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HSP70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除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中不同灌注时间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变化。结果 病理组织学肾小管评分IPC组均低于IP组(P〈0.05),而IPC组和CON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SPA70的表达IPC组明显高于IR组(P〈0.01),并且在再灌注2h和6h时,其在IPC组的表达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2.
HSP70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SP70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除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外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中不同灌注时间的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表达的变化。结果 病理组织学肾小管评分IPC组均低于IR组 (P <0 .0 5) ,而IPC组和CON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HSP70的表达IPC组明显高于IR组 (P <0 .0 1) ,并且在再灌注 2h和 6h时 ,其在IPC组的表达明显高于CON组 (P <0 .0 1)。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与HSP70的诱导合成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3.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肝脏中HSP7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模型,比较不同次数的缺血预处理组与I/R组以及各预处理级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含量,并观察了肝组织中酶的漏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减少,肝细胞抗氧自由基能力增强,血清及肝组织中NO含量升高。组织中PMNs浸润量降低,HSP70及iNOS蛋白及mRNA表达增多。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I/R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NO参与了缺血预处理对HSP70表达的正性调控过程。一次缺血10min再灌注10min是理想的肝脏缺血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不同缺血预处理方案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HSP70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多循环两种缺血预处理方案对大鼠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切除右肾、分离出左肾动脉后随机均分为四组。1)缺血再灌注(I/R)组;2)单循环缺血预处理(SCP)组;3)多循环缺血预处理(MCP)组;4)假手术(Sham)组。24 h取材行生化、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及肾小管损伤评分。结果假手术组未见明显改变;肌酐(Scr)水平、肾小管损伤评分单循环缺血预处理组多循环缺血预处理组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显著;多循环缺血预处理组低于单循环缺血预处理组,差异显著(P〈0.01)。HSP70表达水平多循环缺血预处理组最高。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从功能和组织学上减轻肾脏的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多循环预处理方案诱导HSP70表达及保护作用在24 h内强于单循环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HSP70)在大鼠肝移植供肝缺血预处理中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保护效应.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模型.随机分成3组:未行肝移植对照组(C组)、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组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ischemic precondition,IP)组.术后在分析各组供肝组织HSP70表达变化的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供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TP含量,并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C组相比,LT组HSP70表达量轻度增高,而IP组显著升高(P<0.05).LT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高于C组,肝组织SOD、ATP含量呈相反变化(P<0.05);与LT组相比,IP组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肝组织SOD、ATP含量显著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到LT组供肝细胞形态学出现明显损伤性改变,而IP组改变较小.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以诱导大鼠原位移植肝高表达HSP70,后者可能是减轻缺血再灌注对供肝损伤的一个重要保护分子. 相似文献
6.
胃饲乙醇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HSP70表达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饲乙醇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组 ,动物乙醇预处理后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 ,于术后 0~ 72h内不同时相活杀大鼠 ,留取血及肝脏标本保存待检。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较正常组ALT值明显升高 ,72h后基本恢复 ,实验组恢复较快 ,但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病理观察见实验组较对照组表现为较轻的病理损害 ;免疫组化结果 :正常肝脏仅见弱阳性 ,散在分布于胞浆 ;术后随再灌注时相的延长 ,HSP70表达逐渐增强 ,实验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和正常组 (P <0 0 5 ) ;WesternBlotting显示HSP70阳性条带于再灌注 3h开始增强 ,6h明显增强 ,持续至 72h达到最强 ,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差显著。结论 胃饲乙醇预处理能够明显增强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HSP70的表达 ,从而提示与较好肝脏保护相关。 相似文献
7.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HSP70的表达及其与缺血耐受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大鼠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其与缺血耐受间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四动脉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模型,分别预缺血1、2、5、10min。2天后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海马CAl区HSP70的表达,相同的预缺血分组间隔2天再次给予20min的全脑缺血,5天后观察海马CAl区的病理学改变。结果:预缺血1min组未见HSP70表达,2min组少量表达,5min组大量表达,10min组表达减少。预缺血1min组和10min组再缺血后CAl区锥体细胞大量坏死,2min组和5min组坏死细胞较少。结论:HSP70是脑缺血敏感的应激标志,与脑缺血耐受的机制有关,在一定的缺血时间窗内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8.
HSP70mRNA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的作用。 方法 根据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中不同灌注时间的热休克蛋白70mRNA(HSP70mRNA)的表达。 结果病理组织学肾小管评分IPC组均低于IR组(P<0.05),而IPC组和CON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HSP70mRNA的表达IPC组明显高于IR组(P<0.01),并且在再灌注2h和6h时,该三者在IPC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CON组(P<0.01)。 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HSP70的诱导合成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缺血再灌注组(IR)和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组(IPC).除病理组织学变化外,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中不同灌注时间的PKC和HSP70的变化.结果 病理组织学肾小管评分IPC组均低于IR组(P<0.05),而IPC组和CON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KC的表达IPC组明显高于IR组(P<0.01),并且在再灌注2 h和6 h时,IPC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CON组(P<0.05);HSP70的表达IPC组明显高于IR组(P<0.01),并且在再灌注2 h和6 h时,在IPC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CON组(P<0.01).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PKC的激活以及与HSP70的诱导合成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0.
缺血后处理联合预处理对大鼠脑组织HSP70的表达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缺血预处理及两者联合应用对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四血管法制造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实验分5组,假手术A组、缺血再灌注B组、缺血预处理C组、缺血后处理D组,联合处理E组,各组动物分别于再灌注结束后(6,8,24h)断头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HSP70灰度值;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组脑组织HSP70表达增强,在各时间点E组HSP70表达明显高于B组、C组、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与D组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电镜下观察B组脑组织损伤最重。E组脑组织损伤最轻,C组和D组优于B组。结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HSP70表达,有利于脑缺血再灌注后损伤神经元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异基因脾细胞经门静脉途径输注诱导受体免疫耐受的效果,以及联合使用塞尼哌后的效果.方法:将供体SD大鼠的脾细胞经门静脉途径输注给受体Wistar大鼠,一周后把SD大鼠的皮肤移植到相应的Wistar大鼠上.移植前联合使用塞尼哌.观察术后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和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 的表达水平. 结果:门静脉耐受诱导后移植皮肤的平均存活时间(MST)为(15.8±2.1)d,较对照组长(P<0.01);随移植皮肤存活时间的延长,外周血淋巴细胞的CD25 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使用塞尼哌后MST未延长.结论:经门静脉途径输注异基因脾细胞能够诱导受体产生免疫低应答状态,联合使用塞尼哌未能加强免疫耐受的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12.
牛浩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2):16-19
目的:利用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单独应用和与心麻痹液联合应用对兔未成熟心脏全心缺血再灌注的影响,以了解心麻痹液在IPC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幼兔,体重220g~280g,兔龄14d~21d。麻醉及肝素化后,快速开胸取出心脏,浸入4℃Krebs-Henseleit缓冲液,30s内主动脉插管行Langendorff灌注,用39℃经混合气(O2:CO2=9%:5%)平衡的Krebs-Henseleit缓冲液灌注。32只兔未成熟心脏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Ⅰ(conⅠ,n=8),全心接受30min缺血、40min再灌注;IPC组(IPC,n=8),接受5min缺血、10min再灌注预处理(IPC)和30min缺血、40min再灌注;对照组Ⅱ(conⅡ,n=8),接受4℃的St.ThomasⅡ心麻痹液使心脏停跳和45min缺血、40min再灌注;IPC复合心麻痹液(IPC+St.Ⅱ,n=8),接受IPC、St.Ⅱ灌注和45min缺血、40min再灌注。记录心脏停跳前平稳灌注时冠脉流量(CF)、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和下降速度率(±dp/dtmax)作为基础值,并分别把再灌注后5、10、20、30、40min的CF、HR、LVDP、±dp/dtmax测定值表达为对其相应基础值的恢复率。记录IPC组与conⅠ在主动脉停灌后心脏缺血跳动时间,测定各组再灌注后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再灌注末心肌组织ATP含量。结果:复灌后IPC组与对照组Ⅰ相比在冠脉流出量(CF)、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最大上升和下降速度率(±dp/dtmax)恢复率无明显差别,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量有增多趋势(但P〉0.05);IPC组在全心停灌后心脏缺血跳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再灌注末心肌ATP含量显著减少(P〈0.001)。而在IPC复合心麻痹液组HR、CF、LVDP及±dp/dtmax恢复率较对照组Ⅱ明显得以改善,且保存心肌ATP含量,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减少。结论:IPC在单独应用时不足以保护经历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兔未成熟心脏,反而有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而在与心脏停搏液合用时,IPC对经历全心缺血再灌注的兔未成熟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因此,在Langendorff离体灌注心脏模型,本研究首次观察到IPC心肌保护效应的获得需要心麻痹液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黄芩茎叶总黄酮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SSTF预处理组(SST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假手术组.SSTF组和IR组大鼠制备IR动物模型,其中SSTF组于术前1周灌服不同剂量的SSTF(35mg、70mg、100mg.kg-1.d-1),而IR组只给予生理盐水.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SSTF各剂量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与IR组比较均较轻,且呈一定量效关系;但与假手术组相比仍有一定差异.结论:SSTF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SSTF稳定心肌细胞线粒体、肌原纤维和膜结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损伤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处理(IPC+IR)组,每组6只,分别测定血浆和小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二氨氧化酶(DAO)的含量变化及小肠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髓过氧化物酶含量(MPO)及双链DNA百分率,血中异硫氰荧光素标记的脂多糖(FITC-LPS)水平。结果 IPC减轻IR后引起XOD,MDA,MPO,FITC-LPS,W/D,血中DAO含量的升高,并且增加了SOD,小肠组织中DAO及双链DNA百分率。结论 IPC对肢体IR继发的小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C 57BL/6×DBA/2)F_1淋巴细胞注射至新生C57BL/6小鼠腹腔,可诱导其针对DBA/2小鼠心肌移植物的耐受性,但在注射F_1细胞后24h再向受鼠补充外源性白细胞介素2(IL-2)时,则不能诱导出耐受。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实验系统观察到新生小鼠的同种免疫反应能力明显低于成年小鼠,但外源性IL-2能部分提高该反应能力。分析嵌合体时发现,耐受鼠体内F_1细胞嵌合率明显高于补充IL-2后耐受被破坏的小鼠。另外,用Con A在体外诱生不同年龄小鼠脾细胞产生IL-2,结果表明,新生小鼠脾细胞未能诱生出可测知的IL-2活性,而随年龄增长直到成年,IL-2诱生能力不断上升。提示新生小鼠易于诱导移植耐受与它IL-2分泌低下,不足以激发同种免疫应答反应而无法清除同种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6.
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NO)在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流基物质和脂质过氧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冷束缚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模型,观察:①内源性NO对胃粘膜损伤的影响;②应激后大鼠胃粘膜内巯基物质和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改变;③阻断NO对应激大鼠胃粘膜内上述两种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①外周给予NO阻断剂L-硝基精氨酸(L-NNA,12.5mg/kg)明显加重胃粘膜损伤;②应激导致胃粘膜内巯基物质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明显增高;③但以L-NNA抑制内源性NO的生成,对应激大鼠胃粘膜上述两类物质的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内源性NO具有保护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作用,其保护作用似不通过内源性巯基物质的介导,也与胃粘膜脂质过氧化无关。 相似文献
17.
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了ATP敏感钾(KATP)通道开放剂Cromaklim(Cro)和预缺血对血流动力学和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旨在阐明KATP通道是否参与预缺血对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机制。所得结果如下:(1)单纯缺血30分钟一再灌注180分钟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和心肌耗氧量均进行性降低,心肌梗塞范围为32.3%。(2)静脉注射Cro后再进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IPC)的迟发保护作用(DP)及其与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原位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上,分别应用MAPK系统抑制剂PD098059和MAPK活化剂表皮生长因子,观察心肌梗塞范围和心肌细胞损伤的变化。结果:IPC降低了心肌梗塞范围,PD098059阻断了该作用;表皮生长因子模拟了IPC,减轻了心肌细胞的损伤。结论:MAPK参与了IPC的DP,可能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缺血预处理抗急性缺血和再灌流性肾损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对照、缺血再灌流(IR)和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流(IPC-IR)三个组的家兔血中和肾组织中的白细胞数、与白细胞有关的肾损伤指标(左肾系数和肾小管计分〕和肾超微结构改变的比较研究,表明在急性缺血1小时后再灌流120min时,IR组以上指标同对照和IPC-IR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IPC-IR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IR组肾组织细胞发生明显变性、坏死改变,而IPC-IR组未见明显变性,提示IPC具有抗缺血和再灌流性肾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