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症状与诊断方法。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为46.15%,相较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8.51%的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早期识别不典型川崎病并治疗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卢俞任 《中外医疗》2014,33(6):30-31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确诊率,避免延误治疗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探讨和分析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35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科研对象,其中不完全川崎病86例和典型川崎病患儿264例,对比和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的不同点。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低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典型川崎病患儿累及冠状动脉的几率显著低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冠状动脉受累的几率显著升高,要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3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文对33例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3例临床资料及对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异常的分析.结果 不典型川崎病婴幼儿发病率>学龄前儿童;发病早期ESR、CRP、WBC均明显升高、血小板正常;63.6%的患儿有心肌损害.结论 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损害冠状动脉,最早发病3天可见冠状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是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最安全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骆朋  颜科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3):1779-1781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不完全川崎病提供依据,防止误诊、漏诊。方法:对2007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住院的5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并与同期在本院住院的195例典型川崎病患儿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5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仅具备诊断标准中其他临床表现2条者19例(36.54%),具备3条者33例(63.46%),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者19例(36.54%),与典型川崎病患儿比较,两组实验室检验无显著差异,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几率升高,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不完全川崎病表现不典型,易导致延迟诊断,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确诊、治疗,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及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将我院收治川崎病及不典型川崎病的30例患儿进行早期诊断并给予丙球冲击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经丙球治疗3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有2例患冠状动脉扩张,口服阿司匹林半年后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及不典型川崎病早期经系统治疗后疗效较好,不留后遗症,减少了儿童心脏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收治的29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合并有冠脉损害和没有合并冠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典型川崎病患儿和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结果冠脉损害组患儿出现皮疹的比例为40.48%,出现嘴唇皲裂的比例为46.83%,均显著低于无冠脉损害的患儿(P均<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的月龄为(27.63±20.97)个月,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32.05±21.74)个月(P<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入院前以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前的发热天数均显著多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P均<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为50.86%,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P<0.05);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年龄低于1岁的比例为23.73%,静脉丙种球蛋白前发热天数超过10d的比例为40.68%,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而白细胞计数超过12×109/L的比例(66.10%)以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88.97±74.88)mg/L则均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结论年龄小、静脉丙种球蛋白应用前发热时间长是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对于年龄小的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要重视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应用,以及时确诊并早期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典型川崎病发病情况,总结不典型川崎病诊断和治疗及早期使用IVIG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总结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彩超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价值。结果:(1)不典型川崎病不足典型川崎病6项临床表现中的5项,只有其中3~4项,除发热外,以口唇干红、双眼球结合膜充血较为常见,而颈淋巴结肿大及手足硬肿、指(趾)端脱皮出现率低。(2)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预后好。结论:川崎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9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出院诊断为川崎病的14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典型和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149例病例中,108例(72.5%)为典型川崎病,41例(27.5%)为不典型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相比,不典型川崎病的发热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不典型川崎病常见的症状依次为肛周脱皮(61.0%)、口腔黏膜的改变(61.0%)、双侧球结膜充血(56.1%)和皮疹(51.2%),颈部淋巴结肿大(12.2%)为少见症状。典型川崎病和不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儿出现持续发热、口腔黏膜改变、双侧球结膜充血、皮疹和肛周脱皮时,应高度怀疑川崎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预后恢复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采集我院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儿,其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为32例患儿,分析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合并冠脉损害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结果:典型的川崎病患儿比非典型川崎病患儿发生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扩张等概率要低,发病过程中,实验室诊断和影像学诊断、超声心动及心电图等均可作为评价冠脉损伤的依据。结论: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多无临床表现,增加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及一些敏感指标的检测,可提高患儿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针对临床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及产生冠状动脉损害的比例进行分析研究,对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及精氨酸阿司匹林静脉注射方法治疗.结果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中有9例男患儿,6例女患儿,男女比例1.5:1.发病患儿年龄在6个月~8岁之间,平均(4.2±0.6)岁,有12例患儿不足4岁,占80%,1例患儿治疗后复发,没有死亡病例.主要症状表现为首发症状起病是某种特殊症状,与诊断标准第5条不符,只与2~4条相符,但与患儿血培养及血清等检查结果相结合,将其它发热性疾病排除再与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的结果相结合进行诊断.其中只有1例患儿具备2条,占6.7%(1/15);6例患儿具备3条,占40%(6/15);8例患儿具备4条,占53.3%(8/15).结论 延迟诊治不典型川崎病将增大产生冠状动脉瘤的风险.所以医生在临床中应对小儿不典型川崎病提高重视,以利于早期诊治,进而使产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降低.存在潮红色卡疤,发热,同时伴随川崎病面容,潮红的肛周及手指脱皮,不足2岁男孩阴囊疼痛硬肿且潮红,增高的血沉、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比较明显,进行性血小板增高等症状的患儿应注意不典型川崎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典型川崎病和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性。方法:选取博爱县人民医院儿科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典型川崎病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非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指标与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结果:与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典型川崎病组患儿颈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指(趾)脱皮、唇红干裂、杨梅舌、结膜充血等发生率、CD4+/CD8+明显升高,卡疤红肿、肛周脱皮屑、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CD3+、CRP值明显降低,卡疤红肿、皮疹、手足硬肿、杨梅舌、发热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唇红干裂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与典型川崎病相比,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更不具备特异性,更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冠状动脉损伤风险更高。因此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心脏彩超,帮助确诊,及时防治冠状动脉损伤,避免冠状动脉损伤发展成冠状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48-50+53
目的总结并探讨川崎病(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的26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1)比较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探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川崎病与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1)典型川崎病组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组(P0.05)。不典型KD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除了CRP外(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除口唇、肛周改变外,IVIG敏感性川崎病其余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P0.05)。除CRP、ALT、AST外,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改变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强调早期评估临床参数,对高度怀疑为川崎病患儿应多次复检提高阳性率,尤其注意CRP的变化,对无反应川崎病注意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清Nt-proBNP在小儿川崎病中的浓度变化。方法:选出32例典型川崎病患儿和3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典型川崎病组和不完全川崎病组,另选出本院同时期32例不明原因发热患儿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运用酶联荧光分析技术检测三组患儿的血清Nt-proBNP水平,对比其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典型川崎病组、不完全川崎病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川崎病组与典型川崎病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小儿川崎病患儿的血清Nt-proBNP水平相当,典型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临床诊断该病时可将该指标作为其中一项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6个月以下小婴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提高对小婴儿川崎病的早期观察和诊断,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26例6月龄以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个月以下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不完全川崎病例为多发,冠状动脉受累较多,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高。结论:对可疑病例进行冠状动脉监测,是早期诊断小婴儿川崎病的惟一方法。临床上凡遇不明原因发热5d以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6月龄以下小婴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以早期诊断及改变预后。  相似文献   

15.
席里  杨薇斯 《吉林医学》2012,33(21):4485-4486
目的:通过对3月龄以下小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分析,提高对小婴儿KD的早期观察和诊断,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7例3月龄以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月龄以下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不完全川崎病例为多发,冠状动脉受累较多,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高。结论:对可疑病例进行冠状动脉监测,是早期诊断小婴儿川崎病的惟一方法。临床上凡遇不明原因发热5 d以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3月龄以下小婴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以早期诊断及改变预后。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冠状动脉内径、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特点以及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内径.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81例川崎病及83例其它患儿的血小板数量作均数U检验,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与主动脉内径之比、心肌酶谱三者之间每两组数据作汁量资料相关性检验 结果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高于非川崎病患儿,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与主动脉内径之比、心肌酶谱三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56例川崎病惠几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典型川崎病可按诊断标准,不典型的川崎病可依据其他特殊表现进行相应的诊断;全部患儿均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其中加用丙种球蛋白40例,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14例;治愈40例,好转14例.转院2例.无1例死亡。随访36例,随访时间1—5年,28例患儿〈1年恢复正常,2例好转仍在随访观察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儿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也可以根据其他表现作出判断;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有显著疗效,能有效的防治冠状动脉损害,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患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8.
赵国发 《中原医刊》2011,(17):87-8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在基层医院的诊疗情况,以提高其早期诊断及不典型患儿的诊断水平。方法对62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及仪器检查结果、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苓文62例中典型患儿49例,不典型患儿13例,61例正规治疗均治愈,1例惠儿因故未正规治疗合并心肌炎、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死亡。结论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诊断缺乏特异性,不典型患儿逐渐增多,极易漏诊和误诊。鉴于其严重冠状动脉损害并发症,对不典型或高度可疑者在基层医院可适当放松标准予及时的正规治疗是值得提倡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入院均经动态观察、心脏彩超证实为不典型川崎病.结论不典型川崎病表现各异,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不典型川崎病误诊16例分析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婴幼儿川崎病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对2005年11月~2007年3月我院儿科3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川崎病患儿中有16例误诊,男孩多发,无季节差异;以不典型病例多见,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较高。结论冠状动脉异常可作为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确诊的金指标。同时对于发热>5d,并伴随有其他多方面症状时应警惕此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