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情况,探讨该技术在早期诊断SLE动脉粥样硬化方而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病程将50例SLE患者分为SLEI组(病史≤1年)和SLE2组(病史>1年),分别对SLE1组、SLE2组和25名健康对照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双侧颈总动脉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度指数(β)、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及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3组颈动脉弹性指标比较,表现为各组间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1组、SLE2组较对照组右侧颈总动脉Ep、β、PWVβ指数增高[SLE1组、SLE2组、对照组右侧颈总动脉的Ep值分别为(69±20)、(103±40)、(48±18)kPa;β值分别为5.2±1.9、8.0±3.1,4.2±1.3;PWVβ值分别为5.2±0.7、6.3±1.1、4.5±0.7,AC指数降低(SLE1组、SLE2组、对照组右侧颈总动脉的AC值分别为(1.1±0.3)、(0.8±0.3)、(1.2±0.6)mm2/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2组较SLE1组ED、β、PWVβ指数增高,AC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诊断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并定量化,为早期诊断SLE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对脂肪肝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进行诊断治疗的均匀性脂肪肝患者8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脂肪肝分度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成轻度组305例、中度组282例、重度组241例,另选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820例作为对照组。为所有受试者进行ET技术检查,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弹性参数以及观察组中不同亚组的弹性参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脂肪肝分度情况与弹性参数的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的僵硬度(β)、压力应变型弹性系数(Eρ)及脉搏波的传导速度(PWVβ)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顺应性(AC)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重度组的β、Eρ及PWVβ较轻度组和中度组显著更高,AC较轻度组和中度组显著更低(P0.05);中度组的β、Eρ及PWVβ较轻度组显著更高,AC较轻度组显著更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脂肪肝分度与β、Eρ及PWVβ正相关(r=0.778,0.826,0.704;均P0.01),与AC负相关(r=-0.693,P0.05)。结论随着脂肪肝分度的增加,患者颈总动脉的弹性参数异常程度也逐渐加剧。利用ET技术能够较好地评价颈动脉的弹性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定量评价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颈动脉弹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男性6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6.31±6.58)岁及21例正常者,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双侧颈动脉的弹性模量(Ep)、僵硬度(β)及顺应性(AC)。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β、Ep和AC高于正常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评价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血管损伤超声检查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84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80例有正常排卵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作为对照组,各按年龄分为20~29岁组和30~39岁组;常规颈动脉超声获取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E-Tracking技术检测颈动脉弹性指标硬化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 120~29岁PCOS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弹性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0~39岁PCOS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弹性参数比较,β、Eρ高于对照组(P0.05),AC低于对照组(P0.05),IMT、AI、PWVβ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Tracking技术能监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的发展进程,有利于PCOS患者远期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新版E-tracking技术在颈动脉弹性功能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版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在定量评价颈动脉弹性功能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有颈动脉斑块并有相应症状(症状组)、有颈动脉斑块但无相应症状(斑块组)、颈动脉无斑块形成但有高危临床表现(高危组)及健康查体者(对照组),采用新版ET技术对其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进行测定,参数包括僵硬度(B)、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收缩期内径(Ds)和舒张期内径(Dd),并对症状组和斑块组上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症状组及斑块组双侧颈动脉弹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EO、β、PWVβ、AI及IMT显著高于高危组及对照组,AC显著低于高危组及对照组(P〈0.05、0.01);症状组及斑块组PWVβ与β、EO和IMT呈正相关,与AC呈负相关,AI与EO、β、AC和IMT无明显相关。结论新版ET技术可客观准确反映颈动脉血管的弹性变化,为早期预防和疗效评价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罗燕  张梅  谢兵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0):2971-2973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技术检测肝硬化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指标β、Ep、AC、AI、PWVβ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T技术检测20例肝硬化患者颈动脉的弹性指标,包括僵硬度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脉搏波放大指数AI及脉搏波传递速度PWVβ,并采用协方差分析与同期检查的15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排除年龄因素影响后,肝硬化组与正常人相比颈动脉的β、AI有差别(P=0.02;P= 0.00),Ep、AC、PWVβ差异无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弹性较正常人差; ET术能够定量检测肝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动脉弹性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E-Tracking技术测量35例高脂血症患者与30例正常健康组颈动脉硬化参数,包括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度(β)和顺应性(AC),同时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受试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脂血症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明显低于正常组(10.15±3.98)与(16.35±2.42),P<0.05;高脂血症组Ep、β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136.27±21.11)与(112.67±29.43),P<0.01,(10.20±1.25)与(9.09±1.98),P<0.01。但高脂血症组的A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58±0.14)与(0.75±0.18),P<0.05。FMD和Ep、β负相关(r=-0.562,P<0.01;r=-0.415,P<0.01),与AC呈正相关(r=0.527P<0.01)。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和动脉弹性降低,且2者之间有相关性,提示E-tracking技术和FMD一样能够判断动脉功能异常,具有简便、快速、无创性及测量结果精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动脉弹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老年冠心病患者108例作为冠心病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47例,多支病变组61例。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的动脉弹性评价指标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度(β)、单点脉搏波速度(PWVβ)和动脉顺应性(AC)进行测定,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弹性参数Ep、β、PWVβ均显著大于非冠心病组(P<0.05),冠心病患者中多支病变组颈动脉弹性参数Ep、β、PWVβ均显著大于冠心病患者中单支病变组(P<0.05);各组间AC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颈动脉弹性参数Ep、β、PWVβ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是评价冠心病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超声回声跟踪技术(ET)评估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僵硬度并分析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48例、门诊查体诊断的高脂血症患者39例以及正常人61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ET技术检测弹性系数(Eρ)、僵硬度(β)和顺应性(AC)等动脉僵硬度指标,测量颈动脉IMT.结果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较正常人明显增厚,高脂血症患者IMT均数大于正常人,但无显著性差异;Eρ、β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冠心病组、高脂血症组、正常对照组,AC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组、冠心病组,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ρ、β值与IMT呈明显正相关,AC值与IMT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尽管单纯高脂血症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和冠心病者一样,动脉僵硬度已有明显增加;ET可以对早期动脉僵硬度变化做出有效的评价,较形态学指标IMT对早期动脉僵硬度的改变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10例RA患者(试验组)进行研究,以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血管ET技术测量两组研究对象的弹性模量(Ep)、僵硬度(β)、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膨大指数(AI)、动脉顺应性(AC)等颈动脉弹性参数;检查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结果试验组的Ep、β、PWVβ及AI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率(4.55%)明显高于对照组(0.00%)(χ2=4.656,P=0.031)。结论在血管壁形态、结构尚未出现影像学特征改变之前,采用血管ET技术评估RA患者颈动脉弹性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血管弹性状况,为预防R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1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确定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征将病人分为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1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者119例(69.59%),稳定性斑块者52例(30.41%);不稳定性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高于稳定性斑块组;载脂蛋白A1(OR=3.92,95%CI 2.11~7.25,P=0.000)、空腹血糖(OR=1.34,95%CI 1.06~1.69,P=0.014)、尿酸(OR=1.01,95%CI 1.00~1.01,P=0.001)、高敏C反应蛋白(OR=1.33,95%CI 1.09~1.62,P=0.005)为发生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与载脂蛋白A1、空腹血糖、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的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2011年4月~7月间收集的217例经B超室彩色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给予传统的健康教育和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4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情况。结果试验组对“遵从医护计划”、“寻求促进健康行为”、“对疾病认识”、“经常进行的体育锻炼”这些行为的采纳率以及“每周体育锻炼≥4次”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 (P<0.001);吸烟、饮酒比例明显下降,且饮酒比例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个体化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变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健康相关行为,效果优于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64层CT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等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其中有脑缺血性事件患者48例,无脑缺血性事件患者52例;使用64层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结果脑缺血事件组共发现斑块113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35.4%、30.1%和34.5%;无脑缺血性事件组共发现斑块78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21.8%、51.3%和26.9%;3种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混合性斑块中,两组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分别占64.1%和23.8%,2组构成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1)。100例中共发现有斑块溃疡的病例10例,其中有脑缺血事件组8例,无脑缺血事件组2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溃疡斑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64层CT可以准确地显示颈动脉斑块性质和形态学特征;软斑块和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以及溃疡斑块更容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力学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脑梗死患者188个颈动脉斑块,非脑梗死患者154个颈动脉斑块,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测量斑块不同部位短轴方向最大应变(Smax)及最大应变率(SRmax).结果 两组斑块肩部SRmax均高于顶部及基底部,顶部SRmax高于基底部;斑块肩部Smax高于顶部及基底部;软斑块肩部SRmax均高于硬斑块肩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硬斑块肩部及软斑块肩部SRmax均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可定量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同性质斑块的力学特性,为临床分析斑块的稳定性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non-HDLC/HDLC比值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95例ACS患者、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49例无冠心病者,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三种类型。酶法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计算non-HDLC/HDLC比值。结果与无冠心病组和SAP组比较,ACS组non-HDLC/HDLC比值升高(P0.05或P0.01);与无冠心病组比较,ACS组HDLC水平降低(P0.05);与SAP组比较,ACS组non-HDLC水平升高(P0.05)。与无冠心病组比较,ACS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升高(P0.001);与无冠心病组和SAP组比较,ACS组软斑块发生率升高,纤维斑块发生率降低(P0.05或P0.01)。ACS患者钙化斑块组、纤维斑块组和软斑块组non-HDLC水平、non-HDLC/HDLC比值依次升高,且钙化斑块组与软斑块组间non-HDLC水平、non-HDLC/HDLC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non-HDLC水平、non-HDLC/HDLC比值对ACS患者颈动脉软斑块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060(95%CI为0.604~0.841,P0.01)、0.669±0.062(95%CI为0.548~0.790,P0.01)。结论 non-HDLC/HDLC比值升高是ACS患者发生软斑块的危险因素。non-HDLC/HDLC比值可作为ACS患者颈动脉软斑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胆固醇的相互关系 ,选择149例高血压患者 ,根据病史及检查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组 (74例 )和单纯高血压组 (75例 )。对上述患者测定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和胆固醇水平 ,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发现 ,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 (P <0 .0 5 ) ,颈动脉斑块发生也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多 (P <0 .0 5〉。这提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加重了高血压和高血脂对血管壁的损伤 ,促进了血栓的形成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和高血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成像(CEUS)联合灰阶中位数(GSM)技术,感兴趣区(ROI)定位跟踪,分析斑块的超声造影视觉评分、造影参数、GSM值,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为无创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常规超声上获得64个斑块的GSM值并将斑块分成均质低回声、不均质低回声、不均质高回声、均质高回声四组。超声造影获得斑块的造影增强强度视觉评分、造影参数,比较组间差异,并分析造影参数与GSM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四组斑块的GSM值之间(F=29.365,P0.001)、超声造影视觉评分增强分级中的增强强度值之间(χ~2=17.95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的回声越低超声造影视觉评分增强越明显。四组斑块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值(χ~2=29.025,P0.001)、增强密度值(χ~2=30.871,P0.001)、不同分值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值(χ~2=23.709,P0.001)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的增强强度(r=-0.376,P=0.000)、增强密度(r=-0.252,P=0.000)均与斑块的GSM值呈负相关,相关性显著。斑块的回声越低,GSM值越低,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值及增强密度值则越高,间接提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越多,斑块稳定性就越差,可能越容易发生脑血管事件。结论 CEUS联合GSM技术能更加客观地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为无创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影像学依据,进而有助于临床的诊治和预防。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管活性物质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对105例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病变的不同情况分为正常组(30例),增厚组(30例),硬斑块组(30例)和软斑块组(15例),对上述患者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内皮素,神经肽-Y,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发现,颈动脉软斑块组与正常组比较,神经肽-Y,低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生成增加,一氧化氮生成减少(P<0.05),颈动脉硬斑块组与正常组比较上述指标也有差异(P<0.05),提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引起的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HDLC)等血脂指标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21例无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B超判断颈动脉斑块及测量斑块面积。比较颈动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的基本资料、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非HDLC/HDLC等血脂比值指标。分析不同血脂指标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受试者作业特征曲线(ROC)分析非HDLC/HDLC等血脂指标对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在斑块组,评价非HDLC/HDLC等血脂指标与斑块面积的相关性。结果斑块组男性比率、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非HDLC、非HDL/HDLC、总胆固醇(TC)/HDLC和LDLC/HDLC显著高于无斑块组,但斑块组的HDLC水平显著低于无斑块组,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c回归分析示调整混杂因素后非HDLC水平、非HDLC/HDLC、TC/HDLC和LDLC/HDLC分别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DLC水平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颈动脉斑块无相关性。将非HDLC/HDLC与其他血脂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非HDLC/HDLC高于LDLC/HDLC、TC/HDLC,但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2和0.058)。非HDLC/HDLC显著高于非HDLC和LDLC(P均<0.001)。在斑块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非HDLC/HDLC和LDLC/HDLC是斑块面积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而非HDLC和TC/HDLC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斑块面积无相关性。结论非HDLC/HDLC是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颈动脉斑块的良好血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