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陀健琳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5):703-70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7%~10%.据中国抗癌协会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成为导致妇女死亡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笔者对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术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研究17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将其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15例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进行临床与病理对比分析,寻找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相比,患者年龄较轻,肿瘤直径较大,E-cadherin表达较低,HER-2表达较高。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VEGF-C、NM23、MMP-2、Ki-67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37岁、肿瘤最大径>3.0cm、E-cadherin表达低、HER-2阳性是保乳术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该加强定期复查,警惕乳腺癌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加术后放疗的疗效及美容效果。方法:选取87例乳腺癌患者,其中45例采用保乳术治疗,42例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以及乳房外观Rose评价。结果:保乳治疗组患者3年、5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分别为7.3%、9.4%和2.4、6.3%和91.1%、78.0%,与根治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组评价乳房外观优良者34例,优良率为75.6%。乳房外观满意率为80.0%(36例),高于根治组(P<0.05)。结论:保乳综合疗法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与同病期改良根治术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美容效果满意,可保全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的7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共清除淋巴结1 310枚,平均16.8枚;其中Ⅰ级淋巴结平均11枚,Ⅱ级淋巴结平均4.9枚,Ⅲ级平均1.8枚;检出阳性淋巴结312枚,阳性率为23.82%。随访50~114个月,5年生存率为66.7%。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目前乳腺癌外科治疗的主要方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1988年6月~2005年6月我院304名临床1~2期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乳腺肿瘤局部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术后放疗,所有肿瘤切缘均为阴性,多数患者接受了术后化疗,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口服三苯氧胺。运用单一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年龄,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肿瘤大小,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切缘距肿瘤距离及病理分型对局部复发的影响。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97.2月,24名患者出现了局部复发,8年累计局部复发率为9.9%。雌激素受体阴性无论在单因素分析还是在多因素分析均与局部复发相关联,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肿瘤大小,切缘距肿瘤距离及病理分型与局部复发无关联。结论:年龄(小于40岁)、雌激素受体阴性是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保留胸肌功能的乳腺癌根治术14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已成为当今乳腺癌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笔者在开展 Patey和 Auchincloss术式多年经验的基础上 ,自 1998年 3月~ 2 0 0 1年 6月 ,施行保留胸肌功能的胸大肌分裂式改良根治术 14 1例 ,临床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乳腺癌患者 2 94例 ,均为女性 ,平均 4 8.3±7.5岁 (2 5~ 71岁 )。原发灶在左乳 93例 ,右乳 2 0 1例。按U ICC分期 , 期 36例 , 期 194例 , 期 6 4例。胸大肌分裂式手术组 (A组 ) 14 1例 ,其中 期 16例 , 期 92例 , 期 33例 ;Patey术式组 (B组 ) 15 3例 ,其中 期 2 0例 , 期 10 2例… 相似文献
7.
8.
为进一步观察单纯乳房切除术对治疗早期乳癌的疗效,笔者收集了沈阳农业大学医院和辽宁省抗癌协会医院,术前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早期乳癌患者168例,回顾性观察、比较单纯乳房切除术组与乳癌根治术组的5年生存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处理经验。方法28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Ⅲ期23例,Ⅳ期5例。有24行术前化疗;28例均行手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前化疗改变了乳腺癌的分期,使不能手术的乳腺癌变为可能。28例患者随访满1年25例,死亡1例,生存率96%;随访满3年18例,死亡6例,生存率66.7%。结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行术前化疗及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疗效的比较,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患者547例,符合保乳手术标准的206例.其中行保乳手术(A组)43例.选出改良根治组(B组)患者86例.A组43例与B组86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结果 A组与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总量、术后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清扫淋巴结个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并发症的比较,2组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缘皮瓣缺血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总生存率、总局部复发率、总远处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乳手术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是一种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11.
12.
对侧预防性乳腺切除术(CPM)可降低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并提高BRCA基因突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对早期散发性乳腺癌生存率的影响仍存在争议.近年来CPM的应用逐渐增多,与乳房重建术的实施、基因测试、医师决策等有关.在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中,CPM提高了无病生存率,但现有的研究无法证实其对总生存的影响,CPM的选择须谨慎,其指征可能包括年轻、早期、激素受体阴性患者或患者强烈意愿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皮瓣厚度选择,预防皮瓣坏死。方法选取该院于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1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住院号尾号的奇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60例。治疗组应用改良根治术,对照组应用传统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的坏死率为13.33%,对照组为27.50%,两组患者术后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选择合理的皮瓣厚度,皮瓣无张力缝合,利用双管引流及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患者的腋下和胸骨,能够降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9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限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0):研究组静脉泵注DEX 0.5μg/kg,10 min后按0.5μ/(kg·h)恒速注药;对照组匀速输入等量盐水。记录清醒时(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in (T3)、10 min (T4)的镇静-躁动评分(SAS)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SAS和Ramsay评分于T1-T4时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躁动发生率及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X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有较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的疗效。方法:2004年9月~2011年6月期间,我科共收治57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前述乳腺癌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31例,接受保乳术;对照组26例,接受改良根治术。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美容效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经过3年时间的随访,两组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相同,但是保乳术具有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因此保乳术是早期乳腺癌患者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收集了1971年1月至1980年12月乳癌切除术后随访患者142例,发现54(38%)例发生局部复发或(和)远处转移。其中局部复发22例,远处转移32例;远处转移癌灶46处。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76.3%,10年生存率52.7%;扩大乳癌根治术5年生存率82%,10年生存率70.2%;根治切除术5年生存率83.8%,10年生存率51.6%;乳房单切5年生存率66.6%,10年生存率33.3%。并对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与病理类型,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部位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女性乳腺癌患者对保乳根治术认同程度。方法:按不同年龄阶段将120例病人分为3组,采取临床问卷调查表方式调查其对保乳根治术的认知程度。结果:年龄小于等于40岁组接受率62.50%(25/40),无所谓率25.00%(10/40),不接受率12.50%(5/40);年龄介于41至50岁组接受率27.27%(12/44),无所谓率50.00%(22/44),不接受率22.73%(10/44);年龄大于等于51岁组接受率13.89%(5/36),无所谓率30.56%(11/36),不接受率55.56%(20/36)。不同的年龄女性乳腺癌患者对保乳根治术的认同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较轻乳腺癌患者对乳腺癌保乳的认知程度较高。结论: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保乳癌根治术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为乳腺癌患者服务,提高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乳腺癌根治术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利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分别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PAGE)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36例端粒酶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前1~3天及术后8~1 0天各取外周静脉血标本一次,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扩增,所得样本分别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PAGE)定性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ELISA法检测各样本的吸光度(ΔA) ,将同一时相样品的吸光度(ΔA)分为一组,用方差分析法进行组样品ΔA均数间的比较。结果 Native -PAGE定性检测结果:术前各样本凝胶电泳染色后有明显间隔6bp条带;术后各样本在电泳图上的条带较术前减弱。ELISA定量检测结果:样品的吸光度(ΔA) ,术前1~3天为0 .35 0±0 .0 2 6,术后8~1 0天为0 .2 5 1±0 .0 2 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 )。结论 ( 1 )乳腺癌根治手术可以明显降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2 )外周血端粒酶活性可能作为乳腺癌判断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期应用硅凝胶假体植入乳房再造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对38例乳腺癌行保留NAC的皮下乳癌改良根治术,同时应用硅凝胶假体植入行乳房再造.结果全部再造成功;随访2~36个月(平均17个月),再造乳房效果良好,均无癌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保留NAC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即时乳房再造,手术操作简单;切口隐蔽,再造乳房形态效果好,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