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即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在骨盆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对46例骨盆伤患者扫描,在工作站进行MPR、MIP及VR图像重建,同时与X线平片、二维CT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MPR、MIP及VR重建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VR重建可以直观立体地显示骨盆骨折手术后的治疗效果。结论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骨盆骨折的有效手段,是复杂性骨盆骨折术前诊断和术后复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肖萍  王艳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810-28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复杂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复杂骨盆患者进行常规DR摄影及多排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观察病变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同时与X线图像对比.结果:多排螺旋CT扫描发现7处X线平片漏诊的复杂骨折,同时MPR及VR可准确显示骨折位置、骨折线走行、骨碎片及关节情况.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充分显示复杂骨盆骨折的细节及隐匿性骨折的检查,对临床制定手术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在骨关节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6例骨关节外伤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应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两项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同时与DR平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平片难以显示的骨折,三维CT成像均能显示清晰,X线平片诊断各部位骨折的总漏诊、误诊率达46.8%; MPR及VR三维重建图像能更清晰显示骨折的细节,同时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空间立体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 三维重组技术对外伤性骨折的诊断具绝对优势,能弥补平片的不足,减少漏诊、误诊率,并能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分析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和容积重建(VR)在诊断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4例骨关节创伤患者的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平片检查结果 (对照组)和多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MPR、SSD和VR三种后处理技术的检查结果 (试验组),比较两种方法的骨关节骨折检出率。结果所有214例患者均经临床确定骨折诊断286处,其中应用DR平片检查的对照组检出骨关节骨折201处,骨折检出率为70.3%;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后处理的试验组检出骨关节骨折278例,骨折检出率为97.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MPR、SSD和VR三种后处理较DR平片检查更能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骨关节改变,能够清晰的显示骨折部位的三维立体关系,有助于直观高效的发现微小骨折改变,显著的提高影像学检查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大大的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是目前最有效的诊断骨关节创伤的无创技术手段,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5.
温娜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48-14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骨关节外伤中的应用。方法 65例外伤骨折患者,26例行X线平片检查。65例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组(MPR),并与CT轴位图像及X线平片相比较。结果 65例外伤性骨折,CT轴位图像显示64例,1例颧弓水平骨折经MPR及3D显示骨折线清晰。26例X线平片,3例肋骨线性骨折或轻微骨裂显示不清;2例脊柱爆裂复合伤骨折片移位、椎管狭窄、多发附件骨折X线平片显示不完全;2例肩胛骨线形骨折,1例第2、4跖骨骨折,1例舟状骨骨折,1例股骨外侧髁骨折,1例肘关节桡骨小头骨折,X线平片显示不清;CT重建后均显示清晰。结论 16层螺旋CT能显示X线平片难以显示的隐匿性骨折,三维重建及MPR成像技术可全面观察骨折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影像后处理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X线平片和64排螺旋CT三维重组影像(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重组VRT)表现,并进行Schatzker分型,然后根据术中所见,比较二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3例患者X线平片无法明确诊断,7例X线平片分型错误,其诊断符合率为75%,64排螺旋CT三维重组影像对40例患者均做出了准确诊断和分型,其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影像后处理技术能对胫骨平台骨折正确诊断及分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脊柱骨折患者的MPR、VR及MIP图像,分析各种成像方法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价值。结果MPR在发现骨折和脱位方面较VR、MIP好,而VR及MIP在空间立体感方面较好。结论64排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综合应用是诊断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较普通多排CT扫描更快,剂量更低,图像更薄,诊断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诊断价值的角度对肋骨骨折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研究与探讨,以便提升肋骨骨折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5例肋骨骨折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包括MPR、CPR、VR、MIP四项技术的临床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四种骨折数据对比(P <0.05),在四项后处理技术中CPR诊断准确率最高,MIP最低;在完全与不完全骨折检查显示中CPR诊断准确率依旧最高,MPR次之,VR和MIP显示较差。结论在肋骨骨折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分析得出,CPR诊断效率显著优于MPR、VR和MIP,其中MIP的诊断效果最差,因此在肋骨骨折诊断中首推CP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8例胸部外伤患者先行胸部正位及双斜位DR检查,再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将全部数据传送到随机工作站,采取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了解有无骨折及骨折情况,并对各项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MPR或CPR对隐匿性骨折,细小骨折,尤其是不全骨折显示较好;MIP对肋软骨骨折显示较好;VR对有重叠,移位的骨折显示好,定位准确;各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肋骨骨折诊断正确率。结论 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胸部外伤肋骨骨折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X线平片比较,探讨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资兴市中医院近2年来收治的71例骨关节外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和三维重建,并与X线平片比较比较。结果 CT轴位显示93处骨折,多平面重建(MPR)显示93处骨折,容积再现(VR)显示86处骨折,表明遮盖(SSD)显示84处骨折,X线平片显示70处骨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多层螺旋CT能够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和骨折内部损伤、骨折移位、骨折线等细节。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诊断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骨折,能够提高骨折及内部清晰的立体图形,有利于掌握骨折的形态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对临床怀疑骨折的60例患者进行后重建,运用容积再现技术(VR)及曲面重建技术(CPR)和多平面薄层重建技术(MPR)显示骨折的部位、数量,判断16层螺旋CT诊断胸廓骨折的价值。结果:60例患者中,共发现肋骨骨折259处,锁骨骨折13例,肩胛骨骨折16例,胸椎骨折8例,胸骨骨折2例。运用容积再现技术及曲面重建和多平面薄层重建技术可显示骨折的位置、数量及断端移位情况。各种后处理图像中,VR在显示骨折的空间解剖结构上有优势,CPR在显示微细肋骨骨折上效果较好,MPR像能从冠状位和矢状位判断解剖关系,而轴位图像是诊断的基础。结论:16层螺旋CT利用容积再现及曲面重建图像和多平面薄层重建可准确诊断不同程度的胸壁骨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顾金凤  刘军  苏大建  李晨曦  陈芳云  周宾 《安徽医药》2013,17(12):2093-2094
目的 探讨及评估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青壮年(年龄≤50岁)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小于等于50岁的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对所有原始资料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 156例中检出冠状动脉心肌桥38例(24%),冠状动脉硬化53例(34%),冠状动脉起源异常4例(3%).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对于青壮年的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安全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双源CT图像重建技术在无滑脱型腰椎峡部裂(LSWS)诊断中的技术优势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LSWS患者36例,均应用双源cT进行扫描,其中18例患者进行了x线摄片(包括腰椎正侧位及双斜位)。同时对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技术(VR)及曲面重建(CPR)等图像重建方式,观察各种图像重建方式对LSWS的显示情况,计算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x线摄片共发现LSWS患者7例,双源CT发现全部36例LSWS患者,其显示率分别为38.9%及100.0%;36例LSWS患者共发现71处LSWS,双侧腰椎峡部裂35例,单侧腰椎峡部裂1例;在各种图像重建方式中,CPR和任意切割VR对ISWS的显示率最高,为100.0%。LSWS的X表现:腰椎峡部局部变细,结构紊乱,骨皮质不连续;CT表现:腰椎峡部见清晰线状低密度影,部分可见断端硬化及碎骨片。结论双源CT及图像处理技术在LSWS诊断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及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防止LSWS漏诊误诊的关键,可以作为筛选及确诊LSWS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关节分离重建在枢椎齿状突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间本院57例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C1~C7获得原始轴位图像,经CT机先进的后处理技术行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然后对VR图像行关节分离去掉环椎,保留枢椎及齿状突。结果 57例齿状突骨折中轴位象和MPR发现54例,57例三维关节分离重建VR图像均发现有骨折。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关节分离重建图像能清晰、直观地显示齿状突骨折情况,对高位颈椎外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40例,均先接受DR平片扫描,随后为进一步确诊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并展开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法重建以及容积重建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观察骨关节骨折的检出情况.结果 140例患者中,临床明确诊断出196处骨折,其中,DR平片检查出142例骨折,其检出率为72.4%;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检查出187处骨折,其检出率为95.4%,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3.005,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之后展开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法重建以及容积重建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骨关节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检查,可以对微小的骨折病变进行有效、直观的观察,还可以提供骨折的立体图像,使影像检查准确率得到显著提高,降低了漏诊率与误诊率,是目前对骨关节创伤进行无创检查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用于胸部骨骼骨折的诊断,以指导治疗。方法50例有胸部外伤患者在完成胸部X线检查后,根据患者病情,选择16层螺旋cT扫描,同时实行三维重建的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的技术成像而显示骨折。结果经16层螺旋CT确诊37例肋骨骨折、5例胸骨骨折;8例肩胛骨、锁骨及肱骨骨折。结论应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胸部外伤造成的骨折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价值及指导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对埋伏牙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应用16排螺旋CT对38例埋伏牙患者进行各向同性的容积扫描,在东芝工作站上进行MPR、CPR及VR三维重组。结果 16排螺旋CT横断面图像、三维立体图像及多平面图像清楚地显示了埋伏牙牙齿的形状、埋伏的深度、离唇侧或腭侧方向的距离、牙齿萌出的方向,还有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论 16排螺旋CT MPR、CPR及VR图像可以准确地显示埋伏牙的形态、位置、萌出方向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作为埋伏牙治疗的精确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