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忘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的一种病症。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和探索,祖国医学在健忘的证治方面积累有独特而丰富的经验,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温病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对温病认识的深入,金元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更加全面。通过总结金元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展示这一时期温病理论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金元四大家治疗头痛特色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金元四大家对头痛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的认识。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治疗重在甘温健脾;朱丹溪认为“头痛多主于痰”,治疗注重理气化痰;张子和认为头痛多因邪气侵犯所致,治疗注重祛邪安内;刘完素认为火热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因素,治疗多用寒凉。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论治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金元时代更是名家辈出,卓说纷呈,光前裕后,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消渴病的论治内容,其中开发郁结、流湿润燥、养脾生津、化瘀布液等方法,用意独到,各具特色,不但可以直接指导我们临床辨证施治,而且对消渴病的病因、病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金元四大家论治水肿,除利水消肿之外,均有从气机论治的特点。刘完素认为"热郁湿阻、热郁当发",行气以解热郁;张从正善用汗、吐、下法治疗水肿,攻逐同理气并行;李东垣顾护脾胃,健脾益气达到培土制水;朱丹溪认为病在脾肾,还需注重宣肺理气、疏肝行气。金元四大家从气机论治水肿的思路对水肿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元四大家论治眩晕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喆盈  刘菊妍  雷英菊 《新中医》2008,40(1):99-100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曰:"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各成一家,史称金元四大家.在论治眩晕时,此四家在《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基础之上,分别提出了眩晕病机以风、火、痰、虚为主的证治思路,为后世医家辨治眩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金元医家 ,学有渊源 ,又不拘本本 ;既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又重视倾听临床实践的声音 ,尊重客观临床实践方面的收获 ,这是他们取得自身学术成就的根本要则。他们没有纸上谈兵 ,而是真正弘扬了中医学本身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实用科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让理论自觉地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在实践的检验中来证实原有的理论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8.
后世医家有效药对(组)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乳香配没药 名为“海浮散”,功可调气活血、化瘀止痛。常用治皮肤溃疡。陈藏器《本草拾遗》称其能“止火肠澼”。据此,上海陈耀堂老先生用治胃肠道溃疡致胃脘痛、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肯定(《中医杂志》1982年第1期)。笔者取其调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用治胆囊炎、胆道结石所致疼痛,疗效满意。如治黄某.女.82岁,患胆道结石20余年。此次发作后B超检查示:0.8cm×1.0cm、0.7cm×0.9cm等多个结石。发作时药用庆大霉素、头孢拉定、先锋铋消炎.以654—2、阿托品、杜冷丁止痛,只能缓解症状。于1998年4月22日来诊。诊  相似文献   

9.
冷淋,始见于《华佗中藏经》,清代医家对此阐发颇多.本文概述了清代医家对冷淋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及外治法的论述,以资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子君  杨柳  王亚兰  李绮玲 《新中医》2018,50(11):246-248
简版:当代岭南医家治疗痤疮各有特色,充分体现“因时、园地、因人制宜”的治疗特点。岭南痤疮的主要病因湿热,决定了主要治疗方法为清热祛湿;同时也不乏滋阴补肾、引火归元、用寒远寒等治疗方法;兼或内外合治,或善于应用岭南道地药材,形成了岭南名医丰富妁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学术思想。笔者通过总结当代岭南皮肤医家治疗痤疮的经验,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更多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金元四大医家论治目病,各具特色:刘完素主张因于热者当用寒凉之品以清热,因于玄府闭塞,用辛温走窜之品以启闭开郁;张子和主张对因于火及血之太过与不及,药用成寒之品或以针刺放血;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首重甘温之品培补脾胃之气,善用风燥升阳之品;朱丹溪认为阴虚者宜养血补水安神以调之,风热者当除风散热以去之,若虚实相因,则当滋阴散热兼而用之。  相似文献   

12.
金元四大家对于中风之论治特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玲  刘菊妍  胡海平 《四川中医》2006,24(11):27-28
金元时期四位著名医家刘完素、李杲、张从正、朱丹溪对中风的认识和论治各树一帜,其中完素重热极生风、东垣偏气虚中风、子和主肝风内动、丹溪创痰湿血虚,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风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本文阐述了四大医家对于中风病的理论主张及辨治特色,为中风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认为哮喘为本虚标实之证,急性期病位在肺,以实证居多;缓解期病位在脾肾,以虚证居多.治疗时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急性期宜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缓解期宜培土生金,健脾化痰.  相似文献   

14.
蔡春江主任中医师诊治脾胃病经验丰富,崇尚从肺肝论治,调气机升降。主张虚者补之,清补平补为主。认为临床当衷中参西,以提高治疗效果。擅用风药,胜湿通络止痛。附病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中医著作中虽无慢性心力衰竭病名,但是根据其临床特征属于"喘证""水肿""心胀""心痹""心水"等疾病范畴。通过对古代的文献研究,认为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即正虚为本,瘀水为标;虚以气(阳)虚为主,阴阳并损,标以瘀水痰湿为标,并可以累及它脏。故在临床治疗心衰时,应以扶正为主,消补兼施为原则。  相似文献   

16.
失眠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目前一般认为其病因病机为化源不足、心神失养,阴虚火旺、阴不敛阳,心虚胆怯、心神不安,痰热实火、扰动心神,主要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我们认为失眠症的发病与督脉也有密切关系,在临床治疗时要注重调理督脉,选取督脉腧穴进行施治。  相似文献   

17.
古代医家对肝阳上亢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久远,早在<内经>中已有"阴虚而阳盛"、"肝气上从"等论述.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又从不同侧面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并为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病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医病源理论早在《内经》时代即已基本形成,至隋巢元方撰成《诸病源候论》,则标志着这一学科的独立。病源理论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论和揭示疾病规律的主要手段。通过对金元四大家各自在病源方面的成就的分析,认为中医病源理论的科学性是勿庸质疑的,而且通过深入地病源研究,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和推动中医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浅谈古代医家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在现代医学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在现代中医教科书中称为面瘫,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称为卒口僻、口目僻、口、口眼斜等.其中卒口僻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经筋>中,不仅记载了卒口僻的病位,还记载了其临床症状和病因病机.可见在<内经>时期,古代医家就对该病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谢桂权教授认为难治性肾综的病机以正虚(脾肾虚)为本,邪实(风湿瘀)为标,其病机本质为在虚实夹杂的基础上,正虚难复、邪实难清.治疗则以分期辨治为主,水肿期以消除水肿为急,分阳虚水泛证、气虚湿滞证、阴虚湿热证、瘀水交阻证、风邪外袭证5型;非水肿期以补虚消除蛋白尿为要,分脾虚证、肾虚证、气阴两虚证3型.在临证用药上,谢教授扶正注重补益脾肾,祛邪强调祛湿化瘀;并重视对患者的调摄指导,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