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正>湿疹是由内外因素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表现为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改变,皮疹呈多样性和对称性,瘙痒剧烈,容易反复。根据皮损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本病属中医学"浸淫疮"范畴,相关描述可见于隋《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侵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还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初生如疥,搔痒无时,蔓延不止,抓  相似文献   

2.
慢性湿疹辨治杂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湿疹属“湿疮”、“浸淫疮”范畴,因其发病部位不同,又有“旋耳疮”、“脐疮”、“阴湿疮”等名。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现代医学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就本病的辨治略述个人观点。 1 病机分析 《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乃“心家有风热”,“风湿搏于血气所生”。《医宗金鉴》则强调“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学术界一般认为,湿疹以“内因”为主,不外心火、脾湿、肝风,由脏腑失调所致;外因为风湿热邪。总的病机乃禀赋不耐,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病情反复、迁延日久,则耗血伤阴,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即“体虚”为…  相似文献   

3.
经典中医医籍《内经》记载的“浸淫”,张仲景《金匮要略》、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和孙思邈《千金方》描述的“浸淫疮”,都是早期中医对湿疹的认识。经过千余年的进展,清代医科全书《医宗金鉴》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湿疹:面游风、钮扣风、病疮、肾囊风、臁疮、四弯风、血风疮、浸淫疮、漆疮和胎敛疮(奶癣)等。论治以祛风、清热、燥湿、凉血、活血、养血诸法为主,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现代医学认为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 ,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 ,属于Ⅳ型变态反应[1] 。现就中医对湿疹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该病的进展综述如下。1 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中医文献没有“湿疹”病名 ,但对于湿疹的病机、治疗 ,有不少相关的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揭示本病虽病在表 ,而与五脏病机相连 ,并为本病治疗确定了纲纪。《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粟疮作痒 ,属心火内郁 ,外感风邪”。可见 ,古人是从内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湿疹的病机及防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疹 ,祖国医学称之为湿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复杂 ,常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 ,并且与变态反应有关。本病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 ,在慢性阶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藓样变为主 ,是一种瘙痒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依据其发病部位和性质而有不同的名称 ,浸淫遍体 ,滋水极多者 ,称“浸淫疮”。如《诸病源候论》中有 :“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 ,发于肌肤 ,初生甚小 ,先痒而后痛成疮。汁出浸渍肌肉 ,浸淫渐阔 ,及遍体。”以丘疹为主的又称血风疮或粟疮 ,如《医宗金鉴》言 :“遍身生疮 ,形如粟米 ,瘙痒无度 ,搔破时 ,津脂水 ,浸淫成片。”发于耳部的…  相似文献   

6.
傅佩骏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2):753-755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反应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属于本病范围。其特点为多形性皮损,有渗出倾向,弥漫性分布,对称性发作,剧烈瘙痒。反复发病,有演变成慢性湿疹的倾向。笔者师从龙华医院马绍尧教授,临证应用中医药辨证施治本病,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症并治篇》的要旨,结合临床实践,探讨张仲景对疮痈诊治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略谈内生胸腹、脏腑之中的疮痈诊治,以抛砖引玉。1细味原文根据《疮痈篇》经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1疮痈的概念和诊证分类:张仲景《疮痈篇》将疮痈证分为: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等证;“疮痈”可能是指外生肤肉之类表面皮肤之痈、疽、疔、疖之属。肉痈是包括肠痈、肺痈、胃脘痈、肝痈、腑结、结等证。金疮是指金、石、锐器所伤的疾病,此外,如外伤性血肿、骨折、外伤性骨疽亦可能在此范围。浸淫疮是指:湿疹、流注、褥疮、痈、疽、阴阳…  相似文献   

8.
浸淫疮是一种皮肤病,以身热,饥肤浸淫,黄水淋漓,先痒后痛为主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疮痈肠痈浸淫病篇》曰:“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说明了浸淫疮风热湿毒由内向外发散为顺证,为轻;风热毒邪不向外发散,由四肢饥肤向里向心传为逆证,为重证。笔者按仲景先师之意,将浸淫疮分为热毒发于饥肤与热毒内传于心二型。并例举病例二则,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热毒发于饥肤张××,男,64岁,1984年7月8日初诊。患者患浸淫疮一个月,曾在两家医院皮肤科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证状:患者由四肢向躯干生疮红烂如蚕豆大,波及前胸后背,周身奇痒难忍,抓破  相似文献   

9.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疹具有多形性,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常对称分布和反复发作[1]。属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浸淫疮记载:"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对于此病的治疗,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对其辨证分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认为,湿疹属变态反应、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可能有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中医古代文献对湿疹的认识,首见于《金匮要略》,“浸淫疮,黄连粉主之”。《医宗金鉴》认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现代医家延续前人的认识,概括湿疹的病机,不离“风、湿、热”邪,认为湿疹的发病主因先天  相似文献   

11.
掌跖脓疱病是慢性复发性疾病,局限于掌跖,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周期性发生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鳞屑。本病属中医“瘑疮”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疮》记载“此证生于指掌之间,形如茱萸,两手相对而生。亦有成攒者,起黄色白脓疱,痒痛无时,破津黄汁水,时好时发,极其疲顽”。《诸病源候论·瘑疮候》载“瘑疮者……多著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坼裂时瘥时剧,变化生虫,故名瘑疮”。  相似文献   

12.
肠痈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属“内痈”范畴。张仲景对肠痈的认识,源于《灵枢·痈疽》篇之说。他根据脓已成与脓未成之证候特点,在《金匮要略》一书的“疮痈肠痈浸淫病”篇中,对本病的脉证,提出了较早的论述。首创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至今仍为临床医师所习用。肠...  相似文献   

13.
正《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症并治篇》对痈之证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结合自己的肛肠专业浅谈肛痈的证治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斧正。1关于病因病机肛痈,又称脏毒、臀痈,属痈疽的范畴。古代《灵枢经》称为"锐疽"。中医认为肛痈的发生多因  相似文献   

14.
<正> 疮痈1.疮痈、肠痈、浸淫病为什么合在一篇讨论?本篇论述了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病四种疾病的辨证、治疗和预后。疮痈是外部痈肿,为外痈;肠痈是肠内生痈,属脏腑疮疡,为内痈;金疮是因金刃所伤而化脓;浸淫疮是皮肤病。由于这些病都属于外科范围的疾患,所以合为一篇进行讨论。2.痈肿初起时的脉证是什么?脉浮主表,脉数主热。浮数之脉,一般多系外感表热之象,必见发热恶寒症状,但应当以发热为重,今反洒淅恶寒,是恶寒突出,脉证不尽符合。此时,若见到身体某处有固定痛点,局部红肿热痛,则为痈肿的脉证,应当考虑痈肿的发生。《灵枢·痈疽篇》说:“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因外邪内侵,卫气不得畅行,故发热恶寒,营血有所阻滞,故局部疼痛。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冬 《中医药学刊》2006,24(2):317-318
异位性皮炎(Atopie Dermatitis,简称AD),又称异位性湿疹,中医称四弯风。如《医宗金鉴》所载:“四弯风生在丽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局风邪袭人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其病因病机复杂。先天禀赋不足,桌性不耐,脾失健运,易生内湿,为发病基础。饮食不当,如进食腥发海味、奶蛋类及辛辣之品,助湿化热,促使内蕴湿热外发肌肤或因风湿热邪侵袭及其他物质刺激,内外合邪,浸淫肌肤而发病。80年代导人中国现代中医理论,认为本病主要因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更感风湿热邪,郁于腠理而发病。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是一种无原发性皮损 ,仅见瘙痒 ,或伴继发性抓痕、结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的皮肤病。中医称为“痒风”或“风瘙痒”。近年来 ,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现将有关治疗近况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研究中医认为 ,本病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多与脏腑气血有关 ,外因常与风、湿、热、虫相联。肌肤气血不和是痒产生的病理基础 ,祖国医学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内经》认为“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难经》又云 :“痛为实 ,痒为虚。”而《杂病源流犀烛》提出“血虚之痒 ,虫行皮中 ;皮虚之痒 …  相似文献   

17.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原方主要用于治疗痈脓已成而尚未破溃之肠痈,即现代医学所说的阑尾炎早中期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一、病因学上的内风、外风之争中风病因属外风入中或内风所为?还是二者兼有之?历代医家一直争论不休。《内经》称本病为“仆击”,“偏枯”,而有关“厥”的记载与本病尤为相似。《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载:“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素问·通评虚实论》载:“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不仅认识到本病病因与饮食、情志、气血内虚等因素有关,而且指出其病机为气血逆乱。相反,《内经》所论诸风,多指外受风邪,故无神昏等证。如《素问·风论》载:“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金匮  相似文献   

19.
1异位性皮炎的病因病机异位性皮炎(Atop ic Derm atitis,简称AD),又称异位性湿疹,中医称四弯风。如《医宗金鉴》所载:“四弯风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局风邪袭入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其病因病机复杂。先天禀赋不足,禀性不耐,脾失健运,易生内湿,为发病基础。饮食不当,如进食腥发海味、奶蛋类及辛辣之品,助湿化热,促使内蕴湿热外发肌肤或因风湿热邪侵袭及其他物质刺激,内外合邪,浸淫肌肤而发病[1]。80年代导入中国现代中医理论,认为本病主要因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更感风湿热邪,郁于腠理而发病…  相似文献   

20.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一、疮痈之诊断原文: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痛。脉浮主表,脉数为热,如为风热表证则应有发热而恶寒不重,现洒淅恶寒并有痛处,说明非外成而为疮痈初起。洒淅恶寒为卫气不能外达,局部疼痛为营气内遏不行。营卫稽留,壅遏不行,则成疮痈。如《素问》所云:“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