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目的分析纵隔原发非畸胎瘤类生殖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非畸胎瘤类生殖细胞瘤14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14例均为单发包块,10例位于前上纵隔左侧,4例位于前上纵隔右侧。9例呈分叶状,边缘不清楚;5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肿瘤最大直径5~16cm。1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其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粗斑点状钙化,增强后呈中度不均匀强化。3例精原细胞瘤CT平扫密度均匀,CT增强呈轻度均匀强化。6例见心包积液,5例显示胸腔积液,10例累及邻近的大血管。3例见肺转移。结论 CT对原发非畸胎瘤类生殖细胞瘤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在颅内胚生殖细胞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胚生殖细胞肿瘤CT平扫及增强后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畸胎瘤3例,表现为由三胚层组织构成的境界清晰的混杂密度块影,轻度不均匀性强化。皮样囊肿7例,表现为类圆形境界清晰的略低密度块影,囊壁轻度强化。生殖细胞瘤3例,呈类圆形混合密度块影,强化较明显但不均匀,常伴三脑室受压征象,。表皮样囊肿17例,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无强化征象。所有肿瘤周围脑组织均无明显水肿征象。结论 CT是颅内胚生殖细胞肿瘤术前定性诊断的最可靠方法之一,平扫与增强扫描相结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睾丸生殖细胞类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睾丸生殖细胞类肿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生殖细胞类肿瘤的CT表现。结果16例患者CT表现为阴囊内边界清楚软组织肿块。精原细胞瘤10例,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扫描病变呈轻中度强化,6例可见囊变坏死,2例见钙化;4例畸胎瘤患者发病年龄均小于20岁,CT平扫为等低密度,4例见钙化,2例见脂肪,增强扫描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胚窦瘤2例,CT均表现为平扫等低密度,增强后呈现轻中度强化。结论CT对睾丸生殖细胞类肿瘤的检出有一定价值,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及临床资料可对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作出鉴别诊断,CT也可显示转移情况,为肿瘤的分期和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松果体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和MRI对松果体区肿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该区肿瘤的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松果体区肿瘤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畸胎瘤5例(其中4例为恶性-不成熟型),CT/MR主要为高、低等混杂密度/信号;生殖细胞瘤3例,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CT、MR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松果体母细胞瘤4例,肿块分叶,边界不清,向周围侵犯;星形细胞瘤3例,病理分级不同,其影像学表现有较大差别;松果体细胞瘤和髓母细胞瘤各1例,前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后呈分叶状高密度肿块,MR各序列均为混杂信号。【结论】松果体区肿瘤的CT和MR征象具有特异性,结合临床病史大部分松果体区肿瘤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松果体肿瘤,其中包括生殖细胞瘤5例,畸胎瘤1例,恶性畸胎瘤3例及松果体母细胞瘤1例,并对松果体瘤的 CT 诊断进行了评价。生殖细胞瘤在平扫时为第三脑室后部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增强后可见均匀增强,边界清楚,有时增强后见小囊状低密度区,四叠体池消失,均未见钙化。畸胎瘤表现为边界清楚多种密度之囊性肿块,低密度区代表脂肪组织,其中可见长条状钙化,等密度区为肿瘤之实质部分。造影增强后等密度区可强化,边界规整。恶性畸胎瘤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有的可见钙化,边界不清,呈不均匀增强,低密度区不增强。从松果体细胞起源的肿瘤可见异常的钙化及等密度肿块,边界不规则,不均匀增强。作者认为根据病变所在部位,CT 表现,结合临床性别,年龄等,做出肿瘤之病理分类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尹燕  郑燕  陈超  鹿彩銮  徐凯  胡春峰 《当代医学》2011,17(30):31-33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前纵隔肿瘤的CT特征,以提高对原发前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收集5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前纵隔肿瘤,全部患者行CT平扫,55例行增强检查,重点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密度、边缘、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胸部继发改变。结果胸腺瘤34例,21例可见囊变、坏死区,呈轻一中度强化,畸胎瘤11例,均可见坏死、囊变区,10例可见脂肪成份,囊壁及实性成份强化较明显;淋巴瘤5例,4例可见坏死囊变区,均无钙化,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胸骨后甲状腺肿3例,均可见坏死囊变区,平扫密度较高,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心包囊肿2例,均位于右侧心膈角区,边界清晰,呈水样密度,无强化;滑膜肉瘤2例,1例可见坏死囊变区及同侧胸腔积液,1例可见钙化及胸膜转移。结论仔细观察前纵隔肿瘤本身部位、密度以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合患者年龄等特征,可提高对前纵隔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前纵隔1例,中纵隔3例,后纵隔3例。螺旋CT像上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前纵隔病变中病灶边界清晰;而中纵隔病例中3例则边界不清,其中2例侵犯气管壁,1例侵犯食管壁。后纵隔1例边界不清,侵犯相邻肋骨,余后纵隔2例边界清晰,其中1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1例,中度均匀强化4例,重度均匀强化2例。随访显示1例复发。结论 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螺旋CT表现为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呈轻度、中度均匀强化,部分病灶边缘清楚,部分不清楚。螺旋CT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及与相邻组织解剖关系,对确定手术的可切除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颈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pPNET的CT和MRI表现,6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8例中,颌面部2例,左下颌骨旁、左外耳道、左上颌窦、左颈动脉鞘区、右颞下窝、左腮腺各1例。6例CT扫描病例中,4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3例伴坏死、囊变。2例边界清,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均匀强化2例。6例CT扫描病例均未见钙化。右颌面部病灶造成相邻骨质吸收,左上颌窦、左下颌骨旁病灶破坏相邻骨质。右颞下窝、左腮腺肿瘤在MRI 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结论】头颈部pPNET的CT和MRI表现缺乏特异性征象,CT和MRI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发现远处转移。对确定肿瘤的可切除性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CT影像诊断方法对于纵隔畸胎类肿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于该类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纵隔畸胎类肿瘤患者42例的的CT影像资料,采用回顾分析法对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肿瘤均为单发肿块,囊性畸胎瘤25例,实性畸胎瘤17例,其中3例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证实为畸胎癌.采用CT影像诊断正确诊断37例,误诊5例.结论对于纵隔畸胎类肿瘤进行CT影像诊断,一般通过平扫就能做出诊断,而进行增强扫描能够更好地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确定实性部分的范围,对于医生进行诊断和临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CT表现,结合文献分析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平滑肌瘤3例,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1例,平扫呈不均匀等、低密度影,内见坏死、分隔,边界欠清,增强扫描不均匀延迟性强化,邻近膀胱壁增厚、强化。副神经节细胞瘤2例,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的等或稍低密度影,边界清,增强扫描明显强化,1例内见强化血管影。神经内分泌癌2例,其中1例类癌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以蒂状结构与膀胱壁相连,局部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另1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累及邻近膀胱壁及周围脂肪间隙。结论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但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探讨脐尿管腺癌的计算机断层尿路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的表现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脐尿管腺癌的CTU表现,包括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强化方式及程度等。结果 8例病理诊断均为腺癌或黏液腺癌。CTU均表现为脐尿管与膀胱交界区囊实性或实性软组织肿块,肿瘤与脐尿管长轴一致。4例肿块同时向膀胱腔内外生长,4例肿块位于腔外。肿块形态不规则,7例伴有周围膀胱壁增厚、强化,肿瘤密度欠均匀,5例肿块内可见多少不等钙化,6例可见低密度无强化区。增强扫描示7例呈不均匀轻中度延迟强化。结论 CTU能够反映脐尿管腺癌特殊的发病部位及其特征性CT征象,有利于术前对该病的正确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与MRI检查资料,其中6例仅行胆囊CT检查,3例仅行MRI检查,1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观察胆囊肿瘤的大小、形态、强化方式,是否合并肝转移、胆管与肝周转移、淋巴结转移、胆囊结石等情况。【结果】10例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肿块T1最大径为39~120mm,表现为广基底附着于胆囊壁,并突向胆囊腔内;其中7例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不规则肿块;4例MRI上,肿瘤在T1加权成像为均匀等信号,T2加权成像为不均匀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上弥散受限。10例胆囊肿瘤增强后呈中度不均匀持续性强化。10例中,8例伴有肝转移,其中肝4、5段转移7例,其它肝段多发转移1例;6例侵犯胆管,3例侵犯肝门部脂肪;7例伴有肝门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合并胆囊结石。【结论】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胆囊部位的大肿块,易侵犯邻近的肝实质,沿胆囊颈、胆囊管蔓延,伴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并肝门部脂肪侵犯。  相似文献   

13.
肾错构瘤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乏脂肪肾错构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对1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AML的螺旋CT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例均为单发肿块,平扫表现密度均匀者6例,不均匀者5例。增强扫描5例肿块皮质期及实质期均表现为均匀强化;5例内有囊变区肿块,实质部分皮质期不均匀强化,实质期表现为均匀持续强化;1例表现为不均匀环状强化,边缘不规则。结论:均一强化和持续强化为乏脂肪AML的螺旋CT表现特征,结合临床多无明显泌尿系统症状的特点,可在术前与肾癌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的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7例CT平扫加增强、1例MRI平扫加增强)全身不同部位起源并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资料,分析上述CT及MRI图像及肿块的影像表现。结果 18例患者中,5例起源于胸膜,2例起源于腹膜后,其余起源于脑实质、腮腺、咽旁间隙、颈肩部肌间隙、肺、肝、前纵膈、空肠、肾、盆腔、子宫圆韧带均1例;肿块均单发,呈边界清分叶状的实性肿块,且不均匀强化,最大径线为13cm,除1例恶变伴双肺多发转移外,其余均为良性。结论孤立性纤维瘤可发生于胸膜及其以外的多个部位或器官,巨大边界清楚呈分叶状的不均匀密度/信号肿块,且明显不均匀强化时,应注意孤立性纤维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PLSC)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4例PLSC的临床、X线胸片、CT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PLSCX线胸片和CT均表现为肺内直径3.0cm~7.5cm团块状实质性病灶;肿块均为周围型;2例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2例病灶呈浅分叶状,有短毛刺;4例肿块均侵犯邻近胸膜;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左侧肾上腺转移。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3例单一肉瘤样癌,1例多形性癌为肉瘤样癌伴腺癌Ⅱ~Ⅲ级;4例波形蛋白(Vim)及细胞角蛋白(CK)均阳性,1例上皮膜抗原(EMA)阳性,1例S-100阳性。结论周围型PLSC在CT上具有相对特征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CK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MSCT影像学表现及手术病理学形态特点,旨在提高对SFTP的认识及MSCT诊断符合率。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2例SFTP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CT平扫、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灶均与相邻胸膜关系紧密,边界清楚,9例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中、重度强化10例,门脉期均持续强化,3例显示瘤体内血管网或供血动脉。肿瘤多有完整假包膜,质地均匀,可伴有出血、粘液样变或囊变;免疫组化显示9例Vim、CD34及Bcl-2均为阳性,11例Ki-67表达小于或等于5%。结论:SFTP典型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边界清楚、密度相对均匀,病灶动脉期中、重度强化伴门脉期持续强化。因此分析肿瘤MSCT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符合率,但确诊仍需依赖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少见型软骨肉瘤(uncommon chondrosarcoma,uCHS)的CT及MR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州市中心医院2004年6月-2016年1月14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少见型软骨肉瘤的CT及MR表现,其中6例行CT平扫、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9例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 结果 14例分别位于后腹膜、后纵隔、前纵隔、左侧大腿、寰椎、右侧坐骨、左侧耻骨、右侧鞍旁、右侧岩骨、右侧髋臼、胸椎、左侧顶骨、左侧肋骨、左侧肩胛骨。①黏液型5例,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见软组织影,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钙化少或无。MRI以明显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1例病灶内见片状出血灶。②间叶型4例,位于骨外,表现为软组织团块内均匀散在点状钙化影,2例呈"满天星"样改变。③透明细胞型3例,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肿瘤组织内钙化或骨化较少见;2例T2WI内见低信号分隔,增强后边缘及分隔呈"花环状""扇贝样"强化。2例病灶内出血,并见"液-液"平面。④去分化型2例,表现为具有2种形态组织特点的"双相征"。即肿瘤由低级别软骨肉瘤和高级别梭形细胞肿瘤组成,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无钙化软组织影。 结论 uCH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CT、MRI检查能清楚显示肿瘤部位、内部结构及相邻组织关系,有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确定和术后疗效的评价,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8.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纯龙  万霞  张蔚 《黑龙江医学》2008,32(5):346-347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的CT资料。结果PSH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表现为直径1.0-5.0 cm,境界清晰的圆形、类圆形肺内结节或肿块;CT平扫密度均匀,有时见粗大点片状钙化,1例较大病灶内可见囊性变;CT增强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且有延迟强化。结论CT扫描,尤其增强CT及病灶薄层扫描有助于SH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