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移位性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福州总医院附属九五医院骨一科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移位性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33例;年龄61~81岁,平均71. 7岁。记录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度、握力、腕部疼痛情况(VAS评分)以及腕关节功能(采用改良McBride评分系统评定)等。结果 44例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44. 9±11. 7) min;至末次随访(术后12个月)时,相对于健侧腕,患侧背伸(96. 7±4. 3)%、掌屈(91. 8±7. 8)%、旋前(98. 7±2. 3)%、旋后(94. 5±4. 1)%、桡偏(98. 5±2. 3)%、尺偏(91. 2±3. 8)%、握力(91. 5±4. 4)%。所有患者在休息时腕部无疼痛,活动时VAS评分为(0. 5±0. 3)分;改良McBride评分为(1. 8±0. 7)分,优良率100%。无一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感染、肌腱激惹或断裂、腕管综合征以及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等,但有3例出现短暂的桡神经浅支分布区感觉异常(均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结论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移位性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压骨钢针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第一掌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加压骨钢针内固定术,术后对第一腕掌关节功能、疼痛及拇指捏力、握力进行评估。结果 34例获得随访,时间4~12个月;影像学显示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平均时间为7周。随访时患侧拇指握力、捏力、总主动活动度(TAM)和外展角较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加压骨钢针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内固定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逆行掌侧螺钉内固定治疗战士腕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4例战士腕舟骨骨折采用掌侧切开复位逆行螺钉内固定治疗,用Cooney’s临床评分系统对患腕的疼痛情况,腕关节活动度及握力进行评分。结果14例中有13例愈合,1例不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平均腕关节活动度为健侧的90%,握力为健侧的95%,12例患者没有疼痛,1例轻度疼痛,另外l例不愈合有中度疼痛,除1例不愈合患者外,其余都能胜任原有的工作,按Cooney’s评分10例优,3例良,1例差。结论逆行掌侧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对腕舟骨残存的血运破坏小,固定牢靠,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及提高骨折愈合率,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腕关节镜技术诊断并治疗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并分析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断和治疗的TFCC损伤患者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2岁,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根据Palmer分型,Ⅰ型损伤20例(ⅠA型2例、ⅠB型12例、ⅠC5例、ⅠD型1例),Ⅱ型损伤8例(ⅡA型2例、ⅡB2例、ⅡC型4例)。明确诊断后,对TFCC损伤ⅠA、ⅠD型行清创术;ⅠB、ⅠC型行镜下修复术;TFCCⅡ型损伤均行清创术及软骨成形术;对1例有尺骨撞击的TFCCⅡC型损伤行关节镜下尺骨头部分磨除术(Wafer术)。术前和术后随访评定采用腕关节疼痛、握力、关节活动度、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镜下TFCC清创及修复术均顺利;术后患者均无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18.6个月。术后28例患者腕关节疼痛均有缓解,握力改善;腕关节屈伸125±28°,桡尺偏38±8°,旋转154±14°。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优2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2.8%。结论:应用腕关节镜技术诊断并治疗TFCC损伤安全有效,随访效果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继发性腕关节不稳定与桡骨远端骨折类型的关系,讨论腕关节不稳定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67例共75个腕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随访2a~6a,在复位前、后和去除外固定后的腕关节正侧位平片上分别测量腕高指数、尺腕距离比、舟月骨距、舟月骨角、桡月骨角、头月骨角,并测定腕关节功能的主、客观指标。比较合并与不合并腕关节不稳定两组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伴有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率为58.67%(44/75),其中,腕背侧镶嵌不稳定(DISI)29例(38.67%),舟月骨分离9例(12.00%),其他为掌侧镶嵌不稳定、尺侧偏移和头月骨间不稳定等,多发生在严重骨折移位患者。骨折愈合后,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功能明显差于单纯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类型、关节面弧度和掌倾角对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及类型有显著影响。对骨折移位严重或高能量损伤的桡骨远端骨折,要注意是否合并腕关节不稳定。对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时应尽可能恢复掌倾角.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研究腕关节损伤和常用诊断标准在X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腕关节损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详细测量分析我院有探讨价值的资料300份,用三条弧线,腕关节方框,侧位轴线,舟月角,舟骨环征,腕高率,腕尺距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腕骨损伤194例。腕骨脱位106例。在常用诊断标准中三条弧线:对舟骨骨折成角型,移位型,翻转型,三角骨横折型,纵折型骨折。经舟骨月骨周围腕脱位,月骨周围腕脱位,月骨掌侧脱位中的诊断价值极高,阳性率为100%。腕关节方框:对移位型舟骨骨折阳性率为27%,三角骨横行骨折阳性率为36%,经舟骨月骨周围腕脱位阳性率为20%。侧位轴线:对经舟骨月骨周围腕脱位,月骨周围腕脱位,月骨掌侧脱位阳性率为100%,对舟骨骨折移位型阳性率为36%。舟月角:仅对舟骨骨折翻转型和常见腕骨脱位有诊断价值。腕高率、腕尺距仅在腕骨结构紊乱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另外,舟骨环征仅是一个征象,不是一个诊断标准。结论:七条诊断标准对常见的舟骨稳定型和三角骨背、掌侧型骨折均无特异性改变。在腕骨损伤中三条弧线的诊断价值极高,侧位轴线次之。  相似文献   

7.
外侧小切口结合经皮撬拨复位有限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骨折18例,术前、术后及健侧跟骨X线片对比,Maryland评分法评价术后功能。术口均愈合,跟骨恢复满意。骨折平均于术后8周愈合,患者平均于术后4.3个月恢复正常生活,Maryland评分优良率77.8%。外侧小切口结合撬拨复位有限内固定可有效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微创,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尺骨鹰嘴桡骨融合术矫治尺骨缺损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12月以来,我们采用桡骨近段切除、远段移位和尺骨鹰嘴融合的方法,治疗尺骨大部分缺损所致前臂畸形4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工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男2例,女2例,年龄4~11岁。先天性尺骨大部分缺损2例,骨髓炎术后尺骨大部分缺损2例。4例前臂呈弓背向挠侧的弓形畸形,肘关节不能完全伸直和屈曲,腕关节尺偏。X线片示挠骨小头脱位。4例均行挠骨近段切除、远段移位与尺骨鹰嘴融合术,术后前臂畸形矫正,肘关节伸屈活动正常,2~3个月摄X线片示挠骨与尺骨鹰咀骨端愈合。随访l~5年,前臂较健侧稍短,其形态和功能基本正常,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8月威海市立医院治疗96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随机分为掌侧入路组和背侧入路组,各48例;随访12~33个月,平均17.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不同时间点X线片参数、术后8周及术后12个月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术后12个月与术前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术前、术后及术后12个月的X线片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入路组术后8周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0.83%,明显高于掌侧入路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掌侧入路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17%,明显低于背侧入路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手术入路影响C型桡骨远端骨折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术的疗效,掌侧入路手术后早期腕关节旋前功能受影响,背侧入路手术后远期并发症较多,宜选用低切迹锁定加压接骨板并尽早拆除。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术式神经移位至桡神经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动力神经移位至桡神经不同部位疗效的差异。方法 自1997年至2000年,采用肋间神经或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不同部位的桡神经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损伤36例,平均随访时间42.39个月,用四格表法统计,计算肌力恢复的有效率。结果 本组总有效率为56%(20/36);在恢复伸肘功能时,以神经移位至桡神经主干组和移位至肱三头肌肌支组的有效率高,分别为5/8、4/4;在恢复伸腕功能时,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发出肱三头肌肌支后的沟内段的有效率最高,为75%(9/12)。结论 移位至桡神经主干术和至肱三头肌肌支术的伸肘功能恢复佳;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沟内段术的伸腕功能恢复最好;年龄〈30岁和手术间隔时间〈12个月,有利于桡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男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国静  赵建宁 《人民军医》2007,50(4):218-21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THA29例,按照术前检查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两组术前1天和术后2个月正位腰椎和健侧髋部的BMD。结果:THA后腰椎下降3.4%,健侧髋部下降2.0%。骨质疏松组的腰椎骨量丢失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健侧髋部骨量丢失无显著差异。结论:THA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量丢失快于非骨质疏松者。术后应加强康复锻炼,以避免进一步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伤复原汤在腕舟骨骨折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腕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于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后予以支具固定等常规处理联合骨伤复原汤进行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于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后予以支具固定等常规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以及患侧握力、屈伸活动度和尺、桡偏度变化情况与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9.056,P<0.001),患侧握力、屈伸活动度以及尺、桡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t=4.715、2.143、3.969、3.837,P<0.001、P=0.035、P<0.001、P<0.001);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0.2±2.1)周,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12.5±2.8)周(t=4.647,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78.0%(χ^(2)=7.162,P=0.007)。结论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后联合应用骨伤复原汤治疗腕舟骨骨折,能够减轻术后疼痛程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患者握力、屈伸活动度和尺、桡偏度,改善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掌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并尺背侧骨折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并尺背侧骨折块手术患者31例,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20~70岁,平均48.8岁;致伤原因均为暴力创伤.患者均先行掌侧入路显露复位掌侧移位骨折块,掌侧解剖锁定钢板部分螺钉固定主要掌侧骨折块,再行手法复位尺背侧骨折块,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判断尺背侧骨折块复位情况,再通过掌侧锁定钢板部分螺钉对尺背侧骨折块进行固定.术后第2天,1、3、6个月及1年腕关节正侧位CT平扫及X线片检查,评估桡骨远端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并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患侧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均术后随访10~14个月,平均12.3个月.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骨髄炎和神经损伤等症状,也无明显腕关节周围伸肌腱激惹或损伤症状;术后第2天与术后1年(末次随访)患侧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患者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显示优17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7%;末次随访尺背侧骨折块向尺背侧分离移位>2mm发生率16%.结论 掌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并尺背侧骨折块,总体临床治疗效果满意,但尚存在部分尺背侧骨折块术中闭合复位不佳、后期再移位及掌侧锁定钢板螺钉对尺背侧骨折块固定不佳或无法有效固定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截瘫的效果。方法采用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陈旧性骨折伴截瘫共2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2.5年。后凸角术前为23°,术后为6°。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术前A级2例,B级3例,C级5例,D级7例,E级9例;术后A级1例,B级3例,C级4例,D级6例,E级12例。结论对于因前方压迫造成神经损伤的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尤其对于仅由中柱的骨折移位而致脊髓损伤者,侧前方减压、植骨加内固定是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老年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997年1月-2007年6月间,手术治疗老年人跟骨骨折37例(41侧),男23例,女14例;年龄60~78岁,平均68.3岁.按Sanders CT分型,41侧跟骨骨折均累及距下关节面,Ⅱ型14侧,Ⅲ型18侧,Ⅳ型9侧.采用自制可塑形跟骨钛钢板18侧,"Y"形钢板4侧,Depuy跟骨钛钢板12侧,重建钢板5侧,AO跟骨锁定钢板2侧,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以x线影像学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价功能.结果27例(27/31,61%)共31侧跟骨骨折获得12~48个月(平均27.6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跟骨术后影像学形态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平均主动活动度:跖屈36°,背伸12°,内翻15°,外翻10°.Mar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16侧,良13侧,可2侧,优良率94%(29/31).结论 对于后关节面移位明显的老年跟骨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采用骨锚治疗腕舟骨月骨间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3年9月-2005年12月9例舟骨月骨间韧带损伤患者,采用Mitek骨锚修复舟骨月骨间韧带。术后平均10个月获得随访,随访检查包括疼痛程度、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及X线检查。腕关节总体功能评价采用Krimmer腕关节评分表。患者自我功能评价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问卷调查表。结果 腕关节疼痛值为21±5.2,术前为43±11;腕关节屈伸活动度为(97±16)°,术前为(60±10)°;尺桡偏为(55±12)°,术前为(32±9)°;随访平均握力为(36±7)kg,术前为(28±6)kg。X线检查结果舟月角为(53±9)°,术前为(80±13)°;舟月骨间隙为(2.8±0.7)mm,术前为(5.1±0.8)mm。Krimmer腕关节评分为(82±12)分,优良率为89%。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值为(23±12)分,术前为(42±14)分。结论 骨锚修复舟骨月骨间韧带能恢复舟月骨稳定性,术后腕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王永刚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0):1232-1233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配合中医药的疗效。方法: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行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亚低温治疗62例;B组: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常规治疗34例。术后均配合中医药治疗。根据预后评分(GOS)评价病人预后。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各月。A组恢复率为60%,与B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重残率7%,低于B组(P〈0.05);A组死亡率15%,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开颅术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选择性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功能,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恢复良好率;术后中医参与治疗,使意识恢复加快,并发症减少。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亚低温中医药参与的联合治疗,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重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应用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诊治的80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测量并比较两组在术前及术后第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比较术后第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同时根据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并对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80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前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6个月,研究组在腕关节背伸、掌曲、旋前以及旋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B2型、B3型、C1型骨折的患者,其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C2型、C3型骨折,两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术后临床疗效方面,研究组优30例、良5例、可4例、差1例,总优良率为87.5%;对照组优18例、良10例、可7例、差5例,优良率为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两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发生率为22.5%。结论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并大大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孙洋  张永春  刘印华 《武警医学》2022,33(7):609-612
 目的 探讨掌侧入路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军事训练致急性腕舟骨腰部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9至2020-06武警贵州总队医院收治的15例急性腕舟骨腰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掌侧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予注射器针头定位成功后置入导针,沿导针完成螺钉置入。术后石膏制动2周,分阶段功能锻炼。15例术后随访平均(18.13±8.68)个月,采用修订版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定患者疼痛情况,末次随访记录双腕关节屈伸、尺桡偏的关节活动度及握力。结果 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2.50±1.02) ml;手术时间(44.73±5.67) min;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骨折顺利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33±2.29) 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优14例,良1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分12例,4分1例,1分2例。末次随访记录双腕屈伸、尺桡偏的关节活动度及握力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急性腕舟骨腰部骨折,方法简单、有效,手术时间短,避免了长时间石膏制动产生的关节僵硬。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接受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时机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2015年3月—2017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颅脑损伤接受开颅手术去骨瓣减压并-196℃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骨瓣患者216例,男性137例,女性79例;年龄18~60岁,平均44.4岁。依据开颅手术后颅骨修补时间间隔分为早期组(67例)和晚期组(149例)。早期组男性45例,女性22例;年龄18~59岁,平均43.3岁。晚期组男性92例,女性57例;年龄19~60岁,平均45.0岁。早期组为去骨瓣术后12周内接受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术;晚期组为去骨瓣术12周后接受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颅骨修补术后12个月颅骨修补感染、骨瓣吸收等相关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差异。结果早期组和晚期组患者共发生感染8例,感染率为3.7%。手术区域及颅内感染发生分别为早期组2例、晚期组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5)。晚期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例数多于早期组,但差异无统计意义(17例vs.3例,P=0.008);早期组骨瓣不愈合/吸收发生例数少于晚期组(7例vs.41例,P=0.003)。术后12个月早期组Barthel指数(BI)高于晚期组(79.85±7.43)分vs.(70.18±8.16)分,t=2.623,P=0.004。术后12个月早期组GOS评分高于晚期组(3.98±0.94)分vs.(3.22±0.87)分,t=1.834,P=0.041。结论早期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术可以改善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颅骨修补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