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4月~1997年5月,10例患者因动脉瘤破裂后SAH引起脑血管痉挛,大部分动脉瘤位于前循环,8例于出血当天手术,在SAH后4~16d出现血管痉挛。血管造影发现,一侧大脑中动脉痉挛4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痉挛1例、大脑前动脉痉挛1例、颅内多条血管...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血管成形术可改善药物难治性脑血管痉挛的缺血症状。作者旨在探讨血管成形术最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症状、提高预后的治疗时窗问题。方法 研究1993年7月~1997年12月466例于发病后2周入院的aSAH患者...  相似文献   

3.
许多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CT扫描所见与所谓脑干前方出血(曾称中脑周围出血)一致。早期脑血管造影后常用MRI排除脑干和颈髓的动静脉畸形和静脉瘤。作者回顾了一组脑干前SAH的MRI检查结果。18例脑干前非动脉瘤性SAH病人在第3代高分辨力CT扫描和至少进行1次常规四血管造影后,依出血局限于脑干前池和鞍上池得以确诊。其中14例于发病后2~7d(平均4d)行MRI检查,另4例在首次发病后3个月行MRI检查。17例脑部MRI未见血管异常,1例经钆增强显影后可见血管异常并判为毛细血管扩张…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常伴有血管痉挛。本研究旨在确定经颅多普勒 (TCD)所测血液流速与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分两部分 ,第 1部分为回顾性研究 ,观察病人大脑中动脉 (MCA)血流速度的绝对值与造影所示血管痉挛的联系。第 2部分为前瞻性研究 ,测定同侧MCA与颈内动脉颅外段的血流速度比值(Lindeggard比值 ) ,观察其与随后进行的血管造影所见血管痉挛的联系。造影所示血管痉挛独立分级 ,观察者事先不知TCD结果 ,共分 4级 :(1)无血管痉挛 ;(2 )轻度痉挛 (动脉管腔狭窄 <1/ 3) ;(3…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经颅彩色超声检查 (TCCS)、常规经颅多普勒 (TCD)和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情况进行了前瞻性对比观察 ,旨在探讨TCCS对血管痉挛诊断的可靠性 ,并与TCD作了比较。方法 连续 30例病人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4 6± 14)岁。全组均行颅内动脉瘤手术。术后血管痉挛的定义为 :颈动脉造影显示术后比术前动脉管径缩小 >2 5%。全组病人术后均行常规血管造影、TCCS和TCD ,后两者对大脑中动脉 (MCA)、颈内动脉(ICA)、大脑前动脉 (ACA)测量了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最大速度 (Vm)、搏动…  相似文献   

6.
吸烟与脑动脉瘤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烟可增加动脉瘤破裂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性。大量资料表明,SAH在吸烟者中的相对危险度为1.9(1.5~2.3),SAH的发生机率为3.3(2.9~4.3)。吸烟还可合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时间提前,女性提前7~10年,男性提前2~6年。吸烟也可合在后血管痉挛发生率升高(发生机率为4.7),相对危险度为1.2。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 ,有 1/ 2的病人死亡 ,10 %~2 0 %的人生活不能自理。从 1995年起 ,作者对所有SAH病人CT扫描后行CT血管造影术 (CTA)。此项技术为动脉瘤的大小提供了准确的资料 ,可用于研究动脉瘤大小与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138例SAH患者 ,SAH的诊断依据为CT显示有血液外渗 ,如CT阴性 ,则根据脑脊液黄变诊断。大动脉瘤的定义为直径≥ 10mm。采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联合会 (WFNS)量表来评价入院患者的临床情况 ,入院病人根据结果分为情况良好 (WFNS 1~ 3分 )和情况较差两组。出血总量评估依据H…  相似文献   

8.
无创性影像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偶然发现无症状性脑动脉瘤的机会。决定该类病人是否手术,应根据对手术风险及益处的正确评估。作者研究了115例手术治疗未破裂脑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结果。资料与方法 自1976~1994年,因非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经脑血管造影发现脑动脉瘤患者173例,随访11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随访内容包括死亡及原因、有无SAH发生等。SAH的诊断经CT证实。结果 115例脑动脉瘤患者,结扎治疗105例,包埋治疗10例。所有病例随访期1~21年(平均88年),仅1例于治疗5年后失访。…  相似文献   

9.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P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率为50%~75%,临床表现与动脉瘤性SAH相似,预后较好。早期CT检查和充分的全脑血管造影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早期手术与早期血管内治疗对慢性血管痉挛的作用,作者回顾性分析自192年~1995年收治的156例动脉瘤性SAH。年龄20~83(52±13)岁。男∶女=1∶18。121例位于前循环,35例位于后循环,11例(71%)行动脉瘤颈夹闭术,45例...  相似文献   

11.
尽管脑动脉瘤破裂常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但有关脑动脉瘤的形成和生长因素还知之甚少。作者报告 1例有家族史的患者 ,其祖父曾罹患脑动脉瘤 ,而该患者在其第 1个脑动脉瘤治愈 9年后 ,又发生了许多大小不同的重新形成的脑动脉瘤。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揭示散在的家族性脑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患者 ,女性 ,34岁 ,10年前 (1989年 )因短暂记忆缺失 ,继发颈部疼痛两周 ,头痛、恶心 1周就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显示 ,右侧颈内动脉分叉部有一 1 0cm× 1 5cm动脉瘤 ,未发现其他动脉瘤 ,但两侧后交通动脉近端起始处均有“漏斗”…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多变量分析 ,在一项 2 4 4例病人的队列研究中进行了外科或血管内可脱式弹簧圈 (GDC)治疗 ,查明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 ,同时对动脉瘤性SAH后的后遗症预测因素进行了研究。对 2 4 4例脑血管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记录[一般资料 ,Hunt和Hess、Fisher和WFNS(世界神经外科医生联合会 )分级 ]、放射学研究、经颅多普勒(TCD)记录和重症监护参数进行了复查。记录有无持续 6小时以上的低血压 (收缩压 <90mmHg ,7 5mmHg =1kPa)和低血氧 (动脉血氧饱和…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抗凝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转归的影响,作者比较了接受抗凝治疗患者SAH与不用抗凝剂患者SAH的转归。病人和方法 实验分二组:①出血时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SAH患者15例,其中男10、女5例,平均年龄666±91岁。②对照组为出血时不用抗凝剂的SAH患者126例,其中男44、女82例,平均年龄518±135岁。对两组的基本特征与最后转归进行了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SAH是根据CT脑扫描证实有动脉瘤性出血的特征,或CT脑扫描正常而有脑脊液黄变和脑血管造影或尸检发现动脉瘤作出诊断。3个月转归使用Glasgow转归…  相似文献   

14.
文献记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家族成员属SAH的高危人群,并且易患无症状脑动脉瘤,然而,无症状家族性脑动脉瘤的患病率却鲜有报道。作者于1992~1995年采用MRA技术检查8680例人群中无症状脑动脉瘤人员家属的动脉瘤患病率及动脉瘤特征。根据病历记录、死亡证明、电话随访,并排除其他家族性遗传性疾病,查出380人有动脉瘤家族史。对20个家系中所有幸存的一、二级亲属进行患病率评估,其中14个家系有动脉瘤性SAH史。比较有无动脉瘤家族史、动脉瘤性SAH史及不同性别组中无症状脑动脉瘤的患病率,瘤体发生部位和大小。结…  相似文献   

15.
尽管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已有了根本性改进,但仍有许多病人存在智力方面的损害,而这些损害的原因尚不明了。本研究旨在探讨SAH后,出血本身的意义和急性期病人的神经心理。连续51例病人在SAH发病后1~13d(中位4d)做了神经心理检查。33例系因动脉瘤破裂做了手术(其中28例72h内手术);另外18例系原因不明的自发性非外伤性SAH。另选25例腰椎间盘突出而手术治疗的病人作为对照组。病人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受教育程度、手术与检查之间的时间推延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动脉瘤性SAH病人与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年发生率为6/10万,出血原因中65%~85%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动脉瘤性SAH中50%~75%患者预后不良,因为约30%患者可能出现继发性脑缺血。作者旨在明确钙拮抗剂能否改善动脉瘤性SAH的预后以及钙拮抗剂是否通过减少继发...  相似文献   

17.
血管痉挛是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痉挛的频率为12%~85%,差异较大,这与造影的时间、次数和评价方法有关。为了确定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痉挛的诊断标准,对因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伴有颅内血肿的85例病人,行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其中出血后3天内血管造影者25例,4~7天41例,8~11天9例,12~14天10例。本组女27例,男58例,年龄18~60岁(平均39  相似文献   

18.
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病人中 ,95%为非动脉瘤所致 ,这类病人预后极佳。作者研究旨在揭示CT血管造影术能否在中脑周围型SAH的病人中准确地除外椎基底动脉瘤 ,并取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两位放射科医生对 4 0例后颅窝SAH病人CT平扫判读结果一致的 38例 (95% ) (κ值为 0 89;95%CI,0 75~ 1 0 0 ) ,其中 14例为中脑周围型 ,2 4例为非中脑周围型。另 2例判读结果不一致 ,后经第 3位判读者评定 ,确定 1例为中脑周围出血型 ,另 1例为非中脑周围出血型。在CT血管造影片上两位判读者一致检出 16个椎基底动…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脑利钠肽的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低钠血的发生通常与中枢性钠耗综合征(cerebralsaltwastingsyndrome,CSW)引起的低血容量有关,但CSW的原因仍有争议。脑利钠肽(BNP)能引起尿钠排泄和多尿。作者用放免法测定急性SAH患者血浆BNP浓度。以探讨BNP是否与SAH后低钠血有关。选择18例经CT证实的SAH患者,分别在SAH后0~2、7~9和14d3次测定BNP浓度。血浆抗利尿激素(ADH)、心房利钠肽(ANP)、去甲肾上腺素(NA),在7~9d测定1次。血清钠浓度至少每3d测定…  相似文献   

20.
由于近 10年来非侵入性影像技术的进展 ,而使无症状脑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对于未破裂脑动脉瘤 (UCA) ,尤其是对直径 >5~ 7mm的UCA ,大多数神经外科医生主张手术治疗 ,但有关手术的远期疗效尚未作细致研究。为此 ,作者对经手术治疗的 115例UCA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并以Kaplan Meier分析法确定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发生的危险度。1976~ 1994年 ,日本 3所医院收治了表现为脑缺血、脑出血、眩晕等 (非SAH) ,经血管造影证实为脑动脉瘤的患者 173例。其中手术治疗 (夹闭术 10 5例、包裹术 10例 )共 115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