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螺旋CT血管造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磁共振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等非创伤性技术发展起来。螺旋CT问世后又出现了另一种小创伤性血管检查技术-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螺旋CT血管造影就指利用螺旋CT在受检查者靶血管内造影剂充盈的高峰时期,进行连续解剖及病生理原始数据的立体采集,然后利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最终重建成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2.
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新的损伤性很小的血管成象技术。它的出现基于近来发展的滑环CT扫描和计算机三维影象重建两项技术的相互结合。本文将描述应用此项技术时各种正常及异常的血管表现。 为了进行CT血管造影,CT扫描机必须能够在血管内造影剂增强高峰期快速获得大量薄层而相互有重叠的层面象。新近发展的螺旋扫描CT机非常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在体部及头颅动脉血管造影上的广泛应用使CTA技术已成为可部分取代DSA技术的一种无创伤检查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随着四排螺旋CTA在基层医院中的广泛普及,MSCTA(多排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也在基层医院中应用,由于MSCTA的影响因素太多,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其已有大量的研究,而扫描方向对MSCTA的影响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对我院的40例头颅CTA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对此问题进行阐明。  相似文献   

4.
螺旋CT(spiralCT,SCT)是90年代问世的新型CT,它利用滑环技术将扫描架的固定部与转动部相连,在病人以一定恒速通过扫描架时进行连续快速的体积数据采集,获得的连续数据能以任意间隔重建成横断面像。同普通CT扫描相比,它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扫描速度快,可在20~30秒内完  相似文献   

5.
《医学影像学杂志》1987,7(4):193-194
螺旋CT(spiral CT,SCT)是90年代问世的新型CT,它利用滑环技术将扫描架的固定部与转动部相连,在病人以一定恒速通过扫描架时进行连续快速的体积数据采集,获得的连续数据能以任意间隔重建成横断面像。同普通CT扫描相比,它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扫描速度快,可在20~30秒内完成某一段人体的扫描,再配合各种先进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进行完美的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6.
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给血管病变创造了一条无创的检查道路.随着设备的完善,软件的升级,CTA技术更加成熟.16层螺旋CT的问世,能够轻松实现薄层、快速、大范围的扫描,为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笔者将16层螺旋CT进行血管造影检查获得的初步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韩萍 《放射学实践》1999,14(3):200-202
螺旋门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是根据血液循环时间在靶血管内造影剂高峰期进行螺旋扫描、采集容积资料,然后通过影像后处理如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获得血管影像的方法。由于螺旋CT扫描速度快,故可选择性地在腹主动脉、腔静脉、肝、肾、脾等器官动脉期、静脉期分别成像。CTA不仅是评价多种血管病变有希望的检查技术,而且由于它是Cf与血管造影技术的结合,还可对腹部实质器官如肝脏分别进行全肝动脉期,静脉期和实质期成像,动态观察肝脏和肝肿瘤的血流情况,达到对肝脏占位病变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目的。造影利进入体内的…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1989年螺旋CT应用于临床,带来了影像诊断的巨大革命,扩大了CT的临床应用范围,如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CT仿真内窥镜等新方法。CTA是非侵入性血管成像技术,并且随着CT机架旋转速度加快,X线球管热容量增加和各种更方便快捷的后处理软件,尤其近几年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扫描技术的应用是CT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MSCT比单层螺旋CT(SCT)扫描速度快3~6倍[1],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图像质量明显改善(图6,7),使CTA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1)短时间内作大范围的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技术(CTA)对小肝癌的检出能力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经B超、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灶而不能定性诊断的患者实施CTA检查,应用导管技术将5F导管插至肝动脉后,以2ml/s的速率注射造影剂5 s后进行螺旋CT扫描。结果:CTA检出小肝癌48例,共74个病灶。动脉期病灶呈高密度强化,可分为均匀强化及不均匀强化两种类型,动态扫描观察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表现,供血动脉的显示及门脉期环状强化则是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CTA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病灶的强化特点及供血特征。结论:通过与B超、血管造影、普通CT等常规影像技术相比较,CTA对肝内直径≤3 cm的小肝癌的检出能力及定性诊断价值明显提高,对小肝癌患者的早期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螺旋 CT 扫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某一容积的数据,若选择在血管增强峰值时采集数据,就能够在后处理时得到最佳的血管解剖结构,这种 CT 扫描技术即为 CTA。本文回顾了螺旋 CTA 对显示胰周血管、特别是对胰腺癌病人的应用。胰周血管的螺旋 CT 血管造影,扫描范围应从腹腔动脉上2cm 水平到钩状突下2cm 水平,总长约10~11cm,以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为中心。扫描参数为:140kVp,200~240mAs,3mm 层厚,1mm 重建间隔,螺距1.3~1.8(床速3.9~5.4mm/s)。先对目标区域进行平扫(预扫描)。为保存一些球管热容量,使用低 mAs(150mAs)和10mm 层厚。将兴趣区光标置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水平。进行一次小剂量的造影剂团注(如20ml),并在同一水平进行连续扫描,以获得时间衰减曲线。按照血管增强达到峰值的时间确定扫描延迟时间。造影剂用量一般150ml,以每秒3~5ml的速度注入。心脏功能正常的病人,动脉期的 CT 扫描延迟时间一般为20秒,静脉期为60秒。对于胰腺癌的病人,一般不用动脉期 CTA:在评价胰腺癌的价值上,双期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是检查小肝癌的一种相当敏感的方法,经病理检测证实,证实的敏感性为80%,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肝内小的瘤灶检出率,高于常规CT和动态CT。 CT血管造影是CT与血管造影两种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根据插管的部位、扫描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为动脉造影CT(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mgraphy,CT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y,SCTA)技术,以期提高SCTA造影的质量。材料与方法:采用Somatom Plus 4螺旋CT扫描系统对10例病人行腹部SCTA检查。扫描技术和造影剂参数按病变范围和性质而定,三维重建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或表面阴影显示法(SSD)或弯曲平面重建法(CPR)。结果:SCTA检查技术能可靠地显示血管形态和病变,评价腹部肿瘤与邻近血管关系。结论:SCTA是无创伤性的血管成像术,在很大范围可替代创伤性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3.
CT血管造影(CTA)是螺旋CT在临床检查应用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在静脉内注射碘类造影剂,使血管图像以三维方式成像,达到临床诊断和治疗全面评估的目的。血管三维重建立体感强,操作简单易行[1],可获得腔内隔绝术(EVGE)前评估所需的全部参数,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我院对主动脉瘤进行了5例单螺旋CT检查,鉴于腔内隔绝术对术前影像学评估要求较为严格[2],本文就动脉瘤瘤体形态不同,腔内通畅性不同,压力不同等问题,对单螺旋CT在使用中造影剂总量、流量、流速及三维成像等一系列技术检查参数进行探讨,旨在取得更为合理、客观的技术参数。表1扫描…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的问世,使CT血管造影成为可能,其快速和大范围的扫描,对于诊断血管病变,尤其是动脉系统的病变发挥了很大价值,通过对原始扫描图像的后处理,使临床医师更直观的了解血管的病变,为手术和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笔者收集了近2年来的12例上肢急性动脉栓塞的CT血管造影(CTA)病例.回顾性总结其扫描技术,后处理技术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的问世,能够轻松实现薄层、快速、大范围的扫描,先进后处理软件的支持,为CT血管成像的临床使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现在CT血管造影(CTA)已被用来检查身体各个部位的血管病变,笔者将我院用16层螺旋CT进行颈、颅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获得的操作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CT血管造影(简称CTA)是指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利用CT对包括靶血管在内的受检层面进行连续的薄层立体容积扫描,然后运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后处理,最终使靶血管立体显示的血管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7.
肝动脉的CT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龙江 《放射学实践》2003,18(9):681-684
1995年Winter等^[1]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肝脏移植前后肝动脉进行评价,认为CTA与传统血管造影同样准确,且无创价廉。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明显提高,对比剂量较单层螺旋CT节省30%~50%,能进行多期相血管扫描,多种后处理技术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三维图像,这些优势使得进行肝脏CTA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具有可靠的价值^[2-4]。本文着重介绍肝脏动脉系统CTA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十六层螺旋CT增强扫描,即采用高压注射器快速注射法,将某一剂量的碘浓度造影剂加压快速注入静脉,在造影剂经血循环大量注入靶器官的供血动脉时开始扫描的方法。增强后显示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吸收差别增加,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虽然十六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给临床诊断带来诸多方便,但造影剂作为过敏源,在造影中引起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据统计报道,无论何种造影剂,与之有关的死亡率为1/205000次检查(主要是血管内给药)。现在临床常选用离子型造影剂和非离子型造影剂,虽然非离子型造影剂,人体耐受性高,安全可靠性高、粘稠度低,但是检查需要,静脉注射的速度必须快,并且造影剂在短期内就需要达到较高的浓度,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有极少数特异体质的病人可能发生轻重不同的不良反应,严重的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突然死亡,从这个角度谈谈十六层螺旋CT增强扫描病人的护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诊断动脉病变的CT检查技术发展迅速,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或主动脉破裂时,快速进行CT扫描及注射对比剂增强CT扫描检查。十六排螺旋CT的出现实现了全主动脉的CT血管造影,一次螺旋CT扫描可采集16层图像,极大的改善了CT血管造影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烟雾病以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大脑前中动脉近段进行性阻塞为特征。这些血管阻塞伴随着广泛实质内侧支供血:基底节“烟雾血管”,软膜蛛网膜和贯穿硬膜的侧支血管形成。以前主要靠常规血管造影诊断,作者研究了三维CT血管成像(CTA)的诊断价值。7例病人(9~55岁)行三维CTA和常规脑血管造影,两种造影之间隔1~34天。4例三维CTA使用快速扫描,3例使用螺旋扫描。扫描前先静脉团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