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概念在近数十年间一直被修正与补充。20世纪80年代以前认为GIST等同于平滑肌肿瘤。直至1998年Hirota等发现了GIST的c—kit基因获得性功能突变,才明确了GIST与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的区别。明确肿瘤的发生,继而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又名格列卫)的出现,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对GIST的综合治疗;但外科手术在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中仍然占据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名称提出后,其概念和内涵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在广义的GIST概念影响下,将GIST诊断为平滑肌肿瘤、可能平滑肌肿瘤、可能神经鞘肿瘤、未定分化肿瘤,不但从中英文字面上,而且一定程度从概念上导致了GIST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s,GIMT)的混淆。此外,部分研究者还提出了胃肠道自主神经瘤(gastrointestinal autonomic tumors,GANT)的概念。现在,GIST特指由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驱动、由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表达CD117、向卡哈尔细胞分化的消化道最常见的GIMT。是适合分子靶向药物格列卫(STI-571,imatinib mesylate,gleevec,norvatis)治疗的肿瘤之一。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源性肿瘤,被定义为发生于胃肠道,肿瘤细胞呈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并表达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生长因子受体KIT蛋白的间质肿瘤。既往由于对GIST起源和分化缺乏充分的认识,无严格的诊断标准,因此对于该病有多种命名,而且存在临床治疗措施不当的问题。我们根据GIST新的诊断标准,对北京市23所医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GIST住院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新标准普及性进行了调查,对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一工作的目的是为进一步评价GIST新标准的实用性,为制订GIST的诊断治疗指南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目前比较公认的GIST的定义为:GIST是胃肠道除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以外,富于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源性肿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rnors,GIST)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充质肿瘤。由于其组织来源复杂,以往常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鞘瘤等。94%的GIST由于c—kit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受体kit过度表达。因此,目前主要依靠其分子特点以及免疫组化表现对GIST作出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 θ(protein kinase C θ,PKC θ)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作为GIST鉴别诊断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21例GIST肿瘤组织及51例配对瘤旁间质组织和70例非GIST间叶源性肿瘤组织中PKC θ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本组GIST肿瘤组织中PKC θ的阳性表达率为91.7%,其中包括8例CD117阴性GIST,而51例GIST瘤旁间质组织及26例平滑肌肿瘤中均无PKC θ表达,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PKC θ阳性表达率为18.2%.PKC θ的表达与GIST的部位、细胞形态、恶性风险程度分级无关.结论 PKC θ可能作为GIST,尤其是CD117阴性的GIST鉴别诊断的辅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证实了以往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肉瘤、神经鞘瘤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光镜)是不全面的,它们属于一类间叶性肿瘤,是一个从良性到高度恶性都有的概念,现统称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1].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诊断和治疗GIST较为困难.我们回顾性分析了31例GIST,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所占比例不足1%,发病率约2/10万。但它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细胞肿瘤,其中小肠间质瘤占胃肠道间质瘤的第2位。由于其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Mazur等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GIST这个概念,将它与其他的间叶肿瘤以示区分。过去对GIST的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恶性程度都并不十分的明确,给诊治带来了很多不便。GIST的正确诊断通常是在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讨论后才会获得。近十余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对于临床上发现的消化道来源的实体肿瘤,如怀疑GIST,一般可以通过CT、MRI等影象学检查证实实体性肿瘤;结合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细胞成分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CD117阳性或CD34阳性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叶肿瘤原分为平滑肌源性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两大类。近年发现胃肠道间叶肿瘤中还存在一类具少量或不完全性肌源和神经源表型的良、恶性间叶肿瘤,并命名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但真正的平滑肌或雪旺细胞分化的肿瘤则不包括在内。因此,胃肠道间叶肿瘤可分为GIST、胃平滑肌源性肿瘤和胃神经源性肿瘤三大类,分别约占胃肠道间叶肿瘤的80%、15%和5%,约70%胃肠道间叶肿瘤发生于胃[1~5]。因胃肠道间叶肿瘤多表现为境界明显的膨胀性生长,故首选手术切除[1]。本文重点阐述胃间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胃间质瘤目前研究认为由消化…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近几年来临床及病理医师逐渐认识到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而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ns,EGIST)是与GIST相比较而言。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GIST相似,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腔的软组织,且与肠壁或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肿瘤。其发生率比GIST要低得多,占腹部软组织肿瘤的4%-7%。本院自2001年7月-2004年7月共收治6例腹内EGIST,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