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对331例常规内镜诊断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部分病例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结果 331例患者中间质瘤165例,其中良性间质瘤147例,恶性间质瘤18例;脂肪瘤5例,息肉66例,异位胰腺46例,囊肿24例,直肠脓肿1例,类癌3例,胃癌7例,结肠癌1例,静脉瘤3例,正常结构5例,管腔外压5例;治疗159例,病理检查110例,超声内镜与病理结果符合者109例,符合率达99.1%.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能清楚地显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大小、起源、浸润性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附5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治价值。方法用超声内镜对5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息肉8例,平滑肌瘤26例,平滑肌肉瘤1例,脂肪瘤4例,异位胰腺1例,静脉瘤2例,壁外压迫10例,并明确了起源层次。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部分病变进行内镜治疗,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部分病变进行手术治疗,其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超声内镜能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起源和初步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微探头超声内镜对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指导选择不同微创手术方案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本院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182例,行EMR或ESD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182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息肉、间质瘤、脂肪瘤、平滑肌瘤和神经内分泌瘤是主要病变。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对脂肪瘤的灵敏度最高为100.00%,其次是神经内分泌瘤、间质瘤、息肉;但对平滑肌瘤的灵敏度仅为43.75%,诊断效能较差。微探头超声内镜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病变诊断错误率较高,说明微探头超声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变诊断效率比较差。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病变术中出现出血和穿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黏膜下层和黏膜肌层。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可以对胃黏膜隆起性病变做出较准确的诊断,可作为内镜手术前的常规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BG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过程.方法 总结分析13例十二指肠BGA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内镜和手术治疗方法及病理和随访结果.结果 13例患者中4例主要表现为黑粪,无呕血;1例因巨大腺瘤引起幽门梗阻.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内镜检查,内镜下表现为无蒂2例、亚蒂5例、有蒂6例,最小者为0.6 cm× 0.6 cm,最大者为5.0 cm×6.0 cm,其中5例患者病变巨大可达4.0 cm.6例患者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3例行手术治疗,10例行内镜下治疗.术后随访复查短期内未见病灶复发.结论 十二指肠BGA作为一种罕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在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BG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内镜微超声探头检查大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应用微超声探头对大肠黏膜下肿瘤进行肠镜下超声检查,根据其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结果 20例结直肠黏膜下肿瘤中,间质瘤9例,脂肪瘤5例,类癌3例,肠间壁脓肿2例,肠气囊肿症1例.4例源于黏膜肌层的良性间质瘤及2例类癌经内镜切除,2例肠间壁脓肿及1例肠气囊肿症行内镜下穿刺治疗;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2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1例类癌,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88.24%.其余3例脂肪瘤则内镜随访.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能谱CT碘含量与超声内镜诊断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比较。方法:选择内镜发现胃黏膜下肿物患者61例,行能谱CT检查及超声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后取得病理结果,分析能谱CT与超声内镜表现,基于病理结果比较能谱CT和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能谱CT的碘浓度(IC)值及标准化碘浓度(NIC)值与胃间质瘤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关系。结果:病理结果为胃间质瘤33例,胃平滑肌瘤13例,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神经鞘瘤4例、胃脂肪瘤7例、胃血管球瘤2例;能谱CT和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13%和73.78%,静脉期胃间质瘤NIC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35)。结论:能谱CT诊断胃外压性病变优于EUS;能谱CT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接近于超声内镜,以静脉期NIC值诊断效能最佳,胃间质瘤静脉期IC值及NIC值均大于除胃血管球外的其他胃黏膜下良性肿瘤,胃血管瘤动、静脉期的IC值及NIC值均大于胃间质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声胃镜对食管、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172例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超声内镜诊断)和对照组(胃镜诊断)各86例,分析超声内镜检查与胃镜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 172例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患者中,食管黏膜下平滑肌瘤43例、腔外脏器压迫35例、胃息肉32例、胃黏膜下平滑肌瘤21例、食管间质瘤18例、平滑肌肉瘤10例、十二指肠黏膜下平滑肌瘤8例、胃囊肿5例。所有病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观察组诊断率为82.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胃镜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为94.64%。结论在食管、胃隆起性病变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胃镜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准确掌握病变的部位、范围及大小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超声内镜用于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与治疗中,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对烟台市毓璜顶医院莱山分院收治的行内镜检查疑似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5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内镜检查,并根据患者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性质、起源层次等选择治疗方案。结果超声内镜诊断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共51例,分别为良性间质瘤21例(41.18%)、平滑肌瘤16例(31.37%)、异位胰腺6例(11.76%)、恶性间质瘤5例(9.80%)、脂肪瘤3例(5.88%),分布于食管、胃、大肠、贲门、十二指肠等部位。根据肿瘤类型给予手术切除、高频电凝切除等治疗方案,其中1例平滑肌瘤未一次性彻底切除病灶,剩余均成功彻底切除,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价值较高,可诊断肿瘤起源、性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胃粘膜下腺管异位是指胃粘膜腺管异位于粘膜下,并呈囊性扩张而言。一般认为与早期胚胎发育异常有关。我们发现3例与慢性炎症及手术创伤拟有一定关系。现报告如下。例1:男,71岁。既往有慢性十二指肠溃疡史20余年,3年前因十二指肠球部穿孔,行十二指肠修补术。术后时感上腹部不适,近2月来症状加重。X线胃钡剂检查诊断为胃窦部癌。手术切除胃大部及十二指肠球部,行结肠后毕Ⅱ式吻合。标本检查:胃窦小弯侧距十二指肠约3cm处,局部粘膜呈丘状隆起,范围约2×2cm。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结果.其中良性7例,交界性3例,低度恶性3例.结果 随访11例,随访时间4个月至5年,平均16个月;失访2例.其中9例随访期间无复发;1例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Whipple式重建术后胆道逆行感染反复发作;另1例胃、十二指肠多发性间质瘤伴肝转移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个月,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并不多见,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依靠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超声、CT、超声内镜(EUS)诊断,对无转移的间质瘤行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1.
陈祥爽 《中国卫生产业》2014,(9):161+163-161,163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为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在我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8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实验中,医护人员根据患者进入我院的时间(单日、双日)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每组有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镜进行检查,实验中患者采用超声内镜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总诊断符合率等指标.结果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间质瘤和平滑肌瘤较为常见,EUS技术在平滑肌瘤、间质瘤或壁外压迫等诊断方面明显由于传统的胃镜;实验中,超声内镜患者在诊断过程中确诊率达到91.25%,明显高于传统胃镜52.5%.结论 超声内镜在临床上能够有效的诊断出患者病变的原因、病变的范围以及病变的程度,且确诊率也比较高,能够为医护人员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抑酸治疗对儿童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性病变的影响.方法 34例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性病变患儿为病变组,20例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基本正常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接受三联根除治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周,随后仅以奥美拉唑治疗2周;而Hp阴性者接受奥美拉唑治疗1个月.两组均于停药后4周复查胃镜.比较两次胃镜检查结果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胃窦部Hp阳性率25.0%(5/20),病变组Hp阳性率100.0%(34/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变组患儿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隆起性病变消退(11/34)或减轻(23/34),同时组织病理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儿Hp根除与内镜下表现及病理学改变无关(P>0.05).结论 根除Hp对病变无明显影响,抑酸治疗后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消退或减轻,组织病理学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联合使用色素内镜技术和靶向取材技术,提高大肠平坦型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常规结肠镜检查发现平坦型病变34例,通过肠镜活检孔于病变部位喷洒靛胭脂染色剂,观察病变范围和腺管开口类型,经粘膜剥离术切除病变组织,所切除病变组织分别行常规随机取材和实体显微镜下靶向取材,对照两者取材方法在病理学诊断上的差异性。结果色素内镜联合靶向取材技术组病理结果:炎症性病变6例,增生性息肉4例,腺瘤性息肉24例(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腺瘤性息肉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对照组炎症性病变12例,增生性息肉4例,腺瘤性息肉18例(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廇变17例,腺瘤性息肉伴高级别上皮内廇变1例)。两组在高级别上皮内廇变的检出率上有差异性(P〈0.05)。结论大肠平坦型病变具有较高的恶变倾向,色素内镜联合靶向取材技术有助于提高大肠平坦型病变的诊断率,并有望提高大肠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异位胰腺的胃镜下特征。方法总结经胃镜、病理、手术确诊的8例胃异位胰腺。结果8例胃异位胰腺无特异症状,其症状依其所在部位而异。胃镜下异位胰腺多为隆起病变,胃内以距幽门5~6 cm以内的大弯侧、后壁及前侧壁最多见,形态大小差异很大,具有1~2个或多个胰管,开口于肿物顶端,易误诊为隆起性糜烂灶、息肉、平滑肌瘤、胃癌等。结论应用胃镜有助于及时确诊异位胰腺,有利于与消化道其他隆起病变相鉴别,并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结果。其中良性7例,交界性3例,低度恶性3例。结果 随访11例,随访时间4个月至5年,平均16个月;失访2例。其中9例随访期间无复发;1例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Whipple式重建术后胆道逆行感染反复发作;另1例胃、十二指肠多发性间质瘤伴肝转移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个月,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并不多见,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依靠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超声、CT、超声内镜(EUS)诊断,对无转移的间质瘤行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6.
异位胰腺是指与主胰腺完全分离的孤立胰腺组织,多发生于胃、十二指肠部位,临床上较为少见,多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常规内镜较难确诊,随着超声内镜的推广,为异位胰腺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从2004年以来我院经内镜、超声内镜、病理确诊的14例异位胰腺疾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息肉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一口分型对大肠息肉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性病变后,对病灶及直肠喷洒靛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黏膜腺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检出大肠息肉性病变共309个,非肿瘤性息肉188个,占60.8%,其中增生性息肉132个(42.7%),炎症性息肉51个(16.5%),幼年性息肉5个(1.6%);腺瘤性息肉108个,占35.0%;进展期大肠癌13例(4.2%)。非肿瘤性息肉腺管开口均为Ⅰ、Ⅱ型腺管开口;腺瘤型息肉腺管开口为Ⅲ_L、Ⅳ型分别占23%、10.4%,而Ⅳ型腺管开口中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3例,表现为Ⅴ_N型腺管开口;13例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_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Ⅴ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癌的可能。对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手术指征和疗效。方法 对B超和病理检测出的胆囊隆起性病变 7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固醇息肉直径 <1 0mm为 63 .5 % ,以多个息肉、肿瘤性息肉倾向单发直径≥ 1 0mm为81 % (9/ 1 1 ) ,肿瘤恶变 1例直径为 1 9mm。恶性肿瘤伴有胆囊内结石、胆囊肿块为 30~ 50mm不等。结论 B超是较为有效的诊断方法 ,少数病例术后病理发现。息肉伴有结石者应行手术治疗 ,对多发性胆固醇性息肉有临床症状考虑手术 ,无症状思想顾虑严重者可考虑手术 ,单发腺瘤或炎性息肉主张手术 ,疑有恶性肿瘤者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异位胰腺并消化道大出血7例,2例位于胃窦前壁,2例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例位于空肠1例位于回肠。本文对异位胰腺的发生学,出血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行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并行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切除治疗获得病理结果的2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中,食管平滑肌瘤最常见,其次为胃间质瘤及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相比较,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总的诊断符合率达96.1%(272/283).结论 超声内镜能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能帮助正确选择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