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内障超声乳化透明角膜切口与术后散光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位置的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白内障患者66例(66只眼)分为3组,A组(22眼)行颞侧透明角膜斜行切口,B组(22眼)在角膜上方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C组(22眼)在角膜最大散光轴方向作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分别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分别第1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随访,验光及作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术后矫正视力、角膜散光度、角膜散光轴向等,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矫正视力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周,第1个月A、B两组角膜散光度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大于C组角膜散光度(P<0.05),C组角膜散光度术后第1周,第1个月较术后第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位置透明角膜切口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手术效果好,根据角膜散光轴向选择的透明角膜切口术后角膜散光小,早期屈光稳定.  相似文献   

2.
不同切口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切口的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194例21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随机分为三组。A组69眼,为上方角巩缘大阶梯切口,切口长度为11mm弦长(约120°弧度);B组71眼,为上方巩角膜切口,切口长度为5.8mm弦长;C组72眼,为距角巩缘3mm的反眉弓形巩膜遂道切口,遂道宽度示为5.8mm。晶状体核处理:A组采用双手压迫法将核娩出,B、C组均以碎核器将晶状体核分为两半后再用晶状体圈匙捞出。三组均为同一术者并用同种人工晶状体及逢线,术后处理也基本一致。术前、术后1周、1月、3月查视力及应用角膜曲率计观察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前A、B、C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81±0.33、0.84±0.30、0.79±0.29D。术后1周、1月、3月平均角膜散光度及裸眼远视力≥0.5的眼数分别是:A组:4.31±1.37、3.56±1.24、2.46±1.18D,36眼,49眼,60眼;B组:3.54±1.05D,3.03±1.03D,2.35±1.01D,42眼,55眼,65眼;C组:1.72±0.43D,1.36±0.41D,0.88±0.36D,56眼,61眼,70眼。经t及χ2检验,三组间以上二种参数分别进行比较,术后1周及1个月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时,A组及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组与A、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巩膜遂道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中不同宽度切口对术后散光的影响。方法将术前散光≤1.5D的92例单眼白内障待术患者依其选择晶体的不同而分作A、B两组,A组植入硬晶体,作5.5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B组植入折叠晶体,作3.2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分别观察术后7d和1个月角膜散光变化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A、B两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79.6%、66.4%,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6.08,P<0.01)。A组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为0.96±0.87D,术后1个月为0.54±0.56D,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U=2.267,P>0.05)。B组术前平均散光度为0.65±0.86,术后1个月为0.64±0.67D,手术前后差异没有显著性(U=1.016,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与手术切口宽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弧形、水平、反眉形切口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9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眼)随机分为A组28例,B组29例,C组33例,均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分别选择弧形、水平、反眉形切口,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及术后1周、1,3个月视力≥0.5眼教和手术源性散光的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手术源性散光和视力≥0.5眼教分别为:A组(2.21±0.61)D,20眼(71.42%);B组(1.15士0.44)D,28眼(96.55%);C组(0.45±0.12)D,26眼(78.78%).结论:对术前散光>2 D、1~2 D、<1 D患者,分别采用弧形、水平、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可校正术前已有散光,更有利术后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位置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术后视力及眼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50例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展开分析,根据切口位置不同分为对照组(84眼,颞上方巩膜位置做切口)和观察组(80眼,角巩膜缘上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切口),各75例。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眼压、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泪膜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观察组的裸眼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7 d、术后1、3个月,两组的眼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 d、术后1、3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的BUT明显长于对照组,SⅠt明显短于对照组,SDE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患眼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在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以角巩膜缘上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为切口位置能够使患者裸眼视力得到更显著的改善,促进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降低,减轻对泪膜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切口白内障手术对患者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均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行白内障手术,依据手术切口不同将分为观察组(角膜最陡峭子午线上3.00 mm透明角膜切口)和对照组(常规11:00位3.0 mm透明角膜切口)各40例(40眼),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散光、散光轴向改变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裸眼视力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组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散光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顺规性散光增多,术后1个月、3个月顺规性散光减少,逆规性散光增多,且观察组术后1周顺规性散光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时点散光轴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手术切口行白内障手术均可较好改善患者裸眼视力、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尤其是位于最陡峭子午线上角膜切口矫正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类4种巩膜隧道外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手术源性散光(SIA)度数和裸眼视力的变化规律,并评价手术效果,研究SIA与切口长度和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40例(240只眼)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在0.00~0.50D之间,循规)分为A、B、C、D 4组,分别以3.2 mm和5.5 mm的平行于角膜缘和反眉型巩膜隧道外切口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角膜曲率,运用Cravy向量分析法计算SIA度数及方向,比较4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SIA度数及裸眼视力.[结果]平均SIA度数和裸眼视力,术后1周A、B组明显优于C、D组(P〈0.05),A和B以及C和D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6个月4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3.2 mm巩膜隧道外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SIA 度数小而稳定,早期可获得良好而稳定的裸眼视力;而术后SIA与切口的类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的治疗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00例120眼,排除可能会影响视力的各类眼部疾病的患者,并要求观察对象无明显全身疾病。根据患者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60眼。对照组采用主切口为3.2mm的传统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手术,观察组采用主切口为2.2mm的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角膜散光,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减少值和丢失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检测中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差异具有优于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角膜散光度数要小于对照组角膜散光度数。观察组术后早期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结论 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对角膜形态有较小影响,手术源性散光小,术后患者愈合时间短,恢复快,但手术操作难度大,2.2mm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际情况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患者角膜源性散光产生的原因。方法选取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45只眼进行青白联合手术,于术前、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析测量术眼角膜曲率及眼压。结果术后3 d角膜源性散光达到最大,主要是顺规性散光;术后3个月及6个月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为逆规性散光。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患者会出现短暂的较大度数的散光,术后3个月有恢复术前水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85例 ( 92只眼 )白内障行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术 ,与同期大切口白内障手术 6 2例 ( 6 5只眼 )作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对比。结果 :小切口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大切口组 ,而视力高于大切口组。结论 :非超声乳化巩膜隧道小切口摘除白内障能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 ,术后视力恢复快、手术成本低 ,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0.7mm微切口双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的视觉质量状况。方法选择92例(120眼)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5例(60眼),行常规2.65mm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B组47例(60眼),行0.7mm微切口双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Microphakonit)。分别于术后1d、1周、1个月对两组术眼进行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变化量、角膜像差变化量等视功能检测,比较该四项指标的两组间差异。结果术后1d,两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变化量及角膜像差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变化量及角膜像差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角膜像差变化量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视力高于A组,角膜散光及像差变化量<A组。结论0.7mm微切口双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较2.65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具有术后视功能恢复快,术源性视觉质量干扰小,术后早期视觉质量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4例高龄白内障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57例)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B组(57例)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比术后视力、术后散光度数,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术后3 d的视力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视力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散光度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散光度数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核硬度≤Ⅲ级时,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硬度≥Ⅳ级时,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治疗高龄白内障方面临床疗效确切,但核硬度≥Ⅳ级时,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有助于术后视力恢复,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白内障巩膜隧道小切口与常规角膜缘切口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术38例40只眼,常规角膜缘切口手术27例30只眼。术后1周及1月分别观察术眼视力及散光度数。结果小切口术眼视力恢复优于常规术眼,散光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术式愈合快,视力恢复好,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经济易行,便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合牢固。且反眉形切口的两端能有效减轻角膜散光。因此,小切口组术后散光明显小于同期所进行的常规组,术眼早期恢复正常屈光状态,术后视力恢复快,术后炎症反应轻,如操作得当,无严重并发症。此术式无需昂贵的医疗设备投资,可减少病员的手术费用,适应我国国情,易于在广大基层医院应用,在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374-3375
目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方法将我院"光明行动"的600例(60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0例(各300眼),A组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B组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观察两组手术的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A组)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0.3者265眼(88.3%),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3者278眼(92.6%);超声乳化组(B组)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0.3者271眼(90.3%),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3者285眼(95%)。A,B两组在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和术后散光方面,远期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成本明显低于超声乳化吸除术。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的手术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后散光相近,远期对照临床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恢复快,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手术费用低等优点,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冷超乳摘除时角膜切口、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的影响.方法 对连续小梁切除术后Ⅳ级硬核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冷超乳摘除,对照组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普通超声乳化技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角膜切口水肿、手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形态改变.结果 两组术后视力恢复和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切口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对照组高于试验组,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试验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冷超乳摘除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对角膜损伤较小,手术安全性较高,是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手术摘除较为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微切口推注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60眼白内障惠者,核硬度为Ⅱ一Ⅳ级,在表面麻醉下,用1.8 mm角膜穿刺刀行11点及2点角膜缘切口,采用"Cool Fash Mode"及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摘除白内障,通过推注器植入Acri.smart 36A或46S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对照组随机选择病例98例(112眼),采用常规超声乳化手术方法,植入Staar公司KN-X预装推注式人工晶状体.比较两组病例超声乳化时间与总体手术时间、切口反应分级、术后1 d角膜透明度、术后1周视力与散光.结果:实验组60眼中,0级及Ⅰ级切口反应44眼,占73.3%,术后1 d.角膜透明无水肿者56眼(93.3%);时照组112眼中,0级及Ⅰ级切口反应46眼,占41.1%,术后1 d角膜透明无水肿者91眼(81.3%),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术后l周平均散光(-0.71±0.34)DC,与术前散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对照组112眼术后1周平均散光(-0.89±0.44)DC,与术前散光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λ2=0.437,P<0.05);实验组超声乳化时间平均(9.04±4.32)s,手术时间平均(11.2±3.27)min.对照组超声乳化时间平均(10.26±6.41)s,手术时间平均(7.88±4.35)min.两组超声乳化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总体手术时间实验比对照组长,差异有显著意义(λ2=2.477,P<0.05).结论: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配合微切口折叠推注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角膜及切口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不增加手术源性散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角膜地形图做角膜切口以矫正散光的效果。方法对97例患者(102眼,术前散光范围0.25~5.75D),术前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1眼)常规做颞上方巩膜隧道切口,B组在角膜曲率最大轴位做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于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底、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时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 d、1周角膜散光较术前增加,术后1个月、3个月散光较术前改善。术前散光≤1.5 D者术后平均散光(0.52±0.14)D;术前散光1.5~2.5 D者术后平均散光(0.88±0.53)D;术前散光>2.5 D者术后平均散光(1.5±0.72)D。结论通过角膜地形图引导的手术切口可以较好地矫正术前部分散光,获得满意视力。  相似文献   

18.
2.2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2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安全性及术后视力、眼压、角膜散光变化.方法:选取我科2009年1-7月间所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2例,52眼,核Ⅱ~Ⅳ级.术前、术后1周、1月、3月测量视力、眼压、角膜散光度数.结果:52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前房稳定,手术顺利,术后第二天角膜透明,切口自闭性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一月裸眼视力:≥0.5为39眼,占90.69%;矫正视力≥0.8为36眼,占83.72%;散光检测: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2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无需改变现有的手术习惯.术后视力恢复好,切口自闭性好,未发现医源性散光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曲率的影响。方法:白内障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采用反眉式巩膜隧道切口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用IOLMaster5.2系统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角膜曲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白内障手术切口对手术后角膜曲率的影响大小,从而比较两种手术切口对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结果:A组患者手术后与手术前角膜曲率变化为降低(4.72±1.21);B组患者手术后与手术前角膜曲率变化降低(4.47±1.15)。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能避免形成更多的医源性散光,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常规切口与个性化切口的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术后视力及散光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对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采用分段随机分组法,分为以下2组:A组为常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硬人工晶体植入组;B组为最陡角膜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和成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组。跟踪观察术后1d、1w、1及3个月祼眼视力,最隹矫正视力及角膜曲率。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结果角膜曲率检查显示术前各组散光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A组与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眼视力术前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视力术后1d、1w、1及3个月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隹矫正视力术前及术后1d、1w、1及3个月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角膜曲率最大的子午线上做切口和做成对透明角膜切口可以降低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提高术后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