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脏腑娇嫩”一词是儿科学书籍中常见的专用名词。本文拟就“脏腑娇嫩”的出处试加考证。历版中医儿科教材均将“脏腑娇嫩”作为小儿生理特点一节内容中的首要标题。在标题之下,都写有“历代儿科医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这样一段话,并引录《诸病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育婴家秘》《温病条辨·解儿难》等文献中的确关论述。但所引文献皆未明确提出“脏腑娇嫩”一词,教材及各类儿科书籍未注明此词出处。笔者就案头所有资料,试考证于后。  相似文献   

2.
古以小儿科为哑科,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之说,诚以小儿病难医,而尤在难于诊断。宋以前尚无儿科专书。至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问世,方启儿科专著之发端。《小儿药证直诀》虽然书仅三卷,然于小儿病诊法则从不同视角创立了规范,对后世小儿疾病的诊治具有深远影响。现就其主要诊法学术思想探析如下。1重视小儿体质特点与疾病的关系 《灵枢·逆顺肥瘦篇》谓:“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诸病源候论·百病候》亦云“小儿气血脆弱,病易动变。”钱氏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小儿的生…  相似文献   

3.
一、小儿生理特点我国历代儿科医家对于小儿生理特点的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认为小儿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即为五脏六腑。形指的是形体,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等形态结构。气,指的是生理功能和生理活动,如脾气、肺气等。《颅囟经》中说:“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隋代巢元方在《请病源候论》中说:“小儿脏腑娇弱”。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  相似文献   

4.
小儿与成人相异之处甚多,在体质上尤为突出。表现出生机旺盛,发育迅速,脏腑娇嫩,生命力弱的特点,历代儿科医家,将小儿体质的特点,归纳为“纯阳”和“稚阴稚阳”。这两种理论,古今多偏执一端,分割论述。现今中医儿科书笈在论述小儿生理特点时,又多将两种理论同时并列。两种理论关系怎样?何者为主?可否并存?国内虽有  相似文献   

5.
小儿“脾常不足”,是古代医家根据《内经》理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源于丹溪的“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论,明确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密斋所著《育婴家秘》一书。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预防,很有实用价值,为后世一些儿科医家所推崇。 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形和气都相对的不足。《诸病源侯论·养小儿候》提出:“小儿脏腑之气软弱”;《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温病条辨·解儿难》则更进一步指出小儿时期脾胃薄弱。《幼科发挥…  相似文献   

6.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从一个侧而概括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早在《丹溪心法·小儿九十四》中就有“乳下小儿……肝只是有余”的说法。此后,万全在《家传育婴秘诀·卷之一》中更明确地指出了“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并作了详尽的论述。对儿科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临床应用中的粗浅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素问·热论》篇经脉理论属于足六经理论体系 ,本篇经脉理论在经脉循行、与脏腑属络关系、经脉病候等方面均不同于《灵枢·经脉》篇 ,明显属于从出土经脉文献到《灵枢·经脉》篇之间的时段。《内经》中还有多篇属于足六经理论体系 ,重视并加强足六经理论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经脉学说。  相似文献   

8.
下法在儿科临床中应用时,历代医家多言慎重,如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然而在同一本书中,他又载述了大黄丸、三黄丸、泻青丸、犀角丸等十几张含大黄的名方,应用于心热、肝热、胃热之证,这就存在一个审...  相似文献   

9.
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而气在身形之中,有营卫之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各有区分,然而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使其充固无间、环流不息遍体节节而灵者,全赖于胸中大气为之主持。本文就“大气”理论谈一下认识。1 历代医家对大气的认识 大气之说,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味论》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丹溪学派虞抟的《医学正传·小儿科》进行整理研究。[方法]采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对《医学正传·小儿科》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渊源进行归纳点评,并对其学术特点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医学正传·小儿科》先总论小儿病因和脉法,后记载急慢惊风、发搐、五痫、疳证、吐泻、痘疹等6个门类共24种病证的脉因证治,其中论述惊、疳、吐泻、痘疹之理法方药尤为详尽。其学术经验主要源于《内经》《小儿药证直诀》及孙思邈、朱丹溪、李东垣、刘河间、张子和、陈文中等历代医家,而发搐、五痫二证全部录自《小儿药证直诀》。虞抟认为,小儿病因以胎毒、伤食多见,小儿脉法当6岁以下看虎口指纹、7岁以上方可切脉,小儿“纯阳”年龄应以8岁为界。[结论]《医学正传·小儿科》根据《内经》《小儿药证直诀》之要旨,继承丹溪学术思想,博采历代医家医论验方,秉承家传,旁通己意,在丹溪学派儿科学术经验的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历代医家对手厥阴经所属脏腑众说纷纭,笔者将就此问题发表一点浅见,以有利于经络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一、手厥阴经与有关脏腑的关系 1.手厥阴经与心包络的关系:《灵枢·经脉》篇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可见手厥阴经与心包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许豫和字宣治,清乾、嘉间徽州歙县人。其精通歧黄、仲景之学,又于历代各家之书无所不窥;擅长儿科,治疗热病及杂症,全活甚众,登门求治者日以百计;著有《小儿诸热辨》、《治验》、《痘诀》、《杂症》等书,为新安医家中较有影响的名医。他所著《小儿诸热辨》(以下简称《热辩》),颇具创见,发前人所未发,今试探其证治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儿科俗称"哑科",问而知之,医之工也,而小儿多未能言,言亦未足信。小儿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转归和治疗用药的效果。"小儿所禀,全习父母之余,以长形质(《仁斋小儿方论》)",杨士瀛医论:"小儿所禀形质寿命长短者,全在乎精血,二者和而有妊,在母之胎中十月而生"。小儿的体质禀受于父母,在体质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确定了小儿体质的"基调",《灵枢·本藏》:"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偏颇者;六腑者,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  相似文献   

14.
探讨小儿个体化体质分型及发病特点,为儿科体质分类及诊断标准规范化提供理论基础。阐述了小儿个体化体质分型的历史沿革、分型及其依据,对历代医家关于小儿体质的论述进行了系统分析、整理与归纳;提出小儿个体化体质分型外及六淫,内涉阴阳与五脏;体质分型不同,临床调护及诊疗各异。个体化体质分型对于小儿疾病预防及诊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种小儿体质学说的形成发展及特点,进而从质和量的角度来阐述小儿之体属少阳之说的本质及其病理生理特点,并且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通过相关文献检索,查阅历代儿科典籍,概述小儿体质学说的源流及特点,并结合小儿临床表现,研究几种小儿体质学说的实质内涵,进而重点从质和量的角度深入剖析小儿少阳体质的生理特点及发病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临床用药原则。[结果]小儿体质是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阐述小儿体质的学说大概有三种,纯阳、稚阴稚阳以及少阳,这些看似对立的观点事实上是从不同侧面对小儿体质的表达,纯阳言质,稚阳言量,少阳统括质量。小儿体质从生理而言符合少阳为生发之阳的特点,少阳容易化寒化热、化虚化实的特点正与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病理变化相符。从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上来看,从其量而言则不可过寒,从其质而言则不可过热,应当兼顾质和量,故应遵从清补调中、中病即止、重视早期诊治的几个原则。[结论]从质和量的角度探讨小儿体质的问题,最终从少阳体质的角度来统一认识,为理解历代各流派医家对小儿体质认识提供了一种思路,有利于更深刻地整体把握小儿体质,并对儿科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应不断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谷十二分”本义辨析韩秀珍(附属医院针灸科250011)关键词大谷十二分;十二关节;十二经脉;理论研究“大谷十二分”是《素问·五脏生成篇》论述经脉俞穴一段中的关键语句,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同。目前,高等院校《内经》教科书及其有影响的校注本多宗张景岳之...  相似文献   

17.
三焦形质及其功能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质疑录》中说过:“人身十二脏腑经络,《灵》、《素》详辨,各有定名部分,独三焦之名,在经文亦多臆说……”犤1犦。自《内经》提出三焦的概念,两千年来,历代医家对三焦本质的认识,始终是各执一端,众说纷纭,对于三焦的结构一直存有异议。由于对三焦形质的认识不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历代中医儿科学家屡有论述,各有阐发。归纳起来不外小儿纯阳;变蒸;稚阴稚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主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说。现分析探讨如下。一、小儿纯阳之说“炖阳”一词,儿科著作中最早见于《颅囟经》,说,“几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故有小儿纯阳之说。由于纯阳一词含义较广,历代对小儿纯阳的解释也不一致。《颅囟经》所说的小儿纯阳是在论述小儿脉法不同于成人时涉及的,指的  相似文献   

19.
<正>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分部依线厘定了349穴,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其以四肢分经、躯干分部法排列穴位,今人很少应用,而以全部归经代之。本文将从头面躯干经脉循行特点,讨论《甲乙经》以部列穴的合理性。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直接归属经络。《素问·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灵枢·小针解》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素问·气府论》更明确指出了腧穴与经脉的关系.即为“脉  相似文献   

20.
<正>《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腧,乃脏腑经气输注之所。颈,《说文解字》言"头茎也"。项,《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为"头后者,在头之后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颈项"注:"颈项者,颈之茎也。又曰颈者,茎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俗名脖项。"但是,肝胆之经于颈项部皆无腧穴,而历代医家的看法各有分歧,笔者拟就历代医家的不同注解进行整理,以期拓展其临床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