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骨柄内松质骨结合钛网植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4 0具胸骨柄标本将胸骨柄长度、最大宽度、最小宽度每边减去4mm,胸骨柄前、后皮质骨减去1mm作为胸骨柄内松质骨取骨区(以下简称供区)边界,计算胸骨柄内供区的体积。106例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C2~3至C7~T1椎间隙和C3~C7椎体高度。计算颈椎前路常用术式中椎间融合支撑所需钛网高度和钛网内所需植骨体积。对颈前路术中需行髂骨植骨的患者37例,术中刮取胸骨柄内松质骨填充钛网行支撑固定,随访该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胸骨柄供区松质骨体积(8982.83±2437.56)mm^3。颈椎前路术中单间隙、双间隙、三间隙椎间盘切除,1个椎体+2个椎间盘和2个椎体+3个椎间盘切除后,行椎间融合支撑所需钛网高度分别为5.27~6.38mm、10.38~11.35mm、16.64~18.45mm、24.36—29.26mm和35.06~39.75mm;相应钛网内所需植骨体积分别为413.70~500.83mm^3、893.33—969.50mm^3、1306.24~1448.33mm^3、1833.76~2061.41mm^3和3223.22~3434.38mm^3。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取骨区切口无感染血肿形成,无血管神经损伤。随访3个月-4年,平均2.2年,所有患者颈椎已完全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和钛网移位,胸骨柄无塌陷,外形完整,无胸骨柄和双侧胸锁关节疼痛。胸骨柄切口周围色素沉着3例。结果 胸骨柄内松质骨结合钛网支撑可满足大多数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植骨需求。与自体髂骨植骨相比,操作更简单方便,不影响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和负重行走。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的MRI研究:附14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DF)后正常MRI表现;发现术后早期、晚期各种并发症。材料与方法:研究分析146例颈椎ADF术前、后MR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术后73%患者(106例)疗效满意,27%(40例)疗效不佳。半年内T2WI显示手术植入骨块为长方形异常信号区,与相邻椎体界线清楚,多为低信号(40%);半年后呈等信号植入骨块明显增加(48%)。术后2年以上72%植入骨块与相邻椎体间隙消失,信号相等,二者完全融合。40例疗效不佳患者MRI发现手术和非手术平面骨性椎管狭窄(16例),非融骨段椎间盘突出(18例共27个平面),手术平面脊椎后凸畸形(6例),植入骨块后滑脱(5例),脊髓损伤(4例),脊髓萎缩(2例),手术椎体骨髓炎(2例),黄韧带肥厚(1例),多发硬化(1例)等为术后疗效不佳的病因。另有2例MRI未见异常。结论:MRI可作为颈椎疾病手术前、后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活动期颈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14例活动期颈椎结核患者口服抗结核药物2~3周后实施手术治疗,均采用右侧颈前入路、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颈前路钉板内固定术。术后3—5d在颈托保护下起床活动,维持颈托外固定10周左右,坚持口服抗结核药物6~9个月。结果:14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颈肩部的疼痛不适消失,颈椎畸形矫正,生理弧度基本恢复正常,1例合并四肢不全瘫痪的患者术后2周内四肢的瘫痪症状逐渐消失。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无局部结核病灶复发,椎间植骨均骨性愈合,颈椎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螺钉拔出及断钉等情况发生,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基本正常。颈椎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5.00分上升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16.57分。结论: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前路钉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活动期颈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手术中减压植骨技术及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洪兴 《武警医学》2011,22(9):737-740
颈椎经前路的显露方法最早可追溯到1895年,在法国出版的神经外科教材上首次提出了颈前路手术途径。20世纪50年代,Robinson等报道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0.myand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取得良好疗效。此后,ACDF术式成为治疗颈椎伤病的经典术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肿瘤、创伤等。手术中摘除相应椎间盘,同时进行减压区域植骨融合,通过植骨块撑开变窄的椎体间隙和神经根孔,解除神经压迫,并使椎体间融合。其远期疗效与融合效果关系密切,而术后融合成功与否和术中植骨技术和材料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陈辉东  童辉东 《人民军医》1999,42(7):385-386
1990年以来,我们行颈椎前路手术86例,其中骨块脱落8例,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颈椎外伤不稳7例,脊髓型颈椎病1例。植骨方式:单间隙应用原位圆柱形旋转植骨2例,原位圆柱形旋转植骨同时应用记忆扩张钉内固定1例,圆柱形植骨2例,原位方形旋转植骨1例;双间隙应用长条形植骨1例;三间隙应用长条形植骨块同时应用界面钉固定1例。植骨块脱落程度:骨块滑脱<3mm4例,3~5mm2例,>5mm2例。1.2 术后外固定方式 (1)对较轻的颈椎骨折不伴有后柱损伤,术后应用枕-颏或颅骨牵引3周,后改用环形气囊式颈-胸支架固定6~8周;(2)严重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Ⅰ期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椎管骨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 2009年3月采取Ⅰ期后路减压、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椎管骨性狭窄患者29例,其中颈椎陈旧性骨折11例,颈椎后纵韧带钙化7例,颈椎间盘突出钙化11例。病程2个月~3.2年,平均1.4年。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19例,D级8例;日本骨科学会( JOA)术前平均评分为9.8分。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7~28个月,平均15.2个月。植骨块于术后5个月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所有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神经症状均有明显减轻。JOA脊髓功能术后平均评分为13.8分,平均提高4.0分,平均改善率为55.6%。结论 Ⅰ期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是治疗严重颈椎管骨性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可进行电生理监护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颈椎Helix融合器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5月—2003年6月,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1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融合术,小切口入路(3~4 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椎间隙置入带自体松质骨的环状Helix。以手术后X线片及JOA评分分析疗效。结果29例随访8~24个月,平均l 6.8个月,置入的Helix无移位、脱出,病变椎间隙恢复正常,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9.80分,术后14.72分,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Helix椎间融合器行前路融合术创伤小,病人术后恢复快,能早期活动,椎间融合牢固,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8.
保留终板的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椎体终板在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 将 2 1只家犬按 4 ,8,1 2周 3个时相点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7只。采用自身对照 ,在每只犬的 2个腰椎间隙制成保留终板 (实验组 )和不保留终板 (对照组 )的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模型 ,应用组织学、生物力学的方法对两组的植骨愈合情况进行比较 ,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植骨界面的新生血管情况 ,同时比较两组标本的抗压性能。 结果  (1 )术后 4周时实验组的植骨愈合情况差于对照组 ,8周时趋于相等 ,1 2周时无差别。 (2 )术后 4周时实验组新生血管数量少于对照组 ,8周时差别减小 ,1 2周时两组基本相等。 (3)引起实验组植骨间隙 1mm位移时的抗压强度大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保留终板的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且终板的保留不会对植骨愈合的整体进程有明显影响 ,因而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颈椎前路减压已广泛应用脊髓型颈椎病 ,对于长段 ,严重颈椎椎管狭窄 ,尤其是累及颈椎上段者 ,应用前路治疗较为困难 ,采用常规后路椎板切除 ,不仅由于椎管严重狭窄 ,椎管内缓冲间隙几乎完全消失 ,操作中难免挤压脊髓 ,而且术后广泛瘢痕形成和收缩 ,椎管颈又缩小 ,症状复发 ,甚至加重。自 1998年 8月~ 2 0 0 0年 6月治疗 2 5例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 ,经过 5个月~ 3年的随访 ,取得了良好结果。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5例中 ,男 15例 ,女 10例 ,年龄 45岁~ 74岁 ,平均 6 5岁 ,病程 6个月~ 18年 ,平均 7年 5个月 ,颈椎椎管狭窄 1…  相似文献   

10.
国内自1996年开始报道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治疗颈椎损伤以来[1],目前逐渐用于颈椎退变疾患、颈椎椎体肿瘤等,由于颈椎前路带锁钢板为植骨提供有效固定,植骨融合率明显提高。我院2002~2007年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Orion及Zephir锁定型钢板系统13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接受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34例老年患者(男24例,女10例,年龄60~76岁)的临床资料,以同期收治的54例中青年患者(男43例,女11例,年龄29 ~ 59岁)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术前病程、术前合并症、前路减压节段数、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和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按日本矫形协会(JOA)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 老年患者的术前合并症、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 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P<0.05),术前病程、减压节段数、平均住院日、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正确的围术期处理、积极防治并发症,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融合椎体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50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情况,对退变患者组与无退变患者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共72例(75个节段)(28.8%)发生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椎间盘退变程度按评分,1分48...  相似文献   

13.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融合术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能更好地维持椎体和融合节段高度 ,并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式。方法 对 1 0 2例外伤性及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分别行或不行内固定。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周、3、6个月、1、2、3年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以记录融合时间 ,测量融合节段高度。本组平均随访 2年 6个月 (6个月~ 3年 ) ,并与同体相邻节段平均高度作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骨性融合 ,平均融合时间为术后 3.8个月 ,均未发现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经t检验 ,将术后 6个月 ,1、2、3年融合节段平均高度与同体邻近节段平均高度比较 ,两者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能较好地保持融合节段高度 ,并能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89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42例,Cloward环锯法手术27例,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20例。前路手术同期均采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89例获12~5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6.8±2.6)月,按照JOA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术前评分平均(9.5±0.3)分,术后6、12个月评分平均(13.1±0.2)分、(14.2±0.4)分,术后6、12个月JOA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JOA平均改善率57.2%、64.3%。结论对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后路各种术式有着各自不同的适应证,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椎Zero-P椎间融合术与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在单节段颈椎间盘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Zero-P椎间融合术的观察组或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的对照组,每组25例,对比两组术中情况、手术前后JOA评分、椎体融合率、术后症状缓解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取髂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和12个月的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两组椎体融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症状缓解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To define the age-related prevalence of incidental soft-tissue findings in cervical CT scans of a trauma populat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ir clinical importance.

Methods:

The original diagnostic radiology reports and the CT images of the 357 patients with cervical trauma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Incidental soft-tissue findings were investigated. All finding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age. The findings were classified based on their clinical importance into three categories: Category 1: no clinical importance, Category 2: possible clinical importance requiring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Category 3: obvious clinical importance. In addition, the medical records of the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follow-up ratio of the pathologies mentioned in the original radiology report was recorded.

Results:

The most frequently encountered findings in Categories 2 and 3 were carotid artery calcification (n = 89, 24.9%) and tonsillolith (n = 115, 32.2%), respectively. The reporting ratio in the original reports of Categories 1, 2 and 3 findings was 1.1% (n = 4), 9% (n = 27) and 34.5% (n = 64), respectively. No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nd follow-up was accomplished for Category 1 lesions, whereas 11.1% of Category 2 and 35.9% of Category 3 lesions were subjected to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nd follow-up.

Conclusions:

The cervical CT scans of trauma patients reveal many clinically important soft-tissue incidental findings. Cervical region incidental findings may be followed up on an outpatient basis, rarely being of life-threatening value. The ratio of reporting and follow-up of incidental findings increases parallel to the clinical importance of the les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前路钢板联合钛网或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在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等疾病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5年6月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治疗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骨折28例,脊髓型颈椎病17例,颈椎滑脱9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22~69岁,平均50.2岁。结果本组4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植骨均已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椎间高度的丢失。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术前为7.6(3.3~10.9)分,术后6个月为10.8(7.5~14.9)分,改善率为(57.8±9.7)%;术后12个月为11.2(7.9~15.4)分,改善率为(59.8±9.5)%;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38例(80.1%)植骨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显示无内固定物松动,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椎间高度的丢失。术后6个月47例全部植骨融合。结论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术后可即刻获得稳定,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提高了植骨融合率。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并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5年11月接受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椎间融合治疗的21例腰椎滑脱症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中男9例,女12例,年龄60~80岁,平均64岁;退变性滑脱6例,峡部裂性滑脱15例;Ⅰ度滑脱2例,Ⅱ度滑脱13例,Ⅲ度滑脱6例;均为单节段滑脱,L4滑脱9例,L5滑脱12例.所有患者均行全椎板切除减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系统植入、椎间隙撑开复位固定融合术.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距离、滑脱率及滑脱角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随访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2例发生切口脑脊液漏,采取切口加压包扎、头低脚高位、脱水等治疗后得以控制,切口按期拆线.21例患者术后滑脱均有不同程度复位,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术后3个月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滑脱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随访16~26个月,平均20.5个月,末次随访时上述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按照ODI评分判定疗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优良率分别为90.6%及92.5%,随访期间矫正程度无丢失,螺钉无松动,融合成功19例,成功率为90.5%.结论 采用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并骨质疏松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胸段慢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胸段慢性脊髓损伤患者27例,每位患者均接受4次干细胞悬液注射治疗,每周1次。收集患者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6周、6个月时的最低正常功能平面,ASIA残损分级,ASIA运动感觉评分,ASIA模拟视觉评分,Ashworth评分等资料并进行比较,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6个月,6例患者左、右侧感觉最低正常功能平面出现下降(1或2个平面),5例患者两侧运动最低正常功能平面出现下降(下降1个平面2例,2个平面1例,10个平面1例,11个平面1例)。治疗后6周,ASIA残损分级由A级变为B级4例,由A级变为C级1例,由B级变为C级1例,ASIA残损分级变化率为22.2%(6/27);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ASIA残损分级由A级变为B级1例,ASIA分级总的变化率为25.9%(7/27)。治疗后6周、6个月时ASIA下肢运动评分分别为1.7±2.9、3.1±3.6,明显高于治疗前(0.5±1.5,P<0.05)。治疗后6周、6个月时ASIA感觉(轻触)评分分别为68.8±14.4、70.5±14.4,ASIA感觉(针刺)评分分别为68.4±14.7、70.2±14.4,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66.6±13.7、67.0±13.6,P<0.05)。治疗前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为1.8±1.5,与治疗后6周(1.6±1.2)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治疗后6个月(1.1±0.8,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胸段慢性脊髓损伤患者ASIA残损分级和运动感觉功能,并可部分促进慢性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