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穆茂 《肝脏》2008,13(6):535-535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报道,全球接近1/4的疾病由可以避免的环境暴露引起,每年超过1300万人的超额死亡归因于可预防的环境因素。砷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环境毒物和已知的人类强致癌物。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发病原因是自然环境高砷所致的饮水型砷中毒以及燃烧高砷煤所引起的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我国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仅限于贵州和陕西两省。其中,贵州兴仁县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卫生部首个确定的燃煤型砷中毒病区(也是世界上最早被确认的燃煤型砷中毒病区),当地的煤砷含量均值417.7~2166.7mg/kg,  相似文献   

2.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燃用高砷煤导致慢性砷中毒 ,可成为危害健康的严重地方病之一。本文报道1998年3月作者观察的184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资料和方法1.对象184例均来自贵州省兴仁县交乐病区 ,均有使用高砷煤史 ,按王莲方 [1] 标准以掌、跖皮肤角化疹、疣程度及躯干部皮肤色素沉着范围确诊为不同程度砷中毒。其中男性95例 ,女性89例 ,年龄17~59(42±11)岁 ,经详细询问病史、X线胸透、B型超声心动描记术、血脂等检查 ,除外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心脏疾患。另选取病区12km以外从未使用高…  相似文献   

3.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肺功能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 ,有关燃煤型砷中毒的研究报道较多 ,但慢性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肺功能改变的临床特征尚未见报道。为此 ,我们对贵州省兴仁县交乐乡 98例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及非病区 96例健康人群进行肺功能检测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96例正常对照组选自远离病区 12公里以外 ,无高砷煤接触史且无心肺疾患的健康人 ,平均年龄 (49±2 )岁。观察组 98例选自受高砷煤污染的病区 ,除外其它慢性心肺疾病 ,平均年龄 (5 1± 2 )岁。病例均符合 1994年王连方提出的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1] 。1.2 检测项目 采用日本MINATO公司Autos…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2006年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病情及防治措施落实进度,为全国地砷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选择14个饮水型和3个燃煤污染型地砷病病区监测点,调查监测点所在县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监测点的病情及预防措施效果,采用银盐法(DDC-Ag法)或原子荧光法测定饮水、玉米、辣椒、煤、尿含砷量.结果 ①饮水型病区监测县改水率为42.00%(126/300),改水工程报废率为1.04%(3/288),水砷合格(≤0.05 mg/L)率为86.67%(247/285).燃煤污染型病区监测县8746个应改炉灶均已完成.高砷煤使用率为51.08%(355/695),铁炉使用合格率为75.05%(358/477),烧煤台灶使用合格牢为58.13%(286/492).②17个监测点中,有4个监测点地砷病患病率(不包括可疑患者)在10%~30%,5个监测点在4%-10%.8个监测点<3%.③14个饮水型病区监测点中,饮水含砷量≤0.05 mg/L的有6个,占监测点总数的42.86%;3个燃煤污染型病区监测点中,安龙石丫口村有部分煤样含砷量>100 mg/kg.3个监测点辣椒含砷量(均数)均超过国家标准(≤0.50 mg/kg),玉米含砷量(均数)均符合国家标准(≤0.7 mg/kg).结论 ①监测点地砷病病情无显著变化;②饮水型病区监测县,2006年改水措施落实无进展,但有新的报废工程出现;监测点居民高砷暴露依然严重;③燃煤污染型病区监测县,仍有一半的病区户在使用高砷煤,炉灶使用合格率有下降趋势;粮食砷污染与2005年比有所减轻.仍以辣椒为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贵州省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病区实施综合防治后,燃煤砷对食物含砷量的影响.方法 于2011年,根据贵州省地砷病历史资料,选择2005年实施综合防治后的兴义、兴仁和安龙3个病区县的25个病区村为调查点.根据家中煤样来源的不同,每村每种煤样选择5户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集调查对象家中日常用煤及辣椒、玉米进行含砷量测定.根据《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划分标准》(WS 277-2007)中的规定,按测定后的家中煤含砷量的高低,将被调查的居民分为低危险因素组(煤砷含量≤40 mg/kg)和高危险因素组(煤砷含量> 40 mg/kg),分析两组家庭食物砷暴露的风险.将调查结果与综合防治前1991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煤样测定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玉米和辣椒测定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结果 在3个病区县的25个病区村共检测煤样125份,平均含砷量为30.54 mg/kg;检测辣椒样125份,平均含砷量为0.25 mg/kg;检测玉米样125份,平均含砷量为0.20 mg/kg.辣椒高、低危险因素调查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1,P<0.05).病区煤、玉米、辣椒中平均含砷量与1991年(472.49、5.28、586.60mg/kg)比较,明显降低(Z=-9.15、-11.93、-9.94,P均<0.05).结论 综合防治在防控砷污染物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效,地砷病病区粮食污染显著降低,部分达到国家污染物限量标准要求,应持续坚持病区防控的后期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砷中毒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是滞存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以及危害程度和主要临床表现。方法 根据氟中毒病区分布,对其环境砷背景及致人群中毒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石煤、土壤、粮食、空气、水源、蔬菜、茶叶、头发、尿,用无色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砷含量测定。结果 发现燃用高砷煤可污染空气及食物,使居室空气砷含量超过国家规定达700倍,致存放的粮食含砷量显高于对照点。检出患病率为10.7%(以皮肤色素改变,粗糙、皲裂、脱屑为主)。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与尿砷、发砷呈正比上升。结论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伴有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对环境和人群有一定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7.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流行因素及防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卫生管理的角度分析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流行的自然因素是高砷煤的存在,人为因素是由于病区居民经济生活、文化卫生水平较低,开采和用敞炉灶燃烧高砷煤而罹患砷中毒。笔者认为,改变社会因素较之改变自然因素容易,因而提出了以加快病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同时严禁开采高砷煤,改良炉灶等多种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黔西南州燃煤型砷中毒30年防治概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分析贵州省黔西南州燃煤型砷中毒30年的防治工作,为进一步完善砷中毒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1976-2005年贵州省黔西南州流行病学调查材料和发表论文中的监测数据,按时间顺序对病区防治概况进行分析.结果 于1976年兴仁县、1991年交乐地区、1992-1994年兴义市和安龙县发生了3次燃煤型砷中毒流行,患病人数分别为877、1548、594人.各病区煤砷分别为3361、2130、352、2150 mg/kg,均超过国家标准(100 mg/kg);患者尿砷(1.34、1.34、0.71、0.39 ms/L)、发砷(53.50、53.50、58.60、12.60 mg/kg)也明显增高,均高于参考指标(0.17 mg/L、0.28 mg/kg).1992-2000年共有236例燃煤型砷中毒死亡病例,其中癌症107人,占45.3%;肝硬化腹水62人,占26.3%;肺心病14人,占5.9%;其他系统的损害死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结论 切断高砷煤源是预防燃煤型砷中毒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长效饥制,拟定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燃煤型砷中毒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燃煤型砷中毒病区不同人群发砷含量与年龄、性别、病情的关系。方法发砷测定采用DDC-Ag法。结果病区砷中毒患者和病区正常对照组发砷含量均呈20倍以上高于非病区正常对照组;患者发砷含量有随病情轻重程度而增高的倾向;正常人群中发砷含量男高于女的现象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和病区对照者中不再存在,且反有女性高于男性的倾向;患者发砷含量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主要是女性患者发砷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因素造成的。结论发砷含量与环境煤砷污染有密切关系,发砷含量显著升高是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临床表现的病区砷毒接触者,可考虑称为亚临床砷中毒患者以引起对其防治的重视,而对此类患者存在的判断,发砷含量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目的进一步证实陕南环境砷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之间的关系,查清陕南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病区范围、病情程度和受危害人口。方法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把调查范围扩大到整个石煤产区和燃用石煤的地区。分析石煤、玉米、辣椒和头发含砷量与患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的8个县、区均有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分布,病区范围与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重叠。砷中毒患者总检出率达19.26%,病例以轻度为主,男性多于女性(P<0.05),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P<0.01)。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脱失,其次为皮肤色素沉着(P<0.01),掌跖角化的检出率仅为0.75%。石煤砷与玉米、头发砷呈正相关(P<0.05),与辣椒砷的相关性不明显。石煤砷与病例检出率之间呈相关关系(P<0.05),辣椒、头发砷与病例检出率之间相关性极为明显(P<0.01)。玉米砷与病例检出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调查的8个县、区均为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且为“氟砷联合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11.
陕南农村居室空气氟砷污染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燃用石煤地区居民居室空气氟砷污染现状,为防治病区居民居室空气氟砷污染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对使用石煤的分布范围进行调查,测定石煤及使用石煤户居室空气中的氟砷含量。结果使用石煤的分布范围广泛,且有不断扩大趋势,石煤中的氟砷含量超标,燃用石煤地区居民居室空气中的氟、砷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采取改炉改灶防治措施后居室空气中的氟浓度已大幅下降,但还未达到国家标准。结论燃用石煤地区居民居室空气受到氟、砷的污染,已造成地方性氟、砷中毒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蒙古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人群皮肤损伤(角化和色素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杭锦后旗、五原县的5个乡10个社中902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体检,观察皮肤改变情况.采集所有调查对象的手指甲、饮用水水样,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水砷,中子活化分析(INAA)法测定指甲含砷、硒量.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肤角化的危险因素为年龄、使用农药、指甲含砷量、吸烟、吸烟时间、饮酒、水砷、氟中毒和饮含砷水时间,保护因素为职业、指甲含硒量和维生素;色素异常的危险因素为年龄、使用农药、指甲含砷量、吸烟、吸烟时间、吸烟量、饮酒、氟中毒、水砷和饮含砷水时间,保护因素为性别、职业和指甲含硒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使用农药和水砷为皮肤角化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87、1.583、1.321,P均<0.05),职业和维生素为其保护因素(OR值为0.307、0.260,P均<0.05);年龄、使用农药、指甲含砷量、氟中毒和水砷为皮肤色素异常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24、2.636、2.741、3.699、1.863,P均<0.05),而性别是其保护因素(OR值为0.255,P<0.05).结论 慢性砷中毒患者皮肤损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可以采取改水除砷、健康宣教、合理摄入营养素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陕西省安康市燃煤污染区氟、砷中毒的病情现况及其相关性,为制订有效地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安康市燃煤污染区,选择9个调查点进行成人氟骨症和砷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煤炭氟采用<煤中氟的测定方法>(GB/T 4633-1997),煤炭砷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成人氟骨症诊断采用<地方性氟骨症临床分度诊断标准>(GB 16396-1996),砷中毒诊断采用<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211-2001).结果 共调查16岁以上成人569人,检出氟骨症121例,总检出率为21.27%,查出Ⅱ度以上氟骨症病人4例,占受检人数的0.70%;检出砷中毒132例,总检出率为23.200/%,查出中度以上砷中毒病人95例,占受检人数的16.69%.氟骨症与砷中毒检出率间呈正相关(r=0.816,P<0.01);氟骨症检出率与煤炭含氟量有密切关系(r=0.775,P<0.05);砷中毒检出率与煤炭含砷量间也有密切关系(r=0.761,P<0.05).40~、50~、60~岁组[27.20%(34/125)、29.27%(36/123),28.13%(36/128)]与<40岁组[7.77%(15/193)]比较,氟骨症检出率明显增高(X2值分别为21.969、25.648、23.856,P均<0.01).砷中毒检出率,男性[33.67%(99/294)]明显高于女性[12.00%(33/275),X2=37.162,P<0.01].结论 氟、砷中毒检出率有很高的相关性,但两病同时在同一个体上发生的几率并不很高.体内氟随年龄增加累积到一定水平后,检出率的变化不再明显;而砷中毒则表现出随年龄增加而检出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硒、锌、铜、铁、钴、铬、钼7种必需微量元素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关系.方法 以贵州省兴仁县交乐乡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为调查点,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砷暴露者(包括病区非病人及轻、中、重度患者)139例为暴露组;同时选择距病区约13 km的非砷污染村村民34例为对照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病区和对照区燃煤、土壤、大米、玉米和辣椒以及暴露组和对照组头发、血液和尿液中砷、硒、锌、铜、铁、钴、铬及钼元素水平.结果 病区燃煤、土壤、玉米和辣椒中含砷量分别为4.894、146.551、0.522、1.440 mg/kg,分别高于对照区的1.980、50.167、0.296、0.948 mg/kg(P<0.05或<0.01);病区土壤中含硒量为5.038 mg/kg,低于对照区的8.948 mg/kg(P<0.05);病区土壤中含铜、铁、铬量及玉米中含铁量分别为44.114、5731.500、98.323、89.996 mg/kg,分别高于对照区的13.473、1298.430、36.839、57.391 mg/kg(P均<0.05).暴露组发砷和尿砷分别为1.985 mg/kg和149.593 μg/g Cr,分别高于对照组的0.670 mg/kg和49.853μg/g Cr(P均<0.01);暴露组发硒为1.706 mg/kg,低于对照组的2.405 mg/kg(P<0.01);暴露组发铁、发铬、血铜及血铜/锌比值分别为88.295、8.933 mg/kg、1.053 mg/L和0.074,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7.970、4.099 mg/kg、0.934 mg/L和0.065(P<0.01或<0.05).发硒与病情发展呈负相关(r=-0.414,P<0.01);发铁、发铬和血铜/锌比值与病情发展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1、0.261和0.250,P均<0.01).结论 病区环境高砷同时存在低硒、高铜、高铁和高铬现象.暴露组发硒偏低,发铁、发铬、血铜和血铜/锌比值偏高,与环境中元素水平变化趋势一致,且与病情发生发展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贵阳市白云区农村燃煤型氟中毒病区村民的不良燃煤行为,探索健康教育干预的防氟效果。方法在汉族、苗族、布依族3个不同地区随机抽取3个村,干预前作好基线调查,充分了解村民基本情况和不良燃煤习惯及引起氟中毒流行的危险因素,制作有针对性的宣传品引导村民转变行为。实施健康促进,作好干预后村民的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和主食、辣椒等氟介质及儿童尿氟监测。结果随着农村居民知识知晓的提高,逐步转变了不良行为,氟污染介质水平明显减少,主食大米、玉米、辣椒和儿童尿氟较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农村开展多形式健康教育干预,正确引导农村居民转变不良燃煤行为,能更好地预防控制燃煤型氟中毒流行。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了解陕西省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防治现状,为今后工作提供思路.方法 对病区各年度上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陕西省陕南秦巴山区属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共存病区,主要分布于9县(区)124乡(镇)1 635个行政村,暴露人口约百余万.近十年来开展了以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累计改灶25.26万户,改灶率达到86.62%,病情及各项指标虽有下降,但未能完全控制.结论 在病区,领导重视是落实防治措施的重要保障,持续、反复开展健康教育是地氟、砷病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I、XPD、XPC不同基因型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贵州省兴仁县交乐村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229例砷中毒患者作为病例组,以有相似生活习惯、无燃用高砷煤史的非砷暴露村大果朵村198名居民作为对照组,每人抽取外周静脉血约2 ml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进行ERCC1 C8092A 、XPD Lys751 Gln、XPD Asp312Asn、XPD Arg156Arg、XPC P(AT+/-)多态位点检测.结果 病例组ERCC1 C8092A位点CA/AA基因型分布频率[ CA:29.78% (67/225)、AA:10.67% (24/225)]显著高于对照组[CA:23.08%( 45/195)、AA:5.13% (10/195),x2=8.116,P<0.05];其余各基因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649、4.394、0.865、1.490,P均>0.05).携带ERCCI 8092CA+ AA、XPD Lys751Gln+ Gln751Gln 、XPD Asp312Asn+ Asn312Asn基因型个体分别较携带ERCC1 8092CC、XPD Lys751Lys、XPD Asp312Asp基因型个体发生砷中毒的风险升高1.780、1.681、1.790倍(95%CI分别为1.174~2.698、1.081~2.615和1.014~3.158,P均<0.05);单一的XPD 基因Arg156Arg位点、XPC基因P(AT+/-)位点对砷中毒的发病风险没有影响(P均>0.05).结论 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 C8092A、XPD Lys751 Gln和Asp312Asn位点的多态性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发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