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CVST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3%高于对照组的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除注射部位出现淤斑外,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CVST,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CVS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颅内高压患者予以20%甘露醇脱水,乙酰唑胺抑制脑脊液分泌,感染者予以抗感染治疗,有合并症的患者治疗合并症;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结果治疗14d后,两组在头痛缓解,体征恢复,意识恢复,控制抽搐,病死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痊愈1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7例,好转5例,无效6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60%。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除注射部位有淤斑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CVST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ST)早期抗凝治疗效果。方法 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凝治疗,并分析痊愈、好转率的变化。结果 CST患者早期应用抗凝治疗后临床表现明显改观。结论 CST患者早期抗凝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3例CVST患者使用肝素进行治疗,监测治疗过程中APTT和PT的变化,调整肝素用量,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影像学的改变。结果CVST的患者中,发病前多数有感染病史;颅内压增高及癫痫发作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CT表现脑内多发的出血灶;MR、IMRA可显示血栓部位和程度;采用肝素抗凝治疗并使用华法令维持治疗,部分患者血管再通,除一例死亡外,其余12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发病前感染与本病发生有关;MR、IMRA为确诊该病主要手段;肝素抗凝治疗显示良好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笔者应用低分子肝素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CVST患者62例,男16例,女46例,年龄21~72岁,平均40岁;其中上矢状窦血栓24例,乙状窦血栓22例,横窦合并上矢状窦血栓12例,直窦2例,均经临床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非感染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继发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例非感染性CVT继发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脱水、抑制脑脊液分泌、治疗合并症等一些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配以低分子肝素。结果治疗14d后,两组在头痛缓解,异常体征消失,意识恢复,血肿增大,病死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90%,血肿增大0例;对照组总有效率50%,血肿增大3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照组血肿增大率达30%,治疗组除注射部位有淤斑外,患者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和其他异常表现。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CVT继发脑出血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我科于2006—2009年共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25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经过DSA、MRV检查确诊静脉窦血栓并经过肝素钠、低分子肝素治疗30例,肝素钠组15例,低分子肝素组15例,对比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6月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抗凝7d实验组、对照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实验组临床症状缓解15/15,有效率100%,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率11/15,有效率73.3%,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月随访实验组12例静脉窦血栓减少或消失,3例形成良好侧枝代偿,临床症状均有好转,对照组10例静脉窦血栓减少或消失,5例形成侧枝代偿,13例患者临床症状好转,2例无明显改善,实验组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结论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CSVT安全性接近,肝素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行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不予任何抗凝药物,术后24h开始行物理方法预防DVT;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前12h、术后给予LMWH腹部皮下注射,2组均治疗7d。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双下肢DVT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血常规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DVT发生率为3.8%,低于对照组的2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MWH预防髋、膝关节术后DVT疗效确切,对凝血机制无影响,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具体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实施治疗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7例)实施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组(17例)实施血管内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VAS与NHISS评分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经临床治疗,两组的VAS与NHI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较单纯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13,29(6):565-566
SUMMARY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 (nadroparine) and acenocoumarol in the 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case notes of 105 patients (68 men) with established DVT who had been hospitalised during a 6-year period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 department.Results: Among 105 patients, 65 received nadroparine and the remaining intravenous unfractionated heparin (UH) as initial treatment. Twenty-seven patients out of 65 continued their treatment with nadroparine and the remaining 78 patients (38 initially treated with LMWH and 40 with UH) with acenocoumarol. 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for those on LMWH treatent was 2.2?±?1.4 days in comparison to 6.4?±?1.2 days for those treated with acenocoumarol (p?<?0.001). During the home-based phase of treatment, 14 patients were re-admitted to hospital for recurrent DVT; ten and four of those treated with acenocoumarol and LMWH, respectively (p?=?NS). Ha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12 of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acenocoumarol and in one of those on LMWH (p?=?NS).Conclusions: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LMWH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duration of hospitalisation than those who received acenocoumarol.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of LMWH and acenocoumarol in terms of efficacy or safety in patients with DVT. 相似文献
15.
徐朝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10-1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抗凝剂加血小板抑制剂的临床疗效。方法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腹部),1次/12h,疗程2周,合用阿司匹林肠溶片0.3g,1次/d。结果11例患者除1例发生皮下出血外均治愈或好转。结论抗凝与抗血小板聚集对脑梗死患者并发DVT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形成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开展外科手术患者3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95例,两组患者术前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增加皮下注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静脉血栓发生率,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两组样本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以及凝血死亡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共2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手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但临床应用时需给予针对皮下注射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保证有效抑制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在腹部外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2年9月在本院外科行腹部手术的1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于术后24h开始使用常规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钠,同时予以常规预防及护理,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预防及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记录两组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治疗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对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在本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1例85髋,随机分成利伐沙班组(41例43髋)和低分子肝素组(40例42髋)。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组给予分子肝素钠4100IU/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2周;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mg/d口服,持续用药2周。于治疗第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APTT、PT、PLT各项指标和记录术后引流量。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12.5%),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4.9%),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血液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利伐沙班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注射液的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单独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对照组)。评估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可增加局部血栓处的血液灌注,防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