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肾肿瘤的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各种不同肾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124例肾肿瘤(平均直径3.4cm),应用超声造影观察肿块回声增强时间和造影剂消退时间(皮质相与延迟相),观察肿块的假包膜(与二维声像图对比),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98例,移行细胞癌5例,肾盂鳞癌6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肾盂上皮细胞癌1例,肾母细胞瘤5例,嗜酸细胞瘤2例(潜在恶性)。透明细胞癌98中超声造影有58例出现假包膜(58/98,73.3%),而二维声像图显示假包膜31例(31/98,17%);造影剂呈快进快退76例,快进慢退11例,慢进慢退7例,肿块局部回声增强4例。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回声增强程度明显低于肾细胞癌。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鉴别肾肿瘤,有助于显示出肾细胞癌的假包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观察肾细胞癌超声造影血流灌注特点,术后分析其病理特点。方法:对42例肾细胞癌患者术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剂开始显影、达峰及消退的全过程,并用ACQ软件分析时间-强度曲线数值。结果:28个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呈富血供表现,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显示透明细胞癌的ΔAT、ΔTTP低于其他两组,其ΔPI和ΔI60s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即“快进慢退高增强”的造影模式。另外3个肾透明细胞癌及所有的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呈乏血供表现,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AT、TTP慢于周边肾组织,PI和I60低于周边肾组织,呈“慢进低增强”的造影特点。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够提供不同肾细胞癌微血管灌注特征,为肾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4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造影剂灌注过程,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对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对比脉冲序列技术和造影剂声诺维对24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并分析其造影剂灌注过程。结果注射造影剂后,24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均见增强。峰值强度时,等同于肾实质2例,低于肾实质22例。肿块的造影剂灌注方法:22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超声造影剂灌注过程为瘤体周边首先增强,接着瘤体内部逐渐增强;瘤体周边先行消退,接着瘤体内部逐渐退出。2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超声造影动态过程为瘤体内部首先增强,接着瘤体周边逐渐增强;瘤体内部先行消退,接着瘤体周边逐渐退出。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为17例“慢进慢出”,3例“同进慢出”,4例“慢进快出”。22例呈不均匀性增强,2例呈均匀性增强。结论“慢进慢出”是本研究大多数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超声造影的表现。超声造影能反映。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造影剂灌注过程,有助于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及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肾细胞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25位经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应用低机械指数成像观察肿瘤与肾实质在早期动脉相(〈30S)及衰退相(60~120s)的表脱,通过时间-强度曲线测量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及峰值强度差值。结果超声造影在早期动脉相,12例呈高增强,11例呈等增强,2例呈低增强;11例均质强化,肿瘤直径(2.8±1.1)cm,12例不均质强化,肿瘤直径(57±3.0)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衰退相,11例呈高增强,12例呈等增强,2例呈低增强。其中快进慢退10倒,快进同退2例,慢进同退2例,同进快退2例,同进慢退1例,同进同退8例。肾细胞癌的达峰时间、峰值强度与肾皮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提供肾细胞癌的血流灌注信息,肾细胞癌的超声造影模式呈现多弹性,但常表现为早期动脉相的均质或不均质增强与衰退相的高增强或等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观察肾细胞癌超声造影灌注特征,对肾细胞癌进行病理分型.方法 对42例肾细胞癌患者术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剂开始显影、达峰及消退的全过程,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值.结果 本组肾细胞癌中肾透明细胞癌31例,嫌色细胞癌6例,乳头状癌5例.28例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呈富血供表现,即快进慢退高增强的造影模式.本组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及3例肾透明细胞癌呈乏血供表现.时间-强度曲线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的到达时间、达峰时间明显快于肾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其峰值强度及消退强度也明显高于二者(P<0.05).将肾细胞癌按其最大直径分为三组:小肿瘤(≤3 cm)、中等肿瘤(3~5 cm)、大肿瘤(≥5 cm).嫌色细胞癌超声造影全部呈均匀增强;乳头状癌小肿瘤组呈均匀增强,中肿瘤组呈不均匀性增强;肾透明细胞癌小肿瘤组以均匀增强为主,大肿瘤组全部为不均匀增强.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提供不同肾细胞癌微血管灌注特征,为肾细胞癌的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肾错构瘤的超声造影模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通过对肾错构瘤超声造影模式分析来探讨超声造影在肾错构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用新型造影剂SonoVue对12例肾错构瘤进行超声造影和动态观察。结果造影结果表明肾错构瘤造影增强方式为“快进慢出”和“慢进慢出”;灌注方式多数以周边先增强,向中央充填呈均匀高增强;消退方式为瘤体周边开始缓慢消退,持续时间较长。结论肾错构瘤的造影模式与其病理分类有一定的相关性,超声造影能进一步明确肾肿瘤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移植肾慢性排斥的SonoVue超声造影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测移植肾慢性排斥的SonoVue超声造影特征,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的SonoVue超声造影诊断指标。方法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36例(功能正常30例,慢性排斥6例);选用仪器为Siemens公司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对比脉冲序列造影成像软件;造影剂为SonoVue,剂量选择为0.6-1.0ml;常规超声检查结束后进行超声造影,实时存储图像,回放分析,观测肾实质微循环灌注情况。结果整个造影过程,功能正常移植肾实质呈均匀性增强,包膜下整个肾脏切面被造影剂强回声均匀充填。移植肾发生慢性排斥时,与功能正常移植肾比较,皮质达峰时间延迟,皮质从开始增强到达峰所需时间延长,整个移植肾切面达峰时间延迟;肾脏的增强强度明显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低增强区,分布于皮质、髓质及肾窦。结论利用SonoVue进行移植肾的超声造影成像,可以检测出慢性排斥时微循环血流灌注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实时超声造影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肾脏占位性病变,采用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及反向脉冲谐波技术进行实时超声造影,观察肾占位病变区造影剂的灌注过程及造影后声像图特点。结果 39例肾脏恶性病变中94.9%表现为造影剂早于自身肾皮质或与肾皮质同步快速充填;61.5%表现为造影剂早于自身肾皮质或与肾皮质同步廓清,即为"快进或快出"。28例错构瘤有50.0%病例表现为缓慢增强;64.0%缓慢廓清,称作"慢进慢出"。这两类病变在造影增强模式上具有明显差异。18例肾囊肿表现为造影剂灌注缺如区周边清晰光滑,囊肿内无造影剂或仅见分隔上少量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前后超声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3.0%(62/85)与92.9%(79/85)。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肾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SonoVue超声造影成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测移植肾排斥反应的SonoVue超声造影特征,为建立移植肾排斥反应的SonoVue超声造影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6-01/12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的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25例,均知情同意。其中随访确诊移植肾功能正常患者20例,移植术后时间4~90个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5例,急性排斥的发生时间10~70d。选用仪器为SIEMENS公司Sequoia512和ESAOTES.P.A公司MYLAB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配备对比脉冲序列和造影匹配成像技术造影成像软件;造影剂为SonoVue,剂量选择为0.6 ̄1.5mL;常规超声检查结束后进行超声造影,实时存储图像,回放分析。分析移植肾动脉主干、段动脉、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及肾实质微循环灌注情况,主要包括开始增强时间、回声强度及分布均匀度。结果:25例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均成功进行超声造影,图像效果满意,图像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功能正常移植肾造影成像显示,造影剂依次通过肾动脉主干、段动脉、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随后肾皮质、肾髓质分别开始显影;最后,整个移植肾实质呈造影剂强回声充填,分布均匀对称,肾脏切面形如“火球”。②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肾实质内造影剂充填始终较功能正常移植肾稀疏,包膜下皮质未能完全呈强回声充填,髓质内见散在的、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整个移植肾切面始终未能显示“火球”图像。结论:利用SonoVue进行移植肾的超声造影成像,可以显示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流灌注的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直径≤3cm的。肾细胞癌与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直径≤3cm的肾细胞癌及25例经CT或病理证实的直径≤3cm的肾错构瘤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分析,对比观察肿瘤及瘤旁肾皮质显影过程,观测开始增强方式、消退方式、到达时间、达峰时间、达峰强度及消退强度。结果32例肾细胞癌中,90.6%(29/32)为富血供表现,呈“快进慢退高增强”;9.4%(3/32)为乏血供表现,呈“慢进快退低增强”。25例肾错构瘤中,68%(17/25)为乏血供的低增强,24%(6/25)为等增强,8%(2/25)为富血供的高增强;注入造影剂后,88%(22/25)以肿块周边先增强,逐渐向中央缓慢充填。结论肾细胞癌与肾错构瘤在造影剂增强方式、达峰强度及?肖退方式上有不同的特征,超声造影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超声造影诊断肾盂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诊断肾盂癌的潜在价值.方法 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盂癌患者的常规超声及CEUS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观察肾占位大小、回声、边界、有无彩色血流信号.CEUS观察肿块的增强时相和增强方式,包括肿块的增强、消退时间和灌注表现.结果 本组22个肿块直径范围1.5~8.5 cm.常规超声显示扁平样肿块7个,不规则团块样肿块15个;伴同侧肾脏积水11例.5个肿块内发现较丰富彩色血流信号,9个仅周边少量彩色血流信号,8个未显示彩色血流信号.CEUS显示皮质期22个肿块均增强;同步增强8个,缓慢增强14个;达峰值呈低回声18个,高回声3个,等回声1个;实质期快速消退20个,同步消退1个,缓慢消退1个.常规超声和CEUS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3.64%(14/22)和81.82%(18/22).结论 CEUS可改善肾盂癌的血供显示,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膀胱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57例膀胱可疑占位性病变患者,共169个病灶结节,超声造影观测其造影剂灌注模式,病变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的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和峰值强度(IMAX).结果 116个膀胱癌病灶,96个表现为“快进慢退”,呈高增强;16个表现为“快进快退”,呈高增强;4个呈等增强.23个腺性膀胱炎病灶中,18个与周围正常膀胱壁同步增强和消退,5个表现为“快进慢退”.22个膀胱内血块和3个膀胱前壁混响伪像在造影过程中始终无增强.5个前列腺增生组织突入膀胱内,与前列腺组织同步增强和消退,无明显分界线.与自身膀胱壁比较,膀胱恶性肿瘤RT、TTP缩短,IMAX增强(P<0.05).对膀胱占位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常规超声为85.8%,超声造影为97.0%.结论 超声造影可为膀胱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指标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适宜中国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指标。方法 以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开始显影作为动脉相的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间,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为实质相起始时间;分析682例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肝动脉、门静脉的始增时间及肝实质的增强峰值时间、肝内病灶的开始减退时间,分析增强模式。结果 肝硬化与非肝硬化组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始增时间有显著差异,肝内良恶性病灶增强退出时间有显著差异。85%的原发性肝癌及99%肝转移癌在注射造影剂后180s内退出,故以180s作为延迟相起始时间及与实质相的划分点,由此将超声造影分为四个时相。结论 由于肝背景不同造成血流动力学差异,病灶增强时相以自身背景对比更为适宜;根据新的时相定义及病灶增强退出特征,总结出中国人肝癌及其他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35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肾脏占位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其增强程度、增强均匀度、假包膜征、增强、消退时间及增强方式.结果 超声造影示恶性肿瘤28例,良性病变7例.恶性肿瘤中肾癌17例,肾盂癌11例;良性病变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肾囊肿3例.肾癌多表现为快进快出、弥漫性不均匀性明显增强及假包膜形成;肾盂癌多表现为慢进快出和弥漫性均匀性不明显增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多表现为快进慢出和向心性均匀性不明显增强;肾囊肿多表现为无增强.结论 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病变的诊断和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胆囊癌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13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接受了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造影剂为SonoVue。 结果注射造影剂后13例原发性胆囊癌均见造影增强,各病灶较常规超声显示更清晰。2例常规超声漏诊的胆囊癌造影后癌灶增强而胆泥不增强得以确诊。2例胆囊癌伴肝转移造影后检出更多的转移病灶。 结论超声造影是常规超声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We investigate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EUS)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the perfusion pattern and parameters of the time?intensity curve of ovarian endometrial cysts (OECs) pre- and post-sclerotherapy. Forty-three patients with one-sided, single, untreated OECs underwent CEUS pre- and post-sclerotherapy. OEC wall thickness was measured by 2-D ultrasonography and CEUS, and CEUS enhancement patterns and time?intensity curve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sclerotherapy were compared. OEC wall thickness remained essentially unchanged post-sclerotherapy. Wall thickness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on 2-D ultrasonography than on CEUS. The OEC wall exhibited rapid enhancement and slow clearance both pre- and post-sclerotherapy. Wash-in and wash-out times remained unchanged. The wall exhibited iso-enhancement pre-sclerotherapy, but low and partially uneven enhancement post-sclerotherapy. Post-treatment, time to peak was delayed, peak intensity was reduced and perfusion slope was decreased. The contrast agent arrival time and area under the curve remained similar. CEUS enhancement patterns and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were altered post-sclerotherapy; thus, treatments involving sclerosing agent retention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sclerotherapy for OEC.  相似文献   

17.
声学造影在子宫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新型造影剂声诺维及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子宫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子宫肿瘤患者,采用新型造影剂声诺维及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进行超声造影,观察不同病变造影剂灌注过程及造影后声像图特点。结果子宫肌瘤表现为造影剂自外周向内快速充盈,假包膜强化明显,瘤体内部造影剂分布均匀,较包膜消退快,而变性区则无造影剂分布,浆膜下及黏膜下肌瘤可显示来源于子宫的蒂部供血动脉血流。宫颈癌及内膜癌病灶区滋养血管首先充盈,病灶内部强化欠均匀,消退早于正常子宫肌层。结论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肌瘤边界及内部变性情况,能较清晰显示内膜癌及宫颈癌浸润肌层的程度,有助于提高超声对子宫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