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reteplase,r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74例发病<12h的AMI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rPA进行静脉溶栓,并回顾性分析138例应用阿替普酶(rt-PA)治疗的AMI患者作为对照.研究溶栓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溶栓再通率高于rt-PA组(P<0.05);急性期病死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出血并发症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PA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安全、副作用少,并且给药方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不同时段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对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91例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B组(30例)、C组(31例),并且分别于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即刻、6h、12h开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以上三组患者均维持每12 h 5000 U低分子量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治疗7~ 10d.观察三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C组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76.7%(23/30)、96.7%(29/30)、74.2%(23/31),B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急性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0/30),显著低于A组[70.0%(21/30)]和C组[61.3%(19/31)](P< 0.05).结论 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静脉溶栓后6h开始联合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具有溶栓指征的78例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早期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联合治疗组于入院当日口服氯吡格雷300 mg,以后100 mg/d,持续3个月.观察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心绞痛症状缓解率,溶栓后1、6、12个月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3h时,联合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率及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8%(33/38)比65.0%(26/40),89.5%(34/38)比70.0% (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溶栓后1、12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联合治疗组[ 17.5%(7/40)比2.6%(1/38);47.5%(19/40)比18.4%(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8% (6/3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 (4/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近、远期疗效满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早期溶栓与延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AMI患者231例,其中96例急性发作至溶栓时间<6 h(早期溶栓组),135例急性发作至溶栓时间≥6h(延迟溶栓组),两组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前后胸痛、心电图、心肌酶的变化及冠状动脉再通率、再梗死率,同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延迟溶栓组比较,早期溶栓组胸痛减轻时间缩短[(102±32) min比(162±38) min](P< 0.05),2h内胸痛减轻比率增加[81.25%(78/96)比49.63%(67/135)] (P< 0.05);早期溶栓组ST段回落≥50%时间缩短[(98±36)min比(153±31)min](P<0.05),2h内ST段回落≥50%比率增加[61.46%(59/96)比40.00%(54/135)](P<0.05);早期溶栓组14 h内出现CK-MB峰值比率及16 h内出现CK峰值比率均显著增加[69.79%(67/96)比46.67%( 63/135),64.58%(62/96)比46.67% (63/135)](P< 0.05).早期溶栓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延迟溶栓组[71.88%(69/96)比52.59%(71/135)] (P< 0.05).两组再梗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1%(5/96)比5.19%(7/135) ](P> 0.05).两组均无大出血病例.结论 早期溶栓(急性发作至溶栓时间<6h)较延迟溶栓(急性发作至溶栓时间≥6h)治疗AMI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该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分为瑞替普酶酶溶栓治疗组(观察组)和尿激酶溶栓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溶栓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溶栓再通率和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溶栓再通率、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尿激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同时具有给药方便、起效快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吴琼 《现代保健》2010,(13):61-62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适应证。方法9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溶栓治疗后,尿激酶组冠脉再通31例,再通率为62.0%(31/50);瑞替普酶组冠脉再通34例,再通率为81.0%(34/42),两组再通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954,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555,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7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尿激酶治疗,对照组使用瑞替普酶治疗。对照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结果:对照组总再通率为89.7%,观察组患者总再通率为92.3%,对照组和观察组总再通率不具有差异性(P0.05);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尿激酶与瑞替普酶治疗急性抬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均可取得显著的效果,但瑞替普酶安全系数更高,可作为首选药物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5,(5):47-49
目的观察并分析瑞替普酶(r PA)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6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患者予以单项瑞替普酶治疗,研究组43例患者予以瑞替普酶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疗效性指标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溶栓后不同时间段(2、4、6 h)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疗效性指标均发生明显改善,其中研究组改善更为显著,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p<0.01);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治疗STEMI临床疗效显著,可积极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引起的药物性心脏缺血预处理联合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AMI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48、72 h血清心肌酶水平、心肌梗死面积、近期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冠状动脉再通率、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6、12、24、48、72 h,治疗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肌梗死面积[(2.4±1.2)分]明显小于对照组[(3.8±1.6)分],冠状动脉再通率[82.14%(46/56)]明显高于对照组[57.14%(3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近期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尼可地尔引起的药物性心脏缺血预处理联合溶栓治疗能够有效保护AMI的缺血心肌,增加AMI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率,从而降低心肌损害程度和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近期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近期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瑞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联合伊诺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90 min后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 溶栓治疗90min后,实验组的总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的出血、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瑞替普酶联合伊诺肝素治疗STEMI患者能够有效提高梗死动脉的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68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6.2%和16.2%,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降低死亡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老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和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8.8%( 22/32),观察组总有效率74.3%( 26/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和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和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68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6.2%和16.2%,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降低死亡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在介入性手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诊治的介入性手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5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压迫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操作时间、下肢制动时间、使用镇静药物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31%(24/26),对照组为69.23%(18/26),观察组操作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分别为(28.65±6.84) min和(2.54±0.45)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69.84±13.63) min和(18.54±2.87)h],观察组使用镇静药物率(23.08%,6/26)明显低于对照组(53.85%,1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应用于介入性手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康银玲 《现代保健》2014,(22):86-88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从本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对A、B两组,每组各70例。A组患者使用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B组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溶栓后6 h和12 h的冠脉再通成功率分别为80.00%和91.43%,显著高于B组的62.86%和68.5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有8例并发出血,发生率为11.43%,B组并发出血20例,发生率为28.57%,A组出血发生率小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死亡、休克、心力衰竭和再梗死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具有冠脉再通成功率高,并发出血发生率低的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不同月龄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月龄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7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的临床资料,按月龄分成三组:0~3个月为A组(77例)、4~6个月为B组(65例)和7~12个月为C组(95例)。结果 呼吸道感染在三组中比率最高;A组伴有气喘的呼吸道感染者明显小于其他两组[24.7%( 19/77)比61.5%( 40/65)、61.1%(58/95)](P< 0.01);随着月龄增长,黄疸的比率逐渐减低[23.4%( 18/77)→7.7%(5/65)→1.1%(1/95)](P< 0.05);三组腹泻、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组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率相似;A组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率达77.9%( 60/77),明显高于其他两组[10.8%(7/65)、2.1%(2/95)](P<0.01);B组粒细胞减少较其他两组更明显(P<0.05),C组更易发生贫血(P<0.05)。结论 不同月龄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各具不同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不同时机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58例急性STEMI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1(确诊后立即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 PCI,59例)、替罗非班治疗组2(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PCI,56例)和对照组(直接PCI,43例)。比较三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及远端栓塞情况,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 STR),PCI术后6、12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0d内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发生率,术后血小板计数。结果 替罗非班治疗组1、替罗非班治疗组2 PCI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98.3%( 58/59)和92.9%( 52/5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5%( 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和替罗非班治疗组2 PCI术后90 min sum STR分别为(89.3±6.9)%和(82.4±7.3)%,与对照组的(65.6±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替罗非班治疗组1和替罗非班治疗组2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和替罗非班治疗组2 PCI术后30 d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术后6、12 h CK-MB水平显著低于替罗非班治疗组2,替罗非班治疗组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术后1周LVEF[(56.2±6.4)%]显著高于替罗非班治疗组2[(51.1±4.9)%]和对照组[(49.8±5.7)%](P<0.05),但替罗非班治疗组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1、替罗非班治疗组2 PCI术后皮肤黏膜出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结论 术前早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STEMI患者PCI术后缺血事件的发生,在急诊PCI中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不同液体治疗对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 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与0.4%羟乙基淀粉1:1进行补液;对照组采用单纯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补液.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量,分析不同麻醉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情况,并探讨两组患者术后0 ~ 2h、>2 ~6h、>6 ~ 12h、>12~24h 4个时间段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各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8 ~1.037,均P>0.05),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经方差分析检验无统计学差异(F值分别为0.357、0.459、0.937、1.037,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液体总入量、出血量及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1.038、0.937、1.129,均P>0.05).两组患者PONV的发生情况比较,术后的0~2h、>2~6h、>6~12h 3个时间段,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的VAS评分、呕吐的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2=2.857~6.426,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额外止吐药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5.065,P<0.05).结论 围麻醉期合理选择输液方案,能明显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几率,从而减少由此产生的相关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及对脑钠尿肽(BNP)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CH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BNP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5.4%(41/48)]高于对照组[ 70.8%(34/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BNP、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NP、LVESD、LVEDD明显下降,LVEF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BNP、LVESD、LVEDD低于同期对照组[(0.72±0.14) μg/L比(1.21±0.22) μg/L,(36.14±3.92) mm比(41.32±4.22) mm,(46.85 ±4.11) mm比(54.31±4.96) mm],LVEF高于同期对照组[(44.62±3.38)%比(41.28±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CHF患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BNP,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WBC)计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与未溶栓治疗中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229例AMI患者按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131例)及未溶栓组(98例),分别于入院即刻、入院后6h、入院后24h抽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于入院次日晨抽血测定CRP、IL-6、TNF-α、WBC计数.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溶栓组失访27例.溶栓组6个月内死亡1例,病死率为1.0%(1/104),未溶栓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6.1%(6/98),两组6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CK、CK-MB峰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TNF-α、IL-6水平较未溶栓组升高,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WBC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组中再通104例,再通率为79.4%( 104/131),再通患者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未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患者TNF-α、IL-6水平升高可能与再灌注损伤相关,亦提示为心肌坏死本身的炎性反应,检测CRP、IL-6、TNF-α、WBC计数对AMI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临床意义,抗炎、抗氧化治疗对改善AMI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