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64例高血压病气滞血瘀患者进行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对高血压病气滞与血瘀证各项指标和舒张压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气滞血瘀患者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多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血瘀证较气滞证升高更明显,气滞、血瘀两证的舒张压与微循环积分和全血粘度均有正相关关系。提出高血压病均有气滞血瘀证的表现,血压可作为气滞与血瘀辨证之参考指标,微循环障碍和血粘度升高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从而提示对高血压病进行活血化瘀治疗是值得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人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的相关性,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辨证分型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将1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气虚血瘀证86例、非气虚血瘀证74例)纳入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60例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Ghrelin水平,分析观察组患者Ghrelin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Ghrel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Ghrelin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Ghrelin水平降低;(3)观察组气虚血瘀证、非气虚血瘀证患者Ghrelin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气虚血瘀证患者Ghrelin水平低于非气虚血瘀证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hrelin水平减低,年龄越大,Ghrelin水平越低;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证居多,且气虚血瘀证患者的Ghrelin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3.
糖尿痫患临床上常有不同程度血瘀证表现,经过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是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的主要依据。本对具有血瘀证表现的糖尿病人进行临床红细胞变形指数测定,具有明显的改变,提示糖尿病人确有血瘀证存在,而经活血化瘀治疗后具有明显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探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报》2013,(10):1487-1488
目的:探讨温病血分证辨证规律。方法:对温病大师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理论进行学习,分析温病血分证的辨证规律。结果:温病血分证症状繁多,变证峰起,临床辨证时有一定难度,但也有规律可循。即把握先兆症状,首辨邪热入血;次辨血瘀程度,详审病理机制;再辨出血部位,慎察神志变化;最后还要关注正气盛衰,判明预后转归。结论:对温病血分证的辨证规律的研究,为临床治疗血分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改变探讨心病瘀血舌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随机选择72例心病瘀血舌患者、30例心病非瘀血舌患者、30例非心病瘀血舌患者与20例健康人,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心病瘀血舌患者血液存在"黏"、"浓"、"凝"、"聚"状态,且不同证型有不同的"黏"、"浓"、"凝"、"聚"倾向。血液凝聚性增高是不同血瘀证型的共同病理基础。阳虚血瘀证血液的"黏""聚"状况最为严重,痰瘀痹阻证和气滞血瘀证血液中的RBC聚集性增加明显;阳虚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血液中的RBC变形能力下降显著;而阴虚血瘀证RBC聚集性增加和RBC变形能力减弱均很明显。痰瘀痹阻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患者的血液处于"高浓"状态;气虚血瘀证和阳虚血瘀证的血液浓稠性改变并不明显。结论:心病瘀血舌的出现,是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至一定程度而导致舌微循环障碍的结果。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为心病瘀血舌患者的诊断、辨证及疗效观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某些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急性脑梗塞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某些观察、化验指标如血压、血糖、意识障碍、血液流变学、末梢血象等进行了相关性研究 ,重点分析了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与证候轻重 ,血液流变学与血瘀、痰湿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中医辨证分型与所观察、化验的指标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临床上常有不同程度血瘀证表现,经过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是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的主要依据。本文对具有血瘀证表现的糖尿病人进行临床红细胞变形指数测定,具有明显的改变,提示糖尿病人确有血瘀证存在,而经活血化瘀治疗后具有...  相似文献   

8.
复方血竭注射液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方血竭注射液由血竭、乳香、没药、檀香4味中药组成。经临床与实验证实,复方血竭注射液可改善微循环的流态,改善红细胞聚集状态(冠心病严重程度与外周微循环改变大致平行,程度严重者,血瘀证也偏重);从家兔血瘀模型中也显示,经复方血竭治疗后,全血高切、低切粘度、血浆粘度有显著意义下降(血浆粘度与心肌氧供关系密切),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临床与实验证实,该药有降低血浆 TXB_2和升高6-koto-PGP_1~α(此两项不仅反映冠心病血瘀证的病理变化,还可作为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客观指标)水平的作用;但不改变在体情况下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肿瘤患者甲皱微循环改变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应用甲皱微循环检查技术观察了血瘀证患者(肿瘤患者)119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结果:①在119例患者中9916%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尤以血液流变学改变明显,表现在血液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加重,符合中医血瘀证判断;②恶性肿瘤临床症状变化多与微循环变化呈同步改变,微循环障碍程度越重,临床病势越重,预后也越不理想;③中药治疗可使70%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及微循环状态得到改善。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甲皱微循环检查技术敏感而直观,在临床监测病情变化中可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前列腺炎辨证分型与尿流曲线变化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辨证分型与尿流曲线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102例,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型、血瘀型、湿热瘀滞型、肾虚湿热型、肾虚血瘀型5组,并以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测试全部人员尿流曲线图,通过检测结果的分析研究,得出慢性前列腺炎不同证型尿流曲线特点、同一证型尿流曲线变化的规律性。结果①对照组尿流曲线呈"钟"型,或称高尖型、高丘型、丘状型;湿热证、肾虚湿热证尿流曲线呈低平型、低丘型或不规则起伏型;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和湿热瘀滞证尿流曲线呈重度低平型、长斜坡型、不规则起伏型、间断丘状型。②以上各证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和2 s时的尿流率均小于正常对照组,达峰时间大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③湿热证、肾虚湿热证与血瘀证、湿热瘀滞证、肾虚血瘀证相比,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均大于后三组,达峰时间小于后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湿热证、肾虚湿热证可见各指标无明显差异;血瘀证、湿热瘀滞证、肾虚血瘀证各组间亦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存在后尿道梗阻现象,后尿道功能性梗阻导致前列腺内尿液返流是其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辨证分型中有瘀滞存在的其后尿道梗阻现象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截肢标本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例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血瘀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分别对截肢肢体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分析。[结果]在32例截肢标本中,中动脉的病理学改变明显,各证型间病变具有显著性差异;微小动脉、神经和肌肉病理学改变各证型间差异不显著。其中脉络热毒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以动脉粥样硬化和炎性改变为主,气血两虚瘀阻证和脉络瘀热证则以中膜钙化、平滑肌细胞萎缩、变性、坏死及胶原纤维增多及内膜粥样斑块形成为主。[结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变特点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寒凝血瘀证、湿热瘀阻证、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4组,并在术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各组盆腔囊肿及盆腔静脉曲张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进行r-AFS分期,探讨各组超声声像改变及r-AFS分期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各组盆腔囊肿及盆腔静脉丛曲张的超声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术中r-AFS分期相一致。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可能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与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血热、血燥和血瘀)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硝酸根还原酶法对30例健康对照者和90例(各分型均为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VEGF、NO进行检测,并分别对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银屑病中医辨证的三个证型的VEGF和NO均大于正常人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屑病中医辨证三个证型组间的血清VEGF和NO,均为血热证组>血燥症组>血瘀证组,且血热证组与血燥证组、血瘀证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燥证组和血瘀证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NO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各证型中血清均呈高表达状态;VEGF、NO与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截肢标本病理形态学之间的关系。[方法]糖尿病足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血瘀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分别对截肢肢体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13例患者以脉络热毒证、脉络瘀热证、气血两虚瘀阻证3型为多。前者截肢动脉以血管周围及全层均呈慢性炎性改变为主;脉络瘀热证截肢动脉以中膜钙化、平滑肌萎缩变性、坏死及胶原纤维增多显著,炎性改变较前者明显减轻;气血两虚瘀阻证以中膜钙化、平滑肌减少、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结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变特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瘀证、气虚血瘀主时微循环改变与血浆TXB2-PGI2的相互关系。方法 同步检测甲皱微循环与血浆TXB2、6-Keto-PGF1α水平。结果 血瘀证、气虚血瘀主组血浆TXB2均增高,且气虚血瘀证高于血瘀证组,与 相比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血浆6-Keto-PGF1α值均明显增高,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微循环改变与血浆T/K值呈正相关,与TXA2-PGI2平衡失  相似文献   

16.
血瘀证患者白细胞中c-fos、c-jun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进一步探索血瘀证的微观机制 ,从基因水平探讨血瘀证微观实质。方法 :以病证结合方式 ,选取16 0例高血压病和 2型糖尿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 ,用血液生化指标和相关实验技术 ,进行c fos基因、c jun基因表达的观察、对比、分析 ,并以健康人为对照 ,从基因水平探索血瘀证形成的微观机制和演变规律。结果 :通过对与血瘀证密切相关的微观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 ,发现血瘀证患者存在c fos、c jun基因的异常表达 ,其指标异常与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血瘀证各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结论 :认为基因组学是血瘀证实质研究的最佳切入点 ,血瘀证现代研究应积极引进微观辨证学和基因科学的最新成果 ,为中医临床治疗学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168例胃脘痛患者及40例正常人进行唇粘膜微循环检测发现,胃脘痛患者的唇粘膜微循环有异常改变,尤其以血瘀证最为明显。表现为管袢排列紊乱,红细胞聚集,渗出明显,血色暗红,血流流态异常,瘀血管袢增多(>45%),畸形管袢增多(>70%),扩张管袢增多(>40%),管袢数日减少(<4根/mm)等,与正常组及无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为胃脘痛血瘀辨证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对不同病程组间唇粘膜微循环异常积分比较发现,病程越长微循环障碍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8.
益肾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48例进行中医辨证规律观察 ;用益肾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并观察该方对尿过氧化脂质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48例患者按不同中医证型分别用益肾补阳还五汤系列方治疗 ,同时控制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治疗前后测定尿过氧化脂质( U- LPO)和红细胞压积 ( Ht)、纤维蛋白原 ( Fbg)及全血粘度 ( Va)、血浆粘度 ( vp)。结果 :48例中肾气阴虚血瘀证 30例 ,肾阳气虚血瘀证 1 8例。治疗后显效 2 6例 ,有效 1 6例 ,无效 6例 ,总有效率88.5 %。治疗前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 ( P<0 .0 1 ) ;U- LPO值 ,肾阳气虚血瘀证患者明显高于肾气阴虚血瘀证患者 ( P<0 .0 5 )。治疗后 Fbg、Va、Vp、U- LPO均明显下降 ( P<0 .0 1~0 .0 5 ) ,肾阳气虚血瘀证 Ht下降不明显 ( P>0 .0 5 )。结论 :益肾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理与抗氧自由基损伤及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关。肾阳气虚血瘀证氧自由基损伤程度较重 ,为微观辨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视觉生理变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变化的生理意义. 方法 采用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和视觉诱发电位(P-VEP). 结果 脾虚湿困型AMD的F-EKG改变较肝肾亏损型AMD显著,渗出型AMD的F-ERG改变较萎缩型AMD显著:脾虚湿因型及肝肾亏损型患者p-VEP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但异常率与中医证型无关;经过中医辨证治疗.患者F-EKG的明适应振幅有所提高,P-VEP的振幅有所提高,潜伏时有所缩短. 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在阻止病情发展,防止痛变反复,提高视力上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肿瘤患甲皱微循不发迹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应用甲皱微循环检查技术观察了血瘀证患(肿瘤患)119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结果:(1)在119例患中99.16%患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尤以血液流变学改变明显,表现在血液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加重,符合中医血瘀证判断;(2)恶性肿瘤临床症状变化多与微循环变化呈同特循环障碍程度越重,临床病势越重,预后也越不理想;(3)中药治疗可使70%的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