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志翔  周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48-22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炎症因子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1例及血压正常者4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高血压组分为伴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40例和无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51例。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脂。【结果】①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hs—CRP、IL—1、TNFa、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硬化组hs—CRP、IL-1、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O.05),③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s—CRP(r=0.426;P〈0.05)、IL-1(r=0.327;P〈0.05)、TNF-α(r=0.284;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hsCRP及LDL-C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与血压增高、炎症因子及血脂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各级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分析56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210例健康成人对照.结果高血压各级患者颈动脉IMT均比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增加,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亦逐渐增厚.结论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粥样斑块发生率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技术观察经冠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 4 0例 )、非冠心病患者 ( 2 3例 )颈动脉、股动脉IMT及粥样斑块发生情况。结果 :老年冠心病组颈动脉、股动脉IMT及斑块指数均较非冠心病组增高 (P <0 0 1) ,且股动脉硬化指标与冠脉病变有更好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股动脉硬化与冠心病有显著相关性。对老年高危人群有必要定期行颈动脉、股动脉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共154例,同期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其分为IMT正常组(69例)及颈动脉硬化组(85例),以24 h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为分界点,分为低BPV组(77例)和高BPV组(77例)。结果颈动脉硬化组较颈动脉IMT正常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IMT均显著增高(P0.05);相对于低BPV组患者,高BPV组患者有更高的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检出率(P0.05);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与颈动脉IMT(r=0.64,P0.05)呈正相关。结论高血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与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血浆总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酶标吸附法测定60例高血压患者、60例健康对照血浆总Hc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结果高血压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IMT高于对照组(P<0.05),出现颈动脉增厚及斑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总Hcy水平呈增高趋势,并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341,P<0.05)。颈动脉IMT与年龄(r=0.41,P<0.01)、总胆固醇(r=0.28,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7,P<0.05)、收缩压(r=0.35,P<0.01)呈正相关,与体重指数、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舒张压无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总Hcy及颈动脉IMT明显增高,两者呈正相关;血浆高Hcy、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以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为研究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空腹血糖、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动脉斑块Crouse积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高同型半胱氨酸均是颈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魏亚芬  殷萍  张宇  刘群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21-1023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程度、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共416例,经颈动脉彩超确诊的颈动脉内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患者284例,非IMT增厚患者132例;284例IMT增厚患者根据颈动脉斑块状态分为管壁增厚组、硬斑块组、混合性斑块组和软斑块组;416例患者根据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小面积脑梗死组和大面积脑梗死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RP浓度,统计学分析IMT增厚组与非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不同面积腩梗死组之间CRP浓度的差别.结果 IMT增厚组较非IMT增厚组CRP浓度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较稳定性斑块组CRP浓度增高;随着脑梗死面积增加,CRP浓度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浓度与AS程度、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患者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透析充分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收集成都军区总医院肾内科行HD的75例患者,检测75例HD患者一般临床指标、C-反应蛋白(CRP)水平,应用高分辨彩色B超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按患者标准化蛋白分解率(nPCR)水平分为nPCR≥1.0组及<1.0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nPCR≥1.0组患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清除率(Kt/V)显著高于nPcR<1.0组而患者CRP、颈动脉平均IMT、颈动脉增厚阳性率、斑块阳性率显著低于nPCR<1.0组;HD患者nPCR与CRP、Alb、BUN、Scr、颈动脉平均IMT显著相关,患者CRP与Alb颈动脉平均IMT显著相关。结论nPCR为HD患者透析充分性、营养状况的有用指标,与炎症状态、颈动脉硬化及营养状况有关,炎症、营养不良、动脉硬化互为因果,炎症可能为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E(ApoE)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评价ApoE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2-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超声的体检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体检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异常组(182例,包括IMT增厚组65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117例)和双侧颈动脉正常的对照组(118例)。所有受试者均收集基本资料,检测空腹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E水平。结果 IMT异常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BMI)及部分既往史(吸烟、饮酒、运动、高血压和冠心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异常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IMT增厚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构成、BMI、部分既往史(吸烟、饮酒、运动、高血压和冠心病患病率)比较,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IMT增厚组的年龄高于对照组(P0.01)。IMT增厚组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对照组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水平在IMT异常组高于对照组[(3.13±0.77)mmol/L vs.(2.89±0.75)mmol/L,P0.05],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IMT增厚组与对照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oE水平在IMT异常组低于对照组[40.69±11.38)mg/Lvs.(46.84±13.46)mg/L,P0.05];ApoE水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38.82±14.82)mg/L]低于IMT增厚组[(44.93±10.24)mg/L]和对照组(P0.05)。结论 ApoE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ApoE水平不仅在IMT异常与健康者之间有差别,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发展可进一步识别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与高血压无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 82例高血压无合并糖尿病患者和 78例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及心脏 B超检查 ,测定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斑块以及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 (L VMI) ,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 ,将上述 1 60例患者按颈动脉有无斑块重新分组 ,对两组间 L VMI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组与高血压无糖尿病组比较 ,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 ,P<0 .0 5,IMT增厚 ,P<0 .0 1 ,两组 LVMI差异无显著性 ;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重新分组 ,有斑块组 LVMI较无斑块组增高 ,P<0 .0 5。结论 高血压患者合并 2型糖尿病时 ,可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颈动脉斑块与左心室肥厚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因头颅DWI诊断为前循环新发脑梗死并患高血压的患者181例,其中同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共98例(CI组),与同期住院并接受过相同检查的高血压性非脑梗死69例(nCI组)相比较.通过x2检验及均数比较分析两组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IMT,斑块的类型、Crouse评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组内比较发现:CI组病灶侧颈动脉扁平斑块比例减少,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P=0.012);和非病灶侧相比,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降低,IMT增高(均P<0.05);nCI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CI组的SBP(P=0.002)及DBP(P=0.003)、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P=0.002)及指数(P=0.019)均明显高于nCI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前循环发生脑梗死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与其斑块的脱落有关,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等亚组,比较各亚组间血浆脂联素水平,同时与50例正常组比较。结果:(1)病例组血浆脂联素水平(5.7±1.8)mg/L低于对照组(8.8±2.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75.5%、65.1%、36.8%)均高于对照组(28.0%、20.0%、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有斑块组血浆脂联素水平(5.2±1.2)mg/L低于无斑块组(7.0±1.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浆脂联素水平(4.6±0.9)mg/L低于稳定斑块组(5.5±1.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低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尤其与不稳定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绝经后高血压患者对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绝经后高血压2级合并颈动脉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联合组(54例).对照组使用依那普利10 mg,1次/d,联合组同时口服辛伐他汀20 mg,1次/晚,疗程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血压、TC、TC、LDL-C、HDL-C的变化.结果:服药6个月后,两组IMT、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联合组IMT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间血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TG、Tc、LDL-C明显下降,HDL-C明显增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对绝经后高血压患者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且对颈动脉IMT增厚有消退作用,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对颈动脉IMT消退作用更显著,更有效延缓绝经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按颈总动脉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对颈总动脉IMT异常患者统计分析,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hsCRP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7.6±1.6)mg/L]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3.6±1.3)]mg/L],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9.3±1.8)mg/L]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3.6±1.3)mg/L]与增厚患者[(6.8±1.2)mg/L],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高频超声对256例SDHVD患者(SDHVD组)及108例无SDHVD患者(对照组)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二尖瓣和主动脉情况,再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是否发生粥样硬化斑块以及管腔是否存在狭窄并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SDHVD组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与糖尿病患者比例明显偏高(P0.01);SDHVD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DHVD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97.26%,明显高于对照组70.37%(P0.01);SDHVD组颈动脉管腔狭窄发生率为91.02%,明显高于对照组47.22%(P0.01)。根据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钙化累及部位数分级,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在不同分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分级的增高颈动脉IMT和斑块积分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而随着分级的增高颈动脉管腔狭窄在50%~70%及70%~99%的发生率亦有逐渐增高趋势。结论 SDHVD与CAS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临床工作中对于SDHVD患者应该进行常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脉压评价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动态监测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并计算脉压,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管壁、管腔、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及血流情况,对脉压及颈动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0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分级越高,脉压越大,斑块检出率越高,颈动脉内径、IMT及阻力指数也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量脉压预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预防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血脂、血糖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11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组,测定其血压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空腹葡萄糖(FPG)和餐后2小时葡萄糖(2hPG)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病变越重,伴有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的比例越高,与IMT正常组相比,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TC、LDL-C和 hsCRP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SBP、TG、FPG、2hPG增高在斑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在IMT增厚组无统计学差异.斑块组SBP、LDL-C、FPG、2hPG和hsCRP较IMT增厚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颈动脉IMT与SBP、TC、LDL-C、FPG、2hPG和hsCRP相关.结论:SBP、TC、LDL-C、FPG、2hPG和hsCRP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高频彩超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应用二维和多普勒血管技术检测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并检查50例无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二维超声检测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均明显增高,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而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超声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狭窄程度,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便于判断病程及预后,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高频超声诊断仪分别对110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其中Ⅰ级30例,Ⅱ级35例,Ⅲ级45例)及1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形成进行检测。结果高血压组各级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IMT逐级增厚,斑块检出率逐级增高,其中高血压Ⅲ级IMT最厚,斑块检出率最高,与高血压Ⅰ、Ⅱ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95例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胆红素水平,同时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形态分为无斑块组、动脉硬化组以及斑块形成组,观察三组间血清胆红素是否有差异。结果动脉硬化组的TBIL、DBIL和IBIL水平分别为(10.26±3.79)mmol/L、(2.76±1.97)mmol/L和(7.90±3.39)mmol/L,斑块形成组的TBIL、DBIL和IBIL水平分别为(10.87±2.55)mmol/L、(2.35±1.13)mmol/L和(8.53±1.99)mmol/L,无斑块组的TBIL、DBIL和IBIL水平分别为(13.69±4.62)mmol/L、(2.67±1.01)mmol/L和(11.03±4.05)mmol/L,动脉硬化组、斑块形成组的TBIL和IBIL水平均低于无斑块组(P<0.05),而动脉硬化组与斑块形成组间TIBL、IBIL及DBIL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颈动脉IMT值与TBIL(r=-0.272,P=0.008)和IBIL(r=-0.277,P=0.007)水平存在负相关。结论低水平胆红素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但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可能与胆红素的降低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