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联合托吡酯治疗慢性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慢性偏头痛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BTX-A组、TPM组、联合治疗组。随访记录各时间段(治疗前、治疗后1、2、3、6个月)各观察指标,同时记录相关不良反应,评价各组用药的安全性。结果各组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服用止痛药数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每月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服用止痛药数量与BTX-A组及TP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素联合托吡酯治疗慢性偏头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A型肉毒素(BTX-A)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固定点注射和针灸穴位点注射两组,每例患者BTX-A注射总剂量均为25U,采用单盲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个月头痛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偏头痛患者的发作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但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注射法较固定点注射法治疗偏头痛效果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慢性偏头痛(CM)是偏头痛的常见致残性并发症。每年,约2.5%的发作性偏头痛(EM)发展为CM,即偏头痛慢性化。CM较EM患者社会经济状况更加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头痛相关负担加重。C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皮质正常抑制能力减弱、脑干疼痛系统调制障碍和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致敏有关。其治疗包括去除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和枕神经刺激。本文就CM的诊断、患病率、疾病负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A型肉毒素治疗睑肌痉挛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A型肉病毒素(dysport)治疗睑肌痉挛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原发性睑肌痉挛患者于第1、3、5年接受dysport注射的剂量、起效时间、疗效持续时间、症状改善率不良反应。结果:46例患者第1、3、5年中位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0%、85%及80%,治疗5年后仍有93.48%的患者改善率50%,且疗效持续8周以上。第1、3、5年起效时间分别为4、5和7 d,有延长趋势;疗效持续时间稳定维持在12周;治疗剂量略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主要不良反应为睑下垂、疼痛烧灼感、复视及局部血肿,1周内自行消失,无过敏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dysport局部注射治疗睑肌痉挛安全,疗效持久,能最大程度地改善局部痉挛症状,可能成为治疗睑肌痉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在慢性偏头痛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偏头痛患者56例,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观察组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均治疗50~60d,并进行6个月的持续随访,对每个偏头痛患者治疗前3个月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头痛发作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并对患者开展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及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评分;对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慢性偏头痛恢复状况、止痛药物的应用情况、慢性偏头痛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发作持续时间等予以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慢性偏头痛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偏头痛残疾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痛药物的应用情况、慢性偏头痛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发作持续时间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将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应用于慢性偏头痛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中。  相似文献   

6.
以往研究表明,A型肉毒毒素可显著降低慢性偏头痛患者的头痛频率、头痛强度和头痛相关的功能障碍。近年来发现靶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路的多个单克隆抗体也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转归。目前尚缺乏二者预防性治疗慢性偏头痛的对比研究。本文重点介绍A型肉毒毒素和靶向CGRP及其受体单抗[CGRP(r) mAb]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及A型肉毒毒素疗效不足的患者转换为CGRP(r)单抗治疗后的转归,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30例偏头痛患者均进行2次A型内毒毒素注射治疗,两次均采用颅周固定位点注射,初次治疗间隔6个月以上后进行第2次治疗,2次治疗后分别于第1,2,3个月评定头痛发作天数、头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偏头痛残疾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二次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后偏头痛发作天数、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残疾程度均较治疗前缓解(F分别为3.86,5.23,9.37,5.67;P〈0.05),但两次治疗后各观察点评定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重复治疗偏头痛有效、安全,较初次治疗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压氧疗法因副作用少且操作方便的特点,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潜在方法。本文通过综述高压氧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应用现状和作用机制,以期为抑郁症治疗新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高压氧疗法现已被作为抑郁症患者的有效疗法,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神经炎症以及增强突触可塑性,进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高压氧疗法作为抗抑郁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A型肉毒毒素在头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效的神经毒素,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释放,造成可逆性化学去神经支配效应,从而导致肌肉迟缓性麻痹.近些年来,肉毒毒素治疗头痛已成为相关研究和临床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肉毒毒素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尤其是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疾患的新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睑肌痉挛伴发睁眼性失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例睑肌痉挛伴发睁眼性失用患者行局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每14周1次,共3次。观察每次注射后起效时间、疗效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并在每次注射后第3周根据改良痉挛性斜颈量表Ⅰ(TWSTRSⅠ)由固定医师对患者进行功能性评定,依据TWSTRSⅡ由患者进行生活残疾自评。结果治疗后平均(3.21±1.88)d起效,疗效持续(11.55±2.11)周。3次治疗的功能改善率分别为89.09%、87.27%、88.18%;3次治疗前TWSTRSⅡ评分分别为22.36±4.03、20.27±3.77及20.77±3.77,治疗3周后分别为7.55±4.44、8.00±5.25、9.27±4.9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主要不良反应为睑下垂、疼痛烧灼感,但程度轻,多在48h内自行缓解。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以改善患者的痉挛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原发性睑肌痉挛伴发睁眼性失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慢性每日头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50 U,对照组给矛利多卡因加泼尼松龙5 ml.2组均用固定位点注射,分别于0、30、60、90 d观察头痛发作时间、头痛程度、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1)治疗后30、60、90 d时,每月头痛发作天数在肉毒毒素治疗组为(14.0 ±7.8)d、(13.0±6.8)d和(13.0±6.4)d,对照组为(19.0±6.1)d、(21.0±6.1)d和(21.0±5.8)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5、4.544、4.878,P<0.01).(2)治疗后30 d肉毒毒素治疗组VAS评分为(3.6±1.5)分,对照组为(3.8±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54,P=0.210);而60、90 d时肉毒毒素治疗组为(3.2±1.5)分和(3.1±1.6)分,对照组为(4.7±1.3)分和(5.0±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50、5.096,均P=0.000).(3)2组生活质量均稍有改善.(4)肉毒毒素治疗组治疗慢性偏头痛效果好,未服预防性药物者效果较好.(5)各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 A型肉毒毒素治疗慢性每日头痛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inoMed (CBM)、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iew manager 5. 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RCT,纳入413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A型肉毒毒素组在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方面无明显差异(MD=-0. 1,95%CI:0. 41-0. 21,P=0. 53)。按偏头痛类型进行亚组分析后结果显示,A型肉毒毒素组在亚组慢性偏头痛组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方面优于安慰剂组(MD=-0. 43,95%CI:-0. 70~-0. 17,P=0. 001);而在亚组发作性偏头痛组,A型肉毒毒素组和安慰剂组在每月平均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方面无明显差异(MD=0. 08,95%CI:-0. 16~0. 33; P=0. 51)。与安慰剂组相比,A型肉毒毒素组平均每月偏头痛天数减少、平均每月急性头痛用药日数减少、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安慰剂组(P 0. 05);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安慰剂组(OR=1. 38,95%CI:1. 20~1. 58; P 0. 00 001),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A型肉毒毒素能有效地减少慢性偏头痛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偏头痛天数和急性头痛用药的时间及改善生活质量,但对发作性偏头痛效果不明显,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是一种具有多种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表现的综合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发作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发作时常伴有众多植物神经系统症状。但其发病机制众多,且尚存在许多疑问,目前占位主导地位的学说为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其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血管周围神经释放的最主要的血管活性肽类物质,是迄今已知最强的血管舒张  相似文献   

14.
慢性酒精中毒的神经系统损伤是通过一种炎性反应来作用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kine protein-1,MCP-1)作为炎性趋化因子的一种,在损伤后的神经系统中有重要的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慢性酒精中毒神经损伤后会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慢性酒精中毒可以导致钴胺素缺乏,进而通过相应的机制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5.
神经营养因子假说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神经营养因子假说研究尚不明确,当前研究多聚焦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前体(proBDNF)和成熟体(mBDNF)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多个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proBDNF蛋白水平升高,而mBDNF蛋白水平降低。随着对神经营养因子假说研究的深入,有研究发现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可通过促使proBDNF向mBDNF转化而缓解抑郁症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可抑制tPA的表达,PAI-1在抑郁症患者中的表达增加。本文对BDNF、proBDNF、mBDNF、tPA及PAI-1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5例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内镜组),40例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引流组)。与引流组相比,内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明显增加(P<0.05),但是术后6 h血肿清除率明显提高(P<0.05),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硬膜下积气发生率、颅内感染发生率、血肿复发率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Bender分级明显改善(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各有利弊。神经内镜手术具有血肿清除率高、副损伤小、并发症低、复发率低、预后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观察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结合强化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下肢痉挛肌群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加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强化运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2组患者进行MAS(改良Ashworth量表)、IEMG(肌表面肌电积分值)、PROM(被动关节活动度)、10m MWS(10m最快步行速度)、FMA(Fugl-Meyer运动功能)、PCI(生理消耗指数)评分。结果治疗4周及8周后,2组MAS、IEMG、PROM、10m MWS、FMA、PC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PROM(4.39±1.25)°、10 m MWS(18.12±3.47)m/s、FMA(25.16±2.55)分、PCI(0.51±0.21)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AS(1.54±0.48)分、IEMG(37.95±4.48)分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PROM(4.42±1.01)°、10m MWS(14.11±2.83)m/s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AS(1.63±0.57)分、IEMG(46.94±8.17)分、FMA(26.44±2.12)分、PCI(0.47±0.15)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结合强化运动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步行能力,可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与腓骨肌萎缩症-I型(type-I Charcot Marie Tooth disease,CMT-I)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以指导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纳入CIDP患者31例、CMT-I患者28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电生理指标,并对电生理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IDP与CMT-I两组患者起病部位、主观感觉障碍、足部畸形、脑脊液蛋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末梢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传导阻滞/波形离散、下肢神经继发性轴索变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失神经电位、MUAP形态异常、募集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IDP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电生理严重程度有相关性(r=0.84,P0.05);而CMT-I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电生理严重程度分离,不具有相关性(r=0.27,P0.05)。结论综合分析临床特点、神经传导、针极肌电图、临床与电生理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可以对CIDP与CMT-1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的桥静脉撕裂,血液和渗出的脑脊液聚集形成具有包膜的液体性血肿.在某种机制下,液体性血肿机化成陈旧性血栓样凝块,表现出多隔膜、钙化、多小叶或多层性结构[1],这种CSDH被称为为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organized ch...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长期重复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对面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4例HFS患者分别依据病程及接受肉毒毒素治疗的次数分为3组:早期组(16例)、长期未治疗组(10例)、长期重复治疗组(18例),并测量患者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结果 长期重复治疗组面神经诱发肌电图的CMAP波幅患侧较健侧显著降低,其余2组CMAP(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波幅及3组患者潜速率患健侧自身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长期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HFS安全、疗效显著,且降低治疗侧的CMAP波幅对面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