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中药袋泡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11种单味中药和复方大青叶的袋泡剂和汤剂在浸出质量上的差异。从而认为:中药袋泡剂的效果要优于汤剂,节约药材约40%,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新剂型。  相似文献   

2.
中药袋泡剂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袋泡剂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剂型,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几千年来,中药的服药方法以汤剂为主,还有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相比之下,中药的新剂型滴丸、胶囊、袋泡剂越来越受到多数患者的青睐。中药袋泡剂是将粉碎成一定细度的药材分装于特殊的滤纸袋中,用开水浸泡后饮服的一种制剂。它具有服用方便、疗效显著、制备工艺简单、节省药  相似文献   

3.
生产中药袋泡剂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友华 《海峡药学》1997,9(1):104-105
中药袋泡剂是在中药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在日本称为泡袋剂。中药袋泡剂根据制备工艺的不同可分为全生药型袋泡剂和半生药型袋泡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溶出快、浸出率高、体积小、服用方便等优点,是近年来中药汤剂改革的方向之一[1]。目前,国内上市的中药袋泡剂尚不多见,但作为医院制剂和保健茶剂,应用已十分广泛,有不少医院的中药袋泡剂达数十种,大有代替汤剂的趋势。为与同道共同探讨提高中药袋泡剂的质量和产量,现就我所近年来生产中药保健袋泡剂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1.原料粉碎度的要成:因各处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中药袋泡剂的开发前景.方法比较20味中药袋泡剂与汤剂在水中溶出物干重和含量测定上的差异.结果含有鞣质、酸类成分或果实类及叶类中药(共9种)宜制成袋泡剂;含有矿物质或花类中药(共7种)需要制成汤剂;苦参等4种中药制备两种剂型均可.袋泡剂有效成分浸出率的增加幅度为5.0%~341.5%,减少幅度为0.1%~69.6%.结论中药袋泡剂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剂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综述半生药型和全生药型中药袋泡剂的工艺研究,为开展中药袋泡剂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现有中药袋泡剂工艺已有综合全面的发展,中药袋泡剂工艺简单易行,能有效地保存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药材浸出率高于汤剂,利于贮存运输,生产成本低,适合生产,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 袋泡剂是近年来开发研究的一种中药新剂型,大体可分为全生药型和半生药型二种,本文仅就半生药型进行探讨.所谓半生药型袋泡剂即部分生药粉碎成颗粒状,部分生药煎汁后吸收到生药颗粒中制备而成的袋泡剂,以克服某些全生药型袋泡剂的不足,使其应用范围更为广泛.现试以香砂养胃丸剂试制成袋泡剂,报告如下: 处方设计胃肠道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中医常用汤剂治疗,用药量大,胃肠功能不良的病人不易接受。根据临床消化疾患中既常见而又无特效药治疗的萎缩性胃炎等症状,按照中医“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在辨证施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麻醉药处方中的常见错误及改正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袋泡剂是汤剂的改进剂型,它既保留了汤剂的吸收快、奏效速,灵活加减,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又克服汤剂剂量大、消耗药材多、携带和使用不便等缺点。 我院药剂科研制出一种“蜜茶饮袋泡剂”,用于慢性咽炎、轻度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取得较好  相似文献   

8.
袋泡剂为一种新剂型,具有溶出快、体积小、服用方便等优点。实验比较了全生药型“通便茶”袋泡剂与汤剂的质量,选择蒽醌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大黄素的含量测定、袋泡剂的浸出速率测定、水溶性浸出物测定及对大鼠在体大肠内容物推进作用的影响等为指标。结果表明:“通便茶”袋泡剂与汤剂所含蒽醌类化合物的种类基本一致,游离大黄素袋泡剂为汤剂的2倍,结合型大黄素为3倍以上,水溶性浸出物袋泡剂为汤剂的1.9倍,对大鼠在体大肠内容物的推进作用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该处方可以用袋泡剂代替汤剂。  相似文献   

9.
<正> 桑翘清热袋泡剂是由桑叶、连翘等12味中药制成的半生药型袋泡剂,工艺先进合理、保留了汤剂吸收快、奏效迅速、能适应中医辩证施治的特点,克服了汤剂剂量大、浪费药材、煎煮繁琐、携带和应用不便、有效成分溶出率低等缺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是为了对洗四方进行剂型改革,对其浸出条件进行比较研究,为制备袋泡剂的制剂工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药材水溶性浸出物的浸出率,运用两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法优选最佳的浸出条件。结果:药材过20目筛,每20g加300ml沸水在保持95℃下浸泡25min。洗四方袋泡剂浸出率较好。结论:洗四方制成袋泡剂是可行的,可保持汤剂的原有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药剂型就是方剂应用于患者的形式,也是中药施于患者机体前的最后形式。中药最常见汤剂型除了的汤剂以外,就是“丸、散、膏、丹”。此外,传统中药剂型还有供口服的胶剂、露剂、酒剂,供皮肤外用的涂擦剂、浸洗剂、熏剂,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酊剂等等。  相似文献   

12.
银翘散浓缩袋泡剂抗炎 解热 镇痛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银翘散浓缩袋泡剂、银翘散蜜丸和汤剂的药理作用。方法 以二甲苯致急性炎症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甲醛致急性和亚急性炎症模型、琼脂肉芽肿增殖性炎症模型、2 ,4-二硝基氟苯 (DNFB)致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模型、干酵母致热模型、醋酸性疼痛模型 ,以及抑菌、抑病毒试验 ,验证和比较银翘散不同剂型的药效学效应。结果 银翘散浓缩袋泡剂的高、低两个剂量组 ,均显示出 :抗急性和增殖性炎症、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解热、镇痛等有一定量 -效关系的药理效应 ,作用强度略优于重量相近的参比药 -银翘解毒丸 ,但多不及印证实验和比较作用强度的西药阳性对照 (萘丁美酮和双氯芬酸 ) ;对DTH则未见明显影响 ,结果与银翘丸作用基本一致 ,但不同于地塞米松的抑制作用 ;银翘散浓缩袋泡剂和煎剂两种剂型 ,对8种细菌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对流感、登革热、合疱和单疱等病毒 ,均呈不同浓度的抑制作用。半数致死量 (LD50 )为(72 .3 6± 11.3 8)g kg,95 %置信限 :61.98~ 83 .74g kg。结论 银翘散浓缩袋泡剂既保留了原剂型的毒理学、药效学效应 ;在制剂学方面 ,又突出了简单、省钱、省时和便于携带、服食等优点 ,因而是该方剂的较理想剂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银翘散浓缩袋泡剂、银翘散蜜丸和汤剂的药理作用.方法以二甲苯致急性炎症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甲醛致急性和亚急性炎症模型、琼脂肉芽肿增殖性炎症模型、2,4-二硝基氟苯(DNFB)致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模型、干酵母致热模型、醋酸性疼痛模型,以及抑菌、抑病毒试验,验证和比较银翘散不同剂型的药效学效应.结果银翘散浓缩袋泡剂的高、低两个剂量组,均显示出:抗急性和增殖性炎症、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解热、镇痛等有一定量-效关系的药理效应,作用强度略优于重量相近的参比药-银翘解毒丸,但多不及印证实验和比较作用强度的西药阳性对照(萘丁美酮和双氯芬酸);对DTH则未见明显影响,结果与银翘丸作用基本一致,但不同于地塞米松的抑制作用;银翘散浓缩袋泡剂和煎剂两种剂型,对8种细菌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流感、登革热、合疱和单疱等病毒,均呈不同浓度的抑制作用.半数致死量(LD50)为(72.36±11.38)g/kg,95%置信限:61.98~83.74g/kg.结论银翘散浓缩袋泡剂既保留了原剂型的毒理学、药效学效应;在制剂学方面,又突出了简单、省钱、省时和便于携带、服食等优点,因而是该方剂的较理想剂型.  相似文献   

1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为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对其所载方剂的特点进行分析可见;方剂来源广泛,即引录了前代医书中方剂,又以收录当时民间验方为多,显示出“尊古厚今”的基本倾向;实际所用剂型全为成药制剂,突出了成药专著的特点,特别是以“汤”命名的方剂均系煮散或沸汤点服,与传统汤剂有别而具备成药的性质;药物组成以3-10味居多,配伍严密,形式多样;所用药物虽以温热药居多,但药与证基本相符,温热药较多有其客观原因,并非编者主观意愿。  相似文献   

15.
中药袋泡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传统中药汤剂的改革剂刑──中药袋泡剂的制备工艺、浸出率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笔者认为,中药袋泡剂制备工艺简单,有效成分、尤其是挥发性成分的浸出率高,是部分传统中药汤剂良好的换代剂型,其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正> 清肝袋泡剂由丹皮等11味中药制成。工艺设计合理,制备简单,既保持了汤剂的吸收快、奏效迅速,又能适应中医辩证施治的特点,且克服了汤剂剂量大,浪费药材,有效成分溶出率低,携带和使用不便等缺点。  相似文献   

17.
川芎茶调袋泡剂浸出研究孙丰润李治淮侯佃臻赵永德(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滨州256603)川芎茶调袋泡剂是在中国药典[1]之川芎茶调散基础上改革而成。具有疏风止痛、散寒解表之功效,用于风邪头痛或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鼻塞等病症。为确保剂型改革后,疗效不...  相似文献   

18.
利用袋泡剂代替传统的后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煎煮法制备汤剂时需将某些芳香性药物及有效成分受热易破坏的药物后下处理,传统的后下方法是在汤剂煎煮完毕前10min 下药。尽管用后下法处理药物,仍不能完全避免其有效成分的损失。近年采,国内外文献大量报道了袋泡剂的研究成果,袋泡剂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本文拟就利用袋泡剂改革传统的后下法问题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9.
孙成春  周玥  张黎明 《医药导报》2009,28(4):450-452
目的 考察利咽袋泡剂的制备工艺和药效学. 方法 通过浸出物浸出率测定及粉碎度考察、水溶性浸出物的紫外(UV)吸光度测定等考察利咽袋泡剂的制备工艺. 采用小鼠热板法、扭体反应和鼠耳肿胀法,考察利咽袋泡剂的镇痛抗炎作用. 结果 袋泡剂的粉碎度控制在10~20目之间,袋泡剂的水溶性浸出物浸出率比代茶饮高18.59%; 其水溶性浸出物的紫外吸光度显著高于代茶饮; 全生药型优于半生药型袋泡剂. 袋泡剂高、中、低3个剂量组均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仅高剂量组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结论 代茶饮改为全生药型袋泡剂可行,制备工艺合理. 利咽袋泡剂具有显著的镇痛、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汤剂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它适应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的需要 ,能迅速发挥药效、缓和药性 ,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历代医药学家均以汤剂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剂型。八十年代 ,国内部分中药饮片厂 ,如邯郸市中药饮片厂、铜川市中药颗粒饮片厂等 ,根据古代大量使用“煎散”的经验 ,将单味中药饮片粉碎成粗颗粒或粗粉 ,称之为“颗粒饮片” ,并进行了工艺与质量方面的研究。1 993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东等地开展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的研究与开发试点。广东一方制药厂被确定为全国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开发试点单位和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