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吕志刚 《现代保健》2012,(14):131-132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于笔者所在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骶髂关节脱位患者共22例,均在C臂X线引导下使用奎心螺钉进行骶髂关节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22例患者均可下地行走,无一例发生骶髂关节移位、疼痛或者关节炎等并发症。6例已经取出螺钉,其他患者未取出,取出螺钉的患者关节无再脱位、再移位。结论: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和创伤小的优点,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马庆河 《工企医刊》1996,9(2):31-31
骶髂关节周围脂肪疝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主要表现为腰腿痛,骶髂关节周围可触及浅表肿物。但往往不被认识而误诊为脂肪瘤。国内文献较少报告。我院自1983年以来手术治疗15例24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5例病人均为女性,年龄最小者26岁,最大为55岁,多在30~50岁之间,为12例,占80%,平均38.4岁。病程从3个月到10年不等,多在6个月至2年,共10例,占67%,平均26个月。左侧3例,右侧3例,双侧9例,占60%,共24例。疝出物直径1~4cm,多在2~3cm,共16例,占67%。单发22例,有2例多发,每例两个疝。  相似文献   

3.
王庆峰 《现代保健》2009,(14):13-14
目的探讨致密性髂骨炎的CT特征及临床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28例临床诊断为致密性髂骨炎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28例致密性髂骨炎患者影像学表现为病变累及骶髂关节髂骨面,病变致密硬化且均匀,呈斜三角形,外缘整齐,骶髂关节间隙无受累,临床表现和预后与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不同。结论根据临床症状、CT表现可对致密性髂骨炎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炎及中轴关节病变为特征的慢性炎性脊柱关节病。多发生于青少年男性,男女比例约5:1,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因为A3具有患病率高、病程长、致残率高、早期治疗疗效好等特点,所以其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目前通用的AS诊断标准,均必须具备肯定的放射学骶髂关节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与分析38例骨盆骨折脱位患者经骶髂关节螺钉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技术对我院收治的38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分析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该组患者的治愈效果较好,未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骨折愈合时间较短,优良率较高。结论经皮骶髂螺钉技术可在治疗骨盆骨折中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加快了患者康复的进程,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经S2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并研究钉道参数的变异性相关因素。方法 用CT对100名健康成人骨盆进行扫描成像,测量经S2椎弓根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直径、进针点至S2椎体前缘距离、进针点、进针方向;并记录受检者的性别、身高、体重;以上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S2椎弓根宽为16.6±3.8mmS2椎弓根高为12.8±4.5mm;螺钉进针点在髂后下棘前方24.7±3.5mm,坐骨切迹上方19.3±4.6mm;进针方向与冠状面夹角为14.5±2.40;进针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8.9±1.90;进针点至S2椎体前缘距离为74.8±2.9mm除进针方向外,其余参数有较大的极差及四分位数间距。椎弓根宽度及钉道长度均与性别无关。泊松相关分析显示身高、体重与椎弓根宽度及钉道长度呈显著正相关,而进针角度与后两者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经S2椎弓根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钉道参数具有较大的变异性,不同个体、有显著不同:体重和身高是两个影响变异性重要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8月—2013年6月就诊的45例临床确诊AS患者行骶髂关节X线、CT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S早期骶髂关节改变表现为:骨质侵蚀、虫蚀样破坏,囊变、周围骨硬化等,对于病变征象,X线与CT显示基本相同,但是CT对细微结构显示清楚,能更直观的反映病变的范围及关节间隙的改变,其中Ⅰ、Ⅱ级X线诊断15例,CT诊断30例,Ⅲ、Ⅳ级X线诊断22例,CT诊断15例,Ⅰ、Ⅱ级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诊断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髂关节面模糊、骨质侵蚀、破坏、囊变、骨质硬化是AS的早期征象,CT对病变细节显示更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指导骶髂关节(SIJ)穿刺活检与关节内注射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及影像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拟行SIJ穿刺患者21例共42个关节,术前行容积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分别作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 thin)、容积再现技术(VRT)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后处理,并根据所得任意平面二维或三维立体图像选择穿刺靶点,分析各种重建图像对SIJ关节穿刺的指导意义。结果 21例穿刺均术程顺利,无并发症。结论 MSCT三维重建在指导SIJ穿刺活检及关节内注射中有较高应用价值。以c-MPR和VRT两种后处理技术最为适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表现. [方法]分析86例临床诊断肯定的强直性脊桂发病病例的骶髂关节CT检查资料.[结果]86例中76例骶髂关节有异常表现,包括:早期:双侧关节对称性受累,极少数-可单侧受累;骨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消失;骨关节面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微小囊变;骶髂关节髂骨面轻度硬化.早期表现57例病人.中期:骶髂关节,关节面不光整,局部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骶髂关节关节面下小震状骨破坏;关节面周转明显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关节闻隙不规则狭窄积气.中期表现15例病人.晚期:韧带骨化;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问隙消失;明显骨质疏松、硬化. [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助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且有助于临床对病程分期.晚期表现54例病人.  相似文献   

10.
江军 《职业与健康》2012,28(19):2407-2409
骶髂关节紊乱是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骶髂关节紊乱的名称较多,国内对该病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认识不足,缺乏客观的诊断标准,影象学资料难以清晰显示骶髂关节异常改变,临床误诊率高。作者从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法研究方面对近3年骶髂关节紊乱疗效进行综述,证明随着影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早期的确切诊断,结合积极的手法复位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骶髂关节给药及加强护理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寻找治疗AS快速有效的方法。方法 AS患者56例(均符合纽约标准),随机分组:A组(CT引导下骶髂关节给药+小剂量SASP1.5g/d)30例,B组(常规SASP2~3g/d治疗组)26例。A组在入院后1~3天即在CT引导下骶髂关节内每侧给药:得宝松1ml+VitB(12),同时口服SASP 0.5g tid;B组口服SASP 0.75g~1.0g tid。两组均进行护理指导。分别在治疗后3天、1周、2周、4周、3个月时分析疗效(观察指标包括:患者自我评价、枕墙距、胸廓动度、Schober’s征、脊柱侧弯程度、ESR、CRP等)。结果 A组骶髂关节注药后3天起效,较B组(3周始显效)显效早,第四周时A组有效率100%(22/22),B组4周时有效率70.6%(12/17)b。结论 AS患者骶髂关节给药并加强护理可较快缓解症状,配合小剂量SASP口服治疗,疗效维持。  相似文献   

12.
现如今可用于纠正骶髂关节错缝症的手法具有相当可观的数量,但不同整复手法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正骨手法应如何操作,其效果如何等问题都有待研究者们一一解决。对于严谨的医学研究来讲,不同手法之间的差异是需要具体地逐一整理的,为此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近十年相关文献,现从发病机制、解剖特点及整复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探求更为有效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CT扫描检查骶管囊肿的检出率及漏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6例骶髂关节CT扫描患者的骶管改变情况.CT扫描包括骨算法重建及标准算法重建.结果 骶髂关节CT扫描阴性的1 025例患者中发现骶管囊肿36例,检出率为3.5%(36/1 025).其中单发囊肿34例,多发囊肿2例.囊肿位于S1水平5例,S1~2水平4例,S2水平22例,S2~3水平4例,S3水平3例.囊肿最小短径0.5 cm,最大长径3.2 cm,平均1.2 cm.CT表现为类圆形密度均匀的囊性低密度影,伴有骶管扩大19例.CT扫描采用骨算法重建29例,采用标准算法和骨算法重建7例.临床发现并正确诊断11例,仅占30.6%(11/36),约69.4%(25/36)病例出现漏诊.结论 骶髂关节CT扫描阴性患者骶管囊肿检出率约为3.5%,CT扫描宜同时采用标准算法和骨算法重建,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4.
蒋强 《中国卫生产业》2013,(36):160+162-160,162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CT、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CT、MRI检查资料.结果 两种方法0级、Ⅰ级强直性脊柱炎检出率具显著差异(P〈0.05).CT对骨质侵蚀、骨质硬化检出率显著优于MRI(P〈0.05).结论 CT可较准确的观察骶髂关节病变分级,MRI可较好的显示脂肪沉积、骨髓水肿与关节软骨异常等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骶髂关节的调整手法,能有效调整骶髂关节生物力学,对缓解腰部神经疼有一定价值,芒针则为特制长针,用于治疗多种肌肉软组织相关疾病。本研究探讨手法复位结合芒针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01-01-2019-02-28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0例骶髂关节紊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因素组间具有可比性的原则选择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则联合芒针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比较干预过程中疼痛数字评分变化情况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JOA)变化情况,统计两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效果。结果干预后1周和1个月,观察组疼痛数字评分分别为(3.1±0.2)和(2.3±0.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0.3)和(4.1±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558和25.456,均P0.05。观察组骶髂关节JOA评分分别为(21.1±3.2)和(24.3±3.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4.6±2.3)和(16.5±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432和12.333,均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1,P0.05。结论针对骶髂关节紊乱,在应用手法复位基础上联合使用芒针治疗,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引导骶髂关节穿刺注射的方法.方法 对75例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150个骶髂关节进行CT引导骶髂关节穿刺注射,记录操作过程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 以CT证实针尖在骶髂关节腔内为穿刺成功,总体成功率为100%,一次成功率为92.7%.穿刺层面到骶髂关节下缘的距离约占整个骶髂关节的1/3,进针点与后正中线距离:左侧为(3.4±0.6)cm,右侧为(3.3±0.5)cm;进针深度左、右侧均为(4.9±1.1)cm,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偏离的角度:左侧为23.1°±3.8°,右侧为23.2±3.9°.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选择骶髂关节中下1/3交界处附近关节间隙较宽、位置浅在且利于垂直进针的层面作为穿刺层面,自后正中线旁开约3.3cm、以偏离矢状面约23°、进针深度为4.9 cm可顺利穿刺进入骶髂关节滑膜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磁共振扫描成像技术。方法:33例患者MR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FSET2WI、SET1M,冠状住FSET2WI及2个冠状位FSPGR in phase。结果:7例检查者骶髂关节正常,各扫描序列均能直接显示正常骶髂关节软骨。其余26例全为AS患者,52个关节中42个骶髂关节可见软骨异常,表现为T1WI和T2WI上正常线形中等信号的软骨影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结论:磁共振扫描参数的优化组合和选择正确的扫描方法、恰当的线圈,以及T2WI和FSPGR in phase脂肪抑制技术的应用,更有助于显示正常骶髂关节解剖结构及病变的定位和诊断。  相似文献   

18.
曹会  薛小霞 《现代保健》2011,(23):110-1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2例临床综合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CT表现,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 本组无0级表现病例;Ⅰ级5例,占1562%;Ⅱ级11例,占3438%;Ⅲ级13例,占4062%;Ⅳ级3例,占938%.临床早期对应CTⅠ~Ⅱ级,表现为骶髂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中断消失,关节面下小囊变;临床中期对应CT Ⅲ级,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不规则狭窄;临床晚期对应CT Ⅳ级,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结论 CT能清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不同阶段表现,作出正确分级,对临床诊断、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骶髂关节错动是腰腿痛特别是久治不愈的腰腿痛的常见原因.骶髂关节结构由于年龄、性别及全身或局部存在的生理病理状态或致病因素的不同而产生错动的类型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从2001年至今共治疗40例,在临床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认真总结,用独特的矫正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动,其见效快、疗程短、复发率低、无任何不良反应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吴智玲 《现代保健》2009,(32):159-160
目的通过对22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影像表现分析,讨论CR平片、CT和MRI对AS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对所有22例AS患者骶髂关节的CR、CT、MRI显示对比统计分析。结果骶髂关节:CR平片表现,0级2例,Ⅰ级改变1例,Ⅱ级改变4例,Ⅲ级改变6例,Ⅳ级改变9例。CT表现:Ⅰ级改变3例,Ⅱ级改变5例,Ⅲ级改变5例,Ⅳ级改变9例。本组4例行MRI检查,CR表现正常2例,但2例在MRI上表现为软骨炎性水肿,关节面下周围骨髓在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另外2例为中晚期。结论CR平片、CT、MRI是AS的主要检查方法,对AS的诊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AS的诊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病例,骶髂关节的CT,MRI较CR平片能更好地显示细微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