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双硫仑样反应诊断及治疗,提高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42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诊断及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42例患者均治愈。结论:双硫仑样反应起病急,症状非常明显,经过积极诊断及对症治疗,多数能治愈。医务人员需要对使用可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抗生素的患者告知近期避免饮酒,以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日渐增多。其中,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急症[1]。我科2009年1月-2011年5月,收治因使用头孢类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98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双硫仑样反应患者98例,男86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均曾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否认乙醇过敏史,且  相似文献   

3.
向薇 《中国当代医药》2011,(28):178+180-178,180
目的:探讨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急救、预防方法,减少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对21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1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中20例患者痊愈,1例患者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5.2%。结论: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的原因与医务人员宣教不到位,患者重视程度及社会认知度不够有关,患者死亡与抢救不及时,方法不到位,易误诊有关。医务人员应从各环节积极有效预防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后应立即进行抢救,同时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方能有效减少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16例双硫仑样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急诊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急救,引起医务人员重视,以减少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方法对16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双硫仑样反应抢救成功率100%,其发生的原因与医务人员宣教不到位,患者重视程度不够有关。结论医务人员加强用药后宣教,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后及时有效的处置,能有效减少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率及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诱发双硫仑样反应的原因及救治方法进行分析以引起临床重视.方法 对我科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诊断为双硫仑样反应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果24例在治疗后2 h内症状缓解,6例在治疗后8 h内症状缓解,另有2例年龄较大,症状缓解较慢者,住院观察3 d,无明显特殊不适出院.结论 双硫仑样反应发病率较高,症状较重,应引起医护人员及患者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刘畅 《首都医药》2014,(24):109-109
目的探究急诊救治双硫仑样反应特征和规律。方法对近年我院收治的32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急诊救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以头孢菌素居多,占78.1%(25/32),多为用药后当天饮酒后所致,占62.5%(20/32),临床症状及体征以皮肤潮红、心悸、烦躁、头晕头痛居多,所有患者均经综合急诊对症支持治疗后,于30min~180min内得以缓解,无死亡病例。结论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症状表现较复杂,且病情较危重,经积极治疗后,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双硫仑样反应救治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饮酒时应用头孢曲松纳药物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病例的临床救护要点。医护人员要对应用头孢曲松钠过程中的双硫仑样反应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诊疗过程中须注意询问患者既往用药史及饮酒习惯,合理选用药物。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对挽救生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纳络酮抢救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使用地塞米松、纳络酮救治因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前后饮酒引起双仑醒样反应60例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分析疗效,总结经验。结果 60例患者全部治愈,无后遗症。结论使用地塞米松、纳络酮抢救双硫仑样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相关抗生素药物的种类、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机制、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探讨对双硫仑样反应的简便有效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2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的成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男性占比例较高.可有不同程度的面红、心慌、胸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致休克、引发心血管事件等。入院后进行吸氧、补液、扩容纠正休克、静推地塞米松、纳洛酮等综合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应用地塞米松、纳络酮救治双硫仑样反应疗效迅速、确切,应用抗生素期间或停药后一周内应避免饮酒或应用含乙醇的饮料、药物,防止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相似文献   

10.
使用头孢菌素后饮酒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目前已渐渐引起医患高度重视,但使用头孢菌素前后,应用含乙醇药物产生双硫仑样反应的危险常被患者甚至医务人员忽略。我院先后发生的2例双硫仑样反应就属于这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硫仑样反应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救治过程以及预防。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83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双硫仑样反应发生于不同性别(男性多于女性)、不同年龄阶段(以青壮年为主);常见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以及两类药物联合应用,静脉给药途径多于其他给药途径;双硫仑样反应症状多发生于接触乙醇制品后5~30分钟;反应的发生与接触乙醇制品的量无关,但反应的严重程度可能与接触乙醇制品的量有关。结论应用头孢类和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前应详细询问有无接触乙醇制品的病史,并且在用药期间、停药后1周内严禁接触乙醇制品。一旦双硫仑反应发生应准确判断,避免误诊误治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17例双硫伦样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双硫伦样反应的发生特点,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避免误诊。方法对本院2005年5月~2007年6月发生的17例双硫伦样反应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发生的原因、诱因、临床表现、治疗转归,误诊等。结果①双硫伦样反应见于各种原发病患者;②导致双硫伦样反应的患者以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主;占94.12%;③双硫伦样反应的患者以接触酒类和乙醇制剂为主要诱因;④临床表现有颜面潮红、头痛、胸闷、心悸、恶心呕吐、烦躁、气促、低血压、呼吸困难;⑤双硫伦样反应一般出现在饮酒后20~60min;⑥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在30~120min内缓解。结论对使用头孢菌素药物患者应重视双硫伦样反应的发生,治疗过程前后应特别医嘱避免饮酒和使用乙醇制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的用药情况、临床症状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产生药源性双流仑样反应的药品依次为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甲硝唑;有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临床表现。28例患者经急诊抢救成功并好转出院;2例年龄较大并伴有慢性病者收住院,经综合治疗均好转出院。结论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10例的临床护理。方法:通过对本院2007年1月-2009年9月收治的头孢哌酮钠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患者10例进行临床护理,总结其护理体会。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护理后8例在30min内缓解,2例在10h内缓解,10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头孢哌酮钠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患者用药期间及用药后7~10d忌饮酒。临床医护工作者应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如何提高对双硫仑样反应致急性心肌缺血的认识及干预能力。方法通过对7例静脉点滴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后饮酒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缺血后的抢救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并且无后遗症。结论必须高度重视使用头孢类药物后饮酒的不良反应和危害性;对于预防双硫仑样反应,宣传教育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葛根素治疗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应用葛根素,对照组应用纳洛酮。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所需时间及治疗2、5h症状消失情况。结果治疗组症状消失时间和消失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双硫仑样反应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与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到的27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的主要临床表现、ADR的级别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79例ADR中,男131例...  相似文献   

18.
19.
张霓  赵秀莉 《安徽医药》2017,21(2):368-370
目的 探讨肿瘤病人住院期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104例肿瘤病人发生ADR的病例按病人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 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为96.15%;由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48.08%;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24.41%.结论 医院应加强与重视肿瘤病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保证肿瘤病人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药品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探讨神经系统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187例神经系统ADR按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药品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神经系统ADR占我院ADR总例数的36.03%,共涉及14类药品,包括抗感染用药,生物制剂、中药制剂、心血管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及解热镇痛药等。结论警惕药品对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减少神经系统ADR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