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于肺部感染临床预防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医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行食管癌手术切除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每组各25例,分别术后给予全静脉肠外营养支持和鼻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术后排气时间、体重下降等.结果 肠外营养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2.0%0,明显高于肠内营养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的1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组患者疗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指标分别为(35.5±6.1) g/L、(90.2±10.4) g/L、(63.7±8.8) U/L、(73.3±13.7)U/L,均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的(39.7±7.5) g/L、(99.6±13.8) g/L、(37.1±6.2) U/L、(36.4±7.4) U/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体重下降指标分别为(67.2±5.0)h、(1.9±0.5) kg,均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的(90.8±7.5)h、(2.6±1.0) k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术后营养水平,降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早期肠内营养在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2例年龄≥70岁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31例,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8天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并观察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术后第8天血清ALB[分别为(36.82±2.43)、(36.20±1.46)g/L]、PA[分别为(0.252±0.041)、(0.220±0.038)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5、2.880,P<0.05),肠内营养组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感染性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分别为9、4例,肠外营养组分别为17、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15.55,P<0.05).结论 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后的营养支持护理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64例重型颅脑外伤住院患者,术后分别给予联合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结果 :两组各项营养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合并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早期肠内营养可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胃底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自制营养液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将145例胃底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组73例和肠外组72例,肠内组术后第1天起从肠内营养管输入自制营养液加少量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6~8d,肠外组术后第1天起经静脉输入肠外营养6~8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 肠内组术后9d血浆白蛋白[(43.4±4.4)g/L]比肠外组[(35.0±3.7)g/L]明显升高(P<0.01),肠内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49.0±22.5)h、(74.4±7.3)h]均比肠外组[(70.1±20.1)h、(96.6±12.7)h]早(P<0.01),平均住院费用/药费肠内组与肠外组分别为(9433.1±1024.6)/(3271.8±420.9)元、(12953.4±2919.7)/(4832.9±872.6)元(P<0.01);肠内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肠外组减少(P<0.01).结论 胃底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自制营养液安全可行,符合生理要求,能促进肠功能恢复,快速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新生儿高位消化道畸形手术矫治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85例十二指肠、空肠先天性梗阻新生儿术前、术中和术后诊疗过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开展早期肠内营养将患儿分为两组,术中经鼻放置肠营养管、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n =37],术中未放置肠营养管、待胃肠功能恢复开展经口喂养组(对照组,n=48);比较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手术年龄和时间、住院时间、全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经口喂养时间、术后经口喂养达40 ml/3 h的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营养指标、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术前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手术年龄、疾病分布、营养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N组手术时间(110.5±14.9) min、术后经口喂养时间(11.7±4.2)d与对照组(110.0±15.3) min、(12.3±2.9)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71、0.508,均P>0.05);EEN组术后初次排便时间、经口喂养达40 ml/3 h的时间、全静脉营养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50.1±16.6)h、(17.9±6.0)d、(14.5±5.5)d,(19.4±6.2)d,均比对照组(60.4±21.3)h、(21.3±7.5)d、(17.8±7.5)d, (23.1 ±8.3)d显著缩短,且住院费用(20 022.7±4 615.1)元与对照组(23 036.4 ±5 877.7)元比较显著减少(t值分别为2.885、2.238、2.281、2.266、2.567,均P<0.05);EEN组无肠穿孔、肠扭转、堵管等置管并发症发生,无粘连性肠梗阻发生,无呕吐、胆汁淤积发生;对照组术后功能性肠梗阻3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呕吐、胆汁淤积发生率比EEN组显著增加(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年(6个月~3年),两组生长发育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天性十二指肠、空肠畸形新生儿经鼻肠营养管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方法简单,无创伤,并发症少,静脉营养应用时间短,有助于新生儿肠功能恢复,提高喂养耐受性,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对胃癌术后病人应激性血糖波动和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在海南省中医院外一科行胃癌根治术的Ⅰ ~ Ⅲ期胃癌病人142例,按1∶1∶1随机分,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人为肠内营养A组49例,肠内营养B组48例和肠外营养组45例,肠内营养A组术后给予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混悬液,肠内营养B组给予普通肠内营养混悬液,肠外营养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三组病人术后1、3、7天IR状态,术后6d内血糖波动水平,术前ld和术后7d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蛋白等营养指标,术后切口愈合和感染情况,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IR状态应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评价,血糖波动水平采用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血糖不稳定指数(GLI)进行评价.结果:肠外营养组病人术后各营养指标均低于肠内营养组,HOMA-IR指数,IR发生率、MAGE、GLI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术后3、7d肠内营养A组HOMA-IR指数、IR发生率均低于肠内营养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天内肠内营养A组MAGE和GLI均低于肠内营养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两肠内营养组病人营养指标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且组间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肠内营养A组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为85.7%,高于肠内营养B组的64.6%,肠内营养A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低于肠内营养B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胃癌术后病人应激性血糖波动和IR状态,降低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的发生,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80例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40例.肠内营养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外营养组给予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差值(△值)、2周内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值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2.65±0.51) g/L比(1.41 ±0.57) g/L,(4.82±1.82)g/L比(2.75±0.6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少于肠外营养组[(7.6±0.7)d比(10.8±0.9)d,(11.6±2.4)d比(16.8±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2周内撤机成功率为92.5%(37/40),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的70.0%( 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腹胀发生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30.0%(12/40)比0],而肠外营养组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及中心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肠内营养组[ 15.0%(6/40)比0,15.0%( 6/40)比0](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较肠外营养有更好的营养效果,能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同时可缩短患者住ICU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感染的影响,以期为预防及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60例,依据数字表格法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每组各30例,在24h内分别接受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时间7d,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7d谷氨酸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IB)变化,内毒素及(1-3)-β-D葡聚糖浓度水平变化,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术后7d肠内营养组患者ALT(31.74±9.03)U/L、TBIL(19.39±7.13)μmol/L,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47.27±11.02)U/L、(25.48±13.09)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肠内营养组内毒素浓度(60.38±10.34)pg/ml、(1-3)-β-D葡聚糖浓度(194.22±26.48)pg/ml,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104.63±32.47)、(284.67±42.58)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率肠内营养组患者为16.67%、肠外营养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及全身营养状况,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老年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行胃底贲门癌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40例,肠内营养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而肠外营养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第7天营养状况、术后临床指标、并发症等。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7天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短,营养费用低,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内营养组的腹胀、腹痛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27.5%(P0.05);而两组间的恶心呕吐、感染、肝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可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加快机体恢复,减少并发症,具有有效、安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十二指肠营养管促进患者恢复及防治并发症的临床应用。方法:128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术中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早期经静脉予以营养支持。术前、术后监测两组患者的体重、氮平衡、血浆白蛋白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对比体重(t=0.546,P〉0.05)、血浆白蛋白(t=1.42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氮平衡(t=2.421,P〈0.05)、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t=2.134,P=0.001)和住院费用(t=0.56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营养管可明显改善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管切除术后体液免疫及结局的影响.方法 46例行Ivor-Lewis食管切除术的食管鳞癌患者按抽签随机法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内+肠外营养(EN+PN)组,于术前1d、术后第18小时、术后第3、7天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κ和λ轻链、补体C3、C4的含量.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感染相关性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 手术前后各时点两组患者血清中IgG、IgA、IgM、IgE、κ和λ轻链、补体C3、C4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8h、术后第3天EN和EN+ PN组IgG[(8.90±1.75)、(7.53±1.41) g/L和(8.64±2.44)、(7.48±2.16) g/L]、κ轻链[(2.14±0.46)、(1.78±0.41) g/L和(2.15±0.63)、(1.86±0.62) g/L]和λ轻链[(1.34±0.45)、(1.11 ±0.31) g/L和(1.20±0.32)、(1.08±0.35) g/L]的含量均较术前1d[(12.15±2.86)和(11.11±2.96) g/L、(2.90±0.77)和(2.77±0.79) g/L、(1.79±0.57)和(1.56±0.41) g/L]明显降低(P=0.000,P=0.000; P=0.004,P=0.000; P=0.000,P=0.000; P=0.011,P=0.000;P=0.004,P=0.000;P=0.008,P=0.000),除EN组患者中κ轻链术后第7天[(2.42±0.69) g/L]仍明显低于术前[(2.90±0.77) g/L] (P=0.027)外,其他指标均在术后第7天接近术前水平(均P>0.05);在手术前后各时点,两组患者血清中IgA、IgE和C3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N组患者血清中IgM的含量手术前后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 PN组患者术后第3天[(1.00±0.53) g/L]明显低于术前[(1.47±0.76) g/L](P =0.031),其余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N组患者血清中C4的含量在术后18 h[(0.24±0.08) g/L]明显低于术前[(0.37±0.36) g/L] (P=0.030),其余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EN+ PN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感染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300,P=0.371).结论 EN和EN+ PN支持方式对食管切除术后体液免疫及结局的影响无差异.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均不能完全改善术后体液免疫损害,EN方式更经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ether,PBDE-209)对小鼠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和小脑组织诱导的氧化应激作用.方法 2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溶剂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低剂量染毒组(200mg/kg)和高剂量染毒组(500mg/kg),每组7只,小鼠经口灌胃染毒6周后断头处死,测定小鼠大脑皮层、海马、小脑和纹状体中丙二醛(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以及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 高剂量染毒组小鼠大脑皮层、小脑、纹状体和海马组织中MDA含量分别为(92.25±36.64)、(4.24±1.15)、(12.92±4.30)、(12.12±6.39)nmol/mgpro,高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56.71±36.44)、(2.42±1.41)、(4.05±2.23)、(4.91±1.60)nmol/mg pr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染毒组小鼠大脑皮层、小脑和纹状体中T-SOD活力分别为(182.48±11.59)、(6.67±1.56)、(35.48±21.98)U/mg pro,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277.76±106.70)、(18.02±16.40)、(63.57±20.83)U/mg pr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染毒组小鼠海马组织中T-SOD活力为(59.26±37.09)U/mg pro,低于空白对照组[(93.28±21.75)U/mg pr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染毒组小鼠大脑皮层、小脑、纹状体中GSH含量分别为(40.98±13.19)、(3.55±1.55)、(24.46±11.30)mg/g pro,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75.79±26.51)、(8.01±3.23)、(44.52±13.15)mg/g pr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染毒小鼠海马组织中GSH含量与溶剂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DE-209可以引起神经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PBDE-209导致神经组织的氧化损伤可能在动物神经毒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监测下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BIS值分为2组:A组(40BIS值≤50)42例和B组(50BIS值≤60)38例。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认知功能,患者疼痛程度评价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A组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3.4±0.9)min]明显短于B组[(5.2±1.6)min](P0.05)。A组麻醉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7.7±2.4)min、(8.6±2.3)min]与B组[(7.9±2.5)min、(8.4±2.7)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麻醉前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结束拔管1、3 h后MMSE评分两组均明显降低(P0.05),拔管24 h后两组MMSE评分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其中麻醉结束拔管1 h后A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拔管3、24 h后两组的MM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七氟烷用量为(14.3±3.5)m L,显著低于B组的(18.5±4.8)m L(P0.05)。A组24 h后VAS评分为1.8±0.6,B组为1.7±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BIS值≤50组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较50BIS值≤60组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醋酸林格液联合琥珀酰明胶用于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59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乳酸林格液+羟乙基淀粉组(A组,27例)和醋酸林格液+琥珀酰明胶组(B组,32例),观察两组液体复苏的效果及期间各项参数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和去甲肾上腺素总的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长于B组[6、24 h分别为(58 4±10)、(74±13)s和(48 ±7)、(54±11)s],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B组[6、24h分别为(3.3±0.8)、(1.6±0.3)g/L和(4.2±1.1)、(2.1 ±0.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血清乳酸、肌酐、钙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醋酸林格液联合琥珀酰明胶用于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有与乳酸林格液联合羟乙基淀粉相似的效果,但对于凝血功能、血清乳酸水平、肾功能的影响更少,可能更适用于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但更容易发生低钙血症,也没有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风心病合并恶液质病人术后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60例风湿性瓣膜病心脏恶液质综合征的病人,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A组(常规肠内营养计划+超声监测GRV组)和B组(常规肠内营养计划+胃液回抽监测GRV组),分别根据GRV调整营养方案,从而比较两组营养状态、并发症、营养达标时间和住ICU时间的区别。结果:两组病人在Hb、TP、ALB水平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营养状态优于B组;两组在胃潴留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上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率更低;A、B两组达到目标喂养量时间分别为(3.02±0.78)d、(4.89±0.69)d,A组达到目标喂养量的时间少于B组(t=2.278,P=0.019)。A、B两组住ICU时间两组分别为(10.41±1.98)d、(11.39±1.75)d,A组的住ICU时间少于B组(t=2.384,P=0.015)。结论:床旁超声监GRV可以更准确地指导风心病合并恶液质病人术后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改善营养状态,更快达到目标喂养量,缩短住ICU住院时间,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皮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64例(68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单侧入路组(33例)与双侧入路组(31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bb角、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24h、术后3个月,单侧入路组VAS评分分别为(8.42±1.33)、(2.21±1.67)、(2.09±1.58)分,Cobb角分别为(31.24±9.12)°、(14.21±9.21)°、(14.43±9.36)°;双侧入路组VAS评分分别为(8.36±1.52)、(2.13±1.80)、(2.00±1.71)分,Cobb角分别为(30.84±8.77)°、(13.94±8.87)°、(14.07±9.87)°,两组患者术后24h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l);且两组同一时段VAS评分、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和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5.00±8.76)、(72.00±9.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皮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与术者接受的X线辐射小等优点,且可以达到和经皮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下食管癌根治术治疗Ⅰ、Ⅱ期食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接受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Ⅰ、Ⅱ期食管癌患者43例,观察组16例行VATS下食管癌根治术,对照组27例行传统食管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术前、术中、术后近期情况.结果 观察组胸部手术时间[(115.6±48.0)min]、胸部出血量[(131±71)ml]、术后首日胸液量[(331±170)ml]、胸引流管保留时间[(7.25±2.35)d]、术后36 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3.4±1.2)分]、术后胸液总量[(1281±534)ml]、术后72 h右上肢功能恢复[(5.1±1.5)cm]与对照组[分别为(145.6±20.6)min、(292±111)ml、(494±194)ml、(10.00±2.79)d、(7.3±1.4)分、(1780±731)ml、(15.6±3.1)c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TS下食管癌根治术与传统食管癌根治术治疗Ⅰ、Ⅱ期食管癌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彻底性,但VATS下食管癌根治术较传统食管癌根治术的胸部出血量少,术后胸液量少,疼痛轻微,上肢活动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EEN)在胃癌病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与单一剂型肠内营养(EN)进行比较,以期为胃癌术后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序贯性依次使用氨基酸型、短肽型及整蛋白型EN)及对照组(整蛋白型EN)。密切医护配合模式下执行EEN方案,评估两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效、系统性炎症反应水平;采用六分钟步行试验比较两组术后7天总体康复治疗效果;记录并对比两组EN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71例病人,其中观察组36例,对照组35例。两组病人首次排气时间比较未见显著差异(t=0.535;P=0.595);观察组病人恢复经口饮食时间(t=3.400;P=0.001)及术后住院日(t=4.070;P0.01)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术后7天外周血CRP(t=2.547;P=0.013)及IL-6(t=3.172;P=0.00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7天,观察组病人六分钟步行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416.1±36.7)m vs(358.9±32.7)m;t=6.927,P0.01]。观察组病人EN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3%,3/36)vs(28.6%,10/35);χ2=4.860,P=0.028]。结论 :序贯性使用不同剂型EN可加速胃癌病人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与其他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 按WHO 1999年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筛选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70例,并按2002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亚洲成年人标准,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2型糖尿病A组(BMI≥25.00 kg/m2) 32例和2型糖尿病B组(BMI< 25.00 kg/m2)38例,另筛选健康人33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人体参数和测量生化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 [25 (OH)D3]水平,对三组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A组血清25 (OH)D3水平为(20.59±4.82)μg/L,2型糖尿病B组为(27.07±5.73) μg/L,对照组为(32.27±8.49)μg/L,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正常者43例,血清25(OH)D3水平(25.51±6.12)μg/L,高血压者27例,血清25 (OH)D3水平(21.87±5.78)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正常者8例,血清25(OH)D3水平(28.42±5.20)μg/I,血脂异常者62例,血清25 (OH)D3水平(23.55±6.15)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3与体重、腰围、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或<0.05),与甲状旁腺素、钙、磷、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尤其是伴有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与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短期疗效的不同.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3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B组17例,采用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术前,术后1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植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腰椎活动度.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 21(13.20±2.91)个月.A组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P>0.05),术后1d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各时间点椎弓根间距离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术后1d,术后1、3个月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较术前或术后1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6°±1.90°减小到末次随访的5.60°±2.02°,B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9°±2.00°增大到末次随访的10.76°±3.14° (P< 0.05).在末次随访中,A组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02±1.98)、(20.18±18.80)分]均明显低于B组[(4.15±2.36)、(30.39±1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及脱落.结论 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防止椎间隙塌陷及继发腰椎不稳的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