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0~6月龄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11年12月≤6月龄KD患儿55例,≤6月龄组又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并于同期收治的>6月龄KD患儿452例进行比较。结果:球结膜充血率、口唇改变率、颈部淋巴结肿大率、不完全KD率、冠脉改变率,≤6月龄组明显低于>6月龄组(P<0.05)。≤6月龄组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及口唇改变少见,确诊时间长,不完全KD的发病率及冠脉损害率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血沉、清蛋白、发热时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6月龄的CAL组与NCAL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AL组的粒细胞数胆显高于NCAL组(P<0.05)。结论:6个月内小婴儿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不完全KD及冠脉损害率升高明显,诊断困难,其冠脉的发生率与粒细胞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不完全KD32例(不完全KD组)及典型KD89例(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组(37.5%,12/32)明显高于典型KD组(19.1%,1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6例KD中,不典型KD36例(不典型组)及典型KD50例(典型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在临床表现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典型组(33.3%)明显高于典型组(14.0%)。结论不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川崎病(KD)早期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并了解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KD患儿cTnI的影响.方法检测与比较KD组(59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的血清cTnI含量;并对KD组中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两组患儿早期cTnI含量进行回顾分析与比较;对早期能否及时应用IVIG治疗的患儿进行疗效比较.结果(1)KD组血清cTnI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01).(2)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早期cTnI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两者差异显著(P<0.001).(3)早期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cTnI含量下降显著(P<0.001),且这部分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8%,而早期未能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0.6%.结论cTnI是一项诊断KD患儿急性心肌损伤的有价值的方法,并可为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减少心血管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保定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川崎病(KD)发病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临床表现.方法 根据日本川崎病研究课题组"川崎病诊断标准".选择2003年1月-2006年12月4年期间全部住院患儿进行登记调查,对发病年龄、性别、季节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4年间共收治64例KD惠儿,发病率有增多趋势,男性发病占68.75%,女性发病占31.25%,男女发病比例为2.2:1.发病年龄3个月~10岁,平均2.5岁.其中4岁以下占84.38%.每年4~6月为发病高峰,复发1例占1.5%.发热仍是常见临床表现,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占26.57%(17/64).结论 KD在本地区4~6月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冠脉损伤仍为最常见合并症,提示临床儿科医生应重视本病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不典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86例KD中,不典型KD 36例(不典型组)及典型KD 50例(典型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在临床表现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典型组(33.3%)明显高于典型组(14.0%).结论 不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42例婴儿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引起人们重视。KD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有20%的患儿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扩张或冠脉瘤,可致缺血性心脏病,甚至死亡。KD的好发年龄在1岁以内,但是婴儿期KD的临床特征不典型,这给早期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现收集5年来我院收治的42例1岁以内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不完全KD 32例(不完全KD组)及典型KD89例(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组(37.5%,12/32)明显高于典型KD组(19.1%,1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综合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36例诊断为不完全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完全KD年龄、性别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1)不完全KD多发于年龄小于1岁的婴儿(47.5%),男女比例大致相当(1.25:1)。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以双侧结膜充血(77.8%)和口唇干红、皲裂(6;3.9%)多见,其他依次为颈淋巴结肿大(56.1%)、杨梅舌,口腔黏膜及咽部弥漫性充血(16.6%),手足硬肿、掌红斑出现率相对较低(13.9%)。多形性皮疹也不多见,有时呈一过性皮疹(8.5%),急性期无指趾端膜样脱皮和肛周脱皮,无早期诊断价值。(2)不完全川崎病急性期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15.5~51.6×109/L),以成熟和未成熟粒细胞为主;轻中度贫血(血红蛋白84~135g/L,平均105g/L);血沉(EsR)55~128mm/h,平均数为76mm/h,c反应蛋白(cRP)12~157mg/L,平均数87mg/L,均显著升高;病程7~14-d.血小板(PLT)增多(215.4~675.7×109/L,平均数为4-58.7×109/L)。结论不完全KD在婴儿(≤1岁)中发生率较高,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在临床表现条件不足时,白细胞总数、血沉、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数变化是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0.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自麻疹疫苗问世以来 ,麻疹发病率明显降低。 6月龄内小儿可获得来自母亲的抗体 ,故很少患麻疹 ,但近年所见似有增多。据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 ,现就我院 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收治住院麻疹患儿 32例中 ,6月龄婴儿 12例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12例中男婴 7例 ,女婴 5例 ,其中 3月龄婴儿 1例 ,3~ 6月龄婴儿 11例。 7例并发肺炎 ,4例并发支气管炎。有并发症者占住院麻疹患儿的 36 %。患儿母亲年龄均在 2 5~ 2 8岁之间。2 症状及治疗2 1 临床症状及体征  12例均有发热 ,体温在 38~ 39℃之间伴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儿童川崎病(KD)发热持续时间与冠状动脉损害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间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KD患儿,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心脏彩超检查,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按照检查结果划分为观察组10例与对照组32例,观察组为KD合并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对照组KD无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将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入院后体温在第4天恢复正常为8例(80.00),7 d恢复正常为2例(20.00);对照组体温在治疗后第2天恢复正常者为18例(56.25),第3天恢复正常为14例(43.75)。观察组10例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4例(40.00),冠状动脉瘤6例(60.00)。结论 通过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缩短KD患儿发热时间,有助于减少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川崎病(KD)于1967年在日本发现,根据其临床表现将该病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婴儿和儿童期均可发病,80%~85%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月婴儿,目前诊断标准已被国内外认可。研究发现临床存在20%左右的患儿以"发热、皮疹待查"收住院,即入院时/  相似文献   

13.
吴新  何淑娟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1):1531-1532
目的 探讨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腮腺炎临床特点及处理对策.方法 对本院26例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腮腺炎患儿(B组)和40例典型的腮腺炎患儿(A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临床症状、并发症、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血脂肪酶的变化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儿发热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儿血、尿淀粉酶和血脂肪酶异常升高比例、胰腺炎和脑炎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P<0.05),且住院时间较长P<0.05).结论 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腮腺炎患儿症状不典型,并发胰腺炎和脑炎的发生率较高,病情相对较重,且易误诊,早期诊治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病毒感染与川崎病( KD)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KD儿童105例为KD组,同期选取发热性疾病但非KD患儿210例为非KD组。对两组患儿的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儿童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中病毒感染232例,其中,KD组感染96例,占91.43%,非KD组感染136例,占64.76%。两组EB病毒感染率比较,KD组患儿明显高于非KD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874,P<0.001);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冠状病毒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分别将KD组和非KD组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其中KD组中感染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率最高,为46.55%(43/96),显著高于KD组的未感染组(11.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得出P=0.04),亦高于非KD组的感染组(7.59%)和未感染组(8.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45、27.41,均P<0.001);而KD组中未感染组(11.11%)、非KD组的感染组(7.95%)和未感染组(8.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病毒感染与KD发病有关,且病毒感染的KD患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5.
32例不完全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方法:对32例不完全KD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仅具备川崎病2条主要临床表现14例(43.8%),具备川崎病3条主要临床表现10例(31.3%),具备4条主要临床表现8例(25.0%),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升高(CRP),血沉增快,8例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对持续发热大于5天,具有2条以上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PLT、CRP及血沉增高或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提示川崎病,对于疑似病例也应早期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川畸病 (KD)主要侵犯婴幼儿 ,美国 80 %的 KD患儿在 5岁以下 ,90 %在 8岁以下 ,平均发病年龄 2 .3岁 ,高峰为 1~ 2岁。现报道 2 8例发病年龄≥ 8岁的 KD患儿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在 1983年 1月 1日~ 1998年 7月 30日某儿童医院 5 0 0例 KD患儿中选择出 8岁及 8岁以上的患儿 2 8例 ,复习其住院及门诊病历资料 ,记录就诊时年龄、种族、性别、诊断前的病程、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改变、治疗方法及疗程、并发症及转归。发热 5天以上并符合 KD标准至少 4项或长期发热 ,虽无 4项以上临床表现但有冠状动脉异常者亦进入研究。结果 :2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川崎病(KD)早期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并了解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KD患儿cTnI的影响。方法检测与比较KD组(59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的血清cTnI含量;并对KD组中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两组患儿早期cTnI含量进行回顾分析与比较;对早期能否及时应用IVIG治疗的患儿进行疗效比较。结果(1)KD组血清cTnI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01)。(2)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早期cTnI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两者差异显著(P<0.001)。(3)早期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cTnI含量下降显著(P<0.001),且这部分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8%,而早期未能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0.6%。结论cTnI是一项诊断KD患儿急性心肌损伤的有价值的方法,并可为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减少心血管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崔静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601-602
目的 探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掌握其发病原因及预后和治疗,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63例KD及不完全KD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仪器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中,KD45例,不完全性KD18例.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CAI)发生率(18.5%)明显高于KD(7.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KD的肛周脱屑症状较明显,其他临床症状发生较少,而且出现的时间显著晚于KD,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率更高,但其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更需警惕,其早期诊断依据可用肛周脱屑来表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小板(PLT)和降钙素(PCT)联合检测对早期川崎病(KD)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54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KD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设立同时期54例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患儿为发热组,54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组。检测其外周血PCT和PLT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KD急性期PCT和PLT均高于发热组和健康组,KD亚急性期PLT高于发热组和健康组,PCT高于健康组(P<0.05)。但亚急性期PCT与发热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组PCT高于健康组(P<0.05)。发热组PLT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和PLT联合检测对KD早期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检测138例中枢性协调障碍婴儿血微量元素含量,对其进行结果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9-07/2009-11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138例1~12月龄的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血微量元素检测,全部患儿符合脑瘫早期诊断四要素标准,即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和肌张力异常.根据不同月龄分成3组:≤4月龄组48例,>4~6月龄组38例,>6~12月龄组5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