温降为正常。停药一周后又出现发热 ,继续抗感染治疗发热消退 ,再次停药后发热又现。发热间歇时间长短不一 ,多则 7~ 1 0天 ,短则 3~ 5天 ,为诊治遂住我院。患者于 1 3年前因患病窦综合征植入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VVI)皮肤切口有时出现脓性分泌物 ,清创换药后消失。体格检查 :T37 8%、P96次 /分、R2 2次 /分、血… 相似文献
11.
制作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方法较多,而持续快速心脏起搏诱发的心衰在血流动力学、神经激素变化及病理改变等方面均与人的慢性心衰极相似,因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心衰动物模型。尤其是快速起搏诱导的猪心衰模型,更由于猪在生理功能、解剖结构上与人的相似而更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提高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构建成功率的方法,及心肌梗死后2周能否有效形成心力衰竭的问题?【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不结扎冠脉,n =10)和心衰模型组(n = 30)?分别对大鼠实施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经口腔气管插管?开胸后通过悬吊结扎法准确地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根部?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和心肌Masson染色及胶原容积分数的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衰模型组的EF%(78.05 ± 7.36 vs. 45.69 ± 7.54)呈显著的下降,而LVEDP/mmHg(-3 ± 3 vs. 9 ± 5)呈显著的升高(P < 0.05)?另外,心衰模型组血浆炎症因子水平(IL-1β?IL-6及TNF-α)及心肌间质CVF呈显著的上升(P < 0.05)?【结论】 心肌梗死后2周即可成功构建心衰模型,通过悬吊结扎法结扎冠状动脉可大大提高心衰模型构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10例悼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III-Ⅳ级,QRS时限≥120ms,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伴二尖瓣反流。经多种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无效后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其中2例安装三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除1例患者未能成功植入左室电极外,其余9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1月余再次因心衰加重入院,术后心功能平均改善I-Ⅱ级,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制作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有鼠、兔、猫、犬、羊等。制作方法包括容量超负荷、压力超负荷及减弱心肌收缩力,心模型的评价主要通过心导管及超声心动图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快速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模型 ,并对其方法学进行改进。方法 6只成年健康杂种犬麻醉后先通过射频消融希氏束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再经静脉植入心内膜起搏电极 ,脉冲发射器为技术处理后的人用永久起搏器。起搏频率为 2 5 0次 min ,起搏时间持续 (2 3 6± 2 5 7)d。结果 除有相应症状、体征外 ,所有动物均成功制备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模型 ;B超和病理解剖检查证实有心脏扩大、心室壁变薄以及肝瘀血、肺瘀血 ;病理切片显示心肌细胞空泡变性、肝窦扩张充血、肺泡内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 改进后的快速心室起搏制备充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方法更为安全、可靠、实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提高心脏起搏频率在慢心室率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比较28例标准药物治疗的慢心室率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起搏频率由60次/min提高至70次/min后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及心脏超声资料。结果植入VVI心脏起搏器后患者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的服用率分别由17.9%和14.3%上升至100%和85.7%(P〈0.05);提高起搏频率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有效率为75%;超声指标LVEF、SV、LVEDD并无明显改善(P〉0.05),但CO较调整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70次/min心脏起搏在慢心室率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犬动物模型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建立快速心脏起搏致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 ,用RT PCR方法观察心力衰竭不同阶段心肌组织iNOSmRNA的表达。【结果】在快速心脏起搏致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不同阶段 ,心肌细胞均有iNOSmRNA的表达 ,表达的水平在起搏的第 1周末即达到高峰 ,第 2周末有所回落并在第 3周末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 ,而在第 4周末则出现了明显的衰退。【结论】心肌组织iNOS的生成参与快速心脏起搏致心力衰竭犬模型心力衰竭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Tei指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Tei指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其入院时脑钠素(BNP)的水平分为:BNP<1000 pg/ml的A组(33例)和BNP≥1000 pg/ml的B组(21例)。29例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C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跨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的比值(E/Ea)和Tei指数。结果(1)A、B两组的LVDs和LVDd和E/Ea较C组增大有统计学意义(皆P<0.05)。(2)A、B两组的Tei指数(0.72±0.11和0.95±0.16)较C组(0.44±0.07)显著性延长(P<0.05);B组与A组比较,Tei指数的延长更显著(P<0.05)。结论在心律规则的条件下,Tei指数能综合评价CHF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