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分化为神经干细胞样细胞(hucNSC)的方法。方法体外培养hucMSC,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的表达。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添加B27诱导,流式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白介素-1β(IL-1β)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等诱导分化,免疫组化染色、RT-PCR鉴定。结果hucMSC表达CD105、CD44、CD29。诱导后聚集成细胞球悬浮生长,并不断增殖,流式细胞仪鉴定失去hucMSC的表面标志物特征,而表达Nestin、CD133。再经RA、GDNF、IL-1β诱导,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酪氨酸羟化酶。结论hucMSC能分化为具有神经干细胞样生长、增殖、分化特征的细胞。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索正常人骨髓成纤维细胞样基质细胞(HFCL)对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分子机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NBT还原实验和CD11b、CD14、CD13、CD33细胞表面抗原的测定检测细胞的分化;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L-60细胞与HFCL细胞共培养前后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并采用半定量RT-PCR、Northernblot对芯片结果进一步验证。结果发现,HL-60细胞与HFCL细胞共培养后,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NBT阳性细胞增高,CD11b和CD14的表达增多,并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基因表达谱改变的研究发现,在与HFCL细胞共培养后,HL-60细胞中582个基因表达上调,1323个基因表达下调。结论:HFCL细胞能诱导HL-60细胞部分分化,并能明显改变HL-60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为研究基质细胞与白血病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重要信号分子传导途径或cross-talk等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WT1基因异构体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电穿孔法将携带WT1基因异构体WTA(-17AA/-KTS)全长cDNA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及其对照质粒pCB6+转导NB4细胞,建立WT1基因异构体表达比例改变的单克隆细胞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细胞周期动力学检测,NBT还原试验,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的检测了解外源性WT1基因异构体WTA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下对NB4细胞分化的影响。用RT-PCR检测细胞中PML/RARα、p21、c-myc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ATRA处理细胞48h,对照组(转染空载体的NB4/CMV和未转导WTA的NB4细胞)细胞分化明显,NB4/WTA细胞只出现部分分化。流式细胞术检测NB4/WTA细胞CD11b相对荧光强度(4.63±1.63)低于对照组(8.15±1.84),ATRA作用24h后CD11b相对荧光强度(31.42±5.65)与对照组(71.95±9.36)相比差异更为明显。NB4/WTA细胞NBT还原能力较对照组下降,经ATRA处理后两组细胞之间的NBT还原能力的差异更加明显。RT-PCR提示NB4/WTA细胞PML/RARα、p21、c-myc基因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结论增加外源性WT1基因异构体WTA的表达从而将WT1基因异构体表达的比例由+17AA/+KTS优势型转变为-17AA/-KTS优势型能部分抑制ATRA对NB4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这可能与PML/RARα、p21、c-myc基因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腺花素(Adenanthin)靶向Prx Ⅲ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leukemia,APL)细胞分化。方法:以HL-60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对照、全反式维甲酸(ATRA)、Adenanthin和ATRA+Adenanthin,共4组。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的变化;用NBT还原实验分析细胞分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的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rx Ⅲ表达的变化。结果:Adenanthin可诱导HL-60细胞分化;ATRA+Adenanthin组NBT还原阳性率明显高于ATRA组和Adenanthin组(P0.05);ATRA+Adenanthin组CD11b阳性细胞百分率(43.62%±1.38%)均明显高于Adenanthin组(28.15%±1.78%)、ATRA组(36.72%±1.33%)及空白对照组(7.99%±1.78%)(P 0.05);Adenanthin组Prx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ATRA组(P 0.05)。结论:腺花素能协同ATRA使HL-60细胞分化成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rx 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靶向黏蛋白1(MUC1)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方法:以HL-60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空白对照、ATRA、汉防己甲素和ATRA+汉防己甲素,共4组。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的变化;用NBT还原实验分析细胞分化能力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表达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MUC1表达的变化。结果:汉防己甲素可以诱导HL-60细胞分化;ATRA+汉防己甲素组NBT还原阳性率明显高于ATRA和汉防己甲素组(P<0.05);ATRA+汉防己甲素组CD11b+细胞百分率(43.62%±1.38%)明显高于汉防己甲素(15.25%±2.11%)、ATRA(21.84%±7.53%)和空白对照组(8.16%±1.01%)(P<0.05);汉防己甲素组MUC1蛋白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ATRA组(P<0.05)。结论:汉防己甲素体外能协同ATRA使HL-60细胞分化成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UC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brd7基因与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关系及其在白血病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HL-60和K562细胞系分化,通过Wright-Giema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分化抗原CD11b的表达,以鉴定细胞分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rd7基因在诱导分化前和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ATRA具有抑制HL-60细胞生长的作用,并可诱导HL-60细胞向粒系分化,在ATRA诱导细胞分化过程中HL-60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水平逐渐上调,BRD7蛋白表达随着HL-60细胞的分化而增加;ATRA对K562细胞无诱导分化作用,brd7的表达也无明显变化。结论:随着HL-60细胞的分化,brd7基因表达上调,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完全缓解AMLBMMSC以及非白血病BMMSC对HL-60细胞的影响。HL-60细胞分为3组:与AMLBMMSC共培养组、与完全缓解AMLBMMSC共培养组以及与非白血病BMMSC共培养纽。在规定时间比较各组HL-60细胞计数、各纽HL-60细胞的CD11b和survivin蛋白表达、各组HL-60细胞周期分布;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HL-60细胞形态并比较其分化率。结果表明:第5天和第7天各组HL-60的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各组HL-60细胞G0/G1期细胞分布比例、survivin表达和CD11b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各组HL-60细胞的形态皆向成熟方向转化,分化率分别为18.0±3、17.0±1.3、19.0±2.0,比较表明无统计学差异(P=0.23)。结论:未发现各组骨髓MSC对HL-60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曲古抑菌素(TSA)对K562细胞和HL-60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以及它们同全反式维甲酸(ATRA)之间的协同效应,采用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集落抑制试验等方法观察VPA,TSA以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不同浓度或不同组合条件下对HL-60细胞和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细胞化学染色、分化抗原检测、细胞周期测定、联合NBT与MTT还原试验计算A(NBT)/A(MTT)值等方法分析细胞的分化或凋亡特点.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体系中,VPA对HL-60细胞的IC50值低于对K562细胞的IC50值.ATRA能明显增强VPA、TSA对HL-60细胞以及VPA对K562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HL-60经VPA处理后出现粒系表型,NBT还原率增加,CD11b表达增强,而K562细胞未显示分化迹象.结论:VPA和TSA抑制HL-60细胞增殖,VPA诱导HL-60细胞向粒系分化,这些作用均能被ATRA增强;VPA和TSA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较弱,不能诱导K562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HLC)的机制。方法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和扩增hucMSC,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经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抑瘤素M(OSM)联合诱导后,用RT-PCR、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细胞和hucMSC中特异基因AFP、ALB、TDO、CK18和ABCG2、CD44、OCT4及ALP、AFP、CK18蛋白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经诱导后的hucMSC中ERK1/2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hucMSC表达干细胞特异性标志CD13、CD29、CD44,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CD34、CD45和HLA-DR;RT-PCR结果表明,诱导后的hucMSC ALB、AFP、TDO、CK18基因表达增强,ABCG2、CD44、OCT4表达降低;免疫荧光结果表明,hucMSC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具有肝系细胞表型细胞,其ALP、AFP、CK18蛋白表达增强;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诱导后hucMSC的ERK1/2磷酸化水平增加。结论 hucMSC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HLC,其机制可能与ERK1/2磷酸化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氨肽酶抑制剂乌苯美司(bestatin)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人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作用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NB4细胞经bestatin和ATRA单用或联合应用处理一定时间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b表达,四氮唑蓝(NBT)还原实验检测分化细胞功能,RT-PCR法检测c-myc和c-EBPε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Myc蛋白表达.结果显示:NB4细胞经100μg/ml bestatin和10 nmol/L ATRA联合处理72小时后,其分化的形态更明显;100μg/ml bestatin与不同浓度ATRA联合处理72小时,能增强NB4细胞的NBT还原能力,与单用相应浓度ATR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从48-96小时,100μg/ml bestatin能增强10 nmol/L ATRA诱导NB4细胞的NBT还原能力,且呈时间依赖性,与相应时间点ATRA组相比,差异明显(P<0.01);与单用10 nmol/L ATRA组相比,ATRA(10 mmol/L)和bestatin(100μg/ml)联用处理72小时,NB4细胞CD11b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P<0.01);与单用10 nmol/L ATRA组相比,联用100μg/ml bestatin处理4小时后,NB4细胞c-myc mRNA表达的降低更明显(P<0.05);50、75、100μg/ml bestatin与10 nmol/L ATRA联合处理8小时后,NB4细胞c-My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单用ATR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药物联用各组NB4细胞c-Myc蛋白表达水平与NBT还原能力之间呈负相关(r=-0.940,p=0.017);与100μg/ml bestatin联用不能增强10 nmol/L ATRA上调c-EBPεmRNA的表达;50、75、100μg/ml bestatin单独处理对NB4细胞的分化无影响.结论:氨肽酶抑制剂bestatin能够增强ATRA对NB4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这可能与bestatin协同ATRA下调c-myc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吉西他滨对HL-60细胞c-myc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吉西他滨应用于白血病治疗的可行性。体外培养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以不同浓度吉西他滨作用于HL-60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c-myc mRNA表达的变化;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C-MYC蛋白表达水平;原位酶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1.0μg/ml吉西他滨作用于HL-60细胞12、24、36、48小时后,不同程度地抑制HL-60细胞c-myc mRNA的表达,并具有时间依赖性,其最适作用时间为24小时,与阿糖胞苷(Ara-C)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g/ml吉西他滨作用于HL-60细胞24、48、72小时后,C-MY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于48小时抑制作用最明显,抑制率为94.16%,方差分析显示,各时间点吉西他滨组与空白对照组和Ara-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吉西他滨作用24小时组、48小时组及72小时组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1.0μg/ml吉西他滨作用于HL-60细胞24小时后,出现明显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阳性率83.67%,与空白对照组(阳性率3.00%)和Ara-C组(阳性率10.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吉西他滨对HL-60细胞c-myc基因及C-MYC蛋白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够诱导HL-60细胞凋亡,其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强于阿糖胞苷,提示吉西他滨可能作为白血病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脂氧素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内皮细胞、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等合成细胞因子,还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对细胞的生物效应。目的:分析脂氧素受体激动剂BML-111对人巨细胞病毒感染THP-1源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用人巨细胞病毒AD169毒株感染THP-1源巨噬细胞(MOI=0.5),细胞培养后设立对照组、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及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在感染后0,1,2,4,12,24,48,72h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以ELISA检测各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RT-PCR检测各指标mRNA的表达强度;Western blot检测感染4h的细胞核内p65亚基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两组各细胞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相比,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显著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1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各细胞因子mRNA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两组细胞核内NF-κBp65亚基蛋白浓度明显升高(P〈0.05);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显著低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P〈0.05)。说明BML-111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p65亚基核转位,减少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从而对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THP-1源巨噬细胞发挥其免疫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抑制剂staurosporine对全反式维A酸(ATRA)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ATRA耐药的APL细胞株NB4-R1为模型,通过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并进行四唑氮蓝(NBT)还原实验和形态学观察,分析Staurosporine对NB4-R1细胞分化的影响;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staurosporine对C/EBPβ、C/EBPε和PML-RARα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taurosporine处理72 h后,细胞CD11b阳性率从(5.84±1.89)%上升到(65.9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钠氢交换蛋白(Na+/H+ exchanger-1,NHE1)在依托泊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凋亡过程的调控机制。应用DNA片段化检测和远末端缺口标记(TUNEL)法分析细胞凋亡;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HE1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NHE1蛋白表达水平,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细胞内pH值(pHi)的变化。同时应用NHE1特异抑制剂卡立泊来德(cariporide)作用于细胞观察凋亡及pHi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依托泊苷作用24小时后能有效诱导HL-60细胞凋亡,作用12小时后NHE1 mRNA表达增高了2.848±0.886倍(p0.01),NHE1蛋白表达水平也升高(p0.01)。依托泊苷作用24小时后细胞内pHi从7.11升高到7.46,而卡立泊来德预处理组的细胞在依托泊苷处理24小时后pHi没有明显升高并且凋亡率明显降低。结论:依托泊苷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会出现NHE1表达上调,凋亡结果依赖于NHE1表达量升高导致的细胞内pH值升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胞壁酰二肽(muramyldipeptide,MDP)激活NOD2信号通路对白血病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的免疫调控影响。采用梯度离心法获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us,PBMNC),体外给予3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7d,第5d给予白血病细胞株HL-60冻融抗原致敏DC,DC诱导成熟后,给予MDP(2000ng/ml,24h)刺激各组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NOD2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DC表面分子,ELISA法检测各组DC培养上清中IL-12和p40表达。结果显示:MDP作用于经不同方式处理的DC后,可以刺激NOD2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以负载白血病细胞株HL.60冻融抗原并给予MDP刺激DC组(致敏DC4-MDP组)最高,其显著高于仅给予MDP刺激无负载抗原DC组(DC+MDP组)和无MDP刺激致敏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表面分子(HLA-DR、CD80、CD83、CD86、CD40)在致敏DC+MDP组表达明显高于DC4-MDP组和致敏DC组,未处理DC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地发现,致敏DC-4-MDP组分泌细胞因子IL-12p40最高为(898.30±61.08)pg/ml,显著高于DC4-MDP组(573.86±32.09)pg/ml和致敏DC组(365.03±28.8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P可明显上调致敏DC中NOD2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促进致敏DC表面HLA-DR、协同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表达及炎性因子IL-12和p40分泌。本研究有望为DC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曾虹  周懿    国媛 《中国临床康复》2014,(51):8261-8268
背景:研究发现,在病理状态下各种细胞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介导,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进而加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展。目的:验证Notch1受体特异性阻断剂γ-分泌酶抑制剂DAPT能否有效阻断、部分逆转或者完全逆转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为观察对象,建立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体外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转化生长因子β1(10μg/L)+γ-分泌酶抑制剂DAPT(5μmol/L)组、转化生长因子β1(10μg/L)+γ-分泌酶抑制剂DAPT(5μmol/L)部分延迟加入组、转化生长因子β1(10μg/L)+γ-分泌酶抑制剂DAPT(5μmol/L)延迟加入组。分别于12,24,48,72 h,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E-钙粘连素蛋白和mR NA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1在干预后在12,24,48,72 h,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和mR 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E-钙粘连素蛋白和mR NA表达逐渐减少(P〈0.05)。2转化生长因子β1+γ-分泌酶抑制剂DAPT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蛋白和mR NA、E-钙粘连素蛋白和mR NA的表达各时间段均接近空白对照组(P〉0.05)。3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部分延迟加入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蛋白和mR NA的表达在12 h增加(P〈0.05),之后其表达逐渐减少(P〈0.05),E-钙粘连素蛋白表达在24 h开始减少(P〈0.05),之后逐渐增加,E-钙粘连素mR NA各时间段都与空白对照组相接近,72 h时α-平滑肌肌动蛋白与E-钙粘连素的蛋白及mR NA表达均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延迟加入组各时间点的α-平滑肌肌动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和/或TGF-β1对HL-60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以及作用前后P27Kip1、内源性TGF-β1、cyclinE和BCL-2的变化情况。As2O3和/或TGF-β1作用于HL-60细胞,用细胞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改变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药物处理前后P27Kip1、内源性TGF-β1、cyclinE以及BCL-2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As2O3和TGF-β1单用均可以诱导HL-60细胞发生凋亡,联合处理对HL-60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强于单药处理,其中5μmol/LAs2O3作用最强,5ng/mlTGF-β1处理可引起HL-60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p0.05)。5ng/mlTGF-β1和联合处理组P27Kip1的表达较对照组增强(p0.05);5μmol/LAs2O3处理组P27Kip1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ng/mlTGF-β1和联合处理组均可见cyclinE蛋白表达下调(p0.05)。5μmol/LAs2O3和联合处理组可见内源性TGF-β1表达上调(p0.05)。结论:As2O3、外源性TGF-β1均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联合处理组诱导凋亡作用强于对照组和单药处理组,TGF-β1处理可引起HL-60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TGF-β1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P27Kip1表达增强,拮抗cyclinE和BCL-2的作用,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这表明P27Kip1是TGF-β引起细胞周期阻滞的关键效应物,外源性TGF-β1又通过上调内源性TGF-β1的表达增强As2O3诱导原代APL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诱导凋亡作用,探讨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与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应用反义寡核苷酸封闭HL-60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表达抑制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及细胞周期分析,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凋亡细胞的DNA断裂情况,应用TRAP-ELISA法测定HL-60细胞端粒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反义硫代寡核苷酸作用于HL-60细胞72小时后,c-myc基因表达明显受抑;S期细胞百分数由55.6%降至30%,并出现早期凋亡峰(凋亡细胞比例占25.2%);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DNA凋亡梯形带;端粒酶活性检测发现反义寡核苷酸3,4,5μmol/L作用组OD450-690分别为1.952±0.14,1.805±0.40,1.616±0.41,与未作用组(OD450-690为2.648±0.4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反义寡核苷酸1和2μmol/L作用组及正义寡核苷酸5μmol/L作用组OD450-690分别为2.324±0.36,2.162±0.38,2.466±0.29,与未作用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能够通过封闭c-myc基因的表达而诱导HL-60细胞凋亡,阻止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并具有下调端粒酶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寻找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可快速而有效的评估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风险,而T淋巴细胞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目的:观察恒河猴肝移植后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血管袖套+胆道支撑管+动脉吻合法建立16例稳定的恒河猴肝移植模型,并将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h共4个时间点收集血标本和肝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CD4~/CD8’水平,然后取移植后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以观察肝脏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并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匿河猴肝移植后12,24,72h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其中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在移植后24,72h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CD4+/CD8+的表达在移植后6h即开始增高,实验组增高最明显,实验组移植后24,72hCD4+/CD8+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移植后72h肝脏组织形态病理改变程度重于对照组,Banf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CD4+/CD8+的表达变化早于肝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改变。肝移植后血CD4+/CD8+水平的升高提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