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我院从1996~2000年应用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皮瓣修复手腕部损伤18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骨间背侧动脉前臂皮瓣在手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间背侧动脉前臂皮瓣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 ,找出其解剖及手术特点 ,找出其优、缺点以及在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 对 1994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2月间所做 18例骨间背侧动脉前臂皮瓣在手外科中应用成功病例进行总结 ,分析手术成功方法及要点。结果 临床治疗 18例均获成功 ,8~ 18个月随访皮瓣成活良好 ,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 骨间背侧动脉前臂皮瓣手术操作简单 ,易于成活。较前臂其他皮瓣在手外科的应用更具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改良型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新术式。方法 在骨间背血管暴露段的一条皮支远端设计皮瓣,将皮瓣在该皮支的远端段与骨间背血管主干分离,使原本需在前臂近端设计的皮瓣转向前臂远端设计,从而减小手术切口及防止损伤骨间背神经。结果 9例皮瓣均成活,皮瓣质地良好。结论 该改良型骨间背皮瓣较传统骨间背皮瓣具有减轻手术创伤,减少骨间背神经损伤可能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逆行骨间背侧动脉皮瓣转移治疗手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逆行骨间背侧动脉皮瓣转移治疗13例手背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5 cm×4 cm~14 cm×6 cm。切取皮瓣面积为5 cm×4 cm~15 cm×6 cm。结果 13例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34个月。皮瓣均平整、柔软、弹性良好,外形满意,手指、掌、腕关节活动均良好。结论逆行骨间背侧动脉皮瓣转移是治疗手背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使用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腕部热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手、腕部热轧伤患者1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早期修复术治疗,随访6~8个月,观察手部功能、外形和感觉的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全部成活,手部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感觉部分恢复.结论 手、腕部热轧伤治疗不当易继发手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因此,早期消灭创面、恢复手的功能是治疗手、腕部热轧伤后手部软组织损伤的关键.骨间北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手术操作简单,易于成活,能最大限度恢复手功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骨间后动脉前臂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8例骨间后动脉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术部软组织缺损,证明该皮瓣血管恒定,皮支丰富,血运好,面积大,移动性好,皮瓣质地好,厚薄适中,修复手部肤色基本相同。本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又不牺牲前臂的主要动脉,是一种理想而又易于开展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7.
报道8例骨间后动脉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证明该皮瓣血管恒定,皮支丰富,血运好,面积大,移动性好,皮瓣质地好,厚薄适中,修复手部肤色基本相同。本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又不牺牲前臂的主要动脉,是一种理想而又易于开展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8.
报道8例骨间后动脉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证明该皮瓣血管恒定,皮支丰富,血运好,面积大,移动性好,皮瓣质地好,厚薄适中,修复手部肤色基本相同。本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又不牺牲前臂的主要动脉,是一种理想而又易于开展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9.
本组病人共12例,其中肘部外伤性皮肤缺损之例,腕部皮肤缺损4例,面部外伤性皮肤缺损和恶性肿瘤各1例,手背及虎口外伤3例,拇指再造1例,2例顺行设计,10例逆行岛状转移。皮瓣切取最大范围12.0cm×10.0cm,最小6.0cm×5.0cm,平均7.8cm×65cm。经2~4年随访,皮瓣均生长良好,供瓣区功能无任何异常。在解剖和手术中发现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穿骨间膜部位有26%稍靠上,设计皮瓣时应稍向上一点,防止蒂部过短转移不到位。在分离蒂部血管时要注意保护好骨间背侧神经。以骨间后动脉和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为血管蒂的前臂背侧皮瓣既可以顺行设计修复前臂和肘部的皮肤缺损,也可以逆行转移修复远端的手部和腕部的皮肤缺损。设计灵活、供皮区损伤小,且血管位置表浅,手术操作简单,是小面积皮肤缺损较为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10.
前臂背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总结吻合大隐静脉的逆行缝匠肌带蒂肌皮瓣临床应用结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2年1月,应用吻合大隐静脉的逆行缝匠肌带蒂肌皮瓣修复16例(男10例,女6例)膝和小腿上1/3软组织缺损,年龄21~52岁,平均38岁。其中,膝关节周围缺损11例,小腿上1/3缺损5例。供区均为同侧。结果2例术后发生浅表感染,经临床换药逐渐愈合。肌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3.5年,平均2.5年,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没有发现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结论逆行缝匠肌带蒂肌皮瓣的大隐静脉与小隐静脉吻合,肌皮瓣的静脉回流呈正常方向,降低了肌皮瓣的部分坏死。  相似文献   

13.
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应用多种轴型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采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或“桥式”交腿移位、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足中段邻近皮瓣等形式 ,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14例。皮瓣切取范围 5cm× 5cm~ 16cm× 10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 ,未发生血管危象 ,创面Ⅰ期愈合。随访 6个月~ 11年 2个月 ,14例外观功能均恢复良好 ,皮肤质地接近正常 ,负重后无溃疡和骨髓炎复发。结论 足跟部为负重区 ,对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要求较高 ,以质地接近的轴型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提高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胫前创面成功率的手术技巧。方法应用该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胫前创面48例。皮瓣切取采用顺逆结合法,8例术中重新调整皮瓣旋转点及瓣部位置。7例修复纵形创面的皮瓣采用瓣部斜行设计。8例皮瓣经跟腱后方转位。12例为半岛状皮瓣。结果皮瓣完全存活42例;远端表皮坏死2例,创面自然愈合;皮瓣部分坏死4例(8.3%),1例换药、2例二期缝合、1例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顺逆结合法切取皮瓣,合理选择皮瓣转位路径和筋膜蒂形式,适宜的纵形创面采用瓣部斜行设计,及减少蒂部和瓣部张力的措施,有助于提高该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胫前创面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带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食指7例,中指3例,环指2例。皮瓣蒂部不经皮下隧道穿过,而由刃厚皮片包裹后置于皮肤之外。结果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12月,外形及屈伸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与传统掌背动脉皮瓣比较,改良掌背动脉皮瓣可减少蒂部压迫,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U-Ⅰ型血管蒂筋膜瓣加游离植皮修复手指背侧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4例(14指)手指背侧中远节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范围为(2.0 cm×1.0 cm)^(4.0 cm×2.5 cm),取带掌背动脉的U-Ⅰ筋膜瓣修复创面后游离植皮,供区原位缝合。结果本组切取筋膜瓣范围为(2.2 cm×1.2 cm)^(4.5 cm×2.8 cm)。13例筋膜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皮片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Ⅱ期愈合。供区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4例,平均8(3~18)个月。手指背侧外形丰满,不臃肿,供区外形满意,两点辨别觉平均8.5(7~11)mm;手指运动功能评价:优10例,良4例。结论 U-Ⅰ型掌背动脉筋膜瓣血管蒂长,转移覆盖范围较大,供区影响小,术后外形良好,是修复示、中、环指背侧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7.
指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介绍一种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的新型逆行岛状皮瓣。对12只新鲜尸体手标本分别经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及制作动脉铸型标本对照观察,并对掌背动脉及指背动脉进行显微解剖,可见掌背动脉与掌侧动脉在近节指骨底有交通支相连,掌背动脉的终末支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在指背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吻合支丰富,可以其为蒂,设计成逆行岛状皮瓣。2002年6月-2004年8月,临床应用该皮瓣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16例,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1(2—26)个月,所有皮瓣质软、弹性好,供区无明显畸形,患者满意。该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于手指末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臂背侧骨间动脉蒂岛状皮瓣行创面修复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6年3月采用该皮瓣修复创面12例,其中逆行皮瓣修复手部创面9例,顺行皮瓣转移修复肘部创面3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无坏死及感染。术后随访3个月~2年,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骨间背动脉蒂岛状皮瓣修复上肢创面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组织缺损19例,其中逆行皮瓣17例,顺行皮瓣2例。结果19例皮瓣均成活,皮瓣远端无坏死,4例逆行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局部换药后存活。随访6-12月,皮瓣感觉均恢复。结论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丰富,皮瓣质地柔软有弹性,并有一定的感觉,是修复足前部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外露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游离皮瓣修复下肢缺损时受区血管的选择。方法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下肢缺损共29例,其中膝部创面3例,小腿10例,足、踝部15例,膝下至足背严重撕脱1例;背阔肌瓣移植16例,股前外侧瓣8例,肩胛皮瓣4例,腹直肌瓣1例。用作受区的血管有旋股外侧血管(2例)、膝降血管(1例)、胫前血管(11例)、胫后血管(10例)、腓血管(2例)、足背血管(1例)和腓肠肌内、外侧血管(各1例)。结果术后3例发生血管危象,行血管探查后,2例解除危象、移植组织成活,1例失败。23例患者平均随访13(6~24)个月,下肢均恢复行走功能,除3例皮瓣外形臃肿影响穿鞋而二期行皮瓣修薄术外,其余皮瓣外形基本满意。结论下肢受区血管选择对皮瓣游离移植成功修复相当重要,必要时伤肢腓肠肌内、外侧血管或旋股外侧血管、膝降血管可作受区吻合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