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于2008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全部给予急救心肺复苏治疗,观察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开始实施复苏的时间、人工气道是否实施插管、电除颤等对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结果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同时急救在6 min之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超过6 min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实施电除颤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未实施电除颤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人工气道进行插管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未进行人工气道插管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进行急救和完成对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急救效果非常好,能够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患者50例,其中,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1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9例。观察患者的复苏时间、电除颤时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以及急救中是否采取人工气道插管,评价这些因素是否对心肺复苏效果有影响。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成功心肺复苏3例(10.34%),非心脑血管疾病成功心肺复苏12例(57.24%),二者比较χ~2=25.139,P=0.000。电除颤时间>6 min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为8.70%(2/23),明显低于电除颤时间<6 min患者的44.44%(12/27)(P<0.05);复苏时间>6 min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3.64%(3/22),明显低于复苏时间<6 min患者的52.00%(13/28)(P<0.05);人工气道:未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复苏7例(20.59%),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复苏8例(50.00%),二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χ~2=15.692,P=0.000。结论早期采用电除颤和人工气道插管,尽快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等因素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56例心肺复苏患者的急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跳骤停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提高急诊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期间收治的5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分析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56例患者,通过心肺复苏成功14例,成功率为25%。其中存活出院率7.14%。开始复苏时间≤6与〉6min的患者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电除颤与非电除颤、气管插管与非气管插管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苏开始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采用电除颤、气管插管等急救复苏方法可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急诊中的心肺复苏术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复苏成功率、总结急救经验。方法选取于急诊实施心肺复苏术者共计54例且对心肺复苏术、复苏效果等进行回顾性观察,同时对所得的相关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和有效分析。结果心脏骤停至复苏时间不超过4 min者,其电除颤时间较超过4 min者明显延长、肾上腺素使用量较超过4 min者明显减少,且时间不超过4 min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有效率和复苏成功率均较复苏时间超过4 min者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早期、规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是提高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影响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洁  王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92-193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肺复苏123例中成功40例,总成功率32.5%,出院存活17例,存活率13.8%;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为:年龄、复苏开始时间、心脏基础疾病、早期除颤等,心肺复苏成功组(40例)与非成功组(83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与心肺复苏及时、准确、早期电除颤、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李晓琳 《医药世界》2009,11(5):159-160
目的:探讨围心搏骤停期心肺复苏的意义,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我院急诊科2005-10/2009-01抢救的围心搏骤停期患者120例,院前50例,院内70例,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因适时采用电除颤或气管插管术。结果:复苏成功43例,院内患者86.21%处于急诊监护中,复苏成功率41.43%,高于院前复苏成功率28%,P〈0.05。结论: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监护,及时发现围心搏骤停期的早期信号,适时电除颤或气管插管,可能避免心搏骤停的发生,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施行紧急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9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36例患者入院后由急诊医护人员立即行气管插管(紧急气管插管),对照组33例患者入院后则由麻醉科医师行常规气管插管(延时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及心肺复苏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分别为55.56%、52.78%,对照组分别为30.30%、27.27%,研究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1.67%,对照组为96.97%,两组气管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为(2.10±0.65)min,对照组为(4.72±1.20)min,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施行紧急经口腔气管插管的效果显著,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电除颤对提高急诊心肺复苏 (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自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的64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30例,心脏骤停至室颤时间2 min内给予电除颤;B组34例,心脏骤停至室颤时间超过2 min以上给予电除颤.所有病例均选择非同步直流电双向波200J电击除颤.结果 室颤时间2 min内给予电除颤的30例中,14例复苏成功,成功率46.66%,26例除颤有效,有效率86.67%;超过2 min以上给予电除颤的34例中,复苏成功5例,成功率14.71%,除颤有效13例,有效率38.24 %.两组相比复苏成功率提高31.9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除颤有效率提高48.43%,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快速识别心脏骤停并确定适应证的前提下,及早给予心脏电除颤,并配合规范的胸外心脏按压、快速气管插管、合理复苏药物应用,对心肺复苏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与心脏电击除颤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CPR)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急诊心肺复苏病人,随机分为选择顺序复苏组(A组,68例),常规CPR复苏程序组(B组,62例),对两组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选择顺序复苏组CPR成功32例(47.1%),高于传统的常规复苏组13例(20.9%),P〈0.05。结论 气管插管与心脏电击除颤随不同的病因而作出顺序选择时机,能大大提高CP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魏双江  陈晨 《河北医药》2011,33(11):1671-1672
目的对比观察新方法吸引清理气道与传统吸引法用于剖宫产中重度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中重度窒息新生儿,随机分成A、B2组,每组30例。A组在喉镜直视下将吸引管插入气管吸引结合挤压胸廓吸引清理气道。B组采用传统方法清理气道。均采用正中修正体位。气道通畅后行面罩加压人工呼吸,30s后窒息症状无改善者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观察并记录复苏时间、需气管插管例数、新生儿娩出后1min、5min、10min的阿氏评分。结果复苏时间A组较B组缩短(P〈0.05)。阿氏评分,5min时A组明显高于B组(P〈0.05),需要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B组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新方法能及时有效的清理患儿通气道,及时恢复氧供,有助于提高剖宫产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嵇亚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249-249,251
目的 分析研究心跳骤停复苏抢救成功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 对36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临床资料开展分析.结果 16例有效心搏和自主呼吸得到恢复,20例心肺复苏成功之后进入ICU 病房监护治疗.结论 实施早期规范的胸外按压、及时除颤、气管插管治疗,科学用药,是复苏成功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一例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脏复苏,及时给药及电除颤抢救后,患者恢复意识的病例,讨论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主要方法。对于医院内的患者,抢救方法是及时进行心脏复苏(CPR)和复律。对于院外患者,II类抗心律失常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胺碘酮及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等预防措施是防止心脏骤停,造成心脏性猝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许洪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095-3097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有效的心脏骤停的抢救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徒手心肺复苏进行抢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抢救。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心肺复苏后收缩压、SpO2及心率分别为(95.2±10.4) mmHg、(93.1±8.2)%、(89.6±5.7)次/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6.7)mmHg、(78.7±5.5)%、(70.8±5.2)次/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6、8.246、9.625,均P<0.05);两组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分别为72%、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4%、2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1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42、10.15,均P<0.05)。心肺复苏后5 min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68、0.922、0.747,均P>0.05);15 min、30 min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等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84、4.673、4.685、9.647、8.356、5.534,均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较徒手心肺复苏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可明显缩短自主循环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抢救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66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分析成功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10~2011年急救心跳骤停106例患者心肺复苏抢救过程、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为时40min的急救,106例患者中复苏成功66例(62.26%),死亡40例(37.74%),其中,院内成功率为83.33%,院外成功率为16.67%。病因与复苏成功率关系不大,不同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患者成功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缩短检查确诊、评估时间,提早进入复苏时间.心肺复苏基础上,根据病情情况,适当配合联合运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加压素,灵活掌握复苏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张惠娟  张谨超 《中国医药》2012,7(12):1506-1507
目的观察胞磷胆碱对心肺复苏术成功后患者脑复苏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07年2月至2011年6月我院422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应用胞磷胆碱将患者分为2组,胞磷胆碱组203例,非胞磷胆碱组219例,分析并比较患者住院即刻及住院7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综合(NFCS)评分。结果心肺复苏后即刻,胞磷胆碱组和非胞磷胆碱组GCS评分、NF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1.3)分比(6.3±1.5)分,(8.4±1.4)分比(8.3±1.9)分,均P〉005];复苏第7天,胞磷胆碱组和非胞磷胆碱组GCS评分、NFCS评分均明显高于复苏即刻[胞磷胆碱组:(12.0±1.4)分比(6.4±1.3)分,(15.3±2.0)分比(8.4±1.4)分;非胞磷胆碱组:(8.2±1.5)分比(6.3±1.5)分,(11.8±1.5)分比(8.3±1.9)分;均P〈0.05],且胞磷胆碱组明显高于非胞磷胆碱组[(12.0±1.4)分比(8.2±1.5)分,(15.3±2.O)分比(11.8±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胞磷胆碱可改善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对基层医院急诊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详细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后急诊96例心肺复苏患者的复苏效果,与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未培训时的76例心肺复苏效果对比分析。结果培训组复苏成功率47.91%(46/96)、存活出院人数10.42%(10/96)、脑功能恢复良好人数3.13%(3/96),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过培训后医护人员急救操作熟练,培训组除颤操作耗时、气管插管操作耗时、所有急救操作总耗时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经过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后,能明显提高基层医院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基层医院急诊科应常期不懈地进行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培训。  相似文献   

17.
曹英俊  查贵智 《安徽医药》2014,(12):2373-237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成人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患者3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按常规治疗,治疗组(17例)在常规心肺复苏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静脉推注,每12 h推注1次,5 d为1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72 h患者的血乳酸、心肌肌钙蛋白( cTnI)及B型利钠肽( BNP)水平并计算12、24、72 h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cTnI,治疗后72h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NP高峰(24 h)明显下降(P<0.05)。24、72 h乳酸清除率升高(P<0.05),组织灌注改善,住院天数缩短,病死率下降(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改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组织灌注、对心肌功能障碍有一定保护作用,对该类患者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护士三人定位法在心肺复苏抢救配合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期间的176例心跳骤停的患者,观察组89例,采用普通的心肺复苏方式;对照组87例,采用护士三人定位法,进行心肺复苏。记录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89例患者复苏成功47例,对照组87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64例,对照组的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士三人定位法在心肺复苏抢救配合中效果明显,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停搏心肺复苏(CPR)后昏迷幸存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51例室颤所致的心脏停搏患者,在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后,随机接受亚低温治疗(中心体温降至32~34℃,并维持24h)或常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第1d、3d和7d时GCS评分以及6个月时神经功能良好率和病死率。结果在心肺复苏后第7天,亚低温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在复苏后6个月,亚低温组53.8%(14/26)患者神经功能良好(脑功能分级为1或2),明显高于常温组24%(P=0.029);亚低温组6个月时病死率为34.6%(9/26),明显低于常温组64%(P=0.036)。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助于改善院内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幸存者的神经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