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阴性消化性溃疡与出血的关系.方法 选择541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256例作为观察组,消化性溃疡未合并出血患者28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p阴性率、组织学特征和内镜特征.结果 观察组Hp阴性率为37.5%(96/2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8/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阴性患者黏膜炎性反应发生率为86.5%(83/96),高于对照组Hp阴性患者的63.2%(2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阴性患者轻、中度炎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6%(15/96)、31.2%(30/96),均低于对照组Hp阴性患者的28.9%(11/38)、44.7%(1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阴性患者重度炎性反应发生率为53.1%(51/96),高于对照组Hp阴性患者的42.1%(1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p阴性患者不同溃疡数目发生率、溃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Hp阴性消化性溃疡可能更容易并发出血,临床治疗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萎缩、炎性反应及肠上皮化生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12例Hp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Hp根除结果分为根除组118例与未根除组94例.观察两组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情况.结果 根除组患者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程度减轻,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评分明显低于未根除组[(0.54±0.06)分比(1.22±0.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除组患者胃黏膜萎缩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胃黏膜萎缩评分较未根除组明显降低[(0.49±0.07)分比(1.03±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除组患者肠上皮化生程度减轻,肠上皮化生评分较未根除组明显降低[(0.36±0.07)分比(0.86±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除Hp可以减轻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及萎缩程度,改善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Hp)儿童胃窦粘膜及胃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方法:32例Hp 的十二指肠溃疡(DU)患儿入选本研究.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及甲硝唑三联治疗之前和之后4~6周从DU患儿胃窦钳取粘膜组织及胃腔中吸取胃液,应用放免法测定其中CGRP的含量.Hp感染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检查来判定.30例Hp-非消化系病患儿为对照.结果:患儿胃窦粘膜与胃液CGRP水平在Hp 组均显著低于Hp-组(P<0.01),粘膜CGRP水平与胃液CGRP水平经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58,P<0.05).经三联疗法治疗后,Hp感染被根除,溃疡愈合,胃窦粘膜及胃液中CGRP水平较Hp 组明显升高(P<0.01),接近Hp-组水平(P>0.05).结论:CGRP可能在儿童Hp相关DU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幽门螺杆菌(Hp)抗体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298例,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Hp抗体,分析抗体阳性表达情况与不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关系。结果在消化性溃疡的现症患者中,Hp抗体以Ⅰ型为主,阳性率为77.85%,显著高于Ⅱ型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十二指肠溃疡HpⅠ型抗体阳性率高于胃溃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Ⅰ型感染者中以CagA+VacA抗体为主,阳性率为79.74%;各组中CagA+Vac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一的CagA或VacA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血清学检测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Ⅰ型Hp菌株抗体阳性的患者更应得到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血清、胃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降低Hp的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溃疡出血组50例和溃疡组30例,选择3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清和胃液中IL-6、IL-8含量,并对各指标与年龄、病程、临床症状、Hp感染、体质量指数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溃疡出血组患者血清及胃液中IL-6、IL-8含量均明显高于溃疡组和对照组(P<0.01),且溃疡组IL-6、IL-8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5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检测Hp阳性22例,阳性率44.0%;Hp阳性患者血清及胃液IL-6、IL-8含量均高于Hp阴性患者(P<0.05)。结论 IL-6、IL-8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血清、胃液中呈高表达;IL-6、IL-8在消化性溃疡出血中的表达与患者Hp感染有关;IL-6、IL-8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发病及是否合并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合并消化性溃疡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与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21年2月—2023年2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儿共135例,根据是否合并消化性溃疡分为溃疡组(35例)和未溃疡组(100例)。对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及是否住院治疗等基础临床资料。检测并对比两组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水平。对各指标与是否发生消化性溃疡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将存在相关性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消化性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溃疡组患儿各基础临床资料与未溃疡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组患儿血清中TNF-α(16.36±2.68 vs. 14.23±2.69)、IL-6(42.13±2.23 vs. 37.45±3.51)、IL-8(41.78±2.45 vs. 38.45±2.96)及IL-18(10.78±2.11 vs. 8.72±2.04)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溃疡组患儿,而IL-2(2.52±0.39 vs. 4.32±0.95)水平显著低于未溃疡组患儿(P<0.05)。Hp患儿血清中TNF-α、IL-6、IL-8及IL-18水平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正相关(Spearman系数=0.320、0.554、0.464、0.397),而Hp患儿IL-2水平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负相关(Spearman系数=-0.71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IL-6和IL-8水平高是Hp感染患儿发生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IL-2高则是Hp感染患儿发生消化性溃疡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儿血清IL-6、IL-8水平升高,IL-2水平降低可能提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上述炎性因子有望成为未来早期预测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三七合剂对消化性溃疡愈合质量及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三七合剂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0例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组服用三七合剂加奥美拉唑,西药组服用奥美拉唑.两组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先予奥美拉唑加克拉霉素加阿莫西林三联1周根除疗法,1周后服用上述药物开始观察.两组均以5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并进行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评价,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EGF、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对溃疡愈合者纳入随访,观察6个月后复发情况.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为优者17例,为良者8例;西药组患者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为优者5例,为良者16例,为差者1例,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胃黏膜EGF水平明显升高,TNF-α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6个月溃疡复发率为4.34%,明显低于西药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8,P<0.05).结论 三七合剂能够提高溃疡愈合质量,降低复发,其机制可能与提高EGF水平和降低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15例,所有患者均行Hp根除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因素对Hp根除率的影响.结果 115例患者中79例患者Hp根除成功,Hp根除率为68.7% (79/115).年龄、吸烟习惯、CYP2C19基因多态性、治疗依从性、阿莫西林药敏、克拉霉素药敏与Hp根除率密切相关(P<0.05),而性别、病变类型、饮酒习惯与Hp根除率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习惯、CYP2C19基因多态性、治疗依从性、克拉霉素药敏是影响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吸烟习惯、CYP2C19基因多态性、治疗依从性、克拉霉素药敏是影响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Hp)的分型以及Hp分型在消化性溃疡中的构成比,评价Hp分型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89例确诊消化性溃疡(胃镜确诊)且伴有Hp感染患者血清中与Hp感染相关的抗体.根据检测到的细胞毒素(CagA)、空泡毒素(VacA)、尿素酶(Urease)等其他Hp抗体,将患者分为Ⅰ型或Ⅱ型Hp感染.结果:在8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Ⅰ型感染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Ⅱ型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9例HpⅠ型感染者中,CagA+VacA双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个CagA/VacA抗体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免疫印迹法对消化性溃疡进行分型,有利于病情的判断,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活动期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第1周,对照组予雷贝拉唑每次10mg口服,每日2次,治疗组加用康复新液每次10ml口服,每日3次,1周后两组雷贝拉唑均改为10 mg每日1次口服,疗程共4周.其中若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加用阿莫西林胶囊1.0 g,克拉霉素片0.5 g,餐后30 min口服,每日2次,疗程为1周.每周随访1次,记录转归情况,疗程结束后观察溃疡愈合情况、Hp根除情况及溃疡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较短时间内(1~2周)自我感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溃疡愈合率为91.49%(43/47),总有效率为97.87%(46/47);对照组分别为80.00%(36/45),93.33%(42/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溃疡复发率分别为11.11%(4/36),18.52%(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活动期消化性溃疡的疗效确切,值得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之为消化性溃疡。近年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有关,其中十二指肠溃疡Hp的感染率90%-100%;胃溃疡感染率80%-90%。因此根除Hp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自2007年3月-2009年1月,观察了由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新三联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10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在根治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患者给予同样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在治疗的基础之上给予全面系统的整体护理措施,治疗1个月行C14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确诊Hp根治情况,同时行胃镜复查,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并钳取两块胃窦部黏膜作Hp辅助检测.比较2组患者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出血等消化道症状.结果 治疗一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0.05).且观察组患者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 对Hp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情及时正确地做出评估,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以增加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的可能,同时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过程中,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Hp根除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关系,并比较Hp在消化性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中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986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感染率.结果 986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Hp感染565例,感染率为57.3%,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胃癌患者Hp检出率分别为92.5%、40.0%、60.0%,3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消化性溃疡患者Hp检出率最高,为92.5%,慢性胃炎患者Hp检出率最低,为40.0%;Hp在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反流性食管炎中的检出率为56.5%,高于其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检出率,同时低于其在十二指肠溃疡中的检出率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检出率为40.6%与在胃溃疡合并反流性食管炎中的检出率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且感染率较高,其中消化性溃疡感染率最高,临床应进行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反流性食管炎有无合并消化性溃疡病例的分析 ,探讨消化性溃疡 (PU)对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 9年间胃镜诊断的 75 6例原发性RE ,分为两组 ,一组合并消化性溃疡 (RE +PU) 6 9例 ,另一组未合并消化性溃疡 6 87例 (RE -PU) ,对两组胃窦黏膜 (75 6例 )和食管下段黏膜 (1 74例 )的组织学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RE按中国烟台试行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RE +PU组患者的平均年龄 (4 6 .33± 1 3.1 4 )岁 ,显著较RE -PU组 (4 2 .90± 1 3.6 8)岁为高 (P <0 .0 5 )。RE +PU组患者Ⅱ、Ⅲ级RE 2 5例 (2 5 / 6 9,36 .2 3% ) ,与RE-PU组 (1 2 4 / 6 87,1 8.0 5 % )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RE +PU组的胃窦黏膜Hp阳性率 (70 .5 9% )也较RE -PU组(4 3.6 2 % )为高 (P <0 .0 1 )。RE +PU组的食管下段黏膜Hp阳性率为 2 6 .92 % ,较RE -PU组 (1 0 .81 % )显著为高(P <0 .0 5 )。此外 ,1 74例Ⅰ、Ⅱ、Ⅲ级RE的食管下段黏膜Hp阳性率分别为 0、8.5 7%、39.5 3% ,三者间差异显著 (P<0 .0 1 )。结论 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年龄较大 ,胃窦黏膜Hp阳性率较高 ,食管下段黏膜病变程度较重 ,其原因可能与食管远端Hp感染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经济效果.方法 选取162例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胃溃疡6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7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54例(奥美拉唑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B组54例(埃索美拉唑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C组54例(枸橼酸铋钾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三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Hp根除率及溃疡总有效率,并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法对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3种治疗方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Hp根除率A、B、C组分别为92.59%、90.74%、48.15%;溃疡总有效率A、B、C组分别为94.44%、90.74%、40.74%.A、B、C组Hp根除率的成本与效果比分别为14.92、12.74、12.95,溃疡总有效率的成本与效果比分别为14.63、12.74、15.31.A、B、C组Hp根除率的增量成本与效果比分别为17.06、12.50、0,溃疡总有效率的增量成本与效果比分别为14.12、10.65、0,故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B组治疗方案最佳.结论 药物经济学在优化治疗方案、指导合理用药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的疗效及评价.方法 将86例经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治疗,疗程1周,后继续服奥美拉唑,疗程3周.对照组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疗程1周,后继续服用奥美拉唑,疗程3周.两组在治疗结束后停药2周,复查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和胃镜下检查溃疡愈合情况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Hp感染根治率治疗组为88.37%,对照组为69.70%,Hp感染根治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镜证实溃疡愈合,治疗组为97.67%,对照组为95.3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缓解治疗组为90.69%,对照组为90.4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可推荐作为临床根除Hp的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MP-l在溃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40例UC患者的结肠黏膜溃疡区、炎症区以及相对正常区取活组织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上测定MMP-1表达,以10例正常人的结肠组织(正常对照组)作为对照,分析MMP-1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mRNA水平上,MMP-1在溃疡区、炎症区结肠组织中的表达较相对正常区明显增加(P<0.01).较正常对照组也明显增加(P<O.01);在蛋白水平上,MMP-1在溃疡区、炎症区的表达较相对正常区明显增加(P<0.05),较正常对照组也明显增加(P<0.05);相对正常区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表达无论在mRNA水平还是在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MP-1的表达在溃疡区、炎症区、相对正常区及正常对照组结肠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82%、58%、40%;MMP-1与UC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r=0.406,P<O.05).结论 UC病变结肠组织中MMP-1的表达增加,并且与UC的组织损伤程度有关,MMP-l可以作为评价UC病情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应用外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可能会成为UC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的水平变化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观察组,分为溃疡出血组50例和溃疡组30例,选择36名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受试人员血清中PINP、β-CTX含量,并对各指标与年龄、病程、临床症状、Hp感染等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PINP、β-CTX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溃疡出血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明显低于溃疡组和对照组(P<0.05),溃疡组血清PINP、β-CTX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Hp阳性患者血清PINP、β-CTX含量低于Hp阴性患者(P<0.05)。结论 PINP、β-CTX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血清中呈低表达;PINP、β-CTX在消化性溃疡出血中的表达与患者Hp感染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左旋氧氟沙星与克拉霉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成本-效果和不良反应分析. 方法 将8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40例:口服左旋氧氟沙星0.2,阿莫西林1.0,泮托拉唑40 mg,各2次/d;对照组40例:口服克拉霉素0.5,阿莫西林1.0,泮托拉唑40 mg,各2次/d,两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不良反应并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评价. 结果 实验组Hp根除率为97.5%,高于对照组9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溃疡愈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成本-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左旋氧氟沙星与克拉霉素均能有效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左旋氧氟沙星成本-效果优于克拉霉素,在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幽门螺杆菌(Hp)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感染情况,降低Hp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采用血浆Hp-IgG抗体胶体金法检测.结果 18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Hp感染例数120例,感染率为64.9%,其中以30~39、40~49岁年龄段Hp感染率最高,分别为79.2%和81.0%,高于其他年龄段Hp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出血程度Hp感染率最高,分别为78.2%和84.3%,显著高于轻度出血Hp感染率42.7%(x2=20.259,P<0.01;x2=15.774,P<0.01);消化性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Hp感染率最高,分别为87.9% 、64.5%和79.2%,明显高于其他病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均P<0.05).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Hp感染率在年龄、出血程度、病因方面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