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郭鹏伟  郭丰宁 《中国卫生产业》2013,(18):112-112,114
目的分析不典型心肌梗死的症状、年龄因素、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不典型性,总结减少误诊的措施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方法通过对19例不典型心肌梗死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分析,提高了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正确诊断,减少误诊。结果其中3例因并发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的抢救治疗,症状改善,治愈出院。结论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尤其注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的监测,警惕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发生,以尽量减少不典型心肌梗死的漏诊及误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医生主要根据患者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而部分心肌梗死病例没有典型的胸痛,且症状表现多样,常会造成误诊和漏诊.院前急救中患者发病时间短,其临床表现往往更不典型.加上辅助检查手段缺乏,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时间相对仓促,更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本研究选取院前急救中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27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提高心肌梗死的诊断率。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3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2例患者脱离危险病情稳定后出院,5例转为透壁性心肌梗死,3例患者突发猝死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有些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ST段并不抬高或无Q波往往不典型,应结合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及心电图动态观察提高诊断率,以防漏诊误诊,延误病人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以提高其诊断率.方法 搜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5月期间经确诊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多种因素影响心电图改变不典型,不具特征性.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不具特征性,应提高认识以降低误诊、漏诊率.  相似文献   

5.
42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红霞 《中国保健》2006,14(18):64-64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降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结果70岁以上患者有71.4%发病时无典型的心绞痛.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无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症状隐匿多样、多种心脏病并存等特点,易误诊,临床医生对症状不典型者应及时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心肌梗死并发症或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老年患者不典型心肌梗死症状进行探讨,并对其治疗效果开展分析.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期间选取到本院就治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患者,共计48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式分析.结果:在患者首次发生的症状类型中,按照由人数高到低进行排列.顺序依次为休克以及心力衰竭,咳嗽以及呼吸困难,心慌气短三大类型.在治疗效果方面,治愈以及出现好转有37例,存在有术后并发症的患者有5例(10.42%),治疗后无效死亡共计6例.结论:临床上疑似急性心肌梗死应慎重诊断,了解患者的病史,实施心电图检查,明确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对象患者,减少误诊漏诊现象,提升治疗效果,避免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7.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无胸痛或疼痛部位变异或以其他症状为突出表现或无典型心电图改变的急性心梗。由于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误治或漏诊。为使病人得到及时准确的分诊救治和护理,现将4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27例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如治疗不及时,则死亡率会进一步增高,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乏典型的心电图改变,这些患者梗死范围一般较小,病情轻,预后好,但由于其心电图形不典型而找成漏诊或误诊,从而  相似文献   

9.
目的:早期识别可疑心肌梗死患者,尽量减少心肌梗死的误诊。方法: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性出发,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误诊情况、误诊原因等几个方面入手,系统阐述心肌梗死的误诊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处置策略。结果:心肌梗死的误诊发生率高,误诊原因多样,其中患者症状不典型、心电图不典型及临床医生对心肌梗死没有足够的警惕性是重要原因。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注意动态观察、警惕不典型症状、加强宣教是减少心肌梗死的误诊的重要方法。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率发生高,其原因多样,需要临床医生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0.
<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无胸痛或疼痛部位变异或以其他症状为突出表现或无典型心电图改变的急性心梗。由于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误治或漏诊。为使病人得到及时准确的分诊救治和护理,现将4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黄健 《职业与健康》2007,23(23):2224-2224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学表现不典型,临床上大约有20%~30%心肌梗死的患者表现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推算大约近1/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存在误诊的隐患。因此,提高对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警惕性,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董桂玉 《中国校医》2010,24(5):398-398,400
典型的心肌梗死根据其胸痛的特点、心电图的特征性演变及心肌酶学的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是临床上也经常遇到不典型的病例,他们或者有急腹症的表现,或者表现为心力衰竭、休克等,或者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等等,极易造成误诊或者漏诊。本人总结了14年的工作经验及教训,将几种特殊类型心肌梗死的诊断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霞 《现代保健》2011,(10):157-159
目的 探讨老年心肌梗死的特点及院前急救.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5年所接诊的60岁以上心肌梗死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结论 掌握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结合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能够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程云涛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958-2959
目的 探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32例患者中,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导致误诊达37.50%,虽经积极治疗,病死率仍高,共4例,占12.50%.结论 对老年患者要常规做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测,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我院急诊科近5年以急诊外科为首诊科室的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分析,以减少对本病误诊、漏诊及延误抢救的发生。方法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本身的特点、医师对该疾病认识2大方面出发,分析误诊、漏诊、延误抢救的原因。结果静脉溶栓21例(19例症状明显缓解),4例成功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提高所有急诊医师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完善高危患者留院观察、诊治、会诊流程,能有效减少误诊、漏诊及延误抢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对心电图等位性Q波、缺血性J波的认识,以利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诊断AMI,对3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对心肌酶学心肌生化标记物的测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T波高而尖12例,出现小q波10例,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5例,等位性Q波5例,缺血性J波3例。结论 AMI早期不典型症状特点为胸外异位性疼痛,应予重视,心电图动态观察出现等位性Q波、缺血性J波也是不典型AMI的重要指标,防止误诊漏诊,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漏诊的原因 ,探讨杜绝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漏诊的措施及心电图检查的重要性.方法 对2008-01-2010-06在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人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漏诊12例,第一诊断慢阻肺急性加重期6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急性胃肠炎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不典型和原有疾病加重,患者和医生强调原有疾病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效果是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漏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按不同的年龄段将16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分为三组,在致危因素、合并症、发病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0岁以上老年人比较年轻的病人有更多的致危因素和合并症,最主要的为高血压、糖尿病及肺部感染等。初发症状多无典型胸痛,而仅表现为气短胸闷、意识障碍、消化道症状或为心肌梗死并发症的相应症状。心电图上表现为无Q波心肌梗死和多部位心肌梗死也较为常见。老年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明显高于较年轻病人。结论 70岁以上老年人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无Q波及多部位心肌梗死较为多见,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9.
沈永红 《中国保健》2009,(15):607-607
临床症状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根据症状、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及血清学特异性的变化,不难做出诊断。而不典型AMI临床差异极大,表现复杂多样,误诊时有发生,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约50%患者是在出现症状后1h内,  相似文献   

20.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有剧烈的胸骨后疼痛,特征性的心电图以及血清心肌酶的升高,诊断不困难。然而在我国有1/3~1/4[1]的症状很不典型,易误诊或漏诊。为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减少不典型AMI的误诊、误治,本文收集国内医药期刊的有关报道,现综述如下。1误诊类型及分析1.1疼痛部位不典型为主要表现1.1.1以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冯希乐等[2]报道1例因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1h来院,查上腹无压痛,误诊为急性胃炎,肌注阿托品0.5mg后疼痛缓解,但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血压下降至80/50mmHg,心电图(ECG)证实下壁AMI。分析(: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