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牛牧  柯开富 《江苏医药》2015,(4):399-401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对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脑出血患者155例,均于发病6h内完成首次头颅CT检查,72h内复查头颅CT。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和其他相关血生化指标。分析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早期血肿扩大的关系。结果 155例中,发生早期血肿扩大34例(血肿扩大组),另121例为血肿未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血肿扩大组患者入院时出血量较多,血肿形态相对不规则的发生率和中线移位发生率高,D-二聚体水平高(P<0.05)。血肿扩大与初始出血量和D-二聚体增高相关(OR值分别为2.63和1.82,95%CI为2.41-2.87和1.54-2.13;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体积扩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维生素D(VitD)缺乏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VitD缺乏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患儿均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同时实验组给予补充VitD治疗,疗程1个月。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25-(OH)D3及IgA水平,1个月后复查25-(OH)D3及IgA水平。记录两组各项指标(患儿喘憋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患儿喘憋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较非对照组明显缩短(t=2.03、2.49、3.23,P均0.05)。治疗前两组血清25-(OH)D3及IgA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治疗后实验组25-(OH)D3及I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8.28、9.57,P均0.01);治疗后实验组25-(OH)D3及IgA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t=8.28、9.57,P均0.01)。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及IgA水平低下,补充VitD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提示VitD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进而影响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D-二聚体的检测在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检测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处于急性发作期患者共52例的D-二聚体。结果其中16例D-二聚体偏高>0.5 mg/L,占30.8%。8例检测值在0.5~1 mg/L,5例检测值在1~10 mg/L,3例查D-二聚体>10 mg/L,最高值达28.5 mg/L。其中2例检测值分别为10.58 mg/L、28.5 mg/L的患者诊断肺栓塞,1例住院期间死亡,1例自动出院随访死亡。结论D-二聚体特异性差,但它的敏感性高,且检测方便迅速,故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做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与血栓性疾病的初步筛查指标。D-二聚体的检测可使大家早期关注到部分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的血液高凝状态或微血栓形成,及早予以抗凝、溶栓治疗,以改变其疾病的愈后。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病死及致残率均很高,而且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复杂,在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了复杂变化,这使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一直处于研究热点。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本文从维生素D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维生素D缺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上海长岛公司生产的D-二聚体试剂盒和日本Sysmex公司的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50例正常体检者和125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糖尿病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并且年龄越大,D-二聚体升高越明显。结论定期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D-二浆体水平对防治糖尿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液D-二聚体的对病情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心功能的减退,D-二聚体水平增加,D-二聚体与心功能等级呈正相关(F=32.193,均P<0.05)。结论 D-二聚体及心肌损伤指标关系密切,表明炎症与血栓形成及心肌损伤关系密切;D-二聚体与心功能等级密切相关,心功能不全可能是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0.
帅虎  梅敏  刘凌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20):2539-2541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及D-二聚体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7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分为高血压1级(23例)、2级(28例)、3级(24例),另选正常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各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 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与各级血压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血清25-(OH)D3(25-羟维生素D3)的含量,并探究25-(OH)D3与BAKP(骨碱性磷酸酶)及微量元素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382例本院儿童保健所门诊正常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0~1岁、1~2岁、2~3岁、3~4岁、4~5岁共5组,采用酶联免疫测试法检测血清25-(OH) D3含量,并测定血清BAKP及Cu、Zn、Fe、Mg等微量元素含量,分析25-(OH) D3与BAKP、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结果 各年龄段儿童均明显存在25-(OH) D3缺乏的现象.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明,Zn和BAKP、Cu,Fe和BAKP、Cu、Zn,Mg和Cu、Z、Fe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25-(OH) D3与BAKP存在相关性(P<0.05);而25-(OH) D3与Cu、Zn、Fe、Mg等微量元素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0~5岁的儿童均不同程度地缺乏25-(OH) D3,尤其是0~2岁的儿童缺乏25-(OH) D3现象严重.相关性分析说明25-(OH) D3与BAKP存在相关性,与Cu、Zn、Fe、Mg等微量元素无相关性,补充Zn和Fe可有助于改善BAKP含量,对改善儿童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铖  周娲 《江西医药》2022,(8):862-865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CRF)非患者血清骨钙素(BGP)、骨桥蛋白(OPN)、25(OH)-维生素D3[25(OH)D3]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南昌市第三医院肾内科门诊和住院确诊为CRF的非透析患者150例,分为慢性肾脏病(CKD)3期组、CKD4期组、CKD5期组,和同期在门诊体检的健康者(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血清白蛋白、血钙(Ca)、血磷(P)、甲状旁腺激素(iPTH)、BGP、OPN、25(OH)D3的水平,同时行64层螺旋CT计算CACS。将CRF患者按CACS Agatston总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对比各组血清Ca、P、iPTH、25(OH)D3、BGP、OPN的值。结果随着肾功能衰竭程度的加重,血Ca、25(OH)D3逐渐下降,而P、PTH、BGP、OPN、总CACS呈逐渐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冠脉钙化程度加重,Ca下降,P、PTH、BGP、OPN、总CACS上升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5(OH)D3在中度组、重度组比较下降无意义外(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血清25(OH)D3水平的变化及维生素D辅助治疗婴幼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因肺炎住院的78例婴幼儿作为肺炎组,按临床症状轻重不同分成轻症组和重症组,另外选取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62例婴幼儿作对照组,测定所有患儿血清25(OH)D3水平。再将肺炎组患儿随机分为维生素D治疗组和非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抗感染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治疗1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分别检测血清25(OH)D3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1)婴幼儿肺炎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重症肺炎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轻症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7 d后,维生素D治疗组血清25(OH)D3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维生素D治疗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气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非治疗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维生素D治疗组总体有效率97.4%,高于非治疗组的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 缺乏可能是婴幼儿肺炎的诱因之一,在判断疾病轻重上也有一定的意义,维生素D 辅助治疗婴幼儿肺炎可缩短病程、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周建烈  杨宗麟 《上海医药》2011,32(10):472-474
近10多年来,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已能精确区分且定量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25(OH)D2)和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由此发现维生素D3的营养能力优于维生素D2.本文介绍用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理由及定量测定25(OH)D2和25(OH)D3方法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我们的研究希望找出对于25(OH)D水平低的患者,这种改善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我们对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患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根据25(OH)D的基本水平分为三组。1组和2组(血清25(OH)D <20 nmol/L)给予第一周口服维生素D2 80 000 IU,随后3周每周给予维生素D2 40 000 IU。3组血清25(OH)D为20–30 nmol/L,每周给予维生素D240 000 IU,口服4周。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共111名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为62.21±13.35岁(21–89岁),平均血清25(OH)D为14.67±5.75 nmol/L(4.6–27.5 nmol/L)。在使用维生素D 29.92±2.72天后,各组血清25(OH)D显著升高(P <0.05)。收缩压、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P <0.05),而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无明显降低。三组间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障碍,且病程易反复,但发病原因并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综合原因所致。许多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在抑郁症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维生素D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许兵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75-76
早产儿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高危人群,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3普遍较低,随着维生素D制剂的应用,3~6个月可逐渐接近正常,采取合理的补充方法是防治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0例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它的浓度与血管病变支数成正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与D-二聚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交连后再经纤维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的有价值的指标,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我们对脑梗塞急性期病人及正常人空腹血清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