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
胃癌与端粒酶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66例胃癌、30例萎缩性胃炎及20例正常胃黏膜标本端粒酶活性,以尿素酶法及病理组织学方法检测Hp感染.结果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及Hp感染率分别为:正常胃黏膜10%(2/20)、35%(7/20);萎缩性胃炎36.6%(11/30)、43.3%(13/30);胃癌89.5%(59/66)、66.6%(44/66).被检标本的二者检出率随病变加重而增高.Hp感染标本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比无Hp感染者高.三组资料χ2检验优势比,胃癌组OR值=6,提示Hp阳性者的危险性是Hp阴性者的6倍,有显著性差异.但不论有无Hp感染,其端粒酶检出率均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正常胃黏膜标本中有端粒酶活性检出的标本均有Hp感染,而从胃炎及胃癌标本中检出的端粒酶阳性标本有60%以上有Hp感染.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胃癌诊断的参考指标;Hp感染可激活端粒酶,加速胃黏膜损伤,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可能与胃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伍冬梅  李春鸣  张赟 《重庆医学》2011,40(14):1386-1387,1390,145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端粒酶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Warthin-Starry银染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66例胃黏膜肠化生、36例异型增生、50例胃癌及10例正常胃黏膜Hp感染情况、hTERT蛋白及hTERT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  相似文献   

4.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向阳  阮淑芬 《西部医学》2004,16(4):299-303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肺癌组织和肺良性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及端粒酶与肺癌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临床分期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RAP-PCR-ELISA定量法及原位杂交定性方法,检测44例手术切除标本端粒酶活性及hTERT的表达,其中包括30例肺癌组织和14例良性病变及正常肺组织.结果①TRAP-PCR-ELISA检测端粒酶活性肺癌组织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和正常肺组织(P<0.01).②30例肺癌组织中hTERT阳性率与肺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中阳性率比较,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22例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端粒酶活性,hTERT阳性率均高于8例肺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④端粒酶活性,hTERT阳性率在肺腺癌和肺鳞癌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端粒酶可能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②端粒酶可作为病理学鉴别肺癌与良性病变的一个指标.③端粒酶可作为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TRAP-PCR—ELISA)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标本、48例相应癌旁组织标本、19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标本、21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TERT的基因表达。结果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乳腺癌组为85.42%和89.58%;良性乳腺肿瘤组为42.11%和31.58%;相应癌旁组为14.58%和16.67%;正常乳腺组为0.00%,0.48%。乳腺癌组、良性乳腺肿瘤组、相应癌旁组及正常乳腺组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乳腺癌组端粒酶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与良性乳腺肿瘤组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82、0.6875,P均〈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与乳腺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关;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表达的检测,可作为乳腺肿瘤诊断、治疗、监测、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7.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用TRAP法检测 2 9例肺癌组织、2 7例癌旁组织和 35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③结果  2 9例肺癌组织中 2 1例 (72 .4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2 7例癌旁组织中 6例 (2 2 .2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35例正常组织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34.0 13、3.937,P <0 .0 1、0 .0 5 )。④结论 端粒酶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 ,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判定肿瘤复发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和胃良性病变中端粒酶的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20例胃溃疡组织,10例胃炎组织和20例正常人胃黏膜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80.6%(29/36),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10%(其中2例胃溃疡和1例胃炎组织标本检测到端粒酶活性),正常人胃黏膜组织未检测到端粒酶阳性.胃癌组织与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是判断胃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胃良性病变患者端粒酶检测阳性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9.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中国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将其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TRAP(telom ere repeatam plification protocol)方法检测了42 例胃癌组织、42 例相应癌旁组织及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42 例胃癌组织中,37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81% ;而在42 例相应癌旁组织中,仅有2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端粒酶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辅助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0.
毛建山  张行  蔡建庭  钱可大 《浙江医学》2001,23(8):451-452,468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银染定性及TRAP-PCR-ELISA定量法检测32例胃癌患者胃镜活检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4.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1.9%(P<0.01);癌旁组织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n=17)者的端粒酶活性为0.126(0.095~0.221),高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无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n=15)者的0.086(0.065~0.112)(P<0.05),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水平与肿瘤大小、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有关(P<0.05).结论多数胃癌组织端粒酶处于活化状态,端粒酶活性上调是胃癌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与胃癌进展有关,胃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检测有助于胃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端粒酶亚单位表达水平与人胰腺癌发生的关系,以及表达与端粒酶活性高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DNA测序等技术研究端粒酶亚单位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用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24例胰腺癌标本中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为83.3%,而癌旁组织为8.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hTERT mRNA的表达是人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关键性因素。hTR入TP1 mRNA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hTERT mRNA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在胰腺癌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张方信  阎岩 《医学争鸣》1998,19(4):457-459
目的:观察端粒酶活性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蜡膜介导热启动端粒重复扩增PCR模型方法。结果:胃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3株均呈阳性,在38例胃癌中,32例端粒酶活性阳性,其中进展期胃癌为30/35,早期胃癌为2/3,而邻近胃组织为2/38,在29例胃癌前病变中,5例端粒酶活性阳性,其中不典型增生轻度,中度及重度分别为1/8,1/4和1/3,肠上皮化生和胃息肉分别为1/8和1/6,  相似文献   

13.
胃癌细胞POT1 mRNA表达、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人胃癌细胞POT1 mRNA表达、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分析不同胃黏膜细胞POT1 mRNA的表达,采用TRAP-ELISA半定量分析不同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与癌旁正常黏膜相比,晚期胃癌癌组织POT1 mRNA增高,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胃黏膜与其正常胃黏膜比较其POT1 mRNA表达也明显增高,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及其正常胃黏膜POT1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晚期胃癌及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胃黏膜上皮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肠上皮化生组织和正常胃黏膜上皮,但是胃癌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组织和正常胃黏膜间端粒酶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尽管胃癌细胞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端粒酶活性高于正常和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细胞,但是POT1 mRNA的表达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益气解毒颗粒防治鼻咽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二亚硝基哌嗪 (DNP)诱导大鼠鼻咽癌动物模型 ,观察益气解毒颗粒对大鼠鼻咽癌变中病理形态改变以及端粒酶和端粒酶RNA表达的影响。定期分批处死大鼠 ,取鼻咽组织作病理学检测 ,用PCR -ELISA和NestedRT -PCR法检测大鼠鼻咽组织端粒酶的活性和端粒酶RNA的表达。结果 :灌服益气解毒颗粒大鼠鼻咽癌发癌率 0 (0 /5 ) ,明显低于盐水对照组 80 % (4/5 ) (包括原位癌和浸润癌 ) ;其端粒酶活性为 0 2 4± 0 11,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0 93± 0 2 3(P <0 .0 5 ) ;维甲酸组发病率为 0 (0 /5 ) ,端粒酶活性为 0 2 7± 0 13;各组端粒酶RNA均为阳性。维甲酸组大鼠于 2 15~ 30 8d间逐步死亡。结论 :益气解毒颗粒能阻断DNP诱导大鼠鼻咽癌变 ,且抑制鼻咽上皮癌变细胞端粒酶的激活  相似文献   

15.
Expression of telomerase and its RNA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elomerase ,aribonucleoproteinthatparticipatesinthemaintenanceoftelomerelength ,hasbeenfoundcloselyrelatedtothecellimmortalityandmalignancy Recentinvestigationsshowedthatthereisahighactivityoftelomeraseinmosthumancancersaswellasinimmortalandtumorcellli…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49例胃癌组织(转移30例,未转移19例)和20例癌前病变组织中,采用RT-PCR法检测MMP-7 mRNA,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49例胃癌组织中,MMP-7 mRNA及端粒酶阳性表达者分别为28例和32例,其中转移组表达分别为21例和20例;20例癌前病变组织中MMP-7、端粒酶表达分别为4例和8例。胃癌组联合检测均阳性表达者19例,均阴性者8例;癌前病变组联合检测均阳性者仅3例,均阴性者11例。而MMP-7 mRNA表达在性别、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病理分级中,Ⅰ、Ⅱ级的表达明显低于Ⅲ级(P0.01);侵及浆膜层者明显高于未侵及者(P0.01)。端粒酶在性别、年龄和病理分级以及是否侵及浆膜层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7、端粒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高表达者胃癌转移的风险可能较高。联合检测较单一指标的检测率高。  相似文献   

18.
Telomerase,acomplexstructurepresentattheendsofeukaryoticchromosomes,consistsoftandemarraysofhighlyconservedhexameric(TTAGGG)repeatsinvertebrates.FunctionsoftelomerasearetoprotectgenomicDNAfromdegradationofdeleteriousrecombinationandsignificantlyresolvetheendreplicationproblem['.'J.Ithasbeenproposedthatprogressiveshorteningoftelomeraseinnormalsomaticcellsmayberegardedasamitoticclock,eventuallysignalingthesenescenceofprogrammedcelldeathinagedcells,thus,preventingfurtheraccumulatedgeneticcha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人端粒酶RNA表达的检测方法。方法 制备人端粒酶RNA,(human telomeraseRNA,hTR)的cDNA探针,分别应用RNA斑点杂交与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分析检测不同胃粘膜的端粒酶RNA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结果 人端粒酶RNA的cDNA探针制备成功。18例活检胃癌组织及45例手术胃癌组织RNA斑点杂交检测的阳性率均为l00%,相应TRAP分析的阳性率分别为88.89%、86.67%,低于RNA斑点杂交(P<0.05)。同时RNA斑点杂交结果提示在非癌胃组织中随着肠化程度增高人端粒酶RNA表达也增强。结论 RNA斑点杂交检测人端粒酶RNA,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弥补了TRAP分析敏感性不足的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