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并分析其肺部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7例伴有肺部感染的神经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肺部病原菌分布和MDRO的耐药情况,并根据其痰培养病原菌是否为多重耐药菌将患者分为耐药菌组和非耐药菌组,分析神经重症伴肺部感染患者感染MDRO的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坐位咳痰与侧卧位咳痰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病人体温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气管切开术后合并肺部感染120例。采用座位排痰58例(观察组),侧卧位排痰62例(对照组)。两组咳痰前均予胸背部联合叩击,观察组叩击后采取坐位进行有效咳痰;对照组叩击后采取侧卧位进行有效咳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排痰后1周内每日咳痰量明显增加(P<0.05),排痰后7、14 d肺部听诊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排痰后14 d咳痰显效率明显增高(P<0.05),排痰后第二周每日最高体温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对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病人,坐位咳痰对病人体温恢复效果优于侧卧位咳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外振动排痰机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预防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0例入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人工叩背排痰与振动排痰机排痰.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对照组为5%.结论 体外排痰机排痰效果显著,有效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早期正确使用排痰机是降低肺部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将2012‐01‐12神经外科78例重症监护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肺部感染发生率,分析引起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在2013‐01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对比2012年和2013年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护患满意率的差异性。结果与2012年对比,2013年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护患满意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气管切开、大剂量使用激素、吸烟史、合并肺部原发病是引起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呼吸道管理有助于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昏迷患者吸入性肺炎的防治措施。方法对46例昏迷合并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4例,好转20例,死亡12例,死亡率为26.1%。结论预防返流和误吸是控制吸入性肺炎重要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的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和适当机械通气治疗,以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治疗吸入性肺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神经外科病人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40例神经外科重症并行气管切开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住院时间34~86 d,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169例(70.4%);住院期间死亡18例,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14例,肺部感染3例,肺栓塞1例。并发症:气管血痂或痰痂堵塞气管套管4例,均经积极处理未出现窒息及严重后果;管脱出6例,其中4例立即再次更换气管套管,2例因不能配合在麻醉科协助下更换气管套管;气管切口感染2例;气管内食物残渣3例。结论 神经重症病人并发症中肺部感染是最常见并发症,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成为预防其发生的最重要环节,规范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气管套管的护理,保证分泌物的有效排出,保持气道通畅和肺部正常的通气、换气功能,能极大程度减少因肺部感染所致伤亡,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肺部感染是脑外伤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 ,占医院感染首位 ,死亡率较高。本文分析我院 2 0 0 0~ 2 0 0 2年 30例脑外伤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因素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并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 ,提高了脑外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1 临床资料本组气管切开病人 42例 ,均昏迷。男 30例 ,女 12例。年龄7~ 85岁 ,留管时间 7d~ 2a ,术后并发不同程度肺部感染 30例 ,占 71%;经抗感染及护理后好转 2 6例 ,4例死于原发性颅脑损伤 ,占本组 9 5 %。2 相关因素2 1 呼吸道不畅及误吸 此原因是引起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组病人均为昏迷 ,由于昏迷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对神经科重症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18例神经科重症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加床边纤维支气管镜下BAL。结果 18例患者行BAL治疗后,显效16例,2例因原发病加重而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BAL是治疗神经科重症合并肺部感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应用可提高神经科重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症脑卒中气管切开术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以86例重症脑卒中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实验组(肺部感染)和对照组(无肺部感染),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60岁、吸烟、出血性脑卒中、合并疾病(糖尿病、高血压、COPD)、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卧床时间10d均为重症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吸烟、出血性脑卒中、合并疾病(糖尿病、高血压、COPD)、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卧床时间10d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关,应对上述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和空肠造瘘术(PEG/J)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PEG/J处理的105例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营养状况均有改善,85%(55/65)肺炎得到控制,出院前GCS由平均8.7恢复到13.1分。术后出现4例空肠造瘘口脱入胃腔、20例造瘘口皮肤感染、4例堵管、3例包埋综合征。86.6%病人拔除PEJ管出院,其中60例拔除PEG管,平均拔管时间118 d。住院期间4例因原发病加重死亡,6例出院后平均10个月死亡。结论 PEG/J安全、有效,对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营养状况、肺部感染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 采用用回顾性分析2008-11~2010-06神经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78例重症脑出血患者,对其中296例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率为 30.27%,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大、基础肺疾病、意识障碍、咽喉肌麻痹、气管插管或切开等.结论 重症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主要与多种因素有关,积极控制原发病并综合治理有利于肺部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特点是病情重 ,复杂多变 ,并发症多 ,死亡率高 ,入院病人多是昏迷状态。昏迷病人咳嗽反射及排痰功能减退或消失 ,为保持呼吸道畅通及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3 6例 ,男 3 2例 ,女 4例。年龄 2 1~ 76岁 ,平均 5 5岁 ;车祸 3 0例 ,高处坠跌伤 4例 ,重物砸伤 2例。2 护理要点2 1 气管切开术后的正确体位 气管切开术后 ,病人应取平卧位 ,特殊昏迷伴呕吐病人应以侧卧位 ,且头、颈及上身应保持在同一直线 ,翻身或更换体位时 ,应同时转动 ,不正确的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住院病人肺部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150例入住神经外科并发肺部感染病人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 150例肺部感染病人共收集痰标本400份,阳性284份(71%),共检出病原菌35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57株(15.9%),革兰阴性杆菌277株(77.2%),真菌25株(6.9%)。肺部感染的致病菌多为多重耐药菌,耐药率高,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的耐药菌较多。结论神经外科住院病人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呈现多药耐药、多重耐药菌和多种细菌协同感染增多趋势,建议定期监测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以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神经外科ICU病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内病人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的分布及变迁规律,分析引发感染的易感因素,探讨其防治策略,为危重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总结神经外科ICU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138例病人的细菌学检查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同时,结合临床分析神经外科ICU内病人下呼吸道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约占83.7%。神经外科ICU内的病人具有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特殊因素。结论为防治感染,应注意分析神经外科ICU内致病菌的分布及变迁迁规律,同时应高度重视ICU内的基础性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诊治神经重症合并肺部病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5日至2020年2月17日我科收治的10例合并肺部病变的神经重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中,颅内破裂动脉破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4例;肺部病变确诊COVD-19有1例,疑似COVID-19有7例(1例在等待核酸检测结果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死亡;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吸入性肺炎2例,甲型流感性病毒性肺炎1例,细菌性肺炎2例);另2例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病人陪护确诊COVID-19有2例,科室资料员确诊COVID-19有1例。结论 在COVID-19疫情期间,严格做好神经重症病人肺部病变的鉴别诊断,做好医护防护,在病区内设置应急隔离病房,配备充足的消毒和防护用品,可以最大程度抢救神经重症病人;除了做好病人的筛查,还必须严格筛查病人陪护,最大限度降低病房内传染及医护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6.
重症监护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感染MRSA的11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1例因颅内再次出血死亡,2例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8例经治疗后临床治愈。结论提高医护人员对MRSA的认识,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测,减少MRSA易感因素对病人的影响,及时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MRSA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以我院神经外科住院部于2014-01—12收治的100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风险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误吸、气道湿化不足、口咽部定植细菌下行、年龄过大及住院时间过长等是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分别占29%、20%、16%、16%、11%及8%。本组所有患者肺部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观察组中痊愈13例,显效22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46/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误吸、气道湿化不足、口咽部定植细菌下行等是神经外科患者全部肺部感染的重要风险因素,在护理中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感染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现将我院一年多来脑血管病重症监护病房病人并发院内肺部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 ,并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自 1999 0 1~ 2 0 0 0 12重症监护病房内共收治重症脑血管病人 2 60例 ,男 14 0例 ,女 12 0例 ;脑出血 2 3 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大面积脑梗死 2 5例 ;意识不清者 2 10例 ;合并肺部感染 2 48例 ,占感染发生率 95 % ;而肺部感染中意识不清者占95 5 % ,意识清楚者占 4 5 %。单纯一种病菌感染者占 3 4 8% ,两种以上病菌感染者占 65 2 % ,单纯肺部感染者占 75 2 % ;并其它部位感染者占 2 4 8%。2 肺部感染常见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鼻饲管近咽腔段附着物与肺部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岳阳市二人民医院2016-04—2017-09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鼻饲组60例,静脉营养组60例;观察评价2组患者在治疗后4周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痰细菌培养及鼻饲管近咽腔段细菌培养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在治疗后4周鼻饲管组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静脉营养组(P0.05);鼻饲组治疗4周后肺部感染患者痰细菌培养和同一患者鼻饲管近咽腔段细菌培养为同一细菌感染的共15例,占全部鼻饲组肺部感染病人的75%。结论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留置鼻饲管4周后鼻饲管近咽腔段附着物可能导致肺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合并感染的特点,分析其相关因素并找出有效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12-01-2015-01我科住院病人(年龄30岁)213例的临床资料,对脑血管病合并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昏迷患者及24%吞咽障碍患者合并感染。(2)感染以细菌性感染为主,肺部感染居首位(75.8%),泌尿系感染占9.1%,肠道感染占6.5%,真菌感染及皮肤感染占7%,其他占2.6%。(3)糖尿病人脑血管病合并感染比既往无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4)医疗护理与家属护理质量与感染的发生与治疗效果息息相关。(5)营养状况与疾病预后明显相关。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合并感染是其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发展、预后与患者的年龄、病情程度、营养状况、既往病史、医疗护理质量明显相关。积极治疗原发病,痰液引流、防止误吸,尽早进行肠内营养恢复肠黏膜屏障、严格无菌化操作等是预防脑血管病合并感染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