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8-表氧-前列腺素F2α(8-表氧-PGF2α)和11-去氢-血栓烷B2(DH-TXB2)水平在狼疮肾炎(L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法对46例LN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进行血浆6-酮-PGF1α、8-表氧-PGF2α和DH-TXB2等检测,分别分析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血清抗dsDNA抗体、补体C3、24h尿蛋白定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相关关系,同时观察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①LN组患者血浆6-酮-PGF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组显著低于非活动期组(P<0.05),而LN组患者血浆8-表氧-PGF2α、DH-TXB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活动期组均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②经相关分析,血浆6-酮-PGF1α水平与SLEDAI、血清抗dsDNA抗体呈负相关,与C3呈正相关;血浆8-表氧-PGF2α及DH-TXB2均与SLEDAI、血清抗dsDNA抗体呈正相关,与C3、Ccr呈负相关。经综合治疗后,血浆6-酮-PGF1α显著升高,8-表氧-PGF2α及DH-TXB2均显著降低。结论血管内皮损伤、脂质过氧化及血小板活化是LN的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OSAHS患者nCPAP治疗前后血管活性物质变化与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朝  张群慧  张锦 《山东医药》2007,47(31):4-6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内皮素(ET-1)、-氧化氮(NO)及血栓素A2(TXA2)与前列环素Ⅰ(PGⅠ2)失衡和血压的关系及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nCPAP)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OSAHS无原发性高血压(EH)者(A组)、OSAHS合并EH者(B组)、正常对照(C组),三组均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用袖带加压法观察血压,测定三组血浆ET-1、6-酮-PGF1α、TXB2、NO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A、B组nCPAP治疗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ET-1/NO、TXB:/6-酮-PGFα增高,最低SaO2下降;nCPAP治疗后则情况相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ET-1/NO、TXB2/6-酮-PGF1α分别与AHI和最低SaO:明显相关,B组MBP分别与ET/NO、TXB2/6-酮-PGF1α、AHI及最低Sa02明显相关。结论①OSAHS患者血管舒缩因子比例失衡可能在OSAHS合并EH中起-定作用。②nCPAP治疗OSAHS合并EH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口服盐水负荷对高血压盐敏感者肾脏前列环素(PGI2)及血栓皖素A2(TXA2)的代谢变化及其与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改良的Sullivan s法将2006—2009年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15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盐敏感性(SS,83例)和非盐敏感性(NSS,67例)高血压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白蛋白(Alb)及盐水负荷前后TXA2、PGI2的代谢产物TXB2、6-酮-PGF1α并对二者行相关分析。结果 SS组晨尿Alb/肌酐(Scr)显著高于N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盐水负荷后2 h,盐敏感者6-酮-PGF1α浓度明显较盐不敏感者低(P<0.05);而盐负荷后盐敏感者TXB2浓度、TXB2/6-酮-PGF1α及负荷后的增加幅度均明显较盐不敏感者高,TXB2/6-酮-PGF1α盐负荷后2 h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XB2/6-酮-PGF1α与尿Alb/Scr呈显著正相关(r=0.267,P<0.05)。结论盐负荷对高血压盐敏感及盐不敏感者肾脏TXA/PGI代谢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与盐敏感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 了解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状态。方法 采用ELISA法和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2 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 2 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内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 (GMP - 140 )、血栓烷B2(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eto -PGF1α)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 (vWF∶Ag)水平。结果 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GMP - 140、TXB2 和vWF∶Ag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6 -keto -PGF1α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血浆GMP - 140与vWF∶Ag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活性增强 ,内皮细胞明显受损 ,应用抑制血小板活性药物 ,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经胸廓内动脉置泵治疗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观察介入组和对照组TXB2、6-酮-PGF1α的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60条,随机分为介入组和对照组,每组30条。犬在静脉麻醉下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介入组分离胸廓内动脉后远端结扎,在近端置管,外接输液加压泵。介入组通过胸廓内动脉加压滴注硝酸甘油,对照组通过外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两组实验犬在冠脉结扎前、冠脉结扎后30min、静脉或泵内滴注硝酸甘油2h以及6h后股静脉采血测定TXB2、6-酮-PGF1α。结果冠脉结扎后对照组和介入组TXB2随着时间的延长明显升高,在冠脉结扎后6h最高(P〈0.001)。对照组的TXB:升高在冠脉结扎后6h比介入组更明显(P〈0、05)。冠脉结扎后对照组的6-酮-PGF1α明显下降,而介入组无明显变化。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胸廓内动脉置泵滴注硝酸甘油对心肌缺血后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有一定遏制作用,对TXA2和PGI2的变化和失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谭真  黄德嘉  张敏  李强 《心脏杂志》2005,17(4):376-379,382
目的:前列环烷(PG I2)-血栓烷A2(TXA2)平衡对维持机体抗血栓-促血栓作用间平衡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美洛昔康与小剂量阿司匹林联用对心血管病患者PG I2-TXA2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原发性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后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d,7 d。自第8天起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d(第1组,n=10),另一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d及美洛昔康7.5 mg/d(第2组,n=10),均连服4 d。于服药后第8天晨及第12天晨取静脉血,测定PG I2和TXA2的稳定代谢产物6-酮-PGF1α和TXB2,同时测定血小板聚集性。结果:①两组患者血浆TXB2,血清TXB2,血清6-酮-PGF1α,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血小板聚集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第2组患者血清PGF1α/TXB2比值用药后有下降趋势(P=0.056),第1组患者血清PGF1α/TXB2比值无明显变化(P=0.799)。③第2组中冠心病患者血清PGF1α/TXB2比值联用药后显著下降(P<0.05),第1组中冠心病患者血清PGF1α/TXB2比值前、后两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血管病患者联合使用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美洛昔康(7.5 mg/d)和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d)后血清PGF1α/TXB2比值下降,这一影响在冠心病患者中尤为显著,反映其使心血管病患者PG I2-TXA2平衡向促血栓形成方向倾斜。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观察了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早期口服培哚普利(perindopril,法国施维雅药厂生产)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1(ET-1)、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培哚普利对AMI早期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逯军  杨兴季 《山东医药》2001,41(24):65-66
血栓前状态 ,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名称。它既不是高凝状态 ,也有别于血栓形成综合征和易栓症 [1 ] 。它是指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血液抗凝、凝血、纤溶系统等有关因子发生变化 ,或血液流变学发生了改变 ,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或疾病 [1 ] 。目前 ,国内外对于血栓前状态的研究多停留在脑血管病、心肌梗死、冠心病及糖悄病等方面 ,而对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血栓前状态缺乏综合、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就CHD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 ,CHD血栓前状态的产生机理、预测及防治作一综述。1 非紫绀型 CHD与血栓前状态左向右分流的 CHD当分流量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调整剂量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对高危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栓前状态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99例高危持续性AF患者随机给予阿司匹林(100mg/d,阿司匹林组)或调整剂量华法林(华法林组)治疗1年。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检测血栓前状态(PTS)各分子标志物,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水平;超声测定心排出量(CO)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前后比较分析。随访中观察有无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果①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治疗6个月、12个月后D-二聚体、GMP-140、TAT、TM水平均显著降低,CO、LVEF均显著增加(P<0.05);②随访期间两组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华法林组有1例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经治疗痊愈。结论调整剂量华法林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高危AF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和心功能,疗效优于阿司匹林,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其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血栓前状态(PTS)是指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不平衡导致的一种血栓倾向,涉及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凝血、抗凝和纤溶因子及血液黏度等多种因素,表明机体正在形成血栓,但尚未发生栓塞症。  相似文献   

11.
麻京豫 《山东医药》2005,45(25):39-40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了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8-iso-PGF2α明显升高,与病情程度、TXB2呈正相关,与6-Keto-PGF1α呈负相关。说明患者前列腺素代谢严重失调,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12.
血栓形成和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形成和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检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天津300020)包承鑫血栓形成的机制十分复杂。血液成分、血管壁及血液流动的异常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基本病理原因。在上述病理状态下,产生许多特异性的产物,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可检测这...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栓前状态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及其机理,对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0例NIDDM、21例UA+NIDDM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血浆vonWillebrand因子(vWF:Ag)、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以及尿纤维蛋白肽A(FP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心绞痛和NIDDM及UA+NIDDM患者以上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心绞痛和NIDDM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倾向或血栓形成。提示心绞痛和NIDDM患者可能有共同的血栓前状态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4.
2005044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检测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沈蕾…//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25(9).-565~566用ELISA法测定94例慢性原发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浆和尿液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6-酮-PGF1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l)的浓度,并以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相似文献   

15.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易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方法 测定100例老年EH患者及10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片段1+2(F1+2)的含量,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活性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 老年EH病人血浆vWF、GMP-140、Fg、F1+2含量、PAI-1活性、血黏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AT、t-PA活性均明显下降(P〈0.01)。随着血压水平升高,PTS标志物水平变化越明显。结论 PTS与老年EH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线粒体偶联因子6(coupling factor 6,CF6)的变化规律,并探索冠心病患者支植入术后线粒体CF6的峰值与术后12个月随访时内膜增生程度的关系。方法临床上筛选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30例,分别于造影术前、造影术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即刻、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采血,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CF6及6-酮-前列腺素F1α(prostaglandin F1α,PGF1α)的浓度;12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测患者血浆CF6及6-酮-PGF1α浓度,并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检测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入组患者PCI治疗后即刻血浆CF6浓度较术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75±14.40)pg/m L vs.(231.75±13.2)pg/m L,P<0.05];并在术后1 d达到高峰[(263.2±14.08)pg/m L,P<0.05],3 d后开始下降[(239.75±13.20)pg/m L,P<0.05],7 d后可以恢复至造影前水平[(222.6±15.04)pg/m L,P>0.05]。PCI治疗后血浆CF6浓度与6-酮-PGF1α浓度明显负相关(P=-0.679,P<0.05)。术后1年随访时,血浆CF6浓度是(222.05±14.92)pg/m L,6-酮-PGF1α浓度是(24.05+2.64)pg/m L,内膜增生厚度为(159±0.015)mm。患者内膜增生厚度与PCI治疗后血浆CF6峰值浓度呈正相关(r=0.819,P<0.05),与6-酮-PGF1α峰值浓度呈负相关(r=-0.797,P<0.05)。结论 CF6浓度在PCI治疗后明显增高,并于术后1 d达高峰,3 d有所下降,7 d后回落至基线浓度,CF6浓度和6-酮-PGF1α浓度负相关。患者内膜增生厚度与PCI治疗后血浆CF6峰值浓度呈正相关,CF6术后峰值浓度越高,其远期内膜增生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检测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48例不稳定型绞痛(UAP)、2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及26例健康人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及前列环素(PGI2)的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浓度,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浆ET增高的同时,血NO、6-keto-PGF1α下降,尤以AMI第1天和UAP患者为明显。认为冠心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其分泌的ET与NO、PGI2失衡,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促发了UAP和A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易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山东省血栓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东省交通医院2000—04—2004—05的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活性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vWF、GMP-140、11-DH—TXB2、FIB含量,PAI—1活性及血黏度均明显升高,而AT含量、t—PA活性均明显下降,差异极其显著(P〈0.01)。随着血压升高,PTS标志物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存在PTS,PTS与其病情进展、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循环内皮细胞计数(CEC)、血浆脑钠素(BNP)、内皮素-1(ET -1)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的干预效应。方法: 35例CHF患者服用缬沙坦8周,并检测用药前、后外周血CEC、BNP、ET-1、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及6-Keto -PGFI1α的含量,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CHF患者CEC、血浆ET-1、Ang Ⅱ及BNP水平明显升高,6 -K-PGF1α。明显降低(P均<0.01)。缬沙坦治疗使CEC、血浆ET-1及BNP水平明显降低及Ang Ⅱ与6-Keto -PGF1α含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缬沙坦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及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百岁老人血小板活性和纤溶活性变化。方法21例百岁老人检测PAgT,TXB2,6酮-PGF1α,GMP-140,t—PA:Ag,PAI:A六项指标与30例健康老人对照探讨血小板活性和纤溶变化。另对9例百岁老人作了尸检。结果六项血小板活性和纤溶指标测定结果:其中百岁老人组与对照组有一定差异。9例百岁老人尸检,其中1例肺梗塞,1例膀胱下静脉栓塞,1例多发性局灶性心肌梗塞。结论百岁老人出现血小板活性增高,纤溶失调,临床需密切注意有无血栓形成和血栓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