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应用锁定钢板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行锁定钢板治疗,在手术治疗后1年进行随访,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8例患者骨折均良好愈合,愈合时间为(7.6±0.5)个月,肩关节活动情况为:前举(154.2±15.6)。,内旋均达到r19水平,外旋为(38.5±16.7)°,冈上肌强度(患侧/健侧)达(78.9±21.3)%,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1.25%。结论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锁定钢板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对早期功能锻炼极为有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用奥扎格雷钠8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注射液400mg加250ml生理盐水静滴(1次/d),两组疗程均为3周。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P〈0.01)。结论本实验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就分水岭脑梗死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64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分水岭脑梗死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有效的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部位与颈、脑大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关系。方法对52例常规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为分水岭梗死脑梗死患者行MRA检查颈、脑大动脉病变情况。结果52例患者大动脉狭窄、闭塞总发生率92.3%(48/52),其中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占84.7%。皮质前型病灶颈内动脉病变59.3%(16/27),大脑中动脉病变40.7%(11/27),皮质下型病灶颈内动脉病变40%(12/30),大脑中动脉病变60%(18/30)。皮质后型病灶颈内及大脑中动脉病变87.5%(14/16),大脑后动脉病变37.5%(6/16),基底动脉病变18.75%(3/16)。结论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63例患者于清晨空腹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疗程4周)为对照组,63例患者于清晨空腹口服大剂量阿司匹林(300mg/次、1次/d、疗程4周)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C反应蛋白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C反应蛋白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71.4%)高于对照组(60.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9%)高于对照组(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大剂量阿司匹林(300mg,d)的疗效好于小剂量(100mg/d),临床指标可得到明显改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蚓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5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根据脑梗死临床路径综合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蚓激酶胶囊,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1%)优于对照组(59.2%)。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3±8.9)分]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2.3±0.6)g/L]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1±9.1)分、(2.9±1.0)g/L]。结论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选择本院自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74例需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意愿,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给予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组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4/39),明显低于对照组22.86%(8/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患者的死亡率为5.13%(2/39),复发转移率为12.82%(5/39),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率17.14%(6/35),复发转移率31.43%(1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方法8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疏血通治疗组41例和血栓通对照组42例。治疗组静脉滴注疏血通6ml/d,对照组静脉滴注血栓通10ml/d,1次,d,14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为78.5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凝治疗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单独组各35例,单独组患者仅采用抗血小板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抗凝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组[80.00%(28/35)相比60.00%(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90 d后,联合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指数均优于单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凝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周少华  周思璇 《中国医药》2010,5(2):113-114
目的观察脑脉泰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7例,采用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63例,口服脑脉泰胶囊1.0g/次,3次/d。2组其他治疗方法一致。2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一氧化氮含量(68.50±12.05)μmol/L较对照组(62.75±11.72)μmol/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的有效率(85.7%,54/63)较对照组(71.9%,41/57)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脑泰胶囊能显著升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并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围术期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行介入溶栓治疗的7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结果:患者经介入溶栓治疗及相应护理后,基本恢复49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2例。结论:科学合理的围术期护理是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重要辅助措施,正确有效的护理可保证患者术后的恢复,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46例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74例,单因素筛选与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临床一般资料、生化指标监测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结果 分水岭脑梗死(额顶、顶枕、额颞等交界区及侧脑室旁)、颈动脉狭窄≥50%、收缩压、体温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是急性脑梗死呈进行性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中发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应予积极处理,以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改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羟乙基淀粉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静脉点滴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治疗 7、14 d后,对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进行评分,采用Rankin评分和Barthel 指数对两组治疗后3、6个月时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试验组良好率为84.21%,对照组良好率为5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对照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试验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Rankin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2 片/次,3 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2 粒/次,3 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5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血糖、血流量、血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0%、9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C、TG、LDL、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血流量、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7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用羟乙基淀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对照组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14d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羟乙基淀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氧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86例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只给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另给以高氧液500 ml静点,1次/d,持续2周.在治疗前、治疗后的第7、14天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BI)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测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第7、14天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均P<0.05);治疗组BI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MR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高氧液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1年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基本痊愈44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3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在作用机制上有叠加效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加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3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进行分别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与2周时的脑血流指标分别好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指标则低于对照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脑血供及神经受损的情况。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脑血供及神经受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诊断,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DSA对其进行介入诊断,并选出符合介入治疗的64例进行支架成形手术治疗,观察DSA诊断结果,分析介入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患有脑血管和头颈部大血管病变76例,病变血管84支。64例行支架成形术患者均成功放置支架,成功率达到100%,血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张,8例出现心率变缓等不良反应。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DSA介入诊断,可为介入治疗提高评估依据。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有效介入治疗手段,其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是排在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致死原因。虽然经过积极治疗后,大多数患者能够存活,但1/3将遗有严重功能障碍而另1/3需要某些康复治疗,增加了社会和家庭负担[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急性脑梗死的损伤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对缺血半暗带的研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