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TNF-α的作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慢性疼痛症状,与药物,损伤或疾病诱发的DRG感觉传入纤维的损伤和破坏相关,临床症状包括异常性疼痛,痛觉过敏和自发性疼痛。尽管确切的病理性机制尚未知晓,促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认为是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潜在的调整因子,他们在慢性疼痛症状如神经性疼痛的病理发生方面有关键的作用。本文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中TNF-α的作用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背角中NF-κB及其下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性损伤(CCI)疼痛模型中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雄性SD大鼠76只,随机分为手术组(CCI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n=38),于CCI前1 d、CCI后1、4、7、14、21、28 d各时间点测定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后立即处死大鼠,取腰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双标的方法分别测定NF-κB和TNF-α的mRNA含情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CCI组大鼠手术侧机械痛阈及热痛阈明显降低,脊髓背角中NF-κB水平和TNF-α的表达增加,明显高于对侧和假手术组;NF-κB和TNF-α的mRNA水平于CCI后4 d开始增加,分别为术前的(1.20±0.16,2.32±0.27)倍,7 d达到高峰,为术前的(1.75±0.20,3.38±0.41)倍,随后TNF-α迅速下降,而NF-κB于CCI后28 d仍为术前的(1.15±0.24)倍,维持于较高水平(P<0.05).术后第7天的免疫荧光双标显示NF-κB和TNF-α在术侧脊髓后角存在共定位表达.结论 CCI致大鼠脊髓背角NF-κB活化并上调TNF-α的表达,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地佐辛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及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地佐辛组。模型组和地佐辛组大鼠进行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制备,假手术组大鼠仅暴露坐骨神经,不进行坐骨神经结扎;地佐辛组大鼠于术后即刻至术后7 d,每日腹腔注射地佐辛5 mg.kg-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检测术前1 d、术后1、3、5、7、14 d 3组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并于术后14 d测定大鼠脊髓TNF-α及PGE2水平。结果 3组大鼠术前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术后1、3、5、7、14 d大鼠MW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地佐辛组术后1、3、5、7、14 d大鼠MWT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3、5、7、14 d,模型组和地佐辛组大鼠MWT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地佐辛组大鼠MWT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地佐辛组大鼠脊髓中TNF-α和PGE2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地佐辛组大鼠脊髓中TNF-α和PGE2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地佐辛可抑制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大鼠脊髓中TNF-α和PGE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1~11月在我科确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患者中的40例,采用直观模拟量表测量就诊时的疼痛程度,同时清晨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提取血清,并低温冷冻保存;病例收集完毕后,采用人肿瘤坏死因子α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患者外周血中的肿瘤坏死因子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病程、疼痛程度值及外周血TNF-α浓度数据采用秩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发现外周血中TNF-α浓度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程度成正相关(rs=0.9713,P<0.01);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与患者病程呈正相关(rs=0.3149,P<0.01~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的发生、发展及程度上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动态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IK(FQ—RT—PCIK),在不同的时间点(术前,术后1、7、14和21d)动态检测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CI)大鼠和对照组大鼠脊髓中TNFα mRNA表达;同时记录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阂值(MWT)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I大鼠脊髓中TNFαmRNA表达在术后1d开始升高,至术后7d达到高峰,术后14d已经下降,术后21d基本回到基础水平(P〈0.05或0.01)。大鼠MWT术后1d即明显下降,术后7d最显著(P〈0.01),但一直持续至术后21d(P〈0.01)。结论脊髓TNFα mRNA的表达变化与大鼠痛觉过敏行为并不完全吻合,TNFα更多地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起始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脊髓射频热凝术(spinal cord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SCRT)治疗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SCR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 根据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43例完全性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并进行CT引导下SCRT.手术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其加权值(VAS weighted value,VAS-WV),以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implified 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价镇痛疗效,术后3、6、12、24和36个月分别进行VAS和合并症随访.结果 术后VAS、疼痛分级指数总分(PRI-T)、疼痛强度(PPI)显著降低;VAS-WV显示术后疼痛缓解率为97.7%;术后3、6、12、24和36个月随访期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7.7%、97.5%、94.3%、92.9%和90.5%;合并症包括硬膜刺破后头痛(18.6%)和腹痛(11.6%),均于术后7日内完全缓解;术后36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远期合并症.结论 CT引导下SCRT是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巴喷丁系新型抗癫痫药,近年来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PP)的一线用药,如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癌性NPP等。虽然加巴喷丁治疗NPP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但是更多的证据倾向于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钙通道拮抗两种机制。加巴喷丁治疗NPP是安全的,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眩晕、嗜睡。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加巴喷丁治疗NPP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普瑞巴林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对31例门诊就诊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通过IDPain量表判断是否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再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主诉分级进行疼痛强度评估。将不同类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随机分为两组,使用不同剂量普瑞巴林治疗,观察及研究其治疗疼痛缓解度,有效率和显效率。结果:两组不同剂量的药物治疗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无明显的差异。结论:较低剂量与相对较高剂量的普瑞巴林同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起效迅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氯胺酮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体重160~2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和假手术组(S组),每组8只.S组仅分离但不结扎L5脊神经,其余2组建立脊神经结扎(SNL)模型.K组分别于SNL后每天腹腔内注射氯胺酮10 mg/kg,直至观察时点.S组和C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3 d、5 d,7 d、14 d测定大鼠热辐射照射下缩爪反射的潜伏时间(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为热痛阈.结果与术前及S组比较,C组、K组术后3 d热痛阈显著降低(P<0.05).与C组比较,K组术后3 d、5 d,7 d、14 d热痛阈显著升高(P<0.05).结论腹腔内注射氯胺酮可抑制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30%~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表现为自发痛、痛觉过敏和异常性疼痛,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1].以往研究认为,由于持续高血糖、长期代谢紊乱、神经营养不足、外周炎症因子以及氧化应激造成的外周Aδ神经纤维和C类神经纤维损伤是患者发生DNP的重要原因.脊髓背角含有丰富的神经递质、神经肽及其受体,是脊髓中神经结构和化学组成最复杂的区域,也是各种感觉的初级整合中枢[23].近年研究表明,存在于脊髓的胶质细胞也参与了DNP的发生与维持.本文就目前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作用日益被重视,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急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因子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也同样被重视。TNF-α不仅通过对胰腺、肠道、肝脏等多器官的损伤,导致机体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还介导其他炎症因子的释放,加重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5)
目的观察调和冲任推拿手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诊治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98例随机分为手法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手法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调和冲任推拿手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手法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视觉模拟量表( VAS)评分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且手法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E_2(PGE_2)值都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手法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冲任推拿手法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能抑制PGE_2的释放,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持续发挥镇痛作用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眼镜蛇毒因子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眼镜蛇毒因子(CV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大鼠痛阈和脊髓补体表达的影响,探讨补体异常活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PP)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 等渗盐水组(对照组)、CCI 等渗盐水组、CCI CVF组。CCI 等渗盐水组和CCI CVF组采用经典坐骨神经结扎术,建立CCI模型,对照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结扎,CCI CVF组在坐骨神经结扎后第4d经尾静脉注射50μg/kg的CVF。各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7、11和14 d记录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并测定血清和脊髓中补体蛋白C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I 等渗盐水组及CCI CVF组大鼠于术后3 d出现明显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P<0.01);与CCI 等渗盐水组相比,CCI CVF组大鼠在尾静脉注射CVF后热痛敏和机械痛敏明显减轻(P<0.01),但随着药效的衰减,痛觉过敏又逐渐恢复。和痛阈变化一样,血清和脊髓补体C3水平在CVF干预后显著下降,随着药效的减弱又逐渐恢复,而等渗盐水治疗组无此变化。结论:尾静脉注射CVF具有减轻NPP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作用,补体C3活化状态可能与NPP疼痛和CVF镇痛效应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脊髓背根神经节(DRG)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可
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3 组(n =8):假手术组(Sham 组)、坐骨神经结扎(CCI)模
型对照组(以下简称CCI 组)、ISO-1 组(CCI+ 鞘内注射ISO-1)。鞘内置管5 d 后予以左侧坐骨神经结扎。
CCI 组和ISO-1 组连续14 d 鞘内注射10% DMSO 10 μl 或含ISO-1 30 μg 的DMSO 10 μl,每天1 次。在术前1 天,
术后第1、3、5、7、10 及14 天(给药2 h 后)测定机械痛阈值;在第7 和14 天取大鼠DRG,ELISA 检测肿瘤
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 检测MIF 表达变化,并于第14 天记
录受损坐骨神经传导速度(CV)。结果 与Sham 组比较,术后CCI 组机械痛阈值均降低(P <0.05);与CCI 组比较,
ISO-1 组术后第10 和14 天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均升高(P <0.05)。与Sham 组比较,CCI 组第7 和14 天背根神经
节MIF、TNF-α、IL-1β 表达上调(P <0.05);与CCI 组比较,ISO-1 组第7 和14 天MIF、TNF-α、IL-1β
表达下调(P <0.05)。神经电生理的结果显示,与Sham 组比较,CCI 大鼠坐骨神经的CV 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05);ISO-1 组与CCI 组大鼠坐骨神经的C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鞘内注射MIF
拮抗剂ISO-1 可以减轻大鼠机械痛敏,下调DRG MIF、TNF-α 和IL-1β 表达,但不能修复受损坐骨神经。
MIF 拮抗剂ISO-1 可能通过抑制脊髓背根神经节炎症反应,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吗啡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后致密物质95(PSD-9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神经病理性疼痛组(NP组)和吗啡组(NP+Mor组),每组6只。采用坐骨神经分支保留性损伤(SNI)的方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吗啡组大鼠在处死前2h注射吗啡(15mg/kg)。术前、术后第3、7、14天、吗啡用药后30min测各组大鼠右后足机械痛阈,计算50%缩足阈值。术后14d吗啡用药2h后,处死大鼠,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背角PSD9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O组比较,NP组50%PWT降低,PSD95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NP组比较,Mor组50%PWT升高,PSD95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吗啡急性用药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脊髓背角区PSD95蛋白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清抗凝血酶(AT)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免疫比浊定量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5例SIRS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在入院后第一天的血清AT及血浆TNF-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IRS组患者血清AT水平明显下降,而血浆TNF-α含量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指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SIRS患者血清AT含量下降,而血浆TNF-α含量升高,两者具有相关性,从而提示炎症细胞因子与凝血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强痛定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促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CCI)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强痛定组和联合组(n=8)。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第1,3,5,7天测定各组动物的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脊髓TNF-α、IL-1和PGE2浓度变化。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CCI可导致大鼠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降低,CCI组脊髓TNF-α[(3.25±0.34)pg/mg]、IL-1[(15.36±1.49)pg/mg]和PGE2[(162.57±13.63)pg/mg]升高。与CCI组比较,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后能明显改善CCI大鼠痛敏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显著降低TNF-α[(1.58±0.27)pg/mg]、IL-1[(7.61±0.85)pg/mg]和PGE2[(95.16±8.74)pg/mg]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药物联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可减轻CCI大鼠的疼痛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对神经病理性疼痛(CCI)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坐骨神经损伤(CCI)组、0.4mg/kg益赛普组和0.8 mg/kg益赛普组,CCI组和益赛普组按Bennett法建立CCI模型,益赛普组于术后即刻开始至取材点每天给予皮下注射益赛普0.4 mg/kg或0.8 mg/kg,假手术组和CCI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容积与益赛普组相同,分别测定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大鼠的机械性痛觉阈值(MWT)、热痛觉阈值(TWL)和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CCI组术后1 d、3 d、7 d机械痛和热痛阈值都有明显下降(P<0.05),益赛普组在术后各时间点机械痛和热痛阈值较CCI组都有明显的升高(P<0.05),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益赛普能够抑制CCI引起的痛觉过敏反应,且高剂量比低剂量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启动子荧光素酶表达载体.方法 利用PCR技术扩增小鼠TNF-α启动子序列,将其插入荧光素酶表达载体pGL3-basic中.将经过鉴定的重组载体pGL3-TNFα-promoter转染巨噬细胞264.7,应用萤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其活性.结果 测序结果 表明,扩增的启动子序列正确.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表明,pGL3-TNFα-promoter具启动荧光素酶基因表达的活性.结论 成功构建小鼠TNF-α启动子荧光素酶表达载体pGL3-TNFα-promoter,为进一步研究TNF-α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