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束支阻滞(RBBB)的病因及临床意义.右束支阻滞(RBBB)在心电图检查中常见,各年龄组均可见.临床上除见于器质性心脏疾患以外,尚可见于非心脏疾患及完全健康者.方法:对120例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病历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的RBBB冠心病较多见,年龄轻的RBBB则以正常人及无器质性心脏疾患较多见.结论:当CRBBB合并电轴明显轴左偏时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影响中老年健康的疾病,当发病初期出现右束支阻滞(RBBB)时心脏猝死率高。本文将我院1996年至2003年收治的AMI时新出现持续RBBB的13例患者进行分析回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解右束支阻滞(RBBB)与冠心病的关系,我们对常规体表心电图RBBB者进行了次极量运动平板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方法 受检者均系从1100例资料中筛选出诊断明确检查资料完整的22例进行分析。结果 阳性2例,可疑阳性6例,阴性14例。结论 对于单纯的RBBB如不合并其他心脏病变改变者,预后是较好的。但对伴有冠心病易患因素,非典型心绞痛,不明原因晕厥和心律失常患者则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右束支阻滞(RBBB)在心电图检查中常见,各年龄组均可见。临床上除见于器质性心脏疾患以外,尚可见于非心脏疾患及完全健康。笔对360例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病历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的RBBB冠心病较多见,年龄轻的RBBB则以正常人及无器质性心脏疾患较多见,CRBBB合并电轴明显左偏时临床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5.
郝容抒 《当代医学》2008,14(22):60-60
右束支阻滞(RBBB)在心电图检查中常见,各年龄组均可见,临床上除见于器质性心脏疾患以外,尚可见于非心脏疾患及完全健康者.笔者对360例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的RBBB冠心病较多见.年龄轻的RBBB则以正常人及无器质性心脏疾患较多见,ORBBB合并电轴明显左偏时临床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6.
心率依赖性束支阻滞(rcte dependent BBB)分两大类,即快心率依赖性束支阻滞和慢心率依赖性束支阻滞。临床上快心率依赖性束支阻滞经常迂到,特别是快心率依赖性右束支阻滞(RBBB)尤为常见。我们结合1例快心率依赖性RBBB的病例简  相似文献   

7.
右束支阻滞(RBBB)在心电图检查中常见,各年龄组均可见,临床上除见于器质性心脏疾患以外,尚可见于非心脏疾患及完全健康者。笔者对360例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的RBBB冠心病较多见,年龄轻的RBBB则以正常人及无器质性心脏疾患较多见,CRBBB合并电轴明显左偏时临床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探讨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体表心电图诊断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发病原因、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结果。结果68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多数见于60岁以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多见。动态心电图显示70%合并心律失常,以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多见。超声心动图结果:46例出现不同程度心房、心室肥大及心脏瓣膜病变,左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50%者30例,占44%。结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常合并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易导致心脏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左心功能不全,临床应高度重视左束支阻滞患者。  相似文献   

9.
应用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测方法,束支裂隙现象的检出率为6.7%。表现为随S_1S_2刺激间期缩短,R_2呈正常—束支阻滞—正常图形衍变。其中RBBB图形最常见(占90%),LBBB图形次之(10%),分支阻滞图形少见。近半数病人R_2的正常化伴随有S_2R_2的跳跃性延长≥80ms。认为心脏传导组织在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是裂隙现象形成的基本原因,而房室结的慢径传导起了重要作用。束支裂隙现象是电生理检查中常见的电生理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右束支阻滞心电图临床较为常见,可见于健康人,以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多见,且多见于青年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更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栓塞、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以及高钾血症等。但临床上对右束支阻滞不够重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6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右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CLBBB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 68例CLBBB患者中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和扩张型心肌病者分别占57.8%、49.4%和38.2%。合并心脏扩大或心功能不全者71.2%,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78.3%,合并房室阻滞者38.1%。结论 CLBBB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等,常伴发心功能不全和各种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病的CLBBB患者容易合并冠心病。  相似文献   

12.
孟庆宁  杨梅  孙曙霞 《中外医疗》2010,29(22):72-72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梗合并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及预防。方法住院治疗的发生束支阻滞的58例患者,男38例,女20例,年龄42~86岁(平均60岁)。对照组:178例,男95例,女25例,年龄46~83岁(平均56岁)。对2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原因与病死率的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特异性心肌酶的测定,和超声心动图的影像改变,观察其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本文急性前壁心梗合并束支阻滞的发生率为38%,于文献报道相似。其预后与合并束支阻滞的程度有较大关系,尤其是近期预后较差,与不伴有束支阻滞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合并束支阻滞发展为严重的传导阻滞或心脏突发事件较常见。因为多数右束支与左前分支的血供来自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第一分支,一旦发生前降支闭塞,则心肌损伤较广而严重,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恢复心肌再灌注。尽快建立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预激综合征并束支阻滞、房室阻滞对PJ间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典型预激综合征并束支阻滞或房室阻滞患者有典型预激表现时和消除旁路传导(消融旁路10例,间歇性2例)后心电图:测量PR间期、QRS时间(形态)、PJ间期,分析旁路传导和旁路部位对PJ间期的影响.结果 (1)12例(并束支阻滞8例、一度房室阻滞4例),在消除旁路传导后PJ间期均延长(0.28~0.36 s).(2)旁路前传(典型预激)时,12例PJ间期均较消除旁路传导时有不同程度的缩短(缩短0.02~0.12 s);一度房室阻滞4例缩短后的PJ间期仍>0.26 s(0.28~0.30 s);并束支阻滞则与旁路位置有关:旁路位束支阻滞同侧(6例),PJ间期均缩至正常范围(0.22~0.25 s),位异侧1例缩为0.27 s,1例为0.25 s.结论 (1)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可掩盖房室阻滞和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同时能不同程度的缩短延长的PJ间期:(2)预激综合征PJ间期延长提示并房室阻滞或束支阻滞,但PJ间期正常不能排除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束支阻滞均影响心室的除极和复极向量,二者并存不能用常规的心肌梗死心电图标准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束支阻滞多年来一直都是临床心电图诊断的难点.本文结合近年文献简述束支阻滞对心肌梗死的影响和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分析1例左束支阻滞伴房室阻滞表现"多变"(房室传导8:1→1:1)的心电图,指出房室(束支)阻滞表现(房室传导比例)不仅取决于不应期病理延长的程度,同时受PP间期、逸搏间期和隐匿传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B惯用简称LAH,在临床心电图中较为常见,在冠心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占64.6%,其临床意义不亚于左束支阻滞,因此对左前分支阻滞虽不能作为冠心病的诊断依据,但对冠心病的传导系统病变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1976年7月至1979年5月的6,683例常规心电图中见到154例有室内分支限滞。其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简称 RBBB)31例(其中1例合并 P-R 间期延长),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简称 LBBB)3例,左前半支阻滞(简称 LAH)106例,左后半支阻滞(简称 LPH)1例,双分支阻滞12例,三分支阻滞1例。现着重把左束支半阻滞和双分支阻滞119例报告如下。一、诊断标准(一)LAH:1.心电轴左偏-30°~90°,2.QRS_(r、aVL)呈 qR 型,Q_(r、aVL)不超过0.02秒,QRS_(Ⅱ、Ⅲ,aVF)呈 rS 型;3.ORS 不增宽或仅轻度增宽但不超过0.11秒;4.除外膈面心肌梗塞、横位心及/或逆钟向转位、肺气肿和预激综合征等引起的心电轴左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及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在不同性别与年龄的发生率情况。方法分析620888例12导联静息心电图检测结果,统计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发生率情况。结果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6771,P=0.4106),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15.261,P<0.05)。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与年龄存在相关性(Χ2=671.8555,P<0.05);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与年龄存在相关性(Χ2=299.9378, P<0.05)。结论根据本研究推断女性发生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即左束支传导功能彻底丧失的概率比男性低,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女性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应仔细判别,是否为左束支功能完全丧失,为临床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电轴左偏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观察了1992年以来我院诊断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56例住院患者的心电图及其它相关检查,评估其心脏病变程度。结果: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电轴左偏患者共23例,其中9例原有左前分支阻滞,8例为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后逐渐合并电轴左偏,6例入院即为完左合并电轴左偏,其高血压、糖尿病平均病程明显长于单纯完左组,三尖瓣病变,主动脉瘤病变(特别是主动脉瓣返流),心室扩大等心脏的病理性改变的发生率也与单纯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别。结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电轴左偏时,心脏病变弥漫并较严重。心电图诊断应指出合并电轴左偏与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正常电轴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束支阻滞在多数情况下是永久性的,但有时可呈间歇性束支阻滞,其中以与心率快慢有关的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较为常见而重要,随着病情的改善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可恢复正常室内传导,但也可发展为永久性束支阻滞。而动态心电图对捕捉一过性、间歇性及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束支阻滞极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