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体内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好发于青少年。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困难、精神症状、肝硬化及角膜色素环等。目前公认ATP7B基因突变是导致铜在体内代谢障碍并沉积在机体不同部位从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关键,即遗传缺陷导致了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客观评价肝移植在Wilson病治疗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与铜代谢障碍有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异常,使体内吸收的铜排出困难,造成铜大量沉积于肝、脑、肾和角膜等组织,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WD在欧美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10万-3/10万,携带者发生率为1/90,在我国尚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发病率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3.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为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研究证实,WD患者因ATP7B基因突变引起铜代谢障碍,使得游离的铜离子在肝、豆状核、角膜、肾脏等组织器官缓慢蓄  相似文献   

4.
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铜沉积在组织中,而引起肝脏和神经病学的改变,为了进一步明确Wilson病的神经病学与精神病理学之间关系,本文作者用MMPI对有或无神经病学症状的病人,进行分别测定。  相似文献   

5.
过去虽已证实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有铜代谢异常,但这种元素在体内更进一步的变化却不完全清楚,且除铜以外,没有关于其它微量金属代谢障碍的报告.作者用中子活化分析法测定了铝、镁、钙及铜等的含量,并对Wilson病可能的致病过程进行了讨论.本文报告一例10岁男孩,因发音困难,举止迟缓和步态障碍3个月住院,检查呈面具脸表情,舌运动不灵,右臂强硬,指-指,指-鼻试验及轮替运动障碍,双侧角膜有K-F环.血清铜及铜兰旦白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与Wilson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神经科较为常见的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青霉胺为代表的驱铜药物是目前WD最主要的对症治疗手段,但其对终末期WD治疗效果差,也无法挽救首发表现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WD患者的生命。自1969年DuBois等首次为WD患者成功实施肝移植手术以来,包括我国在内已有数百名WD患者接受了这一手术,肝移植为W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有些移植中心报道肝移植能够逆转WD的临床症状、体征及铜代谢障碍,并有长期乐观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WD患者在出生后即存在铜代谢障碍,5~lO岁时肝内的铜饱和,数年后出现临床症状,患者主要因肝脏或神经系统症状就诊在消化内科或神经内科,作为少数几种可以治疗的遗传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若干问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肝豆状核变性(也称Wilson病,WD)是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WD基因 ( 13914 1 )突变,其编码的蛋白 (ATP7B酶 )发生改变,导致血清铜蓝蛋白(CP)合成减少和胆道排铜障碍,铜离子在肝、脑 (尤其是基底节)、肾、角膜等沉积,表现为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肾功能损害、角膜K F环等。WD好发于青少年,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 1∶30 000,发病率 15 ~25 /100万,杂合携带者频率 1∶100 [1];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WD远较西方国家多见。据李洵桦等 [2]统计,WD占我科神经遗传门诊的 10 14%,仅次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WD作为…  相似文献   

9.
Wilson病基因突变体的体外构建及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并比较正常ATP7B蛋白及其突变体蛋白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探寻ATP7B蛋白参与铜转运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含健康人全长Wilson病(WD)cDNA片段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ATP7BcDNA/pcDNA3,定点诱变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突变体表达质粒Arg778Leu/pcDNA3、Gln914Ter/pcDNA3和Thr935Met/pcDNA3;同时设计并制备包含ATP7B蛋白N端主要功能区的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ATP7Bn33-629抗体;分别以上述质粒瞬时转染中国仓鼠卵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收集细胞提取蛋白,以ATP7Bn33—629抗体为一抗,免疫印迹分析并比较正常和突变体ATP7B蛋白的表达程度。结果 ATP7B蛋白在正常ATP7BcDNA/pcDNA3表达质粒和Arg778Leu/pcDNA3、Thr935Met/pcDNA3错义突变体表达质粒转染的CHO细胞中表达量一致,而在Gln914Ter/pcDNA3截短突变体表达质粒转染的CHO细胞中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 成功构建了WD突变体表达质粒并在转染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打下基础。错义突变未改变ATP7B蛋白表达量,提示错义突变引起铜代谢障碍的机制与蛋白表达量无关。截短突变产生的ATP7B蛋白产物表达量增加可能与其所需的翻译时间相对较短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肝豆状核变性(HLD)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是少数几种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性疾病之一,1912年Wilson对其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了详细探讨,故亦称为Wilson病(WD).WD基因于1993年被成功克隆.  相似文献   

11.
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较常见的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疾病,以脑、肝脏及其他组织细胞内渐进性铜蓄积为发病基础,临床表现多样,但以豆状核变性为主的锥体外系症状和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消化系统症状多见。目前临床上关于WD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这给临床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相似文献   

12.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亦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好发于青少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铜代谢障碍导致铜离子在机体各脏器异常沉积引起多系统损害。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硬化及豆状核变性。不同地区、种族及个体差异,铜离子沉积的速度、部位及程度有所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神经精神功能障碍、肾脏损害及角膜K—F环;生化特征表现为血浆铜蓝蛋白及血清铜离子水平低下,24h尿铜排出量增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病( Wilson' s disease,WD) ,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编码铜跨膜转运蛋白的基因ATP7B发生突变,以致铜在肝脏、大脑及其他组织器官中过度沉积.多数HLD患者以肝病和神经...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编码铜跨膜转运蛋白的基因ATP7B发生突变,以致铜在肝脏、大脑及其他组织器官中过度沉积.多数HLD患者以肝病和神经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15.
Wilson病基因产物在人肝细胞内存在和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证实Wilson病铜转运P型ATP酶(WD蛋白)在人肝内的存在,并初步研究其在肝细胞内的具体定位.方法应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技术对离体培养正常人肝细胞内蛋白进行分离;通过高浓度铜及P型ATP酶阻滞剂矾酸钠、激动剂长春新碱孵育培养,差速离心分离肝细胞胞浆、溶酶体、线粒体和微粒体,对各亚细胞铜含量分别对照分析.结果人肝细胞内分离出155 kDa的WD蛋白特异性条带;在人肝细胞质膜、微粒体内存在有铜转运P型ATP酶,其阻滞剂及激动剂对肝细胞铜转运有显著影响.结论证实正常人肝细胞存在WD蛋白,其存在部分可能在肝细胞质膜、内质网和高尔基器.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铜沉积于肝、脑、肾和眼角膜及全身,引起多器官脏器损伤,如肝硬化、肾病、脑损害及角膜色素环等。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常被误诊,为总结经验教训,现将我院收治74例  相似文献   

17.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277900)又名Wilson病(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  相似文献   

18.
铜的作用在机体的生理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铜代谢障碍引起的体内铜稳态异常会表现为铜缺乏或铜过量,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过程,最终导致细胞损害死亡、器官功能异常。铜死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机制已被发生及证实,其发生与铜过载有关,目前在肝豆状核变性中证实了铜死亡的存在,这对于未来我们研究铜代谢障碍疾病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铜代谢异常导致患者体内血清铜蓝蛋白的合成不足和胆道排铜减少,因而大量铜沉积在脑基底节、肝、肾及骨髓中,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引起多系统出现症状。本病首  相似文献   

20.
<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是一种原发性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铜沉积于豆状核、肝脏、角膜、肾脏等组织而引起本病多样化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障碍、肾功能损害以及角膜色素环(K-F)环。现结合临床病例分析本病,并复习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